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酥油 佛教 六祖壇經 棉花 威信縣 三寶 寂靜之道中次第花開 2019-08-19
"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六祖壇經》有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供燈,可以同時積累智慧和福報兩種資糧,具備世間和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也清楚地宣講了供燈的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善惡智能、滅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處、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而以菩提心攝持下的清淨髮願供燈,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正如《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所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六祖壇經》有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供燈,可以同時積累智慧和福報兩種資糧,具備世間和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也清楚地宣講了供燈的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善惡智能、滅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處、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而以菩提心攝持下的清淨髮願供燈,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正如《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所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供燈發願文》

覺力普照無滅此燃燈 供養大成持明蓮花生

覺性遍滿無餘諸有情 覺空法身界中願解脫

虛空邊際浩瀚剎土中 稀有佛法僧寶及所依

一切積累資糧勝福田 彼等無餘現量慧眼前

敬奉明顯燃燈此供養 我及無量普天諸有情

無明愚痴黑暗皆消除 願見遍知光明大智慧

文 | 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扎西持林 >寂靜地紀事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六祖壇經》有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供燈,可以同時積累智慧和福報兩種資糧,具備世間和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也清楚地宣講了供燈的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善惡智能、滅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處、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而以菩提心攝持下的清淨髮願供燈,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正如《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所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供燈發願文》

覺力普照無滅此燃燈 供養大成持明蓮花生

覺性遍滿無餘諸有情 覺空法身界中願解脫

虛空邊際浩瀚剎土中 稀有佛法僧寶及所依

一切積累資糧勝福田 彼等無餘現量慧眼前

敬奉明顯燃燈此供養 我及無量普天諸有情

無明愚痴黑暗皆消除 願見遍知光明大智慧

文 | 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扎西持林 >寂靜地紀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六祖壇經》有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供燈,可以同時積累智慧和福報兩種資糧,具備世間和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也清楚地宣講了供燈的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善惡智能、滅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處、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而以菩提心攝持下的清淨髮願供燈,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正如《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所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供燈發願文》

覺力普照無滅此燃燈 供養大成持明蓮花生

覺性遍滿無餘諸有情 覺空法身界中願解脫

虛空邊際浩瀚剎土中 稀有佛法僧寶及所依

一切積累資糧勝福田 彼等無餘現量慧眼前

敬奉明顯燃燈此供養 我及無量普天諸有情

無明愚痴黑暗皆消除 願見遍知光明大智慧

文 | 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扎西持林 >寂靜地紀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燈的光明象徵可以驅散眾生心中無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燈可以增上福慧,今後生生世世轉生於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緣聽聞到佛法。供燈時也應發菩提心,以此供燈的功德迴向無量眾生,願眾生早日斷盡無明。”——希阿榮博堪布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在上師希阿榮博堪布的道場——扎西持林,供燈房裡的日常供燈主要由山下養老院的老人們自發完成。對於他們來說,供燈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修行,而這項修行從早上便開始了。

清晨老人們做完早課,便三三兩兩自發地來到供燈房,各自默契十足地幹起活來。有的灑掃供燈房,有的把燈油燃盡的燈杯收下來,有的起灶生火,有的去水源處打水……上午的主要內容是做燈。

尋常在漢地供燈,一般是購買現成的供燈成品,在家裡或寺廟裡供奉。而在藏地,所供的酥油燈基本都是自己動手製做。

通常情況下,出家人們會生兩個火,分別架上兩個敞口大鍋,一個燒著水,一個熬著酥油塊。水燒開後倒進裝滿空燈杯的盆裡,然後老人們三兩成堆地圍著盆坐下,開始擦洗燈杯。他們一隻手拿著毛巾,一隻手轉動著燈杯,快速、用力地擦拭。儘管藉著水的熱度,杯裡殘餘的酥油會變得稍軟,但是高原天寒,要擦乾淨杯壁上的油汙並非易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供燈房外的草地上,總是這樣的場景:老人們專注地轉動擦拭著燈杯,時爾會有人起身去添加柴火,或是攪動攪動正在煎熬的酥油;沒有一句閒言碎語,細聽之下,才能聞得他們低綿的持咒之聲,偶而地大聲唱誦幾句,才在不經意間洩漏了他們內心充盈的歡喜。

擦拭乾淨的燈杯裝進紙箱,搬到供燈房旁邊的一個木棚裡,進入下一個環節,插燈芯。在擦洗燈杯的同時,另一邊也同步把燈芯做好了。燈芯也是純手工,柏木塊切割成如火柴棍般,粗細長短依燈杯大小而略有不同,再用棉花將小木杆裹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技難的細緻活。木杆的粗細,棉花層的厚薄,直接關乎著燈火的大小,燃燒的時間,太粗會造成浪費,過細又不夠明亮。

柏木,在藏地被認為有趨吉避邪的功效。在當地人家裡,若有重要客人來家做客,主人都會提前用柏樹枝薰煙,將客房臥具一一薰過。而包裹木杆所用之棉花,按那位保管員老喇嘛的話來說,用的是能買到的最好的棉花。僅是這小小燈芯,就充滿著對三寶的十足虔誠與敬意。

木棚內,插好燈芯的燈杯整齊地擺開,此時屋外火灶上,結塊的酥油已被熬化成液,盛到水壺中,開始逐一灌注到每個燈杯。令人覺得神奇的是,拎著那麼大那麼重的壺,出家師父們卻能做到酥油倒入燈杯時,細流如注,緩緩徐徐,濺不起一點“油花”,聽不到液體碰撞的聲音。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供燈的老人

一般在時近中午時,當天要供的酥油燈全部做好,老人們暫時散去。下午六點左右,日落西山之時,他們再次出現在供燈房,戴上口罩,開始供燈。

供燈從供燈臺最上面的那層開始。做好的酥油燈被整理依次擺放在每層臺面上,由他們中間年紀還算“年輕”的喇嘛爬上高高的供燈臺,站在供燈臺邊沿上,將供燈臺的上面三層逐一擺上酥油燈,並點燃它們。供燈臺邊沿很狹窄,僅為一個燈杯直徑的寬度,出家師父的腳只能橫著放方能站住。同時,為了避免碰倒供臺上的燈盞,出家師父還需用繩子將僧服的裙子綁攏,這樣一來,在供臺上的移動,只能是細碎地挪步,且腰身和腿部還得用力挺住,以便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姿態需要保持四十分鐘左右。

下面三層的供燈通常由老覺姆們來完成。除了供臺最底層,中間那兩層對於她們的身高來說,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們通常會做一根“點火棒”。用一根長長的細木棍,裹上棉花,一頭執在手中,一頭浸上酥油並點燃,然後再用它去逐個點亮擺在中間兩層的燈盞。我們曾經親身體驗過,當手舉著長長的點火棒去點放在中間層的酥油燈,不過兩三盞後便覺得胳膊發酸。

每每此時,供燈房內,除了酥油燈被點燃時發出動聽的“滋滋”聲、間或燈座接觸供臺桌面發出的細微金屬聲、若隱若現的持咒聲,再無雜音。如若置身其中,看著逐個點亮的燈盞,燃起逐漸明亮的燈火,再狂亂的心緒,也會在此刻平復下來。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若在供燈時,有居士來到此處,出家人還會熱情地邀請居士們一起參加供燈,若人較多、供燈臺前顯得侷促時,他們會主動讓到一邊擺放燈盞、整理雜物等。

開示

上師希阿榮博堪布對漢地居士在扎西持林供燈一事曾做了相關開示:“他們把燈做好了,你們直接去供就是了,好好地發願,好好地供。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希望扎西持林供燈都能長期持續下去。”

傍晚約七點左右,當天的供燈完成。將供燈房裡外都仔細檢查一遍後,出家師父們才會放心地鎖門離去。

黃昏過後,當夕陽收回它最後一絲餘輝,連晚霞也隱沒在夜色中時,供燈房裡的燈火開始燦爛輝煌起來,四面玻璃牆體交互反射著燈光,一盞燈變為了幾盞燈,幾十平米的供燈房,儼然化為了一片小小燈海。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扎西持林夜晚的供燈房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六祖壇經》有云:“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供燈,可以同時積累智慧和福報兩種資糧,具備世間和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也清楚地宣講了供燈的十種功德:“照世如燈、肉眼不壞、得於天眼、善惡智能、滅除大暗、得智能明、不在暗處、具大福報、命終生天、速證涅槃。”而以菩提心攝持下的清淨髮願供燈,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

正如《佛說施燈功德經》中所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供燈發願文》

覺力普照無滅此燃燈 供養大成持明蓮花生

覺性遍滿無餘諸有情 覺空法身界中願解脫

虛空邊際浩瀚剎土中 稀有佛法僧寶及所依

一切積累資糧勝福田 彼等無餘現量慧眼前

敬奉明顯燃燈此供養 我及無量普天諸有情

無明愚痴黑暗皆消除 願見遍知光明大智慧

文 | 整理自菩提洲網站 >扎西持林 >寂靜地紀事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哪怕只供一盞燈,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