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成功後,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回花果山?

很多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孫悟空成佛後,為什麼不回花果山呢?花果山多快樂啊,是不是如來佛祖不讓他回去呢?

我的回答是:即便佛祖讓孫悟空回去,恐怕他也不想回去了。因為他的心態變化了。

最近看了美國的一部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裡面的小主人公茉莉,頭腦裡有五個小人:樂樂、憂憂、厭厭、怒怒、怕怕。還有一個小怪獸Bing Bong,是茉莉假想出來的童年玩伴。

取經成功後,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回花果山?

主管快樂的樂樂不小心從茉莉的頭腦控制中心被拋了出來,為了回到控制中心,她費盡周折。其中一個最大的危險,就是腳下時刻會落進記憶的填埋場。一旦墜落,就永無出頭之日。

樂樂遇見了Bing Bong,Bing Bong說萊莉很久沒有和它玩了。其實,是因為萊莉長大了,不再需要Bing Bong的陪伴了。

樂樂和Bing Bong一起掉進了填埋場,無法出去。幸而有一輛火箭車可以坐,但只能載一個人。於是,Bing Bong選擇了留在記憶的填埋場,被茉莉永遠地忘記了。

很多朋友,在看到Bing Bong消失的那一瞬間,都哭了。

其實Bing Bong的消失,相當於茉莉真正長大了,然而童年的那種無憂無慮、單純透明的世界,卻再也回不去了。

花果山對於孫悟空來說,也是這樣的意義。

他在花果山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的朋友是許許多多的小猴,孫悟空和他們一起玩耍。他們與其說是猴子猴孫,不如說是孫悟空的小夥伴。那些小猴,就是孫悟空的Bing Bong。

花果山是一片樂土,在這裡,沒有金錢帶來的傲慢,沒有權勢帶來的欺壓,沒有陰謀詭計、勾心鬥角。上到孫悟空,下到小猴,都平等相待,快快樂樂地玩耍。孫悟空號稱“美猴王”、“齊天大聖”,無非是一群小孩子的頭頭而已。

取經成功後,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回花果山?

發現水簾洞之前,眾猴看到一道水流洶湧,都道:“這股水不知是那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閒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聲,立即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齊跑來”,這和小朋友們互相招呼著出去玩豈不一模一樣?

孫悟空發現了水簾洞,群猴“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佔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就像小朋友在遊樂場玩鬧一樣。

孫悟空從海底帶來了金箍棒,所有的小猴都圍上來看新鮮。孫悟空也毫不推辭,把金箍棒捅到天上去,就像小朋友炫耀自己的玩具一樣。

孫悟空從傲來國偷來了兵器,群猴“都去搶刀奪劍,撾斧爭槍,扯弓扳弩,吆吆喝喝,耍了一日”,這和小朋友搶玩具、搶好吃的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孫悟空在這裡,享受的是無憂無慮的、透明得像水晶一樣的快樂。

然而,孫悟空鬧天宮、被捉走之後,花果山這片樂園逐漸廢棄了,小猴們星流雲散。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趕回花果山的時候,看到的景象是:“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巖倒塌,林樹焦枯”。再也沒有舊日的樂園模樣了。

他當然想重拾回憶,保護自己的童年樂園。所以,許多獵戶上山來捉小猴,被孫悟空作起法術,飛沙走石,無情地打死。

這大概是孫悟空殺人最多,下手最狠的一次,在西天路上也從沒見他這樣毫不留情。原因無他:花果山對他來說,太珍貴太珍貴了,他不容任何人前來侵犯,不容任何人欺侮他的小夥伴。

為了恢復當年的景觀,孫悟空還用法力把花果山修復一新:

  • 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龍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前栽榆柳,後種鬆楠,桃李棗梅,無所不備,逍遙自在,樂業安居不題。

按說,孫悟空回到了樂土,應該繼續逍遙下去吧?

然而我們發現,雖然花果山又變成了原來的花果山,孫悟空卻回不到原來的美猴王了。

因為他雖然呆在花果山,心思卻已經不在這裡了。他和小夥伴玩耍,想的卻是他的師父。他對前來請他回去的豬八戒說:“老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這時他時刻想念的,不是花果山的快樂時光,而是取經的事業了。

取經成功後,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回花果山?

他不再永遠的無憂無慮,開始有了擔心,開始有了牽掛,即使仍然身處和童年一模一樣的樂園裡,仍然身邊有當年的小夥伴,但這些已經吸引不了他了。

所以,當豬八戒說明了唐僧的困境之後,孫悟空毅然決然地放下花果山,放下小夥伴,回到了取經的隊伍裡。

然而這個時候,他還有幻想。他離開花果山的時候,小猴們拼命阻攔。孫悟空對他們說:

  • 那猴才跳下崖,撞入洞裡,脫了妖衣。整一整錦直裰,束一束虎皮裙,執了鐵棒,徑出門來。慌得那群猴攔住道:“大聖爺爺,你往那裡去?帶挈我們耍子幾年也好。”行者道:“小的們,你說那裡話!我保唐僧的這樁事,天上地下,都曉得孫悟空是唐僧的徒弟。他倒不是趕我回來,倒是教我來家看看,送我來家自在耍子。如今只因這件事,你們卻都要仔細看守家業,依時插柳栽鬆,毋得廢墜。待我還去保唐僧,取經回東土。功成之後,仍回來與你們共樂天真。”眾猴各各領命。

孫悟空向小夥伴們許下一個諾言:取經之後,依舊回來。然而最後,他食言了。

他保護唐僧,取到了真經,順利成了“鬥戰勝佛”,然而,他回來了嗎?

並沒有!花果山的小猴徒然地等候著,孫悟空卻再也沒有出現。

我相信,當時孫悟空並沒有說謊,他想的恐怕還是取經之後,一定回花果山,找他的小猴們;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心態卻一點一點改變了。

這就像我們中學或小學畢業後,相約十年後,或二十年後,依舊相見。然而,當我們又遇見童年的玩伴,又回到兒時遊戲的地方的時候,還能像小時候那樣玩耍嗎?

不,甚至只是沉默、客套,連互相說些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都長大了,各自有了各自的事業,心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再也不能無憂無慮地玩耍了。

其實,不用等到取經成功之後,取經路上的後半段,孫悟空就不再想回花果山了。

唐僧第二次趕他走,是在他打死了幾個攔路搶劫的強盜之後。孫悟空越想越委屈:

  • 欲待回花果山水簾洞,恐本洞小妖見笑,笑我出乎爾反乎爾,不是個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宮,又恐天宮內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島,卻又羞見那三島諸仙;欲待要奔龍宮,又不伏氣求告龍王;真個是無依無倚,

這個時候,他心中的價值反轉了。他想起花果山的小夥伴,並不是喜衝衝地去回去見他們,卻怕他們笑話自己大功不成,半途而廢。

於是,他竟然沒有回花果山,而是跑到觀世音菩薩那裡訴苦去了。

這就像畢業之後的同學聚會,有些同學如果工作、生活不順利,是不願意來的。

在他們的心目中,價值業已反轉:當年的小夥伴,已經不再能吸引他的興趣;擔心受到嘲笑,反倒成了時時刻刻擔心的問題。

童年的世界,就這樣被成年人的世界取代了。

誠然,孫悟空直到最後,仍然保持著他可愛的童心,沒有任何改變。比如他成佛之後,還記掛著那個緊箍咒,就對唐僧道:

  • 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兒咒》掯勒我?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

然而花果山,孫悟空最珍貴的童年回憶,就這樣漸漸消失了。

但是,花果山雖然美好,但是不可能是孫悟空永遠的歸宿。就像《頭腦特工隊》裡Bing Bong一樣。該消失的,總會消失。該遺忘的,總該遺忘。

因為隨著人的成長,生活不會永遠單純,永遠透明,總會擔當社會的責任,介入成人的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一遇到困難,就縮回到“花果山”去。

取經成功後,孫悟空為什麼沒有回花果山?

成年人恐怕再難找到兒童樂園的樂趣了

花果山雖好,卻不能保護我們一輩子。如你在《西遊記》所見,它是兒童的樂園,所以也是脆弱的,易被侵略的。

有些年輕人,已經二三十歲,卻不願找工作,在家裡做“啃老族”,每天的事情就是打遊戲。電腦遊戲,對他們來說,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花果山”。

還有些年輕人,並不真的想做什麼科研,卻本科畢業後考研,考研後又考博……不停地讀下去。原因很簡單:他不願意進入社會,一直想呆在學校這個相對透明、快樂的環境裡。校園,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花果山”。

《頭腦特工隊》裡茉莉的記憶球,在12歲之前全都是美麗的金色,象徵著純粹的快樂。然而經過了一系列事件之後,她的記憶球變得複雜了,有快樂,有憂傷,也有憤怒和恐懼,然而卻變得五顏六色,是另一種美麗:豐富多樣的美麗。

然而,這個世界,沒有人答應我們,給我們一座永遠的花果山,容我們在裡面自由嬉戲。假如這樣,那麼,我們仍然是不自由的。因為如果真的如此,花果山只不過是一座快樂的大牢籠罷了。我們雖然不是強權的奴隸、選擇的奴隸、環境的奴隸、關愛的奴隸……卻成了快樂的奴隸!

我們在前幾章反覆講,《西遊記》是一部讓自由飛翔的書。人,生而自由,但是,即便是快樂、純潔、童真、無憂無慮……這些看上去美好的東西,我們也不應該被它們奴役!

童年的記憶終會消失,單純的心靈總會染色。“美猴王”和“齊天大聖”,終會在豐富的社會經驗中,成長為戰無不勝的“鬥戰勝佛”。那個境界,比起童真快樂的花果山來,另有一種光明偉岸的魅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