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是一生大徹大悟的總結

蘇軾 寧靜 江聲 佛教 宋神宗 詩酒琴棋書畫花 2019-02-22

東坡的出塵之心和入世之心與生俱來,宛如靜水流深。其實,這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每一箇中國文人,都有一顆入世之心,即便是東坡,也不無例外。東坡的與眾不同,僅僅在於他同時擁有一顆入世之心和出塵之心。他並非那些曾經意氣風發的青年,因仕途失意才不得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自始至終,他都在紅塵的邊緣,流浪,放逐,徘徊。

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是一生大徹大悟的總結

烏臺詩案”之後,東坡開始了他半生的流轉,他的出塵之心逐漸顯露。謫居黃州的時期,是東坡人生的“成熟期”——無論是藝術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在《臨江仙?夜歸臨皋》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東坡在出塵和入世之間的困頓。並且,經歷了太多官場的黑暗,目送一個盛世遠去的時候,他似乎更傾向於出塵。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的某個夜晚,東坡醉酒而歸,無人應門,面對大江和扁舟,不禁思緒飄零,於是擊節而歌: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一句“何時忘卻營營”,是半生仕途的無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餘生”,是靈魂深處的召喚和希冀。年輕時是“貪戀君恩退未能”,時下卻是“欲歸江湖歸不得”。東坡,似乎註定要陷入出塵和入世之間的矛盾,至死方休。

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是一生大徹大悟的總結

萬丈紅塵,吾誰與歸?思之不得的時候,東坡開始轉向佛教的研習,希望藉此來平復內心難以言說的苦悶。於是,才有了那一首千古絕唱: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是一生大徹大悟的總結

這是返璞歸真後的捫心自問,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便是東坡對他一生猶疑徘徊的回答。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蘇軾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至此,不禁想起了慧能的禪語: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是一生大徹大悟的總結

兩者多少有點異曲同工之妙。或者,我們可稱之為“東坡的頓悟”。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是一種迴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