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橋馱樹樹馱橋)

宿州最著名的“啥湯”就出於此:

曹氏在此居住後,開荒造田,漸漸富裕,養的雞吃不完,便把它們退好掛起來。

一天桃山驛有人通知曹氏,說有一個大官要從此路過,讓他熬一鍋麥茶等著。在熬麥茶時,一隻雞掉進了鍋裡。等曹氏發現後,雞已被煮得稀爛,無法撈出。

曹氏此時靈機一動,抓把鹽撒進鍋裡,嘗一嘗,味道鮮美。便對當官的說:“為了您的到來,特熬了鍋湯。”當官一聽不高興,問:“啥湯?”曹氏又靈機一動說:“對,大人,是‘啥’湯。”

當官的讓端來嚐嚐,結果非常滿意,便大力推廣,於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麥仁摻雞肉熬的“啥湯”,成為特色小吃後,一直留傳至今。

"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橋馱樹樹馱橋)

宿州最著名的“啥湯”就出於此:

曹氏在此居住後,開荒造田,漸漸富裕,養的雞吃不完,便把它們退好掛起來。

一天桃山驛有人通知曹氏,說有一個大官要從此路過,讓他熬一鍋麥茶等著。在熬麥茶時,一隻雞掉進了鍋裡。等曹氏發現後,雞已被煮得稀爛,無法撈出。

曹氏此時靈機一動,抓把鹽撒進鍋裡,嘗一嘗,味道鮮美。便對當官的說:“為了您的到來,特熬了鍋湯。”當官一聽不高興,問:“啥湯?”曹氏又靈機一動說:“對,大人,是‘啥’湯。”

當官的讓端來嚐嚐,結果非常滿意,便大力推廣,於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麥仁摻雞肉熬的“啥湯”,成為特色小吃後,一直留傳至今。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曹村的發展源於她的地理位置。

曹村位於兩省三縣交接處,東臨褚蘭,西接蕭縣,南連夾溝,北靠江蘇銅山縣,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這樣在地理位置上便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並在曹村設立車站,曹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解放後,206國道南北橫穿曹村,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據《宿州志》載:1949年前曹村屬蕭縣皇藏區,1951年屬江蘇徐州市郊十一區,1952年在曹村設鄉,隸屬桃山區,1957年劃歸夾溝區。206國道通行後,曹村經濟再次突飛猛進的發展,1969年設曹村公社,1980年設曹村鎮。至今仍為曹村鎮。

"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橋馱樹樹馱橋)

宿州最著名的“啥湯”就出於此:

曹氏在此居住後,開荒造田,漸漸富裕,養的雞吃不完,便把它們退好掛起來。

一天桃山驛有人通知曹氏,說有一個大官要從此路過,讓他熬一鍋麥茶等著。在熬麥茶時,一隻雞掉進了鍋裡。等曹氏發現後,雞已被煮得稀爛,無法撈出。

曹氏此時靈機一動,抓把鹽撒進鍋裡,嘗一嘗,味道鮮美。便對當官的說:“為了您的到來,特熬了鍋湯。”當官一聽不高興,問:“啥湯?”曹氏又靈機一動說:“對,大人,是‘啥’湯。”

當官的讓端來嚐嚐,結果非常滿意,便大力推廣,於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麥仁摻雞肉熬的“啥湯”,成為特色小吃後,一直留傳至今。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曹村的發展源於她的地理位置。

曹村位於兩省三縣交接處,東臨褚蘭,西接蕭縣,南連夾溝,北靠江蘇銅山縣,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這樣在地理位置上便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並在曹村設立車站,曹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解放後,206國道南北橫穿曹村,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據《宿州志》載:1949年前曹村屬蕭縣皇藏區,1951年屬江蘇徐州市郊十一區,1952年在曹村設鄉,隸屬桃山區,1957年劃歸夾溝區。206國道通行後,曹村經濟再次突飛猛進的發展,1969年設曹村公社,1980年設曹村鎮。至今仍為曹村鎮。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閔子祠有多處,此為宿州閔子祠)

曹村地形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多河流,主要的河流有:奎河、望州河、灌溝河、小肥河、斜河等。

為了更好地灌溉農田,解放後,在曹村的秦山、馬彎、胡莊、曹村、後旺、陳疃等村,建設了攔河大壩,設有桃山水庫。

另外,曹村有種神奇的石頭,叫竹葉石:

竹葉石,又名紅竹,御封“洪武石”。是由紫石色、礫屑和灰色、綠色膠結物組成的竹葉狀石,天然的竹葉圖案,光潔瑩潤,有極高的裝飾用途,在石料中具有獨特的風格。

經查閱《安徽大理石》專家論證“……紫灰綠組成的竹葉圖案花紋,節理襲隙少,礦層完整,機械強度高,加工性能強,易於鋸切磨光,加工後的光面,礫屑顯目分明,片片竹葉飄於水面,頗有風雅之感。用於地面、貼牆都能起到良好的裝飾效果。

"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橋馱樹樹馱橋)

宿州最著名的“啥湯”就出於此:

曹氏在此居住後,開荒造田,漸漸富裕,養的雞吃不完,便把它們退好掛起來。

一天桃山驛有人通知曹氏,說有一個大官要從此路過,讓他熬一鍋麥茶等著。在熬麥茶時,一隻雞掉進了鍋裡。等曹氏發現後,雞已被煮得稀爛,無法撈出。

曹氏此時靈機一動,抓把鹽撒進鍋裡,嘗一嘗,味道鮮美。便對當官的說:“為了您的到來,特熬了鍋湯。”當官一聽不高興,問:“啥湯?”曹氏又靈機一動說:“對,大人,是‘啥’湯。”

當官的讓端來嚐嚐,結果非常滿意,便大力推廣,於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麥仁摻雞肉熬的“啥湯”,成為特色小吃後,一直留傳至今。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曹村的發展源於她的地理位置。

曹村位於兩省三縣交接處,東臨褚蘭,西接蕭縣,南連夾溝,北靠江蘇銅山縣,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這樣在地理位置上便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並在曹村設立車站,曹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解放後,206國道南北橫穿曹村,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據《宿州志》載:1949年前曹村屬蕭縣皇藏區,1951年屬江蘇徐州市郊十一區,1952年在曹村設鄉,隸屬桃山區,1957年劃歸夾溝區。206國道通行後,曹村經濟再次突飛猛進的發展,1969年設曹村公社,1980年設曹村鎮。至今仍為曹村鎮。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閔子祠有多處,此為宿州閔子祠)

曹村地形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多河流,主要的河流有:奎河、望州河、灌溝河、小肥河、斜河等。

為了更好地灌溉農田,解放後,在曹村的秦山、馬彎、胡莊、曹村、後旺、陳疃等村,建設了攔河大壩,設有桃山水庫。

另外,曹村有種神奇的石頭,叫竹葉石:

竹葉石,又名紅竹,御封“洪武石”。是由紫石色、礫屑和灰色、綠色膠結物組成的竹葉狀石,天然的竹葉圖案,光潔瑩潤,有極高的裝飾用途,在石料中具有獨特的風格。

經查閱《安徽大理石》專家論證“……紫灰綠組成的竹葉圖案花紋,節理襲隙少,礦層完整,機械強度高,加工性能強,易於鋸切磨光,加工後的光面,礫屑顯目分明,片片竹葉飄於水面,頗有風雅之感。用於地面、貼牆都能起到良好的裝飾效果。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在宿州市曹村北西街,現存竹葉石大鼓式門陣一對,高約1.2米,長約1.5米,厚約0.3米。鼓周長0.6米,呈紫紅色,竹葉清晰,光潔豐潤。

當地人說,這對門陣約有600年曆史,原是司後莊富戶胡姓的,他的祖上曾是明朝官員,當時有宅舍數百間,門庭高大,為顯示其豪華,飾這一對門陣。土地革命時分給了一戶貧苦人家。文革時被砸掉一點封邊。如今被香港的一個老闆看中,要出價50萬港幣。足見其珍貴。

竹葉石的確是國寶,相傳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洪武石。

朱洪武定都南京後,許多人從曹村開採竹葉石,運往南京作裝飾,由於當時運輸工具差,只能用滾木一點一點往前推,耗盡了人力財力。

馬皇后知道這件事後,便向朱元璋建議說,石頭有什麼好的,俺孃家茅廁裡壘的都是。朱元璋是個開明的皇帝,便採納了馬娘娘的建議,停止再運竹葉石,直到現在曹村山上還有幾塊當時未運走的竹葉石,足有兩米多長。

應該說曹村鎮是個後起之秀,現有“安徽北門第一鎮”之美譽,這一切應歸功於改革開放。

但曹村的開發潛力還很大,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尚未開發,如:

閔子騫祠堂和閔墓,春秋宋襄公的崮寺遺址,張果老當火夫出家地——秦山寺,桃山集的嶽王祠,鐵道西隋唐時期的古窯址等。還有八千年的新時期時代遺址:小山口遺址和古臺寺遺址。

"

宿州曹村,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只有在《宿州志》零星的記載,名曰“曹家店子”,原為宿州閔子鄉閔子鋪所轄。

據史載:曹村在唐朝前是一片汪洋,屬陴湖的一部分。

曹村的形成源於宿州市兩個著名古蹟:北部的桃山集,南部的閔子墓。

桃山集古屬徐州,古為驛站,唐朝始建,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建嶽王祠於此。

據當地人講,嶽王祠很宏觀,祠內有歲逾千年的大銀杏,香火很旺盛。桃山集的三還村,至今仍有一段官道,道上有座古石橋,橋上有棵合抱粗的古樹,形成了宿州市一大名景“橋馱樹時樹馱橋”。

南部是閔子騫的祠堂,三進三出的院落,堂中有丰儀慈祥的閔公像,年逾兩千年的古柏、銀杏。由於桃山集、閔子集行人積多,便有一曹姓移民,在連接桃山、閔賢的官道旁,搭庵賣茶,人稱“曹家店”。久而久之,形成村落,後人稱“曹村”。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橋馱樹樹馱橋)

宿州最著名的“啥湯”就出於此:

曹氏在此居住後,開荒造田,漸漸富裕,養的雞吃不完,便把它們退好掛起來。

一天桃山驛有人通知曹氏,說有一個大官要從此路過,讓他熬一鍋麥茶等著。在熬麥茶時,一隻雞掉進了鍋裡。等曹氏發現後,雞已被煮得稀爛,無法撈出。

曹氏此時靈機一動,抓把鹽撒進鍋裡,嘗一嘗,味道鮮美。便對當官的說:“為了您的到來,特熬了鍋湯。”當官一聽不高興,問:“啥湯?”曹氏又靈機一動說:“對,大人,是‘啥’湯。”

當官的讓端來嚐嚐,結果非常滿意,便大力推廣,於是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便有了用麥仁摻雞肉熬的“啥湯”,成為特色小吃後,一直留傳至今。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曹村的發展源於她的地理位置。

曹村位於兩省三縣交接處,東臨褚蘭,西接蕭縣,南連夾溝,北靠江蘇銅山縣,素有“安徽北大門”之稱。這樣在地理位置上便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並在曹村設立車站,曹村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解放後,206國道南北橫穿曹村,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曹村的發展。

據《宿州志》載:1949年前曹村屬蕭縣皇藏區,1951年屬江蘇徐州市郊十一區,1952年在曹村設鄉,隸屬桃山區,1957年劃歸夾溝區。206國道通行後,曹村經濟再次突飛猛進的發展,1969年設曹村公社,1980年設曹村鎮。至今仍為曹村鎮。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閔子祠有多處,此為宿州閔子祠)

曹村地形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多河流,主要的河流有:奎河、望州河、灌溝河、小肥河、斜河等。

為了更好地灌溉農田,解放後,在曹村的秦山、馬彎、胡莊、曹村、後旺、陳疃等村,建設了攔河大壩,設有桃山水庫。

另外,曹村有種神奇的石頭,叫竹葉石:

竹葉石,又名紅竹,御封“洪武石”。是由紫石色、礫屑和灰色、綠色膠結物組成的竹葉狀石,天然的竹葉圖案,光潔瑩潤,有極高的裝飾用途,在石料中具有獨特的風格。

經查閱《安徽大理石》專家論證“……紫灰綠組成的竹葉圖案花紋,節理襲隙少,礦層完整,機械強度高,加工性能強,易於鋸切磨光,加工後的光面,礫屑顯目分明,片片竹葉飄於水面,頗有風雅之感。用於地面、貼牆都能起到良好的裝飾效果。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在宿州市曹村北西街,現存竹葉石大鼓式門陣一對,高約1.2米,長約1.5米,厚約0.3米。鼓周長0.6米,呈紫紅色,竹葉清晰,光潔豐潤。

當地人說,這對門陣約有600年曆史,原是司後莊富戶胡姓的,他的祖上曾是明朝官員,當時有宅舍數百間,門庭高大,為顯示其豪華,飾這一對門陣。土地革命時分給了一戶貧苦人家。文革時被砸掉一點封邊。如今被香港的一個老闆看中,要出價50萬港幣。足見其珍貴。

竹葉石的確是國寶,相傳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洪武石。

朱洪武定都南京後,許多人從曹村開採竹葉石,運往南京作裝飾,由於當時運輸工具差,只能用滾木一點一點往前推,耗盡了人力財力。

馬皇后知道這件事後,便向朱元璋建議說,石頭有什麼好的,俺孃家茅廁裡壘的都是。朱元璋是個開明的皇帝,便採納了馬娘娘的建議,停止再運竹葉石,直到現在曹村山上還有幾塊當時未運走的竹葉石,足有兩米多長。

應該說曹村鎮是個後起之秀,現有“安徽北門第一鎮”之美譽,這一切應歸功於改革開放。

但曹村的開發潛力還很大,境內有許多名勝古蹟尚未開發,如:

閔子騫祠堂和閔墓,春秋宋襄公的崮寺遺址,張果老當火夫出家地——秦山寺,桃山集的嶽王祠,鐵道西隋唐時期的古窯址等。還有八千年的新時期時代遺址:小山口遺址和古臺寺遺址。

走進宿州,瞭解安徽北門第一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