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常閒,生活點滴皆是美好~

蘇軾 儋州 朱光潛 西塞羅 陶淵明 法國 希望教育集團 2019-06-08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感受生活的滋味?

夏日的清風吹進掛著風鈴的門窗,叮噹叮噹響。若你傾耳聽,那是夏天的一縷問候。


01.勤靡餘勞,心有常閒


陶淵明曾言:“勤靡餘勞,心有常閒”指的是辛勤勞作,不剩下半分體力,心中常常有閒情逸致。

工作時全心全意,為了解決問題和達成目標而殫精竭慮,不為繁雜瑣碎之事分心。爾後休閒之時,全身心投入到生活的點滴意趣當中,真正地“生、活”,而不是隻為“生存”。

“心有餘閒”是一種狀態。將工作與生活分隔開的狀態。工作時全力以赴,下班後,全然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另一個狀態。

上班爭分奪秒趕方案的你,也可以漫步小樹林中靜靜聆聽鳥兒細語。工作時一絲不苟的你,可以原諒身邊孩童的幼稚舉止與玩笑。談判開會時理性十足的你,也可以窩在沙發裡為感人的愛情而落淚。

“閒暇不是心靈的充實,而是為了心靈得到休息。”西塞羅如是說。

不要以為停下來賞生活意趣,便是停滯不前,更好的休息和生活是為了能更好地出發,更好地為未來蓄力;一直未停歇也不代表一直在進步,這是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人生猶如漫漫長路,關鍵是要走得遠,若是一直拖著蹣跚而緩慢的腳步前行,勢必不能走遠,倒不如坐下來歇息後,更好地上路。

教育家朱光潛也深以為然,他曾經在《談修養》裡面談到,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賚研究數學上的難題,苦思不得其解,後來跑到街上閒逛,原來費盡氣力不能解決的難題卻於無意中就輕輕易易地解決了。據心理學家的解釋,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

心有常閒,讓心空出思考和獨處的時間,有時候更能促進事情的發展。

朱光潛老先生說過:“動中有靜,常保存自我主宰。這是修養的極境。”


心有常閒,生活點滴皆是美好~


02.雖至困境,心有餘閒


“心有餘閒”是一種心態。

現在的年輕人常把“喪”掛在嘴邊,常覺生活苦悶和壓抑。但有多少人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有時候,真正陷入困境的人,反倒能從生活中找出不一樣的意趣。

蘇軾就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三次被流放至偏遠地帶,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被流放的地方,多是“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夏無寒泉”的地方。

然後蘇軾並沒有被困境壓垮,也無悶悶不樂,覺得了無生趣。而是在貧瘠的環境裡尋找生活的真諦和用心地生活:

在黃州建雪堂,開墾東坡,自耕自主,戲稱自己為“蘇東坡”,還創造出了“東坡肉”。在儋州發現了生蠔的美味,說“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他也懂品茶、愛茶,他“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沒有書便寄信給好友,讓他寄來一千多卷書,並和當地村民一起賞讀。沒有筆墨,就自己製作,笑稱自己做的墨跟唐代著名的制墨工匠李廷珪不相上下····

生活本身不嚇人,可怕的是當你面對它的心態發生變化時,便是面臨著世外桃源,也覺得面目可憎,無甚滋味。

蘇軾有句詩至今仍受許多人喜愛:“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心有餘閒,雖拄著竹杖,腳踩芒鞋,也仍然瀟灑快活。


心有常閒,生活點滴皆是美好~


03.於平淡中,發現意趣


“心有餘閒”是一種視角。

汪曾祺被稱為“最會吃的老頭兒”。平凡的吃食,在他手下是一件極為雅緻的逸事。汪老認為,折騰吃,就得有滿滿的煙火氣,才有生之樂趣。

他的文字,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但就是能讓你瞧出其中的別番風味,就是最平凡常見的鹹鴨蛋,在他的描述下也能令人垂涎三尺。

心有常閒,於汪老是一種常態,只有極度熱愛生命的人,才能體察生活的點滴美好,才能從中獲得生活的哲學和底氣。

煙火氣和詩意的生活,並不總是相斥的。

《嚮往的生活》是一檔現象級綜藝,可是在這綜藝裡最多的鏡頭就是明星們為著三餐奔忙:

白天插秧、種菜、挖筍、晒梅乾菜···然後在傍晚開始黃磊開灶生火,看著綠菜紅肉,生雞活鴨成為盤盤美味,熱熱鬧鬧的廚房裡滿是煙火氣和人情味。

當你慢下來,換一種視角去觀察生活,會發現每天的菜米油鹽中都是生之藝術。

《平凡的一天》的歌詞是這樣的:“不追不趕慢慢走回家,就這樣虛度著年華沒牽掛,只有晚風輕拂著臉頰,日落之前斜陽融在小河裡,逛了黃昏市場收穫很滿意,這是最平凡的一天啊!”

比如,盛夏夜,獨坐在小院內,桌上放著冰得正好的西瓜,吃下一口,那就是夏天的感覺了。

生活有萬般滋味,春有百花開盡繁枝梢,夏有雨後泛舟碧漫天,秋有百川歸海奔騰不息,冬有巍巍高山連綿不絕,只要你靜靜感受。

心有常閒,生活點滴皆是美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