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觀眾的感慨中出現最多的便是這四個字:盛唐氣象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這種不需多言的情感共鳴,也是當下觀眾取向的一個縮影:人們對於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感,不斷水漲船高。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但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唐朝為素材的影視作品並不算吃香。很多人都疑惑過這個問題:唐朝是中國人最熟、也最富強的古代王朝之一,為什麼拍它的電影電視不是很多?

至少跟“皇子搶王位、女人搶皇子”能拍出800種花樣、還常拍常新的清宮戲比起來,唐朝劇的存在感並不強。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說起來,唐朝明明有太多人們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隋末唐初的亂世英雄演義,製造了玄武門之變又締造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唐玄宗楊貴妃與唐朝盛極而衰的命運,以及數不盡的文人名士……

國產劇熒屏上,也曾有過《唐明皇》《貞觀之治》《貞觀長歌》等注重歷史事件與宮廷權謀的正劇,但它們的影響力有限,論塑造皇帝形象的數量和經典程度,也遠遠比不上清宮劇。

想來想去,唐代相關影視裡最深入人心的男人,可能還得數童年回憶狄大人。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或許這是因為,人們對唐朝最知名歷史人物的認知,早早就被歷史教科書上的白紙黑字框住,因此大家對於唐代宮廷的獵奇心理遠不如腦補“康熙九子奪嫡”之類的題材過癮。

相比之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反而成了在唐朝影視作品中C位出道的不二人選。畢竟論她獨一無二的傳奇性和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都值得編劇大書特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潘迎紫、劉曉慶等人出演的武則天電視劇,主要還是力圖還原她的一生,在傳統歷史劇的氣質中找到戲說的平衡。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2001年李少紅的《大明宮詞》,則把武則天和女兒太平公主的故事拍出了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的藝術質感。

《大明宮詞》的內核雖然依然是政治鬥爭與宮中權術,卻靠一個女性的視角串聯起來,整部劇充斥著莎士比亞的文學氣質和紅樓夢般的細膩悠長,也因此把大唐的風雲變幻拍出了充滿血腥味的美感。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但是隨著觀眾的需求和市場的風向逐漸轉變,關於武則天的那段唐朝歷史越來越像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被塞進各種迎合女性觀眾幻想的元素。

比如美哭過無數90後的賈靜雯版《至尊紅顏》,當年看覺得很有趣,長大後仔細想想才發現,它拍出來的武則天分明就是民間野史狗血故事堆砌出來的最強瑪麗蘇。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後來2014年范冰冰的《武媚娘傳奇》,更是在當時流行的大女主劇風潮中,把臆想出來的“小白兔”黑化之路發揮到了極致。

儘管編劇在史實上有過一些努力,卻依然拐不回好好做歷史權謀劇的正道,擺脫不掉當下最吃香的宮鬥和網絡爽文氣質,順便徹底把人們對唐朝女性的印象固定成了頭上一朵大牡丹、胸前兩坨小白兔。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2017年播出的景甜主演的《大唐榮耀》,倒是很少見地聚焦了廣平王李俶和沈珍珠的故事。儘管它嘗試了避免大女主劇的弊端,但依然難免向偶像劇化的俊男美女、情深虐戀路線靠攏,讓權謀政治戲份也打上了一層粉色的濾鏡。

畢竟,那個繁華的落魄的、可以承載一切事情發生的大唐,在如今這個大環境中想象它淺層男歡女愛的樣子,比力圖還原嚴肅凝重的歷史正劇要討巧得多。

隨著技術和審美的發展,影視劇裡的唐朝也開始有了講故事之外的誘人之處。現在能明顯地感受到,被影視化的大唐——特別是盛唐時期——往往在視覺上有著震懾人心的恢弘和壯麗。

早在2010年,向來很有美學追求的徐克導演就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不遺餘力地塑造一個龐大雄偉的都城,破案劇情之外的影片宛如一部《大唐風光紀錄片》。

片中象徵著至尊皇權的“通天浮屠”↓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不過由於影片口碑不佳,加上劉嘉玲版武則天“過於唐朝”的妝容讓觀眾一時難以接受,大眾對這個威嚴到充滿壓迫感的長安並不是很買賬。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2017年底的《妖貓傳》,卻靠著它呈現出的繁盛景象,徹底激活了中國觀眾骨子裡的盛唐情結。

在真金白銀砸出來的大唐影視城實地取景,陳凱歌的鏡頭幾乎還原了那個萬國來朝、歌舞昇平的長安。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場極樂之宴,無論是影片中的人還是影片外的觀眾,都陶醉在權力之巔所享受到的歡樂與迷幻中。

這便是現代人對於“一個時代能有多鼎盛輝煌”最直白的想象。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但除了金光閃閃的宮廷盛宴,片中讓觀眾津津樂道的還有彷彿愛與美之神一般受到頂禮膜拜的楊貴妃,放蕩不羈、才氣橫溢的李白,“詩假情真”的《長恨歌》……

這些具象的歷史文化元素堆積在一起,不僅僅是陳凱歌骨子裡的文人氣質外露,其實也構成了大眾眼中的中華民族文藝復興。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被熱議的《長安十二時辰》看起來雖然沒有《妖貓傳》有錢,但延續了這種人們在感官上對於盛唐想象的滿足。

單是許鶴子(原型為大唐第一歌姬許合子)上元節在長安街頭花車斗彩這一場戲,從歌姬的雍容華貴,到場面的熱鬧喧騰,就相當符合人們心目中古代國際大都市過節的樣子。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為人稱道的空鏡頭,也在不斷用精緻的畫面試圖復刻那座“熙攘繁盛,光耀萬年”的偉大都城。

這樣的影視作品,滿足的不止是觀眾對於一個逝去朝代的審美需求,更是寄託著大眾這些年水漲船高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對一國之盛的直觀想象。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屏幕外的真實生活中,盛唐情結的復甦也早已有跡可循,和影視作品中華美的長安互相呼應。

斥巨資打造的襄陽唐城影視基地,西安著力開發的大唐芙蓉園,紀念建都長安的慶典……

現代人用仿古建築絢麗雄偉的大場面給這個幻夢添磚加瓦,供人們沉醉在對盛唐的想象和追憶中,也讓現世的民族自豪感不斷髮酵、擴張。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這種交織著崇拜與自豪的心態,和尋找文化自信的需求,很少被投射在其他任何一個時代。

能承擔這個功能的,必須是盛唐,那個經濟政治文化交織著達到一定高峰、以漢民族為主導、讓全天下拜服的盛唐。

也正因為如此,不同時期的唐代在影視作品裡的待遇差距極大。

不難發現,基本上願意拍唐朝的作品都聚焦於安史之亂前,很少會跨過這個時間點去拍後面的大廈傾頹。

2015年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就是一次和大眾碰撞失敗的劍走偏鋒。中唐藩鎮割據的背景,小眾冷門的史實和人物,清冷疏離的氛圍,都讓觀眾覺得自己遊離在外。

影片中呈現的那個荒涼、孤獨、狠絕的唐,與大眾願意想象和接受的那個唐,相去甚遠。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畢竟,大多數人對唐朝的基本認知來自歷史教科書的知識點,是高度概念化的、必須牢記的“繁榮富強”,除此之外並不重要。

橫向觀察歷史上幾大重要朝代在國產影視中呈現出的氣質,其實也很少能跳脫出被規訓的思維定式。

先秦至漢,課本上的基調是改革的劇變和動盪。這段歷史時期最受歡迎的相關影視作品是《大秦帝國之裂變》,把商鞅變法這個著名歷史事件拍得蕩氣迴腸。

文化十分發達的宋代,在歷史教材中給人留下了“文盛武衰”的印象,帝王廟堂的存在感比民間草根弱很多。反映在影視創作上,最膾炙人口的宋朝相關作品是水滸傳、少年包青天這種“處江湖之遠”的傳奇故事。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明代則不同,政治制度的制衡、官場的反腐鬥爭,以及以萬曆為首的奇葩皇帝,是歷史課本的重點。於是提起明朝劇,大家都首推把這三點呈現到極致的《大明王朝1566》。

清代是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也是與現代時間最近的“古代”。古今交錯、文明衝撞的特殊時間段,自然被現代人賦予了很多與現代思維有關聯的想象:

滿足權力鬥爭欲的奪嫡戲、宮鬥戲,滿足灰姑娘逆襲幻想的宮廷愛情劇,一股腦的在清朝扎堆上演。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所以不難理解,盛唐本身的富饒輝煌,以及它被賦予的歷史文化意義,使它最適合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成為一針麻醉劑,讓人在歷史的幻夢中找尋可以與當下呼應的片段,也沉醉其中。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儘管盛讚“再也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這個強盛的時代卻不再只看得見宮廷上流的呼風喚雨。

偉大的長安也有市井小民在街頭巷尾忙碌的煙火氣,有不見光的地下城藏匿的罪惡與齟齬,有整個長安對待外來文化、異族宗教的開放包容與自信。

清宮戲C位不再?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正讓人們對唐文化的嚮往和認同水漲船高

大唐之盛和之所以盛,多了一些低微但鮮活的視角,也因此在人們的觀感中變得更立體了一些。

由此,或許大眾這份根深蒂固的盛唐情結也可以多一些維度了。

圖文綜合自網絡

編輯:許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