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原公子做到唐太宗 李世民一直割不斷太原情結

李世民

古太原城,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尤其是出了兩位友雄才大略的太原公子,即隋末太原留守李淵的公子李世民和唐末晉王李克用的公子李存勖。二位公子均生逢亂世,聰明勇決,識量過人,傾身下士,散財結客,輔佐父輩坐擁天下,而後承啟天運,成為頗有作為的一代君王。尤其是李世民,可以說是中國封建帝王中的“政治完人”。文治武功並盛,既空前又絕後。正因為有兩位太原公子橫空出世,所以後來“太原公子”一詞,成了封建皇族中最有出息的皇子的代名詞。就連後世許多貪圖浮名、無所作為的皇太子,也自詡為“太原公子”,以顯示其雄才大略,弄出不少笑話。

無論是在太原起兵反隋前後,還是後來成為一國之君,唐太宗的大半生都與太原有著一種解不開的情結。還在隋朝末年,當李淵作為隋朝之臣出任太原留守時,李世民是他唯一帶在身邊的兒子。當時,胸懷異志的李淵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如果撇開這句話的弦外之音不談,僅就字面意思而言,即是說,“太原是我們真正的祖籍”。

那時,李世民在太原生活了兩年,人稱“太原公子”。李世民在太原期間,為反隋起兵進行了積極的活動,他聯絡劉文靜、裴寂奔走謀劃,為後來的晉陽起兵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晉陽起兵時,李世民是最積極的參與者;起兵南下後,他率領的軍隊是義軍的主力。晉陽起兵為後來的盛唐王朝及唐太宗的千古帝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太原是李世民事業的起點,因之也成為他一生最懷戀的地方。

從太原公子做到唐太宗 李世民一直割不斷太原情結

太原晉祠公園內晉陽起兵群雕

晉陽起兵後,李淵率軍進入長安,但天下紛亂割據的局面並沒有結束。李淵隨時受到各方勢力的威脅。這其中,對其威脅最大的是來自太原以北的劉武周。

劉武周在隋末之亂中割據自立,起先並無南下爭雄之意,後來活動於今河北地區的宋金剛為竇建德所敗,西奔劉武周,並勸劉武周取太原南向以爭天下。唐建立後不久,劉武周得突厥五百騎兵的援助興師南下,兵鋒甚銳,元吉棄太原而逃,劉武周軍攻佔平遙、介休、晉州、龍門等地,關中震駭。

李世民經過半年的時間,擊滅劉武周,收復太原。劉武周平息後,突厥即不斷南下攻唐,戰線從河套以西延及河北北部,但其攻擊的重點是經馬邑進逼太原。當時,唐由於要削平中原群雄,無暇北顧,對突厥採取了防守的策略,並首先加強在太原的防禦。在軍情緊急時,即以李世民駐屯太原以備突厥。唐削平群雄後,開始對突厥進行反擊,太原成為雙方交戰的重要地區。開始,唐處於劣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唐變得日益主動。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之後不久,即對突厥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當時,李世勳李靖率領唐軍主力,而且都部署在太原以北。經過半年多的戰鬥,李靖、李世勣大敗突厥,東突厥滅亡。貞觀七年(623年),唐太宗又以其子晉王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遙領幷州大都督,以李世勳為大都督府長史,鎮守太原。李世勳在太原任職16年,令行禁止,突厥畏威不敢南侵,唐太宗對此大加讚賞:“朕今委任李世勳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築長城耶?”由此可見,唐太宗充分地認識到,太原對於北方邊境的安寧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唐太宗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社會安定,其後期經濟更是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為了顯示國家的興盛,唐太宗在群臣的勸說下,決定於貞觀十六年(642年)二月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消息傳出後,太原地區的一些僧道和老人趁機到長安上表,請唐太宗封禪之後,順便臨幸太原。對此,唐太宗非常高興,特在武成殿設宴招待了他們。

席間,唐太宗緬懷往事感慨道:“朕少在太原,喜群聚博戲,暑往寒逝,將三十年矣。”那些少時的朋友見唐太宗動了感情,再次請唐太宗一定要回太原看看。唐太宗當即應允,並充滿深情地說:“飛鳥過故鄉,猶躑躅徘徊;況朕於太原起義,遂定天下,復少小遊觀,誠所不忘。岱禮若畢,或冀於公等相見。”(《舊唐書》卷3《唐太宗紀下》)這次預定的封禪,因天象不吉沒有成行,順便遊太原的打算也就不能實行了。

不過,唐太宗為此特意發了一封《存問幷州父老璽書》,以表達當時的心情。璽書中追述了與太原地區“英雄”、“賢人”共同取得起義治國的成功,表達了對太原的懷戀:“漢祖悲歌,嘗思豐沛;晉皇吟詠,唯在溫泉,此人情也。”

這裡,唐太宗以漢高祖思故鄉豐沛,晉皇思念故鄉溫縣作比,在他的心目中,顯然是把太原視為故鄉的。正因為如此,他對太原常是“引領北望,感慕兼深”,最後他又深情地叮囑道:“父老宜約勤鄉黨,教導後生。親疏子弟,務在忠孝。必使風俗敦厚,異於他鄉。”

這次,唐太宗雖然沒有能夠巡幸太原,但他卻把對太原的懷戀深埋於心中。三年以後,唐太宗率軍親征高麗,在班師返回時,特率眾從定州過太行山到達太原。這時的唐太宗有著難得的好心情:“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又有著難得的清靜:“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謁幷州大興國寺詩》)

當時已是年底,他留在太原過春節,除夕之夜,召群臣守歲,並題詩一首:“四時運灰珀(佔氣候的器具),一夕變冬春。送寒雨雪盡,迎歲早梅新。”(《於太原召群臣賜宴守歲》)詩中敏感到歲月的流逝,看到早春的來臨,迎接著新一年的希望。

從太原公子做到唐太宗 李世民一直割不斷太原情結

晉祠

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率群臣遊晉祠。晉祠也是晉水的源頭,因山水秀美,北魏時已為風景佳處。北齊時,此處大起樓觀,穿築池塘,臨池結亭,架橋其上,林木翳然,成為遊覽勝地。據說唐太宗在起兵前,曾到晉祠祭拜,祈求神靈保佑。此時故地重遊,不禁觸景生情,欣然命筆,撰制了《晉祠之銘並序》碑文。

從太原公子做到唐太宗 李世民一直割不斷太原情結

《晉祠之銘並序》碑

序文1003字,為駢儷體;銘文200字,為四言體,共計1203字,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行文鏗鏘上口,自如縱橫;引論古今,富有哲理。字體為行草,仿王羲之書法,雋永娟秀,飄逸灑脫。此碑一出,即製成拓片,廣為流傳。唐還將其拓片作為珍貴禮物饋贈外賓。

圖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