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後,有勇有謀的太史慈為何再無作為?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歡迎關注本期《墨說三國》,之前以史為鑑介紹過江東英豪太史慈的故事《 美髯神射鎮江東!太史慈為何不在江東十二虎臣之中?

本期我們再聊聊,太史慈如此一員猛將,在投靠孫策之前,曾經威名赫赫,幹出了於黃巾軍千軍萬馬的包圍之中單騎突圍,前往平原尋找劉備來解救被圍困的孔融。

後來太史慈投奔劉繇後,又率領一個小兵遇到了前來偵察的孫策及其麾下十三將,雙方在神亭嶺爆發大戰,太史慈絲毫不遜江東小霸王孫策,雙方大戰數百回合,各有斬獲,太史慈甚至拿到了孫策的頭盔。

身居高位後,有勇有謀的太史慈為何再無作為?

但是很奇怪的是,自從太史慈投奔孫策之後,太史慈卻寂寂無名,貌似就一直沉寂,再無作為了,難道是孫策、孫權兄弟所雪藏?

其實並不是,以史為鑑認為太史慈之所以後期淡出大家視線,無外乎下面這三個原因。

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太史慈之所以在投靠孫策之前名聲卓著,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其所投奔之人無法重用太史慈,不給他領兵打仗的機會。

所以太史慈只能被逼以個人的武勇聞名天下,不論是單騎突圍救孔融,還是神亭嶺大戰孫策,其實都是孔融和劉繇不重用太史慈的結果。

甚至當劉繇的部下勸劉繇重用太史慈,讓他領兵對抗孫策的時候,劉繇竟然說:如果我用了太史慈這樣的草根為將,恐怕許子將要笑話我的吧!

如此胸懷,也難怪劉繇很快敗亡了。

而太史慈自從投靠了孫策,被孫策委以重任。太史慈雖然是降將,但其地位遠遠超出其他人,完全是孫策的合夥人的身份。

有三點理由證明:

身居高位後,有勇有謀的太史慈為何再無作為?

1、傳記

《三國志》的傳記排名一般都是按照官職地位的高低來排序,在《三國志-吳書》中,太史慈、劉繇、士燮三人的傳記在一起,並且排名吳書第四。僅次於孫堅孫策、孫權、三嗣主等東吳領袖的傳記。

而劉繇、士燮則都是一方諸侯,後來雖然或敗或降,但是遠比其他人地位要高,而太史慈和他二人並列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要知道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傳記才是吳書第九;而所謂的江東十二虎臣程普、黃蓋等人的傳記則是十二個人擠在一個傳記裡排名第十。

這就看出差距來了吧。

2、承諾

孫策在太史慈投降的時候明確承諾:“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

這是孫策打算和太史慈共享東吳權利的承諾,可見太史慈在孫策心中地位之高。

3、官職

太史慈一投降,孫策就任命太史慈為帳下都督,拜折衝中郎將

要知道跟著孫堅起兵的第一大將程普這時候也不過是蕩寇中郎將!韓當、蔣欽等所謂的十二虎臣此時還只是個校尉。這個折衝中郎將雖然是個虛職,但也可見孫策對太史慈的重用。

有了折衝中郎將的虛職,太史慈還獲得了孫策委任的重要任務:全權負責對抗劉表勢力的侵襲。

在孫策的內政體系內,所有的太守幾乎都是自家鐵桿親信,比如最核心的會稽太守就是孫策自己。舅舅吳景為丹楊太守,堂哥孫賁為豫章太守;堂弟弟孫輔為廬陵太守……

只有太史慈,雖然被任命為建昌督尉,但是太史慈要全權負責管理海昏、建昌六個縣的將領和士兵,負責抵禦劉表的侵襲,其信任可見一斑。

而太史慈也不負眾望,擔任了建昌都尉後,劉表勢力就很難受,很快就放棄了繼續騷擾的行動。

可以說有了實權的太史慈真正發揮了自己的名將的實力,把對方的行動扼殺於無形之中,保護一方平安。這恐怕就是所謂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二、對手太弱,襯托不出太史慈的英武


身居高位後,有勇有謀的太史慈為何再無作為?

​在早期,太史慈遇到的對手是千軍萬馬的黃巾軍、是江東小霸王孫策;幫助的人是聞名天下的大才子孔融,漢室宗親劉繇;偶爾打個交道,遇到的還是豪傑劉備……

有了這些名氣極大的對手或者朋友幫襯,太史慈的名氣也得到確認。

但是自從投靠了孫策後,太史慈遇到的對手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宗賊、水賊、山賊……能遇到劉表從子劉磐這樣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將領已經非常罕見了。

雖然劉磐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驍勇”,可能是荊州劉表麾下極少被形容為“驍勇”的武將,但請問有幾個人知道劉磐呢?

對手太弱,根本體現不出太史慈的厲害。所以哪怕太史慈在這些戰場上功績極高,但在外人看來,不就是幹掉了幾個山賊、水賊麼?和捕快有什麼區別?

太史慈:……

三、孫策、太史慈的早死

其實這第三個原因才是太史慈名聲不高的最大原因。

自從太史慈完全抵擋住劉表的侵襲後,孫策才得以大展身手,全力以赴的平定江東。

身居高位後,有勇有謀的太史慈為何再無作為?

但是很可惜,正當孫策、太史慈要大放光彩時,孫策自持武勇不注重自身安全,沒想到竟然被刺客暗殺了。

年輕的孫權繼位後,首要問題自然是鞏固孫吳根據地。因為劉磐驍勇,當時的東吳除了太史慈,沒幾個人能抵擋劉磐,而且太史慈在這個地方乾的極為出色,於是孫權乾脆更進一步,把對付劉磐以及荊州的部分軍政大權都委託給了太史慈。

孫權統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三國志

但是可惜的是,孫策死後僅僅六年,在建安十一年的時候,太史慈還沒有來得及建功立業就病逝了。據吳書記載,太史慈在臨死前嘆息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啊!孫權對於太史慈的亡故也是非常痛惜悼念。

到了明清時期,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的時候,估計也覺得太史慈去世太早,於是大筆一揮,給太史慈加上幾年壽命,不但讓太史慈代表東吳參加了赤壁之戰,在群英會上為周瑜擔任監酒官,於赤壁戰中則負責抄曹操後路。甚至還讓太史慈在合肥之戰和張遼交鋒了幾個回合,然後壯烈犧牲在合肥大戰之中。

可以說羅貫中對太史慈也是極為偏愛的了,最後馬革裹屍,也算是順了太史慈臨終前的嘆息之意。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