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修築的軍事防線。始建於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 ,經齊靈公、齊威王不斷增修,至齊宣王時基本完成。後來齊 王又加整修,先後 歷經400餘年。

齊長城遺址現狀

長城西段起於今濟南長清區孝裡鋪和廣裡鄉之間的東張村,沿黃河下游右岸入泰山山脈,中經肥城、泰安、歷城、萊蕪,東至章丘南長城嶺;東段自博山、沂源交界 處魯山,經沂水、臨朐交界處大峴山穆陵關,過安丘南、莒縣北、五蓮北、諸城境, 至膠南縣小珠山東北於家河村入海,全長500餘公里。齊長城因山就勢,蜿蜒綿亙, 經2500多年的硝煙烽火、風雨滄桑,至今雄姿猶存。其基礎寬6~10米,牆高2~11米, 高者多在山嶺低凹處,較完整者多在山區險要處。山區均以開石壘砌,中間夯土, 平原則多用泥土板築。泰山地區的齊長城,分長清段、肥城段、泰安段、萊蕪段。

長清段位於長清縣境南部,現存東西兩段遺址。最西段在廣裡村東北500米處,長200米,高2米,底寬8米,頂寬2米,夯土築成。東段在萬德鎮長城村南,長200 米,高2米,底寬6~8米,夯土而成。村北首原有孟姜女廟,“文化大革命”中毀,遺址今存明、清重修碑。在界首鎮北麻套村北,沿北頂山脊也有一段長城遺址,長 4公里,高4~5米,底寬8~10米,頂寬5~6米,石砌牆,拐彎處用草拌粘土砌石。長清、泰安交界的山口處兩側,至今城牆高大雄偉,有羊腸山道南北相通。

肥城段在肥城縣境北。西起老城鎮北5公里處的項峪北山,經於土村北、劉家山口、張莊北山、北李莊北、鐵擔嶺、站口子山口、雙山、五道嶺山口、蘆家溝、 三山、羊角山口、上峪村北、羊角山、松樹山口、斜峪北嶺、槐樹口、夾子山,東 止於窗戶嶺,全長38公里。山區為石砌,凡經山口處為土基。山頂遺址一般高1.5 ~2米,底寬5~6米,頂寬1.5米。有的高達4~6米,寬6~8米。最東段高10米,底寬15米。

泰安段位於泰安市岱嶽區、泰山區境北泰山山區分水嶺上。西自窗戶嶺入岱嶽區道 朗鎮黃巢寨山,沿山脊折而東北,再入長清境。自界首北頂山又入泰安境,沿岱陰 泰歷邊界線崇山峻嶺,經摩天嶺、牛山口西北、馬跑泉村北、講書堂北、大藥鄉北、 長城嶺、水泉子村、西門臺、天馬頂、梯子山、南天門,至四界首與泰安、章丘分 界線長城嶺相接,長82公里,殘垣斷壁處處可見。其中東段最清晰,自大津口經黃 前鎮水泉子村西北的濟泰公路山口,至下港鄉谷山村一帶,遺址綿延不斷,長34公 裡,高2~4米,底寬6~10米,頂寬2~4米,石築,間以夯土。

萊蕪段在萊蕪市境北泰山山區。西起芭麻峪,東至青石關,沿章萊、博萊邊界 逶迤52公里,跨越大槐樹、鹿野、上游、茶葉口、和莊等鄉鎮,全部為石砌。峰巒 陡險處牆高2~3米,平坦處高5~7米,底寬2.5~6米,尚存垛口。全段有3個門,史稱 三關:西有天門關,東有青石關,中為錦陽關。錦陽關位於上游鄉娘娘廟村北,為 齊魯要衝,威武壯觀,惜已毀於抗日戰爭時期。關西一段城牆最完整,長800米, 高9~11米,底寬6~8米,依山而築,垛口完整,清同治年間為防捻軍而整修加固。 青石關一帶,兩山對峙,形勢險要。蒲松齡有《青石關詩》:“身在甕盅中,仰看 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千株萬株樹。但見山中人,不見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捫羅自茲去。勾曲上層霄,馬蹄無穩步。忽然聞犬吠,煙火數家聚。挽轡眺來處,茫茫 積早露。”

泰山以東齊長城,主要有臨朐段、五蓮段、膠南段。

臨朐段位於境南部。西接淄博岳陽山鳳凰嶺,經嵩山、九山、沂山、大弁山東 去入安丘縣,長75公里。城依山而築,隨嶺阜溝壑起伏。凡高崖陡壁處,僅用石塊 砌成2米左右的矮石牆。每遇溝壑,則用巨石構築。一般地段為土石結構,其基礎 由精加工的大石砌成,寬8~10米,高3米,上為夯土,層次分明,每層厚約20~30釐 米,夯窩均勻,清晰可辨。有些地段為冬季施工,土裡摻有鹽水;有的尚存木樁痕 跡,以加大拉力,保持平衡。大關鄉苗家旺村南至邵家峪一段最為清楚,長12公里, 殘高1~4.5米,底寬6~8米,多以沙土夯實而成,間有石塊砌築。牆南面陡峭,北面 坡緩,每隔5~10米置亂石一堆,大者若磨盤,小者似碌碡,為當年守城者禦敵所備 擂石。大關鄉內殘存分岔段,為二道防線。從沂泉村南至大關水庫南,長4公里, 高1米,寬2.5米,鹽土結構,間有木樁痕跡。

齊長城關隘,以穆陵關最為著名。位於縣東南與沂水交界的大峴山上,是齊國 通往南方的門戶。遺址2600平方米,殘牆高3~5米。其南面下臨深谷,陡不可攀; 北側較平緩,以平頂山為依託,進可攻、退可守,地勢極為險要。平頂山巔平如砥, 面積5平方公里,相傳為歷代齊王巡狩駐蹕處。關與山之間,成一布袋狀狹口,雄 關扼其口,崇山收其尾,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關東、西200米處各有一 高臺,北面與長城平齊,南面凸出約2米,為關隘的軍事附屬設施。關北還有雙重 城牆並列,證明齊國在通往都城的咽喉處設重關以防。穆陵關踞高臨下,氣勢巍峨, 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今臺下有戰國時期碎瓦片,有明重修碑1塊。

五蓮段位於境北,有長達50餘公里的城址。它橫跨濰、涓二水,歷經100多個 山頭,為泰山山脈之東現存最完整的一段。尤以院西鄉西段最好:長1.5公里,底 寬6.5米,頂寬3.5米,高2.5米,砂土夯築,至今十分堅固。遺址座落在馬耳、分 流兩山之間,前後均有長城村,中有古道,東西兩側築烽火臺,今臺基仍存。

膠南段位於境北,全長55公里,殘垣依稀可見。最東端城址高3米,底寬6~7米, 直入大海。古老拙樸的長城與瀚浩壯闊的大海相襯托,氣勢雄壯,動人心魄,今已 成為青島市著名勝景之一,被譽為“少海連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