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檯球 斯諾克 文章 體育 傅式檯球工作室 傅式檯球工作室 2017-10-16

昨天有網友提問當球杆後停後,往前推送的時候,不容易維持球杆的方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網友的這個問題當中,並沒有體現他打檯球的特徵,因此我們無法判定他在動作的時候,是什麼因素導致球杆失去正確的方向的。

經過考慮,我們決定將關於後停之後發力的一些方式進行說明,這篇文章在我們的新書《新臺球理論》當中的章節名稱為“力量的開始”。

力量的開始——揚杆

我們在進行瞄準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打擊當中虛擬預設一個完成之後的結果。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瞄準”。

既然是虛擬,當然不能夠實際地進行打擊。這樣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在瞄準時候的動作幅度,和發力打擊時的動作幅度是不一樣的。

因此,我們在瞄準時候所得到的結果判定,需要與實際發力打擊時候的動作產生關聯。這樣,我們的瞄準才會具有實質上的意義。

一般人在瞄準的時候,只是確定了自己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目的(準度)。在真正打擊的時候,之前瞄準時心裡面準備的細節,卻不一定能夠確實地執行。

因此在完成瞄準準備之後,我們還需要以某種方式,將我們所預設的動作進程引導出來。

由於我們在進行打擊的時候,基本上是由小臂和手腕來賦予母球力量的。因此,啟動整個動作的任務,最好不要由這兩個部位來承擔,因為這樣會佔用到某些打擊需要的力量。如果以大臂來啟動整個動作進程,就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完成力量的投送過程。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如圖所示:

在我們決定發力進行打擊的時候,在圖上A到B的這個行程。增加一個大臂的動作。

這個動作,我們稱之為“揚杆”。

揚杆的類型

一般在打檯球的時候,常用的揚杆方式有六種:

1、讓球杆緊貼下巴開始發力:這是斯諾克上面使用最多的一種揚杆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利用下巴來固定球杆的方向,對於像斯諾克這種不需要過度使用塞球的打法確實有著非常高的效果(關於斯諾克的塞球為什麼和九球的不同,可參考《漲姿勢!一根小小的球杆竟然蘊含著這麼多的知識!》)。

2、將球杆拖至更後方,在增加的這段距離當中先將球杆啟動起來:這種揚杆方式幾乎是大陸的特產!由於這種方式使得整個打擊的過程因為球杆行走的距離增加而得到延長,因此能夠充分地將動作的肌肉(主要指手腕)用來維持準度。這種打法非常得準,大陸球友崇尚準度,因此許多選手選用這種方式。

3、划船式:這是艾弗倫雷耶斯獨創的揚杆技巧。剛開始的時候,這種發力方式主要的目的是將母球能夠推得更遠,因此這種揚杆方式對於球檯環境的變化適應性最強,非常適合在溼度較高的環境中來使用。

4、半划船式:這是臺灣著名教練陳為志先生髮明的揚杆方式。這種揚杆方式有一個最大的好處 :能夠將球杆最高效地穿透母球。因此這種揚杆方式對於長臺低杆等強烈旋轉球具有非常好的處理能力。

5、提杆:所謂的提杆是指最後一次回杆之後,利用大臂將球杆稍微提起一點,利用這個過程對大臂稍微產生壓迫,而不至於需要壓迫到手肘或者手腕等,能夠控制整個打擊意念分配的動作部位。這個揚杆動作比較上面幾種揚杆方式具有更完整的準度維持與控制能力,但是利用這種揚杆的前提是自己的動作部位需要極高的作用時機。也就是需要極高的動作順序。

這個動作適合初學者使用,因此在此說明一下: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如圖所示:

初學者由於力量還無法向前方完全延展出去,因此運杆的時候,不宜將頭部下壓的過於貼近球杆。由於失去了以下巴當成支點的引導,因此動作的時候,非常容易養成將球杆下壓的動作。這種習慣將會導致日後技術不易提升。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比較好的方式是在發力的時候,先將球杆往上提起來向下巴靠近。

如圖所示:

發力開始的時候,球杆一方面往前,一方面想上提起,使球杆接觸到下巴,再開始動作發力。

這種發力方式對架橋點的要求同樣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比較不易維持準度的穩定性。但是,初學臺球,本來就應該無法具備穩定的準度。

沒有這種認知,就會使自己養成一身的不良習慣,這對於日後技術的成長是完全沒有必要折騰。

6、壓縮重心:這是在最後一次回杆的時候,利用更慢的回杆動作來壓縮重心,以重心來帶動所有的動作部位。由於這種揚杆方式在最後一次回杆的時候,也能夠對重心進行調整,因此即使在沒有試擊的條件下,這種方式也能夠準確地將目標球打進袋口。但是,這種揚杆方式的出發點是為了維持對進球點的鎖定,完全沒有對母球的走位進行控制,因此必須能夠以預力來進行打擊的選手才能夠應用這種方式。

我想,大家看到這裡應該能夠明白,我們所看見的動作表徵其實都打擊者自身能力應用的一種方式,單純地模仿這些特質,幾乎對於檯球的打擊技巧沒有任何幫助!

有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在上述六種揚杆方式當中,只有第一種對球友能夠起到實質上的幫助。這是由於這種揚杆方式在發力的時候球杆需要緊貼下巴,因此我們的動作部位包括大臂、小臂(手肘)、手腕在這個過程當中都需要調整高低,因此能夠有效地鍛鍊我們動作的細節,使我們的打擊技術得到提升。

而其他五種揚杆方式和技術的提升幾乎不存在任何因果關係,都是需要經過鍛鍊的!

現在的問題是:絕大部分的檯球愛好者和所謂的“揚杆”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聯想意識,那麼這些人是怎麼來啟動自己的發力過程的?比較明顯的方式有:

1、瞄準完,將球杆快速地抽回到更後方:這種發力方式是大部分檯球愛好者所使用的方式。這種發力方式和胡亂發力幾乎畫上等號!由於這種方式,力量的準備幾乎僅止於母球,缺乏了感知球杆接觸母球的過程。因此會覺得可以利用母球的接觸點或者接觸母球以後形成的”線“來鎖定進球點。一般我們所謂的“瞄準”,就是這些人在做的事情。由於這是所有初學者使用的一種打擊技巧,當技術稍微成長以後,包括動作、瞄準方式等等都已經根深蒂固,因此當想要追求技術的時候,這些習慣緊緊地束縛了練習者的思考方向,觀念不容易改變,因此誰來也教不動這些人!

2、瞄準完,最後一次回杆的時候,以虎口或者掌心壓迫球杆:這種方式是前面說的初學者在沒有改變自己的打擊瞄準習慣的時候,進一步為了維持準度與控制母球所使用的方式。由於打擊檯球的時候,手腕是所有動作部位當中速度最快的一個部位,因此以這種方式打擊,球杆在發力初期的時候就已經產生非常快的速度。在進行力量控制的時候,還需要降低球杆的速度,需要更加地握緊球杆。這種打擊方式和我們真正打好檯球需要的力量方式幾乎完全敵對!

這兩種打擊方式幾乎已經確定打擊者終其一生技術都無法得到進步的空間!

檯球技術想要進步,就需要改變自己的習慣,而改變習慣,意味著需要面對自己本能的抵制。

有多少檯球愛好者能夠面對這種磨礪,就有多少高手產生!

檯球技術之所以難,還不是原理有多難,而是因為練習者在初期就已經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

要命的是:絕大部分的檯球愛好者完全臣服於自己不良的習慣當中,對於真實的原理幾乎已經沒有容納的空間了!

所以,檯球技術能夠得到進步空間的,我認為他們都是“勇者”。

划船式

菲律賓式,又稱划船式。

菲律賓由於地處東南亞,環境潮溼,又由於當時經濟相對落後,球檯質量較差,打球時想要產生母球的旋轉及控制相對不容易,而且潮溼使得檯布摩擦力相對較大,母球滾動至半途,旋轉的動能消耗大半。因此如何維持母球的有效旋轉就變得非常困難。

但是,有這種難度,就有人能克服它。首先,想要把旋轉的持續力增加,那麼旋轉的速度就要大一些。要想使母球的旋轉被檯布抵消得少一些,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球杆把母球推遠一點,母球才離開球杆。這樣少了一小段的消耗,旋轉控制的效果轉而明顯。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手腕要擺動明顯,並且腕力必須完整地在球杆擊打母球的整個過程中對母球做完整的加速;其次是送杆要長一些,這樣才能把母球推遠一些。

我們把它連貫起來:手肘先把球杆推出去,接近到母球的時候才翻轉手腕。

由於想要獲得更大的旋轉力,架橋會稍微高一些,槍頭在中段再平行於檯面。因此有上下襬動幅度較大。我們戲稱“划船式”。

這是我們在客觀上的一種解釋,在經過了深入的分析之後我們發現,這種發力方式本身就具有某些檯球技術的合理性及特性:

這種發力方式由於手臂上抬較多,因此發力初始是由大臂帶引到球前端最低時轉為手肘發力,再引導出腕力。這種由慢到快的加速方式對於檯球運動的發力來說,已經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如圖所示:紅色部分表示大臂將力量引導出來的過程,黃色部分表示小臂開始發力的過程,藍色部分表示手腕開始發力的過程。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表面上看這種帶有弧線的發力方式似乎非常簡單,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以較低的杆速接近母球,這意味著球杆擊打母球的過程是非常長的,這種長時間的加力方式,母球的路徑就變得非常難以掌握。因此,實現這種發力過程的前提是必須對母球的旋轉具有很高的熟悉度。

檯球的旋轉與行進路線在《新臺球理論》一書中《塞球的優化》這個章節有過敘述,由於母球靜止在球桌上時,從任何方向施加力量,都會使母球產生移動,當對母球做加塞擊打時,母球的行進路線並不會與發力方向重疊,這就使得力量與母球路徑間形成了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的大小與母球的距離在特定的力量下存在著一種平衡。當這個力量不符合這個夾角時會有多餘或者不足的力量,母球則過早或過晚到達進球點。這如果個力量是建立在子球優先的前提下,則母球的移動控制將會產生偏差;當建立在母球優先的前提下,則子球將失去準度。因此這種杆法是在球技成長到一定階段時的應用表現,而不是提升技術的手段。

檯球技術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能夠依循自然規律來進行訓練,那麼身體就會產生出應用這些技術的能力,簡單地講,身體會產生一些感覺來幫助我們使用這些技術。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如上左圖及如上右圖所示:在做塞球控制時,由於身體的本能反應還沒有將母球運動的路線和重心線當成是同一條路線,這時候的發力控制存在偏差,我們稱這種感覺是“偏心”。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如上左圖及如上右圖所示:當所預想母球的旋轉方式符合這個打擊時,身體將會感覺到母球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也就是母球的路線與重心線在同一條路線上(在我們的眼裡,母球是處在我們身體重心的前端)。反之,如果這個打擊控制不合理時,我們會感覺到母球是處在一種偏心的狀態。

想要身體產生這樣的感覺,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來達到,而一般人在模仿這個動作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基礎的存在,練習過程中形成另一種誤導,使得進步艱難。

這樣的發力方式雖然已經具有完整性,但是由於發力中球杆的加力過程受到了這種弧線完成度的制約,並且擊打到母球的時候動作處在發力進程的最後階段,因此力量總成較小。對於力量較大的發力方式,球杆與母球的接觸時間相對較為短暫存在著控制上的不足。

也許菲律賓人並沒有完全理解這種技術的形成過程,以至於能夠利用這種方式的球手並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發力方式,並不是單純的模仿就能完成,前面說過,要將這種發力方式應用在真實的打擊控制中,必須對母球的旋轉運動方式具有非常全面的體會才行。

臺式:也有人稱半划船式

臺灣的檯球發展離不開三個階段,開始是使用虎口扣杆,極度使用了腕力,因此長臺的打擊能力較弱。到前掌握杆時,已經將送杆的長度向前延伸。到後來基本上都採用全掌握杆,再發展到回杆時將球杆頭從母球的中心的高度拉回來。

最後這種打法,由於打高低杆時,最後一次回杆的時候,槍頭會上提或下壓到母球中心點,因此最後一次看起來很像菲律賓式的划船式,因此又有人戲稱為“半划船式”。

檯球高手啟動力量的獨門絕技!

當選手在完成瞄球的打擊準備之後,利用將球杆回到母球中心的做法,引導自己將力量發送出去。

其實這就是揚杆,和菲律賓的划船式是一樣的道理。

(我曾經和一些使用這種方法的檯球高手進行討論。結論是:這種方式只是為了區別運杆和打擊兩種不同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球杆頭往母球中間靠近再回杆的那次,就是自己即將要打擊的那次。)

如圖所示:紅色部分是最後一次瞄準時的球杆位置,藍色部分是最後一次回杆時,球杆的位置。

在這裡特別強調一件事,這種回杆方式主要的作用是為了區別瞄球與打球的不同,從而使自己更加清晰堅決地將力量發送出去,並不是為了增加母球的控制能力。

這種杆法的穿透力很強,因此高低杆非常犀利,中長臺的進攻能力強。

相比劃船式來講,這種打法在球杆接觸母球時的杆速比較高,因此母球的細膩度比較不容易掌握,幾乎完全依賴手腕來達成。

這種打法和划船式同樣有著母球是否偏心的問題,也同樣有著分割旋轉的程度問題,因此並不是外表的學習就可以掌握的。

但是,我非常建議初學者練習這兩種揚杆方式,因為在這個練習當中,我們明顯需要調整動作部位的位置。前面說過,本能的細化是經由不斷地自我修正形成的,能夠開始分辨自己動作部位的位置,正是使自己檯球技術進步的關鍵。

事實上我認為:沒有“揚杆”需求的檯球愛好者,根本不是什麼“高手”!

因為,只有胡亂發力的檯球愛好者才不需要這個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