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故事發生於日本的戰爭年代,換句話說,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困難,主人公是一名剛失去工作的家僕,他無處可去,無事可做,在羅生門下躲雨,擺在眼前的選擇唯有餓死,或者做盜賊,彼時他尚在猶豫,還欠缺的是勇氣,而這個勇氣如何獲得呢?

他登上羅生門歇息,入目所及是幾具屍體,還有一位老嫗正在給女屍拔頭髮去做假髮賣錢。看到這樣褻瀆死者的一幕,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些心理不適,僕人也不例外,正義上湧,他不但檢討自己曾冒出做盜賊的想法,更是出手阻擋老嫗。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英劇《名姝》,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妓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角色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修女,整日與妓女們勢不兩立,偶然借一位老鴇所言,觀眾才知道,這個修女如今有多聖潔,曾經做妓女的時候就有多放蕩,她如今每一個字句,都是在罵當初的自己,她有多無法忍受妓女在這個城市裡出現,她就有多悔恨自己的曾經。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故事發生於日本的戰爭年代,換句話說,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困難,主人公是一名剛失去工作的家僕,他無處可去,無事可做,在羅生門下躲雨,擺在眼前的選擇唯有餓死,或者做盜賊,彼時他尚在猶豫,還欠缺的是勇氣,而這個勇氣如何獲得呢?

他登上羅生門歇息,入目所及是幾具屍體,還有一位老嫗正在給女屍拔頭髮去做假髮賣錢。看到這樣褻瀆死者的一幕,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些心理不適,僕人也不例外,正義上湧,他不但檢討自己曾冒出做盜賊的想法,更是出手阻擋老嫗。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英劇《名姝》,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妓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角色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修女,整日與妓女們勢不兩立,偶然借一位老鴇所言,觀眾才知道,這個修女如今有多聖潔,曾經做妓女的時候就有多放蕩,她如今每一個字句,都是在罵當初的自己,她有多無法忍受妓女在這個城市裡出現,她就有多悔恨自己的曾經。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他的嫉惡如仇,免不了有些掩耳盜鈴,遮蓋他曾萌生的惡意,更轉移了罪惡感。一如今天在網絡上,有些人越是表現的道德標杆,對這個憤憤不平,對那個義憤填膺,私底下卻是天差地別。

而面對僕人的道德審判,老嫗自有辯護的理由,芥川寫道:

“拔死人頭髮,是不對,不過這兒這些死人,活著時也都是幹這類營生的。這位我拔了她頭髮的女人,活著時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乾了當乾魚到兵營去賣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這會還在賣呢。她賣的乾魚味道很鮮,兵營的人買去做菜還缺少不得呢。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故事發生於日本的戰爭年代,換句話說,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困難,主人公是一名剛失去工作的家僕,他無處可去,無事可做,在羅生門下躲雨,擺在眼前的選擇唯有餓死,或者做盜賊,彼時他尚在猶豫,還欠缺的是勇氣,而這個勇氣如何獲得呢?

他登上羅生門歇息,入目所及是幾具屍體,還有一位老嫗正在給女屍拔頭髮去做假髮賣錢。看到這樣褻瀆死者的一幕,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些心理不適,僕人也不例外,正義上湧,他不但檢討自己曾冒出做盜賊的想法,更是出手阻擋老嫗。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英劇《名姝》,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妓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角色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修女,整日與妓女們勢不兩立,偶然借一位老鴇所言,觀眾才知道,這個修女如今有多聖潔,曾經做妓女的時候就有多放蕩,她如今每一個字句,都是在罵當初的自己,她有多無法忍受妓女在這個城市裡出現,她就有多悔恨自己的曾經。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他的嫉惡如仇,免不了有些掩耳盜鈴,遮蓋他曾萌生的惡意,更轉移了罪惡感。一如今天在網絡上,有些人越是表現的道德標杆,對這個憤憤不平,對那個義憤填膺,私底下卻是天差地別。

而面對僕人的道德審判,老嫗自有辯護的理由,芥川寫道:

“拔死人頭髮,是不對,不過這兒這些死人,活著時也都是幹這類營生的。這位我拔了她頭髮的女人,活著時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乾了當乾魚到兵營去賣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這會還在賣呢。她賣的乾魚味道很鮮,兵營的人買去做菜還缺少不得呢。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中國和日本在文學上的一脈相承,由此可見一斑。無論是中國古代俠義上的劫富濟貧,鋤強扶弱,還是《羅生門》中,老婆子理所當然的拔惡人的頭髮,我們都不難理解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們攻擊、打壓的是壞人,那我們做的就正確,就是道義的。

之前趁著反日情緒高漲,拿著U型鎖打砸的人,不也是這樣的心態?人總是善於將自己隱藏在群體之中,只用一句“別人也這麼做”,便足以消減我們對於罪惡的不安和愧疚之情,所以會有一整個村莊對於買賣媳婦的縱容,會有青少年遭受到嚴重的校園霸凌,這些弔詭的事不斷髮生,惡的底線便這麼一步步的降低。

最後,理所應當搶走老嫗的衣服財物,並走出羅生門的僕人,走進了人間煉獄。

/ Part 03

“我不愛中國,想愛也愛不成”

很多日本作家都曾是中國迷。

村鬆梢風熱愛上海,發明了“魔都”一詞代稱,谷崎潤一郎曾數次訪華,訴說他的中國趣味,芥川龍之介不例外,他寫的一手不錯的漢詩,內心憧憬著這片曾誕生杜甫、岳飛、王陽明等偉人的土地。

但他1921年真正來華後,他的期待落了空。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故事發生於日本的戰爭年代,換句話說,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困難,主人公是一名剛失去工作的家僕,他無處可去,無事可做,在羅生門下躲雨,擺在眼前的選擇唯有餓死,或者做盜賊,彼時他尚在猶豫,還欠缺的是勇氣,而這個勇氣如何獲得呢?

他登上羅生門歇息,入目所及是幾具屍體,還有一位老嫗正在給女屍拔頭髮去做假髮賣錢。看到這樣褻瀆死者的一幕,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些心理不適,僕人也不例外,正義上湧,他不但檢討自己曾冒出做盜賊的想法,更是出手阻擋老嫗。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英劇《名姝》,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妓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角色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修女,整日與妓女們勢不兩立,偶然借一位老鴇所言,觀眾才知道,這個修女如今有多聖潔,曾經做妓女的時候就有多放蕩,她如今每一個字句,都是在罵當初的自己,她有多無法忍受妓女在這個城市裡出現,她就有多悔恨自己的曾經。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他的嫉惡如仇,免不了有些掩耳盜鈴,遮蓋他曾萌生的惡意,更轉移了罪惡感。一如今天在網絡上,有些人越是表現的道德標杆,對這個憤憤不平,對那個義憤填膺,私底下卻是天差地別。

而面對僕人的道德審判,老嫗自有辯護的理由,芥川寫道:

“拔死人頭髮,是不對,不過這兒這些死人,活著時也都是幹這類營生的。這位我拔了她頭髮的女人,活著時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乾了當乾魚到兵營去賣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這會還在賣呢。她賣的乾魚味道很鮮,兵營的人買去做菜還缺少不得呢。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中國和日本在文學上的一脈相承,由此可見一斑。無論是中國古代俠義上的劫富濟貧,鋤強扶弱,還是《羅生門》中,老婆子理所當然的拔惡人的頭髮,我們都不難理解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們攻擊、打壓的是壞人,那我們做的就正確,就是道義的。

之前趁著反日情緒高漲,拿著U型鎖打砸的人,不也是這樣的心態?人總是善於將自己隱藏在群體之中,只用一句“別人也這麼做”,便足以消減我們對於罪惡的不安和愧疚之情,所以會有一整個村莊對於買賣媳婦的縱容,會有青少年遭受到嚴重的校園霸凌,這些弔詭的事不斷髮生,惡的底線便這麼一步步的降低。

最後,理所應當搶走老嫗的衣服財物,並走出羅生門的僕人,走進了人間煉獄。

/ Part 03

“我不愛中國,想愛也愛不成”

很多日本作家都曾是中國迷。

村鬆梢風熱愛上海,發明了“魔都”一詞代稱,谷崎潤一郎曾數次訪華,訴說他的中國趣味,芥川龍之介不例外,他寫的一手不錯的漢詩,內心憧憬著這片曾誕生杜甫、岳飛、王陽明等偉人的土地。

但他1921年真正來華後,他的期待落了空。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芥川龍之介學會的第一句中文是“不要”,這源自於他抵達上海,遍地都是難纏拉客的黃包車,隨後他去往湖心亭,這位於西湖的四大名亭之一遊玩,卻親眼目睹有人向池塘中小便:

“隱天下的古風涼亭,病態的綠色池塘,還有那隆隆作響,斜著注入池塘的一股尿,不僅是讓我猶豫地愛著的一副風景畫,同時也是帝國沒落的辛辣可怖的象徵。”

可以說芥川筆下和眼見的上海,是罪惡之都的模樣,四處可見妓女攬客,她們還會簡單的日語,像親愛的,和跟我來;白天攬客的黃包車車伕,晚上搖身一變就是攔路劫匪。芥川說即便是中國人自己,只要心智沒有昏聵,一定會比他這個遊客更不堪忍受吧?

這些批判,後來都化成了爭議,尤其在侵略戰爭後,很多人更難接受芥川的“惡言”。但實話就是實話,它永遠都在那接受時代的檢驗和審視。

魯迅也是芥川的支持者之一,幾乎在芥川來華的同一時期,魯迅將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普及開來。

我曾經在《烏合之眾》這本書裡,看到這樣一段話:“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

距離來華六年後,年僅35歲的芥川龍之介服用過量安眠藥自殺,身邊擺放著遺書、稿子以及聖經。芥川生前總能看到人性最幽微之處,我有時候也在想,倘若他見到今時今日中國無數羅生門的亂象,又會寫下怎樣的文字?

"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 Part 01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這樣一個視頻。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個女孩面對鏡頭哭的梨花帶雨,痛訴自己遭受他人長達半年的“性騷擾”,甚至對方放話“姦殺”進行威脅,她曾向警方求助無門,如今實在走投無路,只能寄希望於網絡。

一段話,拋出兩個惹公憤的重點——警察不作為,女性被騷擾。頃刻間,不管是熱心網友還是公知大v,都站出來替女孩講話,短短几天,該視頻轉發逾幾百萬,傳遍全網。

當然,視頻中提及的“施害者”,也叫網友扒的一乾二淨,從微博到私人號碼再到家庭住址,騷擾和謾罵無孔不入。該男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視頻和聊天記錄澄清,然而無濟於事。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直到警方發佈調查結果,將女子刑事拘留,原來不僅“威脅騷擾”是杜撰,就連事情的起因經過都有反轉,真相其實是男子花費1000元向女子購入一條項鍊,收到後發現是假貨,維權反倒被汙衊成騷擾。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這個事塵埃落定了嗎?

似乎是落了,帶節奏的營銷號如今閉口不談,早已翻篇,騷擾男子的網民繼續該吃瓜吃瓜,該吃飯吃飯,甚至認為,下一次再發生這樣的時,他們還是應該轉發發聲,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有遭受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在等待生活步入正軌。

這樣的事其實不斷在發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為“羅生門”事件。

什麼是羅生門?當事人各執一詞,真相撲朔迷離,是我們給這個詞語的定義。

坦白說,我都能想到下次再發生類似的事這些圍觀者會怎麼踐行他們的“正義”,發短信騷擾謾罵,有地址的寄花圈,有公司的就讓他下崗,有家人的就讓其連坐受罰,化身為道德審判官的某些人,以最正義最有理的藉口,做著同樣惡毒的行徑。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在日語中,連接地獄和人間的那扇門,也叫做羅生門。

在它成為國人常用的詞組前,它也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筆下的地獄之門。

而敲下每一個詛咒字符的人,都在門內。

/ Part 02

走出羅生門,走進人間獄

芥川龍之介在日本被稱為鬼才。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一張憂鬱的面孔,像流星一般閃耀而短暫的人生,推崇至今的短篇文字,組合成國人印象中的芥川龍之介。

我相信再沒有一個日語詞彙能夠比“羅生門”本土化的更徹底, 它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經典短篇小說,也是電影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這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誕生,將羅生門三個字變成一個特定的中文詞組,用以形容同一件事裡當事人的各執一詞和真相的撲朔迷離。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丨日本導演黑澤明在片場

但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黑澤明那部電影,也只是借了《羅生門》的外殼,內容實際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另一作品《竹林中》,我們這麼多年對於羅生門這部小說的印象,或許實際上只是電影與百科交織而成的別樣羅生門罷了。

而在今天,我們要撇去電影先入為主的印象,重新通過芥川的文字,回到羅生門本來的定義,人間到地獄。不過一扇門的距離。

近幾年,每每發生那些離奇、驚悚的新聞,都不免有人留下一句,“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而瞭解人性為何轉惡,讀這一篇足以。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故事發生於日本的戰爭年代,換句話說,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困難,主人公是一名剛失去工作的家僕,他無處可去,無事可做,在羅生門下躲雨,擺在眼前的選擇唯有餓死,或者做盜賊,彼時他尚在猶豫,還欠缺的是勇氣,而這個勇氣如何獲得呢?

他登上羅生門歇息,入目所及是幾具屍體,還有一位老嫗正在給女屍拔頭髮去做假髮賣錢。看到這樣褻瀆死者的一幕,但凡是正常人,多少都有些心理不適,僕人也不例外,正義上湧,他不但檢討自己曾冒出做盜賊的想法,更是出手阻擋老嫗。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英劇《名姝》,講述十八世紀英國妓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角色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修女,整日與妓女們勢不兩立,偶然借一位老鴇所言,觀眾才知道,這個修女如今有多聖潔,曾經做妓女的時候就有多放蕩,她如今每一個字句,都是在罵當初的自己,她有多無法忍受妓女在這個城市裡出現,她就有多悔恨自己的曾經。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就像《羅生門》中的僕人,他的嫉惡如仇,免不了有些掩耳盜鈴,遮蓋他曾萌生的惡意,更轉移了罪惡感。一如今天在網絡上,有些人越是表現的道德標杆,對這個憤憤不平,對那個義憤填膺,私底下卻是天差地別。

而面對僕人的道德審判,老嫗自有辯護的理由,芥川寫道:

“拔死人頭髮,是不對,不過這兒這些死人,活著時也都是幹這類營生的。這位我拔了她頭髮的女人,活著時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乾了當乾魚到兵營去賣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這會還在賣呢。她賣的乾魚味道很鮮,兵營的人買去做菜還缺少不得呢。她幹那營生也不壞,要不幹就得餓死,反正是沒有法幹嘛。你當我幹這壞事,我不幹就得餓死,也是沒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樣都沒法子,大概她也會原諒我的。”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中國和日本在文學上的一脈相承,由此可見一斑。無論是中國古代俠義上的劫富濟貧,鋤強扶弱,還是《羅生門》中,老婆子理所當然的拔惡人的頭髮,我們都不難理解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們攻擊、打壓的是壞人,那我們做的就正確,就是道義的。

之前趁著反日情緒高漲,拿著U型鎖打砸的人,不也是這樣的心態?人總是善於將自己隱藏在群體之中,只用一句“別人也這麼做”,便足以消減我們對於罪惡的不安和愧疚之情,所以會有一整個村莊對於買賣媳婦的縱容,會有青少年遭受到嚴重的校園霸凌,這些弔詭的事不斷髮生,惡的底線便這麼一步步的降低。

最後,理所應當搶走老嫗的衣服財物,並走出羅生門的僕人,走進了人間煉獄。

/ Part 03

“我不愛中國,想愛也愛不成”

很多日本作家都曾是中國迷。

村鬆梢風熱愛上海,發明了“魔都”一詞代稱,谷崎潤一郎曾數次訪華,訴說他的中國趣味,芥川龍之介不例外,他寫的一手不錯的漢詩,內心憧憬著這片曾誕生杜甫、岳飛、王陽明等偉人的土地。

但他1921年真正來華後,他的期待落了空。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芥川龍之介學會的第一句中文是“不要”,這源自於他抵達上海,遍地都是難纏拉客的黃包車,隨後他去往湖心亭,這位於西湖的四大名亭之一遊玩,卻親眼目睹有人向池塘中小便:

“隱天下的古風涼亭,病態的綠色池塘,還有那隆隆作響,斜著注入池塘的一股尿,不僅是讓我猶豫地愛著的一副風景畫,同時也是帝國沒落的辛辣可怖的象徵。”

可以說芥川筆下和眼見的上海,是罪惡之都的模樣,四處可見妓女攬客,她們還會簡單的日語,像親愛的,和跟我來;白天攬客的黃包車車伕,晚上搖身一變就是攔路劫匪。芥川說即便是中國人自己,只要心智沒有昏聵,一定會比他這個遊客更不堪忍受吧?

這些批判,後來都化成了爭議,尤其在侵略戰爭後,很多人更難接受芥川的“惡言”。但實話就是實話,它永遠都在那接受時代的檢驗和審視。

魯迅也是芥川的支持者之一,幾乎在芥川來華的同一時期,魯迅將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普及開來。

我曾經在《烏合之眾》這本書裡,看到這樣一段話:“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

距離來華六年後,年僅35歲的芥川龍之介服用過量安眠藥自殺,身邊擺放著遺書、稿子以及聖經。芥川生前總能看到人性最幽微之處,我有時候也在想,倘若他見到今時今日中國無數羅生門的亂象,又會寫下怎樣的文字?

讓魯迅推崇,太宰治崇拜的作家,35歲去世,留下了最偉的大著作

《奇葩說》的某一期,馬東說:“這個節目的唯一目的,就是和觀眾們一起學習反煽動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或許不用那麼急於評價,我們或許不要輕信所謂的“權威”,我們的情緒真的準確嗎?與眾不同的判斷一定是錯的嗎?

善良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失去理智的善意,也可以變成刀子,在不知不覺中致無辜人於死地,可怖的是,誰能肯定自己不會被捲入這種羅生門之中?誰能確定群體的網絡暴力不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

雪崩的時刻,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本期話題】今年最令你震驚的一個新聞是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