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
"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中國古代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即大家熟悉的“事死如事生”,它多用在統治階級身上。正如此,古代人們將大量陪葬品帶至地下,皇帝更是從登基那一刻就開始修建陵墓,甚至把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用於陵墓修建上。

陪葬品豐富,必然招來盜墓者。曹操、董卓、溫韜等人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盜墓者,更別說數不勝數的不知名的盜墓賊了。為了死後靈魂得以安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曾要求徹底實行薄葬,“從今之後,宜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中國古代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即大家熟悉的“事死如事生”,它多用在統治階級身上。正如此,古代人們將大量陪葬品帶至地下,皇帝更是從登基那一刻就開始修建陵墓,甚至把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用於陵墓修建上。

陪葬品豐富,必然招來盜墓者。曹操、董卓、溫韜等人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盜墓者,更別說數不勝數的不知名的盜墓賊了。為了死後靈魂得以安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曾要求徹底實行薄葬,“從今之後,宜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唐朝帝王陵陪葬品都奢華無比,“關中十八陵”除了乾陵都被盜掘一空,“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溫韜盜掘的唐陵中,以李世民的昭陵最為奢華,

“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中國古代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即大家熟悉的“事死如事生”,它多用在統治階級身上。正如此,古代人們將大量陪葬品帶至地下,皇帝更是從登基那一刻就開始修建陵墓,甚至把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用於陵墓修建上。

陪葬品豐富,必然招來盜墓者。曹操、董卓、溫韜等人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盜墓者,更別說數不勝數的不知名的盜墓賊了。為了死後靈魂得以安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曾要求徹底實行薄葬,“從今之後,宜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唐朝帝王陵陪葬品都奢華無比,“關中十八陵”除了乾陵都被盜掘一空,“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溫韜盜掘的唐陵中,以李世民的昭陵最為奢華,

“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生前已經想到,自己代入地下如此之多的陪葬品,一定會召來盜墓賊。於是,他決定想個辦法,玩個文字遊戲。昭陵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長孫皇后先葬入其中。

李世民在給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中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

"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中國古代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即大家熟悉的“事死如事生”,它多用在統治階級身上。正如此,古代人們將大量陪葬品帶至地下,皇帝更是從登基那一刻就開始修建陵墓,甚至把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用於陵墓修建上。

陪葬品豐富,必然招來盜墓者。曹操、董卓、溫韜等人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盜墓者,更別說數不勝數的不知名的盜墓賊了。為了死後靈魂得以安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曾要求徹底實行薄葬,“從今之後,宜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唐朝帝王陵陪葬品都奢華無比,“關中十八陵”除了乾陵都被盜掘一空,“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溫韜盜掘的唐陵中,以李世民的昭陵最為奢華,

“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生前已經想到,自己代入地下如此之多的陪葬品,一定會召來盜墓賊。於是,他決定想個辦法,玩個文字遊戲。昭陵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長孫皇后先葬入其中。

李世民在給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中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不說倒好,一說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昭陵裡埋藏著大量的財寶,成為全天下人的笑柄。儘管長孫皇后臨死前囑託李世民可希望喪事從簡,可以因山而葬,“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中國古代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即大家熟悉的“事死如事生”,它多用在統治階級身上。正如此,古代人們將大量陪葬品帶至地下,皇帝更是從登基那一刻就開始修建陵墓,甚至把國家財政收入大半都用於陵墓修建上。

陪葬品豐富,必然招來盜墓者。曹操、董卓、溫韜等人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盜墓者,更別說數不勝數的不知名的盜墓賊了。為了死後靈魂得以安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曾要求徹底實行薄葬,“從今之後,宜自上導下,悉為薄葬。”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唐朝帝王陵陪葬品都奢華無比,“關中十八陵”除了乾陵都被盜掘一空,“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溫韜盜掘的唐陵中,以李世民的昭陵最為奢華,

“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生前已經想到,自己代入地下如此之多的陪葬品,一定會召來盜墓賊。於是,他決定想個辦法,玩個文字遊戲。昭陵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長孫皇后先葬入其中。

李世民在給長孫皇后撰寫的碑文中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不說倒好,一說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昭陵裡埋藏著大量的財寶,成為全天下人的笑柄。儘管長孫皇后臨死前囑託李世民可希望喪事從簡,可以因山而葬,“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聖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

李世民欲阻止陵墓被盜,生前想了一個辦法,結果成為全天下人笑柄

李世民完全視而不見,這種開鑿石窟墓室的方式,工程量更大。昭陵位於陝西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距離西安70公里。昭陵建築佈局按照長安城設計,當年整座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多座,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帝王陵,被稱為“天下名陵”。

參考資料:《唐朝帝王陵之昭陵》、《新五代史·溫韜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