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題記:1917年11月7日,是俄歷的10月25日,當日,臨時政府被布爾什維克推翻,“十月革命”爆發。其實這次革命並不必然引發英美法日地圍攻,主要是因為退出“一戰”,為此,“協約國”開始對蘇俄進行圍攻。在這次圍攻中北洋政府也加入其中,但純屬“打醬油”身份,又受到日本的威脅。

日本軍隊按照協議指揮中國軍隊,表面上是為了保護中國邊境安全,其實就是想控制中國東北地區。本文就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進行一定地描述。

(1)蘇俄退出“一戰”與“協約國”進攻

因為“一戰”沙俄政權打得很差勁,導致軍人要求停戰的呼聲日益得到國內民眾的響應。進而各色人等因為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開始對沙皇及其政權提出各種主張。

A.誰能退出“一戰”,誰就能得到政權

俄國國內民眾最主要的呼聲就是退出“一戰”。因此,能否退出戰爭是奪得當時政治鬥爭的先決條件。“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權,但“臨時政府”的走向是希望成為英法制度下的國家。所以,其政策自然受到英法政權的裹挾,繼續參加“一戰”。結果,引發了“十月革命”。

由此,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最急迫問題就是“退出一戰”。經過和德國的和談,1918年3月3日,蘇德簽訂《佈列斯特合約》。蘇俄在出讓大片領土後退出“一戰”。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協約國”對此異常惱怒,開始將圍攻蘇俄的準備付諸實施並進行到底。作為“協約國”的成員國中國也作出反應,北洋政府從彼得格勒撤離了外交官員,在英美日法等國的威脅、欺騙下也加入了武裝干涉蘇俄的行為。

B.“協約國”圍攻蘇俄早有準備

“協約國”的英法美等國也並非不知道俄國內部的民眾呼聲,但為了本國利益“最大化”,一直希望俄國在東線戰場拖住德軍,拖的時間越長,西線本身獲勝的可能就越大、傷亡就越少。因此,東線死亡多少、困難有多大並不在他們考慮之內。

面對沙俄先後發生“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情況,“協約國”內部已經有所應對,特別是“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維埃政權”,作為“協約國”內部最為懼怕的“社會主義左翼”政權,也必除之而後快。

一者,蘇維埃是新生政權,其性質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國家、反對大資本家;

二者,“協約國”內部的工人階級也對“一戰”表示反對,也希望資產階層對無產階級有更好地對待,而俄羅斯工人階層的勇敢行為,將會對各個“協約國政權”產生威脅。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因此,“協約國”也在逐步準備干涉蘇維埃政權的武力準備。否則,3月3日剛剛簽訂協議,也就不會再3月6日就發動進攻了。英法美三國為主的“協約國”部隊,從摩爾曼斯克發動進攻。日英美等國則在4月5日在海參崴發動進攻。

(2)英美為制衡日本勸中國參戰,日本則用假情報威脅中國“參戰也要聽他的”

參與對蘇俄的干涉軍的國家有二十來個,其中有的屬於打醬油的,有的屬於被迫的。其重要的國家就是英美日法四國。

A.英國的盤算:制衡美日舉棋不定

在“協約國”內部的亞洲部分干涉軍間的矛盾和歐洲是一樣的,都是各有盤算的。當然,這也不能怪別人,誰不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呀。

因為每個列強都懷有自己的小心思,就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其中,日本在這次“干涉”中表現得最積極。無論是攘攘的力度聲音,還是派遣的軍隊人數一再超過各列強約定的數量。這就與其他國家的表現大不相同了,別的國家都希望少派些,唯有日本如此積極。

其小九九兒被當時的老牌國家英國早已經看清了。

雖然兩國仍處在“同盟”狀態,但是,因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兩次戰爭獲得勝利,日本在中國特別是華北、東北地區的勢力已經比較龐大,包括英國、美國勢力在內都無法進入東北地區,美國比較看得開,跟日本商量好:只要日本不去菲律賓發展,美國也不到中國東北發展。算是取得了平衡。

英國對此卻很不爽。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但是,日本在“一戰”期間,藉著英國、法國、美國與德國鏖戰之際,其勢力又向中國華北地區發展。這就讓英國覺得“日本”對於“獨佔中國的利益”的衝動,已經越來越難以抑制了。

B.美國發展被日本抑制,美日較量在“干涉軍”中很明顯

英國一直秉著著“制衡”戰略,和日本結盟就是為了抑制沙俄。如今抑制沙俄已經沒必要了,似乎該被抑制的是日本了,同時美國也應該被抑制。但當時的英國對於抑制哪個國家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也正因為日本的“衝動”過於明顯,才使得美國破壞“英日同盟”的戰略在1922年獲得成功。

美國海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差無幾,他那時所希望的位置就是至少成為和英國一樣舉足輕重的國家。它也和英國一樣希望成為“世界性列強”,所以,在亞洲地區日漸獨立。那麼,日本就成了“攔路虎”。雖然,在“東北地區”競爭失利過,但美國並沒有放棄新的競爭。

在亞洲“干涉軍”方面,美國希望“世界承認美國是英國之後的副手地位”,但在“英日同盟”地打擊下,日本成為“副手”,美國的軍隊在“英日”地領導下。美國對此憤憤然。但同時,經過中國出兵參加“干涉軍”,美國看出“英日同盟”的裂痕。為此,不遺餘力地破壞兩國結盟。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的代表舉行了華盛頓會議。1922年2月6日,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總噸位配比為5:5:3:1.75:1.75。美英正式並列成為第一海上強國,日本屈居第二的同時其“英日同盟”也壽終正寢。

但在1918年的時候,“英日同盟”仍然有效,但英國還是聯合美國等國向中國提出建議,英國向中國建議:既然日本心態歹毒,如果中國也是“參戰國”,日本也就沒有理由欺負中國了。

段祺瑞北洋政府也很躊躇。

(3)北洋政府為何參加“干涉軍”

面對英國地建議,中國很為難。

A.北洋政府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在1917年對德宣戰時,北洋政府曾經派出11萬人以上的勞工幫助協約國,主要是做後勤工作。其中有很多人被派往東線參戰,蘇俄成立後,在沙俄的勞工們有3到5萬人,他們都直接加入抵抗“協約國干涉軍”的隊伍。那麼,北洋政府如果參戰將變成什麼?

另一方,英美雖然強大,但日本近在咫尺,而且對於北洋政府的援助也是越來越多。北洋政府難以拒絕日本的一些無理要求。其實,揹著英美法等國,北洋政府和日本間早有聯絡了。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1918年2月初,日本參謀次長田中會見中國駐日本公使章宗祥時,便要求中國與日本一起進攻蘇俄,“中日一衣帶水、關係友好”應該採取共同的行動,防止赤色威脅嘛。同時,田中還拿出一份情報給章宗祥,用該情報說明:中國必須參戰。

B.日本炮製虛假情報

該情報說:德俘(其實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西伯利亞一帶不下十餘萬人,一旦解放即成沙俄的勁敵。

田中說,此時能夠維持東亞和平的國家只有中日兩國,而且東亞是否和平、是否不被赤化的責任全在中日兩國。

然後,田中又說了一件我們今天匪夷所思地事情,他說,數聞德國已有陰謀,一面從西伯利亞侵入東方,一面在甘肅、新疆一帶鼓動肇事,從而對中國的安全產生威脅。

最後他說:萬一見諸事實,中國國防吃緊,即日本國防吃緊。中國現為參戰與國之一,未審有無切實防備。渠意兩國利害關係既如此密切,渠系軍人,從軍事上著想,兩國國防實非迅謀共同行動不可。

在日本地警告下,北洋軍閥政府派出4000餘政府軍在日軍地領導下,跟隨“協約國”武裝從1918年4月由海參崴發動對蘇俄地進攻。

然而,“協約國”1918年打得還算可以,1919年則不斷失敗,1920年1月,美國率先撤走了美軍。其他國家也開始紛紛撤軍。

1921年,大部分國家的軍隊都撤走了,唯有日本就是死也不退。直到1922年10月,日本才撤軍。

那麼,其中是什麼因素促使日本撤軍呢?

日本遲遲不撤軍到底是為什麼呢?

我們下文就談談這一問題。

3萬華工對4千北洋軍閥軍:段祺瑞何以參加圍攻蘇俄行動

表面上看,“協約國干涉軍”來勢洶洶,二十來個國家幾十萬軍隊。結合俄羅斯國內的各種勢力,裡應外合下蘇維埃政權很危險。其實,1918年、1919年兩年是比較危險的兩年。

總結詞:“協約國”來勢洶洶但還是失敗了

但不要忘記:當“侵略國家”進入“被侵略國家”時,如果“被侵略國家”的大部分民眾選擇“反抗”的話,“侵略國家”即使聲勢上、初步戰局上多麼“不可一世”,其結果最終只能是失敗。

儘管有些人汙衊蘇俄的政策有多麼失誤,但不爭的事實是:干涉軍和叛亂者要比蘇俄軍的某些錯誤政策更被人痛恨。這就是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俄羅斯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是勝利者。嚴重的內戰、嚴重的外敵、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的錯誤,如果沒有大部分人地支持,怎麼可能會勝利?

說是沒有任何用處,結果說明一切!

兩個最有權勢的女人武則天與葉卡捷琳娜,誰更有影響力

德國戰略短視談:沙俄能及時止損威廉二世何以不能

英歐千年鄰居,英美雖萬里之遙但心卻一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