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這種建國方式雖然容易,卻帶有先天不足的特徵。為何如此說呢?

經歷過農民戰爭而立國,不管統治集團是不是農民起義領袖,都能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對天下民心不能不有所照顧。故而建國後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緩和階級矛盾的做法。

但隋朝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並沒有從廣泛的農民戰爭中得到什麼深刻的教訓。所以,隋朝統治集團貪暴腐朽的道路,要比其它皇朝更快更容易。

隋朝統治集團,基本來自北周、北齊,而這些人,大多數出身於掌權數十年的高官勳貴家庭,他們甫一建國,都快速進入了奢侈腐化的節奏。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這種建國方式雖然容易,卻帶有先天不足的特徵。為何如此說呢?

經歷過農民戰爭而立國,不管統治集團是不是農民起義領袖,都能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對天下民心不能不有所照顧。故而建國後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緩和階級矛盾的做法。

但隋朝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並沒有從廣泛的農民戰爭中得到什麼深刻的教訓。所以,隋朝統治集團貪暴腐朽的道路,要比其它皇朝更快更容易。

隋朝統治集團,基本來自北周、北齊,而這些人,大多數出身於掌權數十年的高官勳貴家庭,他們甫一建國,都快速進入了奢侈腐化的節奏。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

例如隋朝開國功臣李穆的家族,李穆死後,幾個兒子不思建功立業,而是迅速陷入爭奪家產、追逐高官厚祿的鬥爭中,李穆的第十子李渾居然指使凶手殺死李家的嫡孫,以便自己能爭到父親的爵位和家產。他成功後,迅速過上了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生活。李穆家族本來是隴右威名最盛的大家族,在西魏北周時代一直都是官高位重、舉足輕重的勳臣之家,結果到了隋朝,不僅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卻迅速走向了腐化墮落。最終,這個大家族終因內鬥、政治傾軋等原因而被全族誅滅。

李渾的慘劇只是隋朝高官貴族的一個縮影。

即使是以節儉著稱的隋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隋文帝稱帝第二年,為了顯示新朝氣象,便急不可耐地徵發大量民夫,建設新都大興城。大興城舊址面積約70平方公里,是清代北京皇城的4倍多。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這種建國方式雖然容易,卻帶有先天不足的特徵。為何如此說呢?

經歷過農民戰爭而立國,不管統治集團是不是農民起義領袖,都能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對天下民心不能不有所照顧。故而建國後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緩和階級矛盾的做法。

但隋朝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並沒有從廣泛的農民戰爭中得到什麼深刻的教訓。所以,隋朝統治集團貪暴腐朽的道路,要比其它皇朝更快更容易。

隋朝統治集團,基本來自北周、北齊,而這些人,大多數出身於掌權數十年的高官勳貴家庭,他們甫一建國,都快速進入了奢侈腐化的節奏。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

例如隋朝開國功臣李穆的家族,李穆死後,幾個兒子不思建功立業,而是迅速陷入爭奪家產、追逐高官厚祿的鬥爭中,李穆的第十子李渾居然指使凶手殺死李家的嫡孫,以便自己能爭到父親的爵位和家產。他成功後,迅速過上了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生活。李穆家族本來是隴右威名最盛的大家族,在西魏北周時代一直都是官高位重、舉足輕重的勳臣之家,結果到了隋朝,不僅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卻迅速走向了腐化墮落。最終,這個大家族終因內鬥、政治傾軋等原因而被全族誅滅。

李渾的慘劇只是隋朝高官貴族的一個縮影。

即使是以節儉著稱的隋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隋文帝稱帝第二年,為了顯示新朝氣象,便急不可耐地徵發大量民夫,建設新都大興城。大興城舊址面積約70平方公里,是清代北京皇城的4倍多。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593年至595年,隋文帝又令大臣楊素在岐州造的仁壽官,楊素迫使民工平山填谷,營造宮室,工程緊迫,逼死幾萬人,死人被”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但隋文帝還給楊素大量賞賜,並稱其為忠臣。598年,隋文帝又令自京師至仁壽宮,”置行宮十有二所。”

隋文帝還崇信佛教,到處”建廟立祀”“普建靈塔”,等等。不知耗費了人民多少生命和財富!同時,隋政府還對人民實行了重租政策。因此,在隋文帝統治時期,特別在其後期,廣大人民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指出的:”不待煬帝之驕淫,而民已無餘地以求生矣。”

二、均田制有名無實,人民倍受剝削

隋朝在經濟方面最主要的措施是實行均田制。

這項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為農民生產者計口授田。但是這項制度並沒有實施下去。

因為隋的建立,沒有經過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掃蕩,官僚地主沒有受到起義農民刀劈斧砍的懲罰而減少,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也自然未受到農民革命風暴的有力衝擊,所以,土地佔有關係也必然得不到如同漢、唐等皇朝那樣的調整和緩和。

隋朝雖然頒佈了均田令,但這項制度不僅在南方各地未積極推行,即使在北方也未普遍而認真實行。其中暴露出很多問題。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這種建國方式雖然容易,卻帶有先天不足的特徵。為何如此說呢?

經歷過農民戰爭而立國,不管統治集團是不是農民起義領袖,都能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對天下民心不能不有所照顧。故而建國後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緩和階級矛盾的做法。

但隋朝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並沒有從廣泛的農民戰爭中得到什麼深刻的教訓。所以,隋朝統治集團貪暴腐朽的道路,要比其它皇朝更快更容易。

隋朝統治集團,基本來自北周、北齊,而這些人,大多數出身於掌權數十年的高官勳貴家庭,他們甫一建國,都快速進入了奢侈腐化的節奏。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

例如隋朝開國功臣李穆的家族,李穆死後,幾個兒子不思建功立業,而是迅速陷入爭奪家產、追逐高官厚祿的鬥爭中,李穆的第十子李渾居然指使凶手殺死李家的嫡孫,以便自己能爭到父親的爵位和家產。他成功後,迅速過上了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生活。李穆家族本來是隴右威名最盛的大家族,在西魏北周時代一直都是官高位重、舉足輕重的勳臣之家,結果到了隋朝,不僅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卻迅速走向了腐化墮落。最終,這個大家族終因內鬥、政治傾軋等原因而被全族誅滅。

李渾的慘劇只是隋朝高官貴族的一個縮影。

即使是以節儉著稱的隋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隋文帝稱帝第二年,為了顯示新朝氣象,便急不可耐地徵發大量民夫,建設新都大興城。大興城舊址面積約70平方公里,是清代北京皇城的4倍多。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593年至595年,隋文帝又令大臣楊素在岐州造的仁壽官,楊素迫使民工平山填谷,營造宮室,工程緊迫,逼死幾萬人,死人被”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但隋文帝還給楊素大量賞賜,並稱其為忠臣。598年,隋文帝又令自京師至仁壽宮,”置行宮十有二所。”

隋文帝還崇信佛教,到處”建廟立祀”“普建靈塔”,等等。不知耗費了人民多少生命和財富!同時,隋政府還對人民實行了重租政策。因此,在隋文帝統治時期,特別在其後期,廣大人民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指出的:”不待煬帝之驕淫,而民已無餘地以求生矣。”

二、均田制有名無實,人民倍受剝削

隋朝在經濟方面最主要的措施是實行均田制。

這項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為農民生產者計口授田。但是這項制度並沒有實施下去。

因為隋的建立,沒有經過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掃蕩,官僚地主沒有受到起義農民刀劈斧砍的懲罰而減少,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也自然未受到農民革命風暴的有力衝擊,所以,土地佔有關係也必然得不到如同漢、唐等皇朝那樣的調整和緩和。

隋朝雖然頒佈了均田令,但這項制度不僅在南方各地未積極推行,即使在北方也未普遍而認真實行。其中暴露出很多問題。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其一,農民佔田數不足。關中和河南、河北、山東均田制推行的比較普遍,但執行過程中很不公平。關中人多地少,一個丁男按規定可以分到80畝露田、20畝永業田。古代糧食產量非常低,畝產小麥百十來斤就算不錯了,所以要佔有大量土地才能維持生計。況且,這100畝田中還包括種桑、果、麻的分量,一家農戶所有的副食和其他經濟作物,也都在這100畝田中。但是在關中這種地方,一個男丁僅能分到20畝田,差距太大了。豐年還能勉強維持生活所需,一遇荒年,因為沒有積蓄,很容易發生饑荒。

其二,統治階級佔田過多。隋朝對官員、宗室的政策非常優厚,諸王至都督可分永業舊百頃至三十頃。京官和地方官還有大量的職分田,如京官從一品至九品多者五頃,少者一頃。隋朝對勳貴的賜田也是經常而大量的,如隋文帝兩次就賞賜給大臣楊素田一百三十頃,賜給來和”地十項”,對柳莊、陸知命等人也都”賜以田宅”。官僚地主還憑藉權勢和財力兼併土地。總之,他們佔有的土地遠比均田農民多得多。納言蘇威對這種官多民少的現象憂心忡忡,曾對隋文帝建議“減功臣之地以給民”,但不被採納。

因此,隋朝自始至終,土地問題都十分嚴重,農民階級與官僚地主的矛盾,也就顯得特別嚴重和尖銳。這是隋統治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王夫之在評隋朝均田制時曾說:“均田令行,狹鄉十畝而籍一戶,其虐民可知矣”,又

說”隋之速亡也,不亦宜乎!”這是很有見地的。

三、隋文帝“君富而國亡”

傳統印象中,大多認為隋文帝作風節儉、對百姓相對寬容,賦稅也比較少。

從一些史料看,確實容易造成這種印象。

隋文帝時,農民的調絹負擔,比北周、北齊稍有減輕,役差不多,但是,對農民徵收了比前代重得多的租粟。隋文帝即位後,就規定丁男(含丁男的妻小)一年輸租粟三石,終隋世而未改。因隋文帝時度量衡有改變,舊三升才合新量一升,故新量三石當合舊量九石。在幾個實行均田制的皇朝中,隋朝的田租剝削量比北魏、北齊、北周和唐朝都重得多,剝削率是最高的。

除正租而外,隋政府還通過義倉制度,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隋政府規定,義倉分三等納糧,”上戶不超過一石,中戶不過七鬥,下戶不過四鬥。”三至三十二,加到一起,剝削率更是遠遠超過魏、齊、周、唐。實在是精於搜刮。隋”國富”的祕密就在這裡。

在封建社會,國愈富,則民愈窮。隋朝就是這樣。

以隋文帝為代表的隋國家,正當”庫藏皆滿”之時,隋朝政治重心的京輔和三河廣大地區的人民群眾,卻過著”衣食不給”的痛苦生活,594年,關中大旱,廣大人民無以為生,令廣大百姓一路乞討,去洛陽”就食”“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隋文帝,不開倉賑濟,而是找飯吃。一遇災害,人民就無以為生。可見,隋朝廣大農民用自己辛勤的勞動,雖然發展了生產,卻未改善自己的生活,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卻被搜刮進了隋國家的倉庫。總之,隋朝之富非民富,實為國富而民窮也。

北朝以來,社會矛盾積累的很深。早在北齊和北周統治末期,以及陳朝統治時期,北方和南方的階級矛盾就已經相當尖銳了。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中,並未使階級矛盾得到緩和,相反,使階級矛盾進一步積結和激化。

隋文帝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已經在各地不斷髮生。597年桂州李光仕聚眾起義。同年,嶺南人李賢據州反。602年,又有“交州人李佛子舉兵反”。604年,熙州李英林聚眾反。開皇一朝,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華陰一帶也有很多小股起義武裝。人民起義此伏彼起,連隋文帝也不得不承認”盜賊繁多”,只不過還未匯合成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罷了。

四、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隋朝統治集團,大致分為關隴、山東和江南三個大集團。這三大集團,由於各自利益屬性問題,從隋朝一建國就互相抑制。

"

隋朝是結束魏晉南北朝大亂世的大一統王朝。然而,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卻只存在38年。為什麼一個號稱”甲兵強銳”、”風行萬里”的皇朝,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率土分崩”呢?以往人們往往認為,隋朝的滅亡,主要是隋煬帝不恤民力,暴虐為政所致。然而,一個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把鍋全甩給煬帝,是有失公允的。其實,開創了“開皇之治”隋文帝,也負有不可忽視的重大責任。

一、隋政權先天不足,特別容易腐朽

隋王朝的誕生,與漢、唐、宋、明、清等朝代有所不同,不是建立在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而是採用宮廷政變方式,從北周靜帝孤兒寡母處輕易奪取的。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這種建國方式雖然容易,卻帶有先天不足的特徵。為何如此說呢?

經歷過農民戰爭而立國,不管統治集團是不是農民起義領袖,都能認識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對天下民心不能不有所照顧。故而建國後都會採取與民休息、緩和階級矛盾的做法。

但隋朝沒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並沒有從廣泛的農民戰爭中得到什麼深刻的教訓。所以,隋朝統治集團貪暴腐朽的道路,要比其它皇朝更快更容易。

隋朝統治集團,基本來自北周、北齊,而這些人,大多數出身於掌權數十年的高官勳貴家庭,他們甫一建國,都快速進入了奢侈腐化的節奏。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

例如隋朝開國功臣李穆的家族,李穆死後,幾個兒子不思建功立業,而是迅速陷入爭奪家產、追逐高官厚祿的鬥爭中,李穆的第十子李渾居然指使凶手殺死李家的嫡孫,以便自己能爭到父親的爵位和家產。他成功後,迅速過上了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的生活。李穆家族本來是隴右威名最盛的大家族,在西魏北周時代一直都是官高位重、舉足輕重的勳臣之家,結果到了隋朝,不僅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卻迅速走向了腐化墮落。最終,這個大家族終因內鬥、政治傾軋等原因而被全族誅滅。

李渾的慘劇只是隋朝高官貴族的一個縮影。

即使是以節儉著稱的隋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隋文帝稱帝第二年,為了顯示新朝氣象,便急不可耐地徵發大量民夫,建設新都大興城。大興城舊址面積約70平方公里,是清代北京皇城的4倍多。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593年至595年,隋文帝又令大臣楊素在岐州造的仁壽官,楊素迫使民工平山填谷,營造宮室,工程緊迫,逼死幾萬人,死人被”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築為平地。”但隋文帝還給楊素大量賞賜,並稱其為忠臣。598年,隋文帝又令自京師至仁壽宮,”置行宮十有二所。”

隋文帝還崇信佛教,到處”建廟立祀”“普建靈塔”,等等。不知耗費了人民多少生命和財富!同時,隋政府還對人民實行了重租政策。因此,在隋文帝統治時期,特別在其後期,廣大人民已陷於水深火熱之中。正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所指出的:”不待煬帝之驕淫,而民已無餘地以求生矣。”

二、均田制有名無實,人民倍受剝削

隋朝在經濟方面最主要的措施是實行均田制。

這項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為農民生產者計口授田。但是這項制度並沒有實施下去。

因為隋的建立,沒有經過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掃蕩,官僚地主沒有受到起義農民刀劈斧砍的懲罰而減少,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也自然未受到農民革命風暴的有力衝擊,所以,土地佔有關係也必然得不到如同漢、唐等皇朝那樣的調整和緩和。

隋朝雖然頒佈了均田令,但這項制度不僅在南方各地未積極推行,即使在北方也未普遍而認真實行。其中暴露出很多問題。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其一,農民佔田數不足。關中和河南、河北、山東均田制推行的比較普遍,但執行過程中很不公平。關中人多地少,一個丁男按規定可以分到80畝露田、20畝永業田。古代糧食產量非常低,畝產小麥百十來斤就算不錯了,所以要佔有大量土地才能維持生計。況且,這100畝田中還包括種桑、果、麻的分量,一家農戶所有的副食和其他經濟作物,也都在這100畝田中。但是在關中這種地方,一個男丁僅能分到20畝田,差距太大了。豐年還能勉強維持生活所需,一遇荒年,因為沒有積蓄,很容易發生饑荒。

其二,統治階級佔田過多。隋朝對官員、宗室的政策非常優厚,諸王至都督可分永業舊百頃至三十頃。京官和地方官還有大量的職分田,如京官從一品至九品多者五頃,少者一頃。隋朝對勳貴的賜田也是經常而大量的,如隋文帝兩次就賞賜給大臣楊素田一百三十頃,賜給來和”地十項”,對柳莊、陸知命等人也都”賜以田宅”。官僚地主還憑藉權勢和財力兼併土地。總之,他們佔有的土地遠比均田農民多得多。納言蘇威對這種官多民少的現象憂心忡忡,曾對隋文帝建議“減功臣之地以給民”,但不被採納。

因此,隋朝自始至終,土地問題都十分嚴重,農民階級與官僚地主的矛盾,也就顯得特別嚴重和尖銳。這是隋統治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王夫之在評隋朝均田制時曾說:“均田令行,狹鄉十畝而籍一戶,其虐民可知矣”,又

說”隋之速亡也,不亦宜乎!”這是很有見地的。

三、隋文帝“君富而國亡”

傳統印象中,大多認為隋文帝作風節儉、對百姓相對寬容,賦稅也比較少。

從一些史料看,確實容易造成這種印象。

隋文帝時,農民的調絹負擔,比北周、北齊稍有減輕,役差不多,但是,對農民徵收了比前代重得多的租粟。隋文帝即位後,就規定丁男(含丁男的妻小)一年輸租粟三石,終隋世而未改。因隋文帝時度量衡有改變,舊三升才合新量一升,故新量三石當合舊量九石。在幾個實行均田制的皇朝中,隋朝的田租剝削量比北魏、北齊、北周和唐朝都重得多,剝削率是最高的。

除正租而外,隋政府還通過義倉制度,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隋政府規定,義倉分三等納糧,”上戶不超過一石,中戶不過七鬥,下戶不過四鬥。”三至三十二,加到一起,剝削率更是遠遠超過魏、齊、周、唐。實在是精於搜刮。隋”國富”的祕密就在這裡。

在封建社會,國愈富,則民愈窮。隋朝就是這樣。

以隋文帝為代表的隋國家,正當”庫藏皆滿”之時,隋朝政治重心的京輔和三河廣大地區的人民群眾,卻過著”衣食不給”的痛苦生活,594年,關中大旱,廣大人民無以為生,令廣大百姓一路乞討,去洛陽”就食”“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隋文帝,不開倉賑濟,而是找飯吃。一遇災害,人民就無以為生。可見,隋朝廣大農民用自己辛勤的勞動,雖然發展了生產,卻未改善自己的生活,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卻被搜刮進了隋國家的倉庫。總之,隋朝之富非民富,實為國富而民窮也。

北朝以來,社會矛盾積累的很深。早在北齊和北周統治末期,以及陳朝統治時期,北方和南方的階級矛盾就已經相當尖銳了。在隋文帝統治的二十多年中,並未使階級矛盾得到緩和,相反,使階級矛盾進一步積結和激化。

隋文帝統治時期,農民起義已經在各地不斷髮生。597年桂州李光仕聚眾起義。同年,嶺南人李賢據州反。602年,又有“交州人李佛子舉兵反”。604年,熙州李英林聚眾反。開皇一朝,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華陰一帶也有很多小股起義武裝。人民起義此伏彼起,連隋文帝也不得不承認”盜賊繁多”,只不過還未匯合成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罷了。

四、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隋朝統治集團,大致分為關隴、山東和江南三個大集團。這三大集團,由於各自利益屬性問題,從隋朝一建國就互相抑制。

隋朝結束南北朝270年亂世,卻38年亡國,重評隋文帝統治之失

隋文帝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施行了”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質,就是把隱藏在世家大族門下的奴婢解放出來,變成國家的編戶人口。關中的戶口隱附問題,早在北周時代就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解決,但在北齊舊地和南陳並沒有完全實行。這一措施從經濟上限制和打擊了山東和江南的世族豪強勢力。

所以,當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關東和江南的地主階級中,均”無勤王之師”。相反,在農民起義的高潮中,他們則紛紛乘機起兵反隋,以求割據稱雄。關東樑師都、劉武周、羅藝和江南的蕭銑、沈法興等官僚地主的起兵即是。而官僚地主的反隋軍,則是推倒隋政權的另一種力量。

隋文帝對自己的統治班子,也非常苛刻。

隋文帝的政權是篡奪來的。因此,他總是提心吊膽,怕人不服,經常處在唯恐別人奪權的精神緊張狀態之下,於是形成了容易猜忌的政治作風。許多開國功臣,特別是手握重兵的將領,都被隋文帝殘忍地屠殺和清洗。

隋文帝曾規定”功臣正宜授勳官,不可預朝政。”這就是說,功臣只能有職而不能有權。觀德王楊雄是楊堅的親屬,但隋文帝嫌惡他威望太高,把他的兵權剝奪了。尚書僕射(尚書省的長官)楊素在隋文帝執政的中後期逐漸權重,文帝就暗示他不要到尚書省辦事,業務交給各部的尚書幹就行,從而把楊素給架空了。隋朝開國第一號功臣高熲,也因為在廢太子事件上不合文帝的心意,被無情地剝奪一切職務。尚書僕射蘇威也以與禮部尚書盧愷等”共為朋黨”的罪名,被免官,”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餘人”,滅陳功臣之首右武侯大將軍賀若弼,先被免官,後又遭下獄。

開國第六年,因為長期受猜忌和排擠,開國功臣劉昉、樑士彥、宇文忻等人鋌而走險企圖謀反,結果全部被殺。有不遜之言但實無反狀的佐命功臣王誼被賜死於家。597年,右武侯大將軍虞慶則也以莫須有罪名被誅,功臣王世積怕被迫害,託病不參加朝會,但也被隋文帝找茬殺死。上柱國李徹因與高穎關係密切,也被隋文帝用毒酒害死。600年,出生入死,”有李廣之風”的上柱國史萬歲被殺,因死非其罪,故”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

唐魏徵總結隋朝的功臣,“其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真是令人心寒。

隋文帝統治下,不僅”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

總之,由於隋文帝在處理統治階級內部關係上,政策失當,因此,他不能把統治集團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來,相反,大大削弱和分裂了統治階級、特別是統治集團的力量。後來,隋煬帝繼續並發展了隋文帝的錯誤政策,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更大的混亂和分裂。

所以說,隋朝之滅亡,雖說最終亡於煬帝之手,但許多原因都根植於隋文帝時代,正如魏徵所說,隋之滅亡“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