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撰文丨奈 奈

編輯丨萬德福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漸遠到幾乎被遺忘的臺劇,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重返內地觀眾的視野。雖然沒有被正式引進,但是很多觀眾通過自己的渠道追看到這句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並有 1萬6千餘人在豆瓣給出評價,9.4分足以說明觀眾對它的喜愛。曾經影響過國產電視劇的臺劇,在經歷了一場漫長的蛻變後,從“傻白甜”的青春偶像體系裡脫胎換骨,將創作拉回到當下社會聚焦的問題,這一轉變和觀眾的認可反映出受眾趣味和需求的變化,值得內地電視劇同行思考。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賈靜雯隔15年重返臺劇,皺紋成戲精

沒引進版權,沒有正規的觀看渠道,但好作品是自帶宣發能力的,豆瓣鵝組社區論壇甚至微信群裡,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簡稱《我們與惡》)的討論無處不在。

這是一部從內容到演員完成度皆高於90分的作品。

女神級的賈靜雯徹底扔掉“偶像包袱”,被觀眾評價“終於捨得拿出皺紋來演戲”。在這部劇中,導演和編劇沒有拘囿傳統視角,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表達“社會惡性事件”,而是進行了大量田野調查後才開始動筆,在一個更大的格局之上,以多元視角看待事件的發生、發展、衍生問題,從社會群體,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以及第三方媒體、甚至罪犯律師的現狀進行多視角探索。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一樁凶殺案的了結,並非“惡有惡報”就可以大快人心,一切如常繼續的,反而只是個開始。

看這部劇時,想起那部曾經拿過奧斯卡小金人的電影《Crash》,故事雖以車禍事故為開始,講的卻不是撞車,而是人與人、種族與種族之間衝撞。《我們與惡》也同樣通過一個極端事件,力求解構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正如尼采的那句: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在與黑夜鬥爭的時候,你也會被染黑。這部劇魅力就在於,所有創作者都放下自己的偏執,投入進相對真實的世界裡,共同完成一個可信度更高的內容,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與反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看到劇名,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輕鬆的劇。

故事從一場惡性報復社會的槍殺事件開始:兩年前,有誠戲院,一名叫李曉明的年輕人在電影放映中途突然站起,拿著槍對影院觀眾進行無差別掃射,最終造成9死21傷的大型慘案。兩年後,案件雖塵埃落定,李曉明等待被執行死刑,但案件引發的陰翳,卻無法從所有當事人、當事人的家屬中徹底抹去。

事件發生後,受害人家屬、犯罪者家屬、犯罪者辯護律師,甚至媒體和社會輿論,都以自己的方式反射著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同時提出了社會如何幫助弱勢群體輔導心理問題,解決生存問題的命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這部劇引發的討論正在產生更大的價值

賈靜雯飾演劇中的新聞主編宋喬安,她的兒子在槍擊事件中遇襲身亡。事件過去兩年,事件使她身上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暴躁,多疑,敏感,每天依靠酒精入睡,強迫自己投入工作從而逃避現實。幸福的四口之家在遭遇厄運後,就像彩色照片突然黑白了,曾經溫柔的宋喬安反覆自責沒有陪伴兒子成了“祥林嫂”,而這樣的負面情緒自然波及到了丈夫和生活當中。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溫升豪飾演宋喬安的丈夫,先驅報媒體人劉昭國。男人多數時間是剋制和隱忍的,在殺人者的辯護律師找上門要求延緩死刑時,他被逼到極處也只是低吼一句:“我是受害者家屬,我不是上帝!”妻子對他的不滿,他更悶不吭聲全部吞下。只有回到兒子房間裡的那一刻,所有壓抑的情緒在他看著兒子用過一切物品時,決堤般洶湧而出。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然而,即使痛徹心扉,劉昭國也沒有痛哭嘶喊,而是嘴角微微抽搐著,下意識放下兒子的東西,讓痛在心裡的傷疤處撕開一道口子。這樣的表演讓我們見識了章子怡導師強調的“信任感”,也體會到深入淺出的表演所帶來的巨大震撼。

根據內地觀眾的討論不難看出,高風評的理由只有一個:真實。無論是劇情、表演、佈景等細節處理……沒有一丁點兒讓觀眾尷尬的突兀瞬間。看臺灣久違的精品劇集就像當年看《人民的名義》,整個人每天跟著沉入劇情,隨著主人公的境遇喜怒哀樂。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2年做劇本,300萬造佈景,10版起剪

事實再次證明,好劇並非一蹴而就,它們都是千錘百煉有備而來。

獲得過2次金鐘獎的呂蒔媛,正是《我們與惡》的編劇。為了故事真實可信,她先用5個月時間進行了一次“大數據劇本案”,但呂蒔媛對結果並不滿意,接下來她又用了1年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親自拜訪40個樣本做採訪,並旁聽過死刑審判,瞭解這類案件的審判過程。再用了7個月時間寫作,才完成劇本的一稿。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圖左為呂蒔媛

2年多時間劇本才成型,之後公開進行製作團隊的招標,最終大慕影藝中標。製作人林昱伶、湯升榮在接受採訪時,曾引用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的那句:"魔鬼藏在細節裡。”

製作團隊投資近300萬打造了一個300坪的主場景——“SBC品味新聞臺”,內部還原度極為逼真,連臺標LOGO、新聞採訪畫面、都按照真實情景製作。因為製作細節亦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節決定成敗。劇中,連副控室裡的每一則新聞都是真實採訪而來的,就連採編系統都是按某個新聞臺內部的範本而來。之所以營造真實的場景,就像身處咖啡廳裡會很自然地喝起咖啡、聽音樂,而演員們在真實的新聞臺拍戲,會自然融入,呈現出真實的狀態。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湯升榮自嘲沒有林昱伶的情商高,因此每天總是處於焦慮隔狀態,為了保障每一集的品質,他特意找到自己的毒舌朋友來看樣片,結果對方卻給出“完全不想追看”的評價,導致第二天召集所有工作人員,把所有場次用便利貼黏在牆上,已經拍好的10集內容重新做了場次的調整。重新剪接,重新推翻,再重新剪,甚至有幾集都配完音了又進行修改。兩位製作人是這部電視劇最嚴格看門人,每天泡在剪接室裡盯著每一幀畫面,每一集至少都修改過10個版本以上,就是想要達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湯升榮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林昱伶

林昱伶說:我們內心裡面沒有私慾,沒有想把這戲佔為己有,包括導演、攝影師、剪接等工作人員,就作品去論作品,怎樣讓這劇更好,不斷討論推翻自己,去聽別人意見,試試各種可能,大家不會堅持己見,都是打開內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消失的臺劇、復甦的臺劇精神

《我們與惡》是一部正在改變“臺劇體質”的作品,而臺灣等這部戲劇等太久了。

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間,臺劇一度達到輝煌的巔峰狀態,不僅振奮了臺灣娛樂產業,更在整個亞洲市場斬獲巨大的受眾群體。

2001年,《流星花園》的播出讓內地市場見識了偶像劇的魅力。《流星花園》開播後平均收視6.99,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紀錄,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06年。街頭巷尾的青少年無不談論著劇情發展,對每個演員都如數家珍,插曲也能倒背如流,電視原聲大碟在逆市創下30萬的銷量。觀眾們自動忽略誇張的劇情,陷入夢幻的王子愛上灰姑娘的童話世界,女孩都在心裡默演杉菜、而男孩都想成為道明寺這樣的高富帥。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F4更是因為這部劇陡然躥紅,擠掉眾多天團成為最受矚目的亞洲偶像團體(插一嘴:那時候的男團才真是養眼啊)。2002年,韓國F4歌迷會剛成立一週,會員即突破20多萬人。2003年,主角言承旭赴菲律賓參加廣告記者會時受到總統阿羅約的接見,全程以皇家級禮遇招待。製作人柴智屏因為開發《流星花園》和F4,被封臺劇製作女神。

直到今天,百度臺劇人氣榜的第一還是《流星花園》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從這部劇開始,臺劇的攝影、美術、服裝、外景都進入到一個較高的水準,而臺劇在內地也打開了市場。

《流星花園》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後,臺劇逐漸梳理出成熟的商業模式,並通過偶像效應、粉絲經濟帶來多元商業回報,接下來,就是臺劇偶像十年的開始:2001年《薰衣草》;2002年《流星花園2》;2003年《海豚灣戀人》《千金百分百》;2004年《天國的嫁衣》《鬥魚》;2005年《王子變青蛙》、《惡作劇之吻》、《惡魔在身邊》;2006年《微笑百事達》《綠光森林》;2007年《惡作劇之吻2》再接再厲,《轉角遇到愛》,《公主小妹》《終極一家》;2008年《命中註定我愛你》《不良笑花》;2009年《海派甜心》等,這些劇集陪伴所有80、90後走過懵懂的青春期。這十年,是臺灣偶像劇霸屏的十年。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在這十年,臺劇對國內同行起到了示範作用。

首先是偶像產業開發,臺劇十年推出了F4、飛輪海、林依晨、阮經天、鄭元暢、陳喬恩、楊丞琳、許瑋甯、安以軒、王心凌等大量偶像,而國內市場也通過選秀方式進行新人挖掘,開始建構本土的偶像系統。

臺劇之所以深入人心,除了題材新穎、製作上勇於創新、對內容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影響著內地同行,加上臺灣製作團隊紛紛赴內地工作,將新技術和思路進行輸送,從而加速內地電視劇舞美、燈光、服裝、化妝上的升級。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國產劇在2010年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主旋律卻並不尷尬的《雪豹》引發全民關注;題材冷門的《士兵突擊》成為現象級作品;而趙本山打造的東北農村喜劇《鄉村愛情》更接地氣;情景喜劇《武林外傳》自成一體;更有《甄嬛傳》《琅琊榜》這樣的古裝大劇霸屏……總之,國產劇在2010年之後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升級和發展的。

同時期的臺灣娛樂業卻開始走入疲軟期。停滯的影視行業,人員開始流失,優秀的製作該團隊和演員紛紛來到內地“掘金”,而他們為國劇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與此同時,美劇、英劇、韓劇、甚至泰劇都躋身於我們的消遣清單,而碎片時間裡唯獨臺劇漸行漸遠,幾乎遙遠到快被遺忘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出現,讓內地同行正視臺劇精神的復甦。內容不再侷限於狹隘的個人表達,對製作保持匠人的敬畏心,這部劇也不是消磨時光的娛樂片,而是為觀眾提供一次反省和深思的管道。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其實內地不乏類似的極端事件,北京幼兒園血案、杭州保姆縱火、和剛二審宣判的張扣扣案……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傷害現場背後,都有盤根錯節複雜的形成過程,而那些我們不說、不看,不等於不存在的創傷,也不僅永遠留給了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還留給每一個保持沉默的我們。只有直視這些傷痕,勇於拆解罪惡的背後根源,帶著誠意不卑不亢地與現實展開對話,才能讓我們每個人得以成長。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臺劇的距離


相信張扣扣案今後也會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

《我們與惡》或許能引導電視劇行業進入一個更高的創作境界,除了在爽片中逃避,我們更需要沉下心來的時刻。

結語:

臺劇的新趨勢讓我們看到爽片時代正在過去,是時候迎接對社會有提升價值的的深刻作品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