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太平天國 宋徽宗 宋朝 洪秀全 柳公權 體育 北宋 英國 梧桐樹下戲鳳凰 2019-04-08

古代民間的簡化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拜亭內,立有趙佶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碑文中“統御神霄,監視萬國,無疆之休”、“摹勒立石,以垂無窮”兩句中的“無”字,被發現全是簡化字,令人驚奇。

其實,趙佶寫簡化字並非隨性而起,與當時新一波漢字簡化熱的出現,不無關係。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古人毛筆書寫,劇照)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現代小學生鉛筆練字)


由於印刷術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宋代出版業開始繁體了起來。此時的繁體字弊端,在刻寫上便顯現了出來。因為筆劃多,雕版時既費時又費力,還極容易刻錯,於是一些刻工出於快捷、方便,開始使用被民間認同,且在民間流行的非官定簡化字——這在當時叫“俗體字”。

所謂“俗體字”,就是民間習慣寫的字,從俗而成,是一種寫字風俗,完全有別於官方標準字。但是俗體字並非全是減少筆劃的字,有的僅是調整寫法,讓讀者看起來更明白。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東魏《丘道匠造像題記》中的俗體字“無”,拓片)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宋趙佶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


基於此原因,有的俗體字筆劃不減反增。如蘋果的“果”,俗體字寫作“菓”,帶一個“艹”頭。現代有一種品牌飲料,便使用了俗體字,叫“菓X”。大家都誤認為這個“菓”是繁體字,其實是古代的俗體字。

俗體字是誰創造的?分析可能是兩種人,一是圖簡單省事的帳房先生,即現代公司中做帳的會計員一類;另外就是圖快的郎中,現代醫生在手寫時代會把病歷寫成“天書”,不時被媒體曝光批評,就是古代郎中寫俗體字的遺風。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天書”病歷,並非英文)


但是真正推動宋代漢字簡化運動的,並不是他們兩類人,而是從事印刷業的刻版工人們。

在魏碑體之後,中國興起了楷體字。《辭海》稱,這種字“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得名“楷書”。楷書又稱“正楷”、“真書”、“正書”,將漢字規矩整齊的方塊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成為習書者的初學字體,也是至今通行的字體。

楷書早在漢未已出現,但成型於隋唐,代表中國書法最高水平的歐體、柳體、顏體等,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唐柳公權書“楷”)


楷體字本身並不是簡化字,出於書寫方便,古人也在不斷簡化。1950開始的現代漢字簡化運動,實是對楷體字的簡化,民國人稱這種簡化字為“減筆字”——減少筆劃的字,說法很形象。

楷體字的最早一輪簡化,便出現於俗體字在民間盛行的宋代。

當時印刷業的發展,促使寫法複雜的漢字要簡單化。由劉復、李家瑞編撰、出版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宋元以來俗字譜》一書,是一本研究古代俗體字的專著。書中共收錄6240個俗體字,其中宋刊《古列女傳》中便有俗體字 349個。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臺版)


這些俗體字對應1604年繁體字,平均每個繁體字有4個不同的俗體字。

這些俗體字絕大部分是減筆,與現代簡化字結構完全相同的,有330多個,如現在使用大陸地區使用的簡化字:實、寶、禮、聲、 會、憐、懷、攙、羅、聽、萬、莊、夢、陽、雖、醫、 鳳、義、亂、皺、臺、辦、戰、歸、黨、辭、斷等,古人都已在使用。所以有批評者認為簡化字是大陸“瞎搞”,割裂了傳統文化的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古代俗體字中,出名的不少,名氣最大、民間更歡迎的,這個字是其中之一 :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方框裡面是“王”而非“玉”,這個字就是簡化字“國”,繁體寫作“國”。有人說是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改造的字,在太平天國的文獻中、所鑄寶錢中,用的國字都是“囯”這種寫法。

太平天國確實簡化、改造了不少漢字,但可以肯定,裡面少一點的國字並非洪秀全所創,早有了,明人張自烈《正字通》已收入“囯”字,它其實是宋代民間常用俗體字之一。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品中,有一件從中國流出的重要文物——北宋年間“白釉文字枕”,上面有“家囯永安”4字,其中的“囯”字裡面不是“玉”。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太平天囯花錢)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白釉文字枕)


少一點的囯字意思相當明瞭:方圓之中有“王”才稱為“囯”,“王在囯中”,洪秀全很喜歡。

而繁體字“國”強調疆域的重要,疆域再大,如果沒有了“王”,下場只能是亡國,所以“囯”字受歡迎。

此後,少一點的“囯”字為民間普遍使用。如在在南京溧水出土的《永禁賭博碑》中,立碑人之一高國武名字中的“國”字便少一點,寫作“囯”。

那麼,既然有王的“囯”字好,民間又歡迎,為什麼共和國實行簡化字時,將“王”增一點,變成“玉"?據說有領導人出於反封建、反王權的考慮,有意將“王”下面加了一點,說有“玉”的國家漂亮。

繁體“國”的俗體“囯”民間更歡迎,那簡化字為何要寫作“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