"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舊唐書·宣宗記》載:“(李忱)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即位後,李忱終於得以大展宏圖,對待國家政事“憂勤無怠”,將朝中勢力進行整改,貶謫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又大力抑制宦官勢力,令其無法專權。與此同時,李忱以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唐朝始有“中興之貌”。

對內,李忱將中唐以來的弊病一一處理。對外,李忱敗吐蕃,復河湟,定塞北,平安南,重振大唐武威,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吐蕃所侵佔的大部分土地。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舊唐書·宣宗記》載:“(李忱)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即位後,李忱終於得以大展宏圖,對待國家政事“憂勤無怠”,將朝中勢力進行整改,貶謫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又大力抑制宦官勢力,令其無法專權。與此同時,李忱以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唐朝始有“中興之貌”。

對內,李忱將中唐以來的弊病一一處理。對外,李忱敗吐蕃,復河湟,定塞北,平安南,重振大唐武威,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吐蕃所侵佔的大部分土地。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為收復故土,李忱曾作《收復河湟制》一文,其中寫道:“候館之殘址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載協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

李忱文治武功,遂有“大中之治”的中興,為此,故後至唐朝滅亡,民間仍對李忱思詠不已,稱其為“小太宗”。

然而,宣宗李忱真如史書中這般英明神武,是位中興之主嗎?對於此,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曾有“唐之亡,宣宗亡之,豈待狡童繼起,始沈溺而莫挽哉“的喟嘆,認為史書中宣宗所謂的中興之舉,不過“皆亡國之符也”,而宣宗之英明,也不過是”琅琅乎其言之“,都只是刻意美化的修飾。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舊唐書·宣宗記》載:“(李忱)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即位後,李忱終於得以大展宏圖,對待國家政事“憂勤無怠”,將朝中勢力進行整改,貶謫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又大力抑制宦官勢力,令其無法專權。與此同時,李忱以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唐朝始有“中興之貌”。

對內,李忱將中唐以來的弊病一一處理。對外,李忱敗吐蕃,復河湟,定塞北,平安南,重振大唐武威,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吐蕃所侵佔的大部分土地。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為收復故土,李忱曾作《收復河湟制》一文,其中寫道:“候館之殘址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載協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

李忱文治武功,遂有“大中之治”的中興,為此,故後至唐朝滅亡,民間仍對李忱思詠不已,稱其為“小太宗”。

然而,宣宗李忱真如史書中這般英明神武,是位中興之主嗎?對於此,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曾有“唐之亡,宣宗亡之,豈待狡童繼起,始沈溺而莫挽哉“的喟嘆,認為史書中宣宗所謂的中興之舉,不過“皆亡國之符也”,而宣宗之英明,也不過是”琅琅乎其言之“,都只是刻意美化的修飾。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王夫之,著有《周易外傳》、《永曆實錄》、《春秋世論》、《讀通鑑論》等書,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而後,王夫之又數列宣宗之罪:”宣宗則恃機警之耳目,聞一言而即挾為成心,見一動而即生其轉念,賢與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見不聞,而上蠹國、下殃民,徼倖免於譏誅,則無所復忌“ ”夫宣宗之於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貪自己“。(宣宗以法治國,在政務上用心,卻疑心重,令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不敢言語,以至於宦官、宵小橫行,上蠹國,下殃民)

”宣宗役耳目,懷戈矛,入黠吏之囮,驅民以凍餒,其已久矣“ “問民之何以迫於飢寒而遽走險以自求斬艾乎?然則所以致之者,非有司之虐害而誰耶?” “而弄法飾非者驕以玩,樸願自保者罹於凶,民安得不飢寒而攘臂以起哉!”(宣宗所用之人,從中央到地方,各官吏大多所用非人,致使宣宗時,地方上橫徵暴斂,鬧得民怨沸騰,起義頻起)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舊唐書·宣宗記》載:“(李忱)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即位後,李忱終於得以大展宏圖,對待國家政事“憂勤無怠”,將朝中勢力進行整改,貶謫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又大力抑制宦官勢力,令其無法專權。與此同時,李忱以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唐朝始有“中興之貌”。

對內,李忱將中唐以來的弊病一一處理。對外,李忱敗吐蕃,復河湟,定塞北,平安南,重振大唐武威,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吐蕃所侵佔的大部分土地。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為收復故土,李忱曾作《收復河湟制》一文,其中寫道:“候館之殘址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載協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

李忱文治武功,遂有“大中之治”的中興,為此,故後至唐朝滅亡,民間仍對李忱思詠不已,稱其為“小太宗”。

然而,宣宗李忱真如史書中這般英明神武,是位中興之主嗎?對於此,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曾有“唐之亡,宣宗亡之,豈待狡童繼起,始沈溺而莫挽哉“的喟嘆,認為史書中宣宗所謂的中興之舉,不過“皆亡國之符也”,而宣宗之英明,也不過是”琅琅乎其言之“,都只是刻意美化的修飾。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王夫之,著有《周易外傳》、《永曆實錄》、《春秋世論》、《讀通鑑論》等書,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而後,王夫之又數列宣宗之罪:”宣宗則恃機警之耳目,聞一言而即挾為成心,見一動而即生其轉念,賢與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見不聞,而上蠹國、下殃民,徼倖免於譏誅,則無所復忌“ ”夫宣宗之於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貪自己“。(宣宗以法治國,在政務上用心,卻疑心重,令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不敢言語,以至於宦官、宵小橫行,上蠹國,下殃民)

”宣宗役耳目,懷戈矛,入黠吏之囮,驅民以凍餒,其已久矣“ “問民之何以迫於飢寒而遽走險以自求斬艾乎?然則所以致之者,非有司之虐害而誰耶?” “而弄法飾非者驕以玩,樸願自保者罹於凶,民安得不飢寒而攘臂以起哉!”(宣宗所用之人,從中央到地方,各官吏大多所用非人,致使宣宗時,地方上橫徵暴斂,鬧得民怨沸騰,起義頻起)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對於唐朝來說,最大的兩次動亂就是藩鎮引發的安史之亂,和王仙芝、黃巢先後的民間起義,特別是黃巢起義,幾乎斷絕了唐朝根基。

對於王夫之的論述,王仙芝、黃巢就是最好的證人,這兩個先後起義,黃巢所領導的民變,幾乎席捲大唐的半壁江山,令唐朝自此再無力迴天。而他們兩個起義的目的非常一致,求存。王仙芝,早年販賣私鹽,黃巢,屢試不中,也成為私鹽販子。這不是巧合,而是在當時,賦稅之重,只能令他們鋌而走險。其後,兩人起義,所發檄文為:“官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結果就是“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從至數萬”。由此可見,唐末之時,民間積怨之重,而這樣的積怨,絕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僖宗李儇之前,有為迎佛骨奢靡鋪張的懿宗李漼,而懿宗之前,即是開創”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

"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歐陽修

中國曆代皇帝之中,唐朝的宣宗李忱,當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在少年時,未露崢嶸,持重少言,因此,被宮中上下認為是個“不慧”的皇子。待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又突生重病,常有突兀之舉,被照顧他的乳母認為是心病,而在當時,其兄唐穆宗李恆在見過李忱之後,卻給出“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的評斷,並御賜其玉如意、御馬、金帶等。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唐穆宗李恆,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任用之人不符其職,以至於河朔三鎮再叛,藩鎮復起。

後經太和(唐文宗李昂年號)、會昌(唐武宗李炎年號)兩朝,李怡這個皇叔越發隱晦其身,就算是在聚會上,也是一副寡語少言的樣子。因為這,文宗李昂、武宗李炎都常在宴會上強逼李怡說話為樂,並稱其“光叔”。特別是武宗李炎,為人豪邁,對李怡的性子一向看不慣,故而對其尤為輕視,不加禮遇。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穆宗年間,李怡受封“光王”,雖然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但在輩分上卻是敬、文、武宗的皇叔。

會昌六年,武宗李炎病重難治,在太子未立的情況下,以馬元贄為首的權宦勢力,認為李怡“不慧”,易於操弄,故在其皇叔的身份上加了一個“太”字,立其為“皇太叔”,掌監國之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於同時更名為李忱,成為武宗的皇位繼承人。

可誰也想不到的是,一直以來,李忱的寡言少語,不過是韜光養晦。行監國之權後,李忱深知如今國中局勢,常有悲嘆,滿面愁容的接待群臣,決斷朝務。自此,朝野上下方知李忱之隱德。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崩,李忱繼位稱帝,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唐宣宗。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舊唐書·宣宗記》載:“(李忱)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

即位後,李忱終於得以大展宏圖,對待國家政事“憂勤無怠”,將朝中勢力進行整改,貶謫武宗時的丞相李德裕,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牛李黨爭,又大力抑制宦官勢力,令其無法專權。與此同時,李忱以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唐朝始有“中興之貌”。

對內,李忱將中唐以來的弊病一一處理。對外,李忱敗吐蕃,復河湟,定塞北,平安南,重振大唐武威,收復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吐蕃所侵佔的大部分土地。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為收復故土,李忱曾作《收復河湟制》一文,其中寫道:“候館之殘址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載協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

李忱文治武功,遂有“大中之治”的中興,為此,故後至唐朝滅亡,民間仍對李忱思詠不已,稱其為“小太宗”。

然而,宣宗李忱真如史書中這般英明神武,是位中興之主嗎?對於此,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曾有“唐之亡,宣宗亡之,豈待狡童繼起,始沈溺而莫挽哉“的喟嘆,認為史書中宣宗所謂的中興之舉,不過“皆亡國之符也”,而宣宗之英明,也不過是”琅琅乎其言之“,都只是刻意美化的修飾。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王夫之,著有《周易外傳》、《永曆實錄》、《春秋世論》、《讀通鑑論》等書,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而後,王夫之又數列宣宗之罪:”宣宗則恃機警之耳目,聞一言而即挾為成心,見一動而即生其轉念,賢與奸俱岌岌不能自保,唯蔽以所不見不聞,而上蠹國、下殃民,徼倖免於譏誅,則無所復忌“ ”夫宣宗之於吏治,亦勤用其心矣,徒厚疑其臣,而教貪自己“。(宣宗以法治國,在政務上用心,卻疑心重,令朝堂之上人人自危,不敢言語,以至於宦官、宵小橫行,上蠹國,下殃民)

”宣宗役耳目,懷戈矛,入黠吏之囮,驅民以凍餒,其已久矣“ “問民之何以迫於飢寒而遽走險以自求斬艾乎?然則所以致之者,非有司之虐害而誰耶?” “而弄法飾非者驕以玩,樸願自保者罹於凶,民安得不飢寒而攘臂以起哉!”(宣宗所用之人,從中央到地方,各官吏大多所用非人,致使宣宗時,地方上橫徵暴斂,鬧得民怨沸騰,起義頻起)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對於唐朝來說,最大的兩次動亂就是藩鎮引發的安史之亂,和王仙芝、黃巢先後的民間起義,特別是黃巢起義,幾乎斷絕了唐朝根基。

對於王夫之的論述,王仙芝、黃巢就是最好的證人,這兩個先後起義,黃巢所領導的民變,幾乎席捲大唐的半壁江山,令唐朝自此再無力迴天。而他們兩個起義的目的非常一致,求存。王仙芝,早年販賣私鹽,黃巢,屢試不中,也成為私鹽販子。這不是巧合,而是在當時,賦稅之重,只能令他們鋌而走險。其後,兩人起義,所發檄文為:“官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結果就是“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從至數萬”。由此可見,唐末之時,民間積怨之重,而這樣的積怨,絕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僖宗李儇之前,有為迎佛骨奢靡鋪張的懿宗李漼,而懿宗之前,即是開創”大中之治“的宣宗李忱。

小太宗?宣宗之治實則是唐朝亡國之始?

▲黃巢少有詩才,卻屢試不第,方才混跡江湖,後怒而起義。但他所寫的三首七言詩,卻皆被錄入《全唐詩》中。

李忱於公元846年登基,僖宗李儇登基於873年,而黃巢之亂起於878年,其間間隔不過32年而已,何以當年的中興之世,會如此容易成為民怨沸騰之世?《資治通鑑》中載:“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 然,實則在懿宗之前,宣宗時已見端倪,宣宗之治,勝於朝堂,卻毀在地方,敗在民間,實是唐亡之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