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亡於唐玄宗,明亡於萬曆,清亡於乾隆,為什麼說都是錯的?'

"

都不對,或者說不完全。

更準確的說,唐亡於其強;明亡於養朱和祖制的崩潰;至於清,更多的是亡於眼界,亡於井底之蛙,亡於“天朝上國”的思想。

比如說唐玄宗。一般認為唐亡於藩鎮,直接肇因則是安史之亂。

這些說法都沒錯。

但問題是唐為什麼會放任藩鎮也就是節度使坐大?難道唐玄宗就看不到其中的弊端?

我覺得憑唐玄宗早期的英明,他不至於這麼蠢,但他還是這麼做了。那麼就只能證明有些事情也許是不得不做的。

個人認為,唐實際上亡於其過於強大、擴張性太誇張,太強導致了唐的亡國。

硬要背鍋,可能李世民也跑不脫。

巔峰時期,唐領土西抵波斯,東達大海,北吞漠北,南抵越南,風頭之盛,古今罕有。

"

都不對,或者說不完全。

更準確的說,唐亡於其強;明亡於養朱和祖制的崩潰;至於清,更多的是亡於眼界,亡於井底之蛙,亡於“天朝上國”的思想。

比如說唐玄宗。一般認為唐亡於藩鎮,直接肇因則是安史之亂。

這些說法都沒錯。

但問題是唐為什麼會放任藩鎮也就是節度使坐大?難道唐玄宗就看不到其中的弊端?

我覺得憑唐玄宗早期的英明,他不至於這麼蠢,但他還是這麼做了。那麼就只能證明有些事情也許是不得不做的。

個人認為,唐實際上亡於其過於強大、擴張性太誇張,太強導致了唐的亡國。

硬要背鍋,可能李世民也跑不脫。

巔峰時期,唐領土西抵波斯,東達大海,北吞漠北,南抵越南,風頭之盛,古今罕有。

唐亡於唐玄宗,明亡於萬曆,清亡於乾隆,為什麼說都是錯的?

這麼大的國土,在當時落後的通訊物流條件下,完全超出了唐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

而被征服的突厥黠吉斯靺鞨契丹奚等部落和政權,也改變了打法。來去如風,襲擾為主。這種情況下,原有行軍大總管出征前徵發各衛府兵的打法就已經完全無法應對。

往往你部隊都沒有完成集結,這些少數民族的隊伍已經搶完跑了。

於是不得不改府兵為募兵,建設常備軍,根據形勢的變化,又不得不逐步授予其財政和行政權力,以加快反應速度。

這才使得節度使權力逐步加大,並形成藩鎮割據,最終要了唐的命。

你說,唐是不是因為太強而亡的國?

如果早期擴張沒那麼猛,是不是藩鎮權力就不會那麼誇張?

所以把唐亡的責任全歸結於唐玄宗是不準確的。但要說他沒責任,一樣不客觀。他要負主要責任。不是他過於放縱安祿山,不是他一通神操作,安史之亂本來不會發生;或者即使發生,也不至於不可收拾。

至於明亡於萬曆,個人更是認為屬於無稽之談。

這個說法出處何在我不清楚,但肯定是因為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而深入人心的。

我對黃先生很尊敬,也讀過先生的書,受益匪淺。

但明亡於萬曆,我是不認同的。

現在大家一般認為,明是亡於財政制度的崩潰。而具體的表現則在於明宗室的供養制度,又稱為養朱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的養朱制度給明造成了極大的財政負擔,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連供養朱明宗室都遠遠不夠。

其次,則是土地兼併造成的財政收入的銳減。

明有兩大群體是不納糧不納稅不服徭役的。一是數目驚人的宗室,二是士紳。而這兩者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又兼併了不計其數的土地。

一邊享受朝廷供養,一邊又大肆兼併,侵吞國家稅基,明財政不崩潰才怪。

另外,本來設計的衛所自耕自養也在土地兼併的趨勢下崩潰,軍隊也需要朝廷供養;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被廢棄,這裡又少一塊。

而現在之所以給魏忠賢翻案,是因為在他手裡,礦稅商稅至少能收上來,也因為魏忠賢被處死而完蛋。

於是所有包袱都丟給了小老百姓。三餉的攤派才是壓垮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萬曆的不作為,對張居正的清算,都使得明的局面更加糜爛,但說明亡於萬曆,我是不同意的。

至於說清亡於乾隆,誇張了。清經過康雍乾三代用兵,領土範圍達到極盛,乾隆也確實好大喜功,花費巨大。但清其實還有餘力。要不嘉慶能撲滅川楚白蓮教之亂呢。

真正要了清的小命的,是清的井底之蛙。都19世紀了,還在做“天朝上國”的迷夢,而不知道快步趕上。

不知道三千年之大變局,不知道世界已經由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時代;不知道威脅已經由漠北轉向海洋,才是清滅亡的真正原因。

而這種迷夢,是當時整個中國人,從上到下的共識。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其實可以用到當時的全部中國人身上。

乾隆當然有責任,應該睜眼看世界,而不是為了下不下跪和英國使臣瑪噶爾尼糾纏不清。

說成他全部責任,有點栽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