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個人品性總有高下,筆者並非將所有世家和庶族納入這個範疇。但須知,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道德只能約束個體,對於整個階層而言他們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們也許高估了這些進士們的操守和水平。

科舉制度下的大唐進士們

孔子說“君子朋而不黨”,進士們卻有著結黨營私的本能。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 , 勉強隨計 , 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 , 蓋惡其祖尚浮華 , 不根藝實 。然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 自熟朝廷間事 , 臺閣儀範 ,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 , 登第之後 , 始得一班一級 , 固不能熟習也 。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這是李德裕給唐武宗上的眼藥水,意思是說:祖父天寶年間不得已參加科考,也中過進士,但此後就把《文選》(樑朝蕭統著,詩詞歌賦指導教材和唐朝應試必考項目)給雪藏了,因而這本書華而不實,於治國毫無裨益。(所以)進士階層就只會玩這些沒用的東西,遠不如世家子弟自小學習,熟悉朝廷事項,很多東西都不用教了,故而“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個人品性總有高下,筆者並非將所有世家和庶族納入這個範疇。但須知,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道德只能約束個體,對於整個階層而言他們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們也許高估了這些進士們的操守和水平。

科舉制度下的大唐進士們

孔子說“君子朋而不黨”,進士們卻有著結黨營私的本能。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 , 勉強隨計 , 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 , 蓋惡其祖尚浮華 , 不根藝實 。然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 自熟朝廷間事 , 臺閣儀範 ,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 , 登第之後 , 始得一班一級 , 固不能熟習也 。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這是李德裕給唐武宗上的眼藥水,意思是說:祖父天寶年間不得已參加科考,也中過進士,但此後就把《文選》(樑朝蕭統著,詩詞歌賦指導教材和唐朝應試必考項目)給雪藏了,因而這本書華而不實,於治國毫無裨益。(所以)進士階層就只會玩這些沒用的東西,遠不如世家子弟自小學習,熟悉朝廷事項,很多東西都不用教了,故而“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位宰相貌似並沒有說錯什麼,李德裕想改革的是科舉制度,而並非針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庶族進士。

而據史料記載,當年的進士們結黨營私的情況相當嚴重。

嗣復與牛僧孺 、李宗閔皆權德輿貢舉門生 , 情義相得 , 進退取捨 , 多與之同 。--《舊唐書 》卷一七六 《楊嗣復傳 》

雲虞卿性柔佼 , 能阿附權幸以為奸利。每歲栓曹貢部 , 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佔員闕 , 無不得其所欲 , 升沉取捨 , 出其脣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 , 以能朋比唱和 , 故時號黨魁 。--同書同卷《楊虞卿傳》

李宗閔利用進士科結黨營私 , 史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生決定立場,作為世家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家族的興衰,而入朝出仕則是他們光耀門楣以及爭取家族利益的途徑。因而李黨主張修改科舉,抑制藩鎮,牛黨則持全面反對意見。

但是在構成對皇權的威脅之前,各世家依舊是獨立的存在,門第有高下,卻無附屬關係,他們雖然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並不會為了某一家的利益去赴湯蹈火。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個人品性總有高下,筆者並非將所有世家和庶族納入這個範疇。但須知,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道德只能約束個體,對於整個階層而言他們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們也許高估了這些進士們的操守和水平。

科舉制度下的大唐進士們

孔子說“君子朋而不黨”,進士們卻有著結黨營私的本能。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 , 勉強隨計 , 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 , 蓋惡其祖尚浮華 , 不根藝實 。然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 自熟朝廷間事 , 臺閣儀範 ,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 , 登第之後 , 始得一班一級 , 固不能熟習也 。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這是李德裕給唐武宗上的眼藥水,意思是說:祖父天寶年間不得已參加科考,也中過進士,但此後就把《文選》(樑朝蕭統著,詩詞歌賦指導教材和唐朝應試必考項目)給雪藏了,因而這本書華而不實,於治國毫無裨益。(所以)進士階層就只會玩這些沒用的東西,遠不如世家子弟自小學習,熟悉朝廷事項,很多東西都不用教了,故而“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位宰相貌似並沒有說錯什麼,李德裕想改革的是科舉制度,而並非針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庶族進士。

而據史料記載,當年的進士們結黨營私的情況相當嚴重。

嗣復與牛僧孺 、李宗閔皆權德輿貢舉門生 , 情義相得 , 進退取捨 , 多與之同 。--《舊唐書 》卷一七六 《楊嗣復傳 》

雲虞卿性柔佼 , 能阿附權幸以為奸利。每歲栓曹貢部 , 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佔員闕 , 無不得其所欲 , 升沉取捨 , 出其脣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 , 以能朋比唱和 , 故時號黨魁 。--同書同卷《楊虞卿傳》

李宗閔利用進士科結黨營私 , 史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生決定立場,作為世家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家族的興衰,而入朝出仕則是他們光耀門楣以及爭取家族利益的途徑。因而李黨主張修改科舉,抑制藩鎮,牛黨則持全面反對意見。

但是在構成對皇權的威脅之前,各世家依舊是獨立的存在,門第有高下,卻無附屬關係,他們雖然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並不會為了某一家的利益去赴湯蹈火。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庶族則截然相反,他們的問題在於出生卑微,當躋身於偌大的朝堂上時會出現本能的陌生感和危險意識,因而報團取暖後結黨營私其實是他們的天性。當小集團出現的時候,國家利益顯然就必須給團體利益讓路了,比如嚴黨、閹黨甚至東林黨,其首腦人物則可以稱之為“權奸”。

“牛黨”的本質也是這樣的小團體,作為第一次掌握政權中樞的庶族勢力集團,他們的內心異常忐忑,故而將競爭對手往死裡整以求心安。

故以為與批評進士科之李德裕相對立者即是新興、進步,是不妥的。以牛黨之行徑 , 與其說是擁護科舉,不如說是在維護團體利益 。


活在開元盛世的人們,肯定想象不到大唐的結局。

結語:都將灰飛煙滅

可笑的是,開元年間正是世家、庶族、宦官和藩鎮的齊心協力,方打造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偉大的盛世,而現在朝廷式微,他們卻要分出個你死我活。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個人品性總有高下,筆者並非將所有世家和庶族納入這個範疇。但須知,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道德只能約束個體,對於整個階層而言他們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們也許高估了這些進士們的操守和水平。

科舉制度下的大唐進士們

孔子說“君子朋而不黨”,進士們卻有著結黨營私的本能。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 , 勉強隨計 , 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 , 蓋惡其祖尚浮華 , 不根藝實 。然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 自熟朝廷間事 , 臺閣儀範 ,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 , 登第之後 , 始得一班一級 , 固不能熟習也 。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這是李德裕給唐武宗上的眼藥水,意思是說:祖父天寶年間不得已參加科考,也中過進士,但此後就把《文選》(樑朝蕭統著,詩詞歌賦指導教材和唐朝應試必考項目)給雪藏了,因而這本書華而不實,於治國毫無裨益。(所以)進士階層就只會玩這些沒用的東西,遠不如世家子弟自小學習,熟悉朝廷事項,很多東西都不用教了,故而“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位宰相貌似並沒有說錯什麼,李德裕想改革的是科舉制度,而並非針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庶族進士。

而據史料記載,當年的進士們結黨營私的情況相當嚴重。

嗣復與牛僧孺 、李宗閔皆權德輿貢舉門生 , 情義相得 , 進退取捨 , 多與之同 。--《舊唐書 》卷一七六 《楊嗣復傳 》

雲虞卿性柔佼 , 能阿附權幸以為奸利。每歲栓曹貢部 , 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佔員闕 , 無不得其所欲 , 升沉取捨 , 出其脣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 , 以能朋比唱和 , 故時號黨魁 。--同書同卷《楊虞卿傳》

李宗閔利用進士科結黨營私 , 史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生決定立場,作為世家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家族的興衰,而入朝出仕則是他們光耀門楣以及爭取家族利益的途徑。因而李黨主張修改科舉,抑制藩鎮,牛黨則持全面反對意見。

但是在構成對皇權的威脅之前,各世家依舊是獨立的存在,門第有高下,卻無附屬關係,他們雖然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並不會為了某一家的利益去赴湯蹈火。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庶族則截然相反,他們的問題在於出生卑微,當躋身於偌大的朝堂上時會出現本能的陌生感和危險意識,因而報團取暖後結黨營私其實是他們的天性。當小集團出現的時候,國家利益顯然就必須給團體利益讓路了,比如嚴黨、閹黨甚至東林黨,其首腦人物則可以稱之為“權奸”。

“牛黨”的本質也是這樣的小團體,作為第一次掌握政權中樞的庶族勢力集團,他們的內心異常忐忑,故而將競爭對手往死裡整以求心安。

故以為與批評進士科之李德裕相對立者即是新興、進步,是不妥的。以牛黨之行徑 , 與其說是擁護科舉,不如說是在維護團體利益 。


活在開元盛世的人們,肯定想象不到大唐的結局。

結語:都將灰飛煙滅

可笑的是,開元年間正是世家、庶族、宦官和藩鎮的齊心協力,方打造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偉大的盛世,而現在朝廷式微,他們卻要分出個你死我活。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從兩次“中興”的經歷來看,李唐雖然沒有解決掉宦官和藩鎮兩大實際問題,但可見朝廷尚有一定的實力和號召力,但這些都將化為烏有。

而牛李之爭某種程度而言令皇帝進一步喪失對朝臣的信任,曾經內廷宦官黨派之爭互為表裡,然自甘露之變後(見筆者文章大唐的末日光景(三):長期興風作浪的唐朝宦官),宦官們自成一氣,同類相聚,不再讓外朝大臣有所依附。雖然黨爭此後以後不再出現,然卻使得外朝大臣轉而依附擁有地方兵權的藩鎮,釀成崔胤結合朱全忠殺盡宦官之舉,朝政大權落入藩鎮手中,加速唐朝走上滅亡之路。

"

大唐的末日光景(四):耗盡朝廷元氣的牛李之爭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這是晚唐文宗發出的一句哀嘆,宦官和藩鎮問題已經持續壓迫李唐近百年,而朝廷中樞的大臣們也跟著湊熱鬧,將偌大的朝廷折騰成了辯論賽現場,李唐的君王也成了兼職裁判。


奇怪的起因

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等人在“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制科考卷中,“指斥時政之失,言甚硬直,無所迴避”。宰相李吉甫認為這是將矛頭對準自己,於是跑到憲宗那裡哭訴,後者下令將全部主考官貶滴,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雙方從此結下樑子。

客觀來說,幾個熱血青年議論一下時弊並無大錯,更何況他們參加的是“直言極諫”科考試,有一說一乃是該科本身的考試內容和制度本身所要求。唐憲宗也曾明說:“愛自近歲 … … 農者無以免艱食,學者無以通微言。立事之績未紀於庶士,乏才之嘆未輟於終食。 ”並特別要求考生“勿狠勿並,以稱聯意”。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牛、李等人正是遵從了憲宗的旨意而答卷的,既符合考試內容要求又符合考試製度要求。李吉甫身為執政宰相,本來完全可以而且應該容許這種指切,可是他卻肆意發揮,使用“一哭二鬧”的市井手段,將一場普通的考試釀造成一次科場大案。

所以真正的原因就是:李吉甫出身趙郡李氏,又是蔭庇人仕,對於科舉及庶族通過科舉而人仕懷有一種本能的痛恨(加之心胸狹隘),因此對於對方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李吉甫倒是沒過幾年就掛了,仇恨卻延續到了兒子李德裕身上,尤其在稀裡糊塗在外面待了幾年的牛李二人看來更是如此。

自此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 849 年)結束,整整持續了 41 年。

總體來看,這是一場科舉進士和世家的戰爭,想來沒人反對。


凡事皆有始終。

緣起:世家的衰落和科舉的興起

世家曾經把持的中國的政治方向近一千年了,他們脫胎於西漢的功臣和宗室集團,發展於魏晉,在南北朝達到巔峰。他們不管壟斷了地方土地,也把持著朝廷的用人大權,曾經是皇權甚至改朝換代者也無可奈何的存在。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風流淡定的世家人物

然而,科舉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了後背發涼。

隋朝發明的科舉在當時只能說是察舉制的補充,隋煬帝本人也未見得多重視。進士在“累世公卿”們的壓制下都不得已投靠世家尋求庇護。

李世民的登基是個分水嶺,李氏乃關隴集團的領袖,得天下也有賴眾世家的幫襯,長子李建成與父親思想政治上保持一致,且交遊廣泛,手下多世家子弟。這本應該是世家勢力再次起勢之機,歷史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玄武門之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分叉口。

李世民也是世家子弟,卻在殘酷的統一戰爭中成為了庶族的代表,或者說二者身份兼而有之。他登基之後重用了許多庶族人士,因而引起了世家勢力的不滿,他們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利益共同體。自此武裝反抗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天下士子不樂仕進”,這種不合作態度導致了雙方的貌合神離,因此李世民不得已保留了恩蔭制度,保持了世家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對庶族的扶持和科舉制度的發展推廣。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雖然由於唐太宗的雄才大略,由於唐初統治者的雄心勃勃昂揚向上等因素的作用,二者的矛盾並沒有公開和激化,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兩者之間的鬥爭也日趨尖銳激烈起來。

政策一會向著世家,一會偏向科舉,在長期的博弈之後,科舉終歸還是成為了朝堂的主流,至武則天時期,“天下第一大姓”的博陵崔氏子弟也跑來參加科考了。而後來出生宗室的“詩鬼”李賀,因為父親名字犯忌而被剝奪了了科考資格,當了許久不入流小官之後鬱鬱而終。

深入:藩鎮割據的深刻影響

話說“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世家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控的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大地主莊園經濟自兩漢成型,和平年代搞土地兼併,戰時結塢自保,顧而在地方根深蒂固,雖無朝廷實封,卻形同獨立王國。

他們用聯姻和結盟的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群體,進而對朝廷大事形成了巨大影響力。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曾經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打破世家地位的是持續的割據和戰亂。無盡的戰亂極大的衝擊了地主莊園經濟,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收到衝擊。而藩鎮則是被授予了人財物權的小王國,他們與盤踞地方的世家存在著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因而眾甚至連緩衝回血的機會都不給。

其實世家也好,藩鎮也罷,單個的勢力都不足以形成任何威脅,但形成整體後則是皇權都不敢攖其鋒芒的存在。

當藩鎮的持續存在壓縮了世家的生存空間之後,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他們在廟堂的地位,畢竟被剝奪了土地的世家不過加大號對的書香門第罷了。

庶族的機會來了。

PK:廟堂太小,想來者多

對於牛僧儒、李宗閔而言,憑藉文章令當朝宰相失態,後來甚至代表科舉士子站上PK臺同世家出生的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正面對抗,已經是一種勝利。

若是在百年之前,他們怕是沒這個膽子。

而有意思的是,當世家的經濟基礎被逐漸消滅之後,曾經人才輩出的世家也人才凋零了起來,前文說到的李吉普親自對付兩個尚未成氣候的對手,的確有負先人“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教誨。之所以如此敏感而衝動,其實正是世家集團式微的表現。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廟堂就這麼大,宦官管著皇帝,藩鎮佔了地方,留給世家和庶族們的也就是這一畝三分地,與其說是世家與進士們的爭鬥,不如說根源在於勢族與庶族的勢不兩立,同時又將這種勢不兩立上升到自覺高度的緣故。

庶族被壓制並非一天兩天,算起他們的前輩在世家面前卑躬屈膝的經歷,這宿怨可就是血海深仇了。能夠逮到機會往死裡踩,他們自然是不會放過。

爭鬥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灰飛煙滅而告終,而此時大唐的喪鐘已經隱隱敲響了。


世家和庶族孰優孰劣,這是個問題。

最後的大唐名相

李德裕出生于山河日下的趙郡李氏,是晚唐的名相,也是“會昌中興”的實際締造者,在位期間他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甚至剷平走火入魔的佛教,可謂功績顯赫,後官拜太尉,封為趙國公。他與唐武宗的君臣相知,也成為晚唐絕唱。

從功勞上看,牛黨貌似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從為人上看,李德裕貌似也從未將所謂的“牛黨”當做死敵。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會昌元年,武宗決定殺死楊嗣復等人,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李德裕的選擇是跪求哭訴,終於打動武宗將兩人赦免。可見,李德裕只是從政治上、制度上否定科舉,並不計較牛黨中個人的行為。

歷朝歷代對他評價甚高,李商隱《會昌一品集》作序時,譽之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成為封建時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正氣凜然的李德裕雕像

而李德裕的結局也是非常悲慘的,他被親手提拔的宰相白敏中(白居易族弟,庶族代表)給直接打發到崖州(今天的海口),後來蘇東坡也去過,可惜這大唐最後的明相終究沒捱過這一劫,病死於異地他鄉。

說來中國文官的流放史,竟然無人比功高蓋世的李德裕更慘的了。

於李德裕的做人留一線不同,牛黨的作風完全是趕盡殺絕,這又是為何呢?

“股東”和“打工仔”

以今人的眼光而言,科舉帶動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構建了後來以鄉紳為骨幹的基層社會體系和成熟官僚體系,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可是筆者回顧歷史,貌似自五代之後中國並沒有真正超越前代,曾經的漢唐雄風也不再重現,甚至兩次被異族滅國,官員的道德水平也出現了雪崩式的滑坡,貪腐問題較之前代更加突出,漢奸也層出不窮。

其實區別的內因很簡單,這就是“股東”和“打工仔”的區別。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前者的認知在於,不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處,公司(國家)的安定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世家往往有錢有地,枝繁葉茂,不至於見錢眼開,對於可能禍及家族名聲、發展乃至存亡的行為是投鼠忌器的;而後者顯然就不會有這個顧慮,他們沒有家族的支持,同時也沒有家族的牽掛,因而他們做事可以說百無禁忌,只要待遇合適,大不了換一個老闆,我想漢奸大抵是這樣認為的。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個人品性總有高下,筆者並非將所有世家和庶族納入這個範疇。但須知,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道德只能約束個體,對於整個階層而言他們就是這樣的存在。

我們也許高估了這些進士們的操守和水平。

科舉制度下的大唐進士們

孔子說“君子朋而不黨”,進士們卻有著結黨營私的本能。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 , 勉強隨計 , 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 , 蓋惡其祖尚浮華 , 不根藝實 。然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何者自小便習舉業 , 自熟朝廷間事 , 臺閣儀範 , 班行準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 , 登第之後 , 始得一班一級 , 固不能熟習也 。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這是李德裕給唐武宗上的眼藥水,意思是說:祖父天寶年間不得已參加科考,也中過進士,但此後就把《文選》(樑朝蕭統著,詩詞歌賦指導教材和唐朝應試必考項目)給雪藏了,因而這本書華而不實,於治國毫無裨益。(所以)進士階層就只會玩這些沒用的東西,遠不如世家子弟自小學習,熟悉朝廷事項,很多東西都不用教了,故而“朝廷顯官 , 須是公卿子弟 ”。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這位宰相貌似並沒有說錯什麼,李德裕想改革的是科舉制度,而並非針對通過科舉入仕的庶族進士。

而據史料記載,當年的進士們結黨營私的情況相當嚴重。

嗣復與牛僧孺 、李宗閔皆權德輿貢舉門生 , 情義相得 , 進退取捨 , 多與之同 。--《舊唐書 》卷一七六 《楊嗣復傳 》

雲虞卿性柔佼 , 能阿附權幸以為奸利。每歲栓曹貢部 , 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佔員闕 , 無不得其所欲 , 升沉取捨 , 出其脣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 , 以能朋比唱和 , 故時號黨魁 。--同書同卷《楊虞卿傳》

李宗閔利用進士科結黨營私 , 史籍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出生決定立場,作為世家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家族的興衰,而入朝出仕則是他們光耀門楣以及爭取家族利益的途徑。因而李黨主張修改科舉,抑制藩鎮,牛黨則持全面反對意見。

但是在構成對皇權的威脅之前,各世家依舊是獨立的存在,門第有高下,卻無附屬關係,他們雖然是一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集團,並不會為了某一家的利益去赴湯蹈火。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而庶族則截然相反,他們的問題在於出生卑微,當躋身於偌大的朝堂上時會出現本能的陌生感和危險意識,因而報團取暖後結黨營私其實是他們的天性。當小集團出現的時候,國家利益顯然就必須給團體利益讓路了,比如嚴黨、閹黨甚至東林黨,其首腦人物則可以稱之為“權奸”。

“牛黨”的本質也是這樣的小團體,作為第一次掌握政權中樞的庶族勢力集團,他們的內心異常忐忑,故而將競爭對手往死裡整以求心安。

故以為與批評進士科之李德裕相對立者即是新興、進步,是不妥的。以牛黨之行徑 , 與其說是擁護科舉,不如說是在維護團體利益 。


活在開元盛世的人們,肯定想象不到大唐的結局。

結語:都將灰飛煙滅

可笑的是,開元年間正是世家、庶族、宦官和藩鎮的齊心協力,方打造了中國封建史上最偉大的盛世,而現在朝廷式微,他們卻要分出個你死我活。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從兩次“中興”的經歷來看,李唐雖然沒有解決掉宦官和藩鎮兩大實際問題,但可見朝廷尚有一定的實力和號召力,但這些都將化為烏有。

而牛李之爭某種程度而言令皇帝進一步喪失對朝臣的信任,曾經內廷宦官黨派之爭互為表裡,然自甘露之變後(見筆者文章大唐的末日光景(三):長期興風作浪的唐朝宦官),宦官們自成一氣,同類相聚,不再讓外朝大臣有所依附。雖然黨爭此後以後不再出現,然卻使得外朝大臣轉而依附擁有地方兵權的藩鎮,釀成崔胤結合朱全忠殺盡宦官之舉,朝政大權落入藩鎮手中,加速唐朝走上滅亡之路。

中晚唐的“牛李之爭”:世家的最後一搏和庶族的逆襲

這場權力之爭並沒有贏家,在黃巢大軍“天街踏盡公卿骨”的暴行下,曾經主宰中國上千年的世家集團被從肉體上徹底消滅,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而殘存的“清流”們,後來多半被朱溫扔進了黃河,消失在“濁流”中,他們與兩宋重新屹立於廟堂的官僚集團們,完全沒有了傳承上的關係。

下文將繼續探討大唐在安史之亂後世家、庶族、宦官和藩鎮四派勢力的鬥爭和制衡,千瘡百孔的李唐王朝,何以還能堅持一個半世紀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