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今說:中日韓歷史上因首次大火拼而造就的三角情(第42期)

唐朝 劉仁軌 日本 朝鮮半島 90大歷史 2017-05-12

編語:在當今世界各國曆史中的東方史冊上,曾有這麼三個國家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了一次接著一次的大火拼,這三個國家則是長期佔據亞洲統治地位且又常常傳播漢文化達四海的中國、善於學習隱忍的日本以及更喜歡見風使舵,樂做牆頭草的朝鮮。也正是這三個國家在東亞史上前後幾次的大規模火拼中讓亞洲人民越來越看清楚了三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那些“三角”戀情史。今天就為大家以另一類歷史觀點來解讀第一次的中日韓三國大火拼!

古史今說:中日韓歷史上因首次大火拼而造就的三角情(第42期)


中日韓三國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火拼於公元7世紀,唐朝因新羅請求出兵而引發的唐朝新羅聯軍與高句麗,百濟及日本為首的“聯合國軍”首戰在正面戰場上開始了正式交鋒:

古史今說:中日韓歷史上因首次大火拼而造就的三角情(第42期)

話說唐朝初年,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是個在東北亞地區自認“老子個子天下第二,沒人敢認第一”的敢戰派,為啥呢?

因為之前我們大隋天朝的隋煬帝前後三次東征高句麗,但其結果都是以失敗告吹,也因此大大的增長了這個地區政權對隋王朝權威的挑戰,而隋煬帝為何不計後果的前後三次東征呢?在小編看來以下幾點最能說明問題:

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1、因此繼位後的隋煬帝為了能夠進一步穩定東北亞地區的局勢,以增加隋朝作為亞洲在公元7世紀初最具影響力帝國的權威性,以便殺雞儆猴給其他臣服的屬國看,因此便選擇了其中最喜歡站在風頭浪尖上挑釁隋王朝的高句麗下手,雖然這裡難免會有隋煬帝好大喜功的成份在裡面但是在小編看來實則還有另一個意義:雖然前後失敗三次但是歷史的宏觀角度而論則是為了奠定加強了中國自古以來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領土主權問題。

2、使得自秦始皇帝統一中國以來傳承已久的“大一統”觀念得已得到更加根深蒂固的穩固,即是民族意識形態上的問題,所以說隋煬帝三次東征雖然負面效果導致隋朝後來的土崩瓦解,但宏觀歷史的角度看隋煬帝並非有過反而有功。

3、不管是對比於東北亞地區的高句麗政權、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而言,一個強大的隋帝國時常在自己身邊出現即使隋朝不出聲,但是其對於這三個國家的威脅也會油然而生,所以才會產生出了後來高句麗採取於突厥,百濟等國家聯合出兵對隋王朝作戰的事情,藉此來彰顯自己國家實力並不會任隋朝擺佈的一種武力聲明;其實這不過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不管突厥、還是高句麗從內心而言他們都虛了,都不希望自己的強大原來是坐井觀天。這也就是最後一個能說明問題的一點:國家實力強大的硬指標從來都是強者為尊,誰手腕硬誰就掌握話語權誰就有能力來控制自身國家周邊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就因上述所言,強大的隋王朝因三次東征而間接導致了唐王朝的崛起,那麼此時的高句麗則是更加不服氣了,憑什麼一個“高個子”的隋王朝剛走又來了一個比隋王朝更可怕的“高大壯”,難道我真的是兔死狐悲的命麼?

也就因此在唐王朝整合好了國內的皇權後,又同時在中國西北、東北及北方三線同時作戰,自此揭開了唐王朝偉大的開拓事業,而東北一線的第一個首要目標就是高句麗,而高句麗則是知道唐王朝此時還把戰略上的重心放在對付自己的第一好夥伴突厥身上,自以為自己可以安心的先把唐王朝的小夥伴-新羅滅了後再充實國力與突厥一同聯手把唐王朝的氣勢給壓下去,然而上天並不給高句麗這樣的機會,此時的突厥不管是東突厥還是西突厥竟然都已經被唐王朝的鐵馬戰歌給生生的收服了,沒辦法!之後的高句麗只能期希望於自己的另一個小夥伴-百濟來牽制唐王朝與新羅在自己背後的聯軍。

而中日韓三國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火拼由此揭開帷幕:

古史今說:中日韓歷史上因首次大火拼而造就的三角情(第42期)

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向唐王朝告狀,說高句麗聯合百濟、靺鞨等“聯合國軍”,攻取新羅三十多城。怎麼辦?出兵唄,自己小夥伴被人揍了,難道做大哥的不出兵相救麼?

於是乎在公元660年,高宗皇帝因北方突厥的問題得以徹底解決後,心情大好

便招呼了自己的大將蘇定方掛帥東征,開始動用雙手來“料理”這個為患東北亞地區已久的高句麗極其小夥伴-百濟。(因之前隋朝東征都是用一隻手對付高句麗的,而此時唐帝國的決心則是用了兩隻手即:前後夾擊

之後唐帝國便採用“圍魏救趙”之策,並沒直接馳援新羅,而是從海上出兵直捅你高句麗的後庭菊花公園-百濟。

而百濟隨後沒撐多久以百濟王-扶余義慈為首的百濟便宣告被攻破,從百濟王到皇親貴胄、文武大臣悉數被俘獲,隨後大唐便決定先班師還朝,因為有了後方根據就不怕高句麗還能跑到天上去了!

於是便留下了郎將劉仁願為首的數千唐軍留守百濟王城,就在此時,重點來了,百濟王扶余義慈的堂弟扶余福信眼見唐軍主力回國,自認自己大有可趁之機,便聯手了一個叫道琛的和尚造謠視聽,以便自己圖謀為王的企圖成真。

而後的確當時的唐軍被圍困於百濟王城後,遠在長安的高宗皇帝得知消息後,立即任命檢校帶方刺史:劉仁軌,統率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前往救援劉仁願。

這一次唐唐朝、新羅聯軍再一次一路廝殺直接殺到百濟城下後,而扶余福信則眼見大事不妙便和道琛那個呆和尚則一道退守到了熊津江邊的任孝城。

直到沒多久,後來在北方戰線上攻打高句麗的蘇定方大軍突遭大雪酷寒便遵從高宗詔令暫時下令班師回朝,而還在百濟城下奮戰的劉仁軌則上表高宗皇帝,必須堅守百濟,以便讓高句麗不敢輕舉妄動、聯合百濟殘存勢力。

高宗看過後,高度表揚了這位之後震驚天下的將軍劉仁軌,所以同意了劉仁軌的請求。

而就在劉仁軌和百濟的殘軍在熊津江邊持續白熱化階段的同時,百濟方面則不巧的是因為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百濟王子扶余豐因不滿堂叔扶余福信的專權跋扈,開始了內鬥爭權,之後扶余福信被殺,而百濟王子扶余豐並沒有學習自己父王認天命、識大勢的聰明勁。

自此光榮的成為了百濟國名義上的最後一任國王,就這樣故事的高潮接踵而來了:

就在這傢伙稱王的同時,同時以劉家劉仁師、劉仁願兄弟帶領下的唐軍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領的軍隊從陸路、以劉仁軌帶領下的唐軍以及以降服的百濟王子扶余隆率領的軍隊從水陸,兩路齊頭並進;

從熊津江口出發,直下白江口,準備合軍後一同拔了這個在高句麗後方最後的一個代表百濟小夥伴曾經存在過的據點。

事實上劉仁軌所率的軍隊從水陸到了白江口後,卻在老遠便看見了另一個由1000多艘戰船組成的龐大艦隊-倭國軍隊的身影,而反觀此時的劉仁軌不過是隻有以船體堅固、炮火延伸足夠猛、吃水較深的170多艘大型戰船,三國間的首場大火拼由此開始了進行時。

兩軍便在這個歷史註定的地方:白江口。

寫下了由中、日、韓三國在此開戰後而揭開的“三角戀情史”——白江口大海戰。

而結局只能用牛逼來形容:唐朝軍隊(即中國)以1萬兵力、170艘戰船打敗了日本、韓國(即百濟的士兵)。並取得了以敵人戰損高達7萬、戰船幾乎損失殆盡的重大戰績而無聲的宣告了這場戰役是以唐王朝軍隊的勝利而結束。

至此,日本看到了唐帝國的強大,便從此開始了長達近千年的“取經史”,直到第二次中日韓三國在同一個地方的再次較量。

而反觀後來的朝鮮一方,則是因為與唐朝的聯兵作戰中取得的戰果和巨大利益而開始洋洋得意,並因此也隱隱的開始向自己曾經的世仇“高句麗”挑戰隋王朝、唐王朝權威的“自大史”。

最後則是唐王朝不僅給自己曾經的大哥”高個子隋王朝“報了雪恥之仇,同時也給自己在東北亞地區的絕對權威和國家主權上贏得了最大化的國家利益。


結語:至此,關於中日韓史上因首次國際大火拼而引發爭議至今的“中日韓三角戀情史”的第一篇暫時告一段落;下期同一時間將會給大家帶來“中日韓三角戀情史”的第二篇。如若您喜歡小編的本篇文章歡迎加入評論、點贊、交流、關注或收藏訂閱!每日精彩原創文章與您同分享!

你是如何看史上“中日韓三角情” (多選)
0
0%
自古中國便是對其打則好、敗則辱
0
0%
自古中國對韓國的恩惠實則是白養
0
0%
自古中國對日本是由不在意而在意
0
0%
自古韓國對中國就是喜挖牆角自大
0
0%
自古日本對中國是強盛則服弱則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