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6年,外國在加拿大投資總額為62億多美元,其中美國佔53%,英國佔44%,其他國家合起來不到3%。

到1932-1933年間,美國的總投資已達到40億元,超過了任何國家。“到20年代後期,美國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單一客戶。”

為了爭奪加拿大,打破英國設置的經濟封鎖,美國開始加大在加拿大的投資力度,大量美資工廠遍地開花,滲透到加拿大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借道深入到以英國為主導的大英帝國市場體系。

美、英、加三國開始更多在關稅層面進行鬥爭,加拿大的話語權得到不斷加強,並且伴隨著英國的不斷衰落,美國不斷得到在加拿大的經濟主導地位,同時也讓加拿大開始站隊美國,吞不吞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6年,外國在加拿大投資總額為62億多美元,其中美國佔53%,英國佔44%,其他國家合起來不到3%。

到1932-1933年間,美國的總投資已達到40億元,超過了任何國家。“到20年代後期,美國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單一客戶。”

為了爭奪加拿大,打破英國設置的經濟封鎖,美國開始加大在加拿大的投資力度,大量美資工廠遍地開花,滲透到加拿大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借道深入到以英國為主導的大英帝國市場體系。

美、英、加三國開始更多在關稅層面進行鬥爭,加拿大的話語權得到不斷加強,並且伴隨著英國的不斷衰落,美國不斷得到在加拿大的經濟主導地位,同時也讓加拿大開始站隊美國,吞不吞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紅色戰爭計劃》示意圖

當然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計劃

一戰之後美國崛起,在利益劃分上與老牌殖民主義帝國英國的矛盾不可避免,雙方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是不亦樂乎,美英之間看起來不可避免地將再次爆發戰爭,美加邊境在地緣政治方面變得更加重要,甚至於主戰場很有可能就在加拿大。

根據1974年解密的美國在1927年草擬、1934年至1935年間修改的《紅色戰爭計劃》,指出一旦美英開戰,主戰場將在加拿大,美軍一個重要行動為美國海陸軍聯合攻擊並佔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因為此舉能夠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繫。當此行動成功後,美國便需要佔領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發電廠。

隨後,計劃建議美軍開始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美軍分別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由北達科他州入侵溫尼伯和其軍需站;以及由美國中西部入侵安大略省具戰略意義的鎳礦場。同時,美國海軍則需要佔領五大湖地區,並封鎖加拿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

美國計劃守住北美洲,並等到國力與英國相若時才正式入侵英國,紅色戰爭計劃更指出美國將會把加拿大和英國的土地納入領土中,並與其餘殖民地達成和平協議。

為此美國也付出了實際行動。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6年,外國在加拿大投資總額為62億多美元,其中美國佔53%,英國佔44%,其他國家合起來不到3%。

到1932-1933年間,美國的總投資已達到40億元,超過了任何國家。“到20年代後期,美國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單一客戶。”

為了爭奪加拿大,打破英國設置的經濟封鎖,美國開始加大在加拿大的投資力度,大量美資工廠遍地開花,滲透到加拿大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借道深入到以英國為主導的大英帝國市場體系。

美、英、加三國開始更多在關稅層面進行鬥爭,加拿大的話語權得到不斷加強,並且伴隨著英國的不斷衰落,美國不斷得到在加拿大的經濟主導地位,同時也讓加拿大開始站隊美國,吞不吞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紅色戰爭計劃》示意圖

當然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計劃

一戰之後美國崛起,在利益劃分上與老牌殖民主義帝國英國的矛盾不可避免,雙方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是不亦樂乎,美英之間看起來不可避免地將再次爆發戰爭,美加邊境在地緣政治方面變得更加重要,甚至於主戰場很有可能就在加拿大。

根據1974年解密的美國在1927年草擬、1934年至1935年間修改的《紅色戰爭計劃》,指出一旦美英開戰,主戰場將在加拿大,美軍一個重要行動為美國海陸軍聯合攻擊並佔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因為此舉能夠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繫。當此行動成功後,美國便需要佔領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發電廠。

隨後,計劃建議美軍開始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美軍分別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由北達科他州入侵溫尼伯和其軍需站;以及由美國中西部入侵安大略省具戰略意義的鎳礦場。同時,美國海軍則需要佔領五大湖地區,並封鎖加拿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

美國計劃守住北美洲,並等到國力與英國相若時才正式入侵英國,紅色戰爭計劃更指出美國將會把加拿大和英國的土地納入領土中,並與其餘殖民地達成和平協議。

為此美國也付出了實際行動。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林白和他的飛機

1931年,美國政府授權將打破跨大西洋飛行記錄的英雄、知名的納粹同情者林白偷偷摸摸地派往加拿大哈德遜灣西海岸從事間諜活動,調查使用水上飛機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並尋找加拿大一些防禦薄弱的地點作為潛在的登陸點。

4年後,美國國會批准5700萬美元預算,用於在美加邊境美國一側建造3個祕密的機場。美國人還在飛機跑道上種植草坪,用於掩蓋他們真實的目的。

1935年,美國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在距離加拿大東部邊界僅半小時車程的紐約州多姆堡部署了軍隊與軍火。

美國打算派出空前絕後的大軍入侵加拿大,用大型炸彈轟炸重點工業目標,更會動用生物武器。

《美國曆史》雜誌編輯卡爾勒遜說:“600萬軍隊將在美國東部海岸作戰。”

美國海軍大學教授瓦爾霍斯說:“美國認為英國為保持獨霸地位,試圖削弱美國。”“美國被迫考慮採取措施,牽制英國。”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6年,外國在加拿大投資總額為62億多美元,其中美國佔53%,英國佔44%,其他國家合起來不到3%。

到1932-1933年間,美國的總投資已達到40億元,超過了任何國家。“到20年代後期,美國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單一客戶。”

為了爭奪加拿大,打破英國設置的經濟封鎖,美國開始加大在加拿大的投資力度,大量美資工廠遍地開花,滲透到加拿大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借道深入到以英國為主導的大英帝國市場體系。

美、英、加三國開始更多在關稅層面進行鬥爭,加拿大的話語權得到不斷加強,並且伴隨著英國的不斷衰落,美國不斷得到在加拿大的經濟主導地位,同時也讓加拿大開始站隊美國,吞不吞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紅色戰爭計劃》示意圖

當然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計劃

一戰之後美國崛起,在利益劃分上與老牌殖民主義帝國英國的矛盾不可避免,雙方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是不亦樂乎,美英之間看起來不可避免地將再次爆發戰爭,美加邊境在地緣政治方面變得更加重要,甚至於主戰場很有可能就在加拿大。

根據1974年解密的美國在1927年草擬、1934年至1935年間修改的《紅色戰爭計劃》,指出一旦美英開戰,主戰場將在加拿大,美軍一個重要行動為美國海陸軍聯合攻擊並佔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因為此舉能夠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繫。當此行動成功後,美國便需要佔領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發電廠。

隨後,計劃建議美軍開始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美軍分別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由北達科他州入侵溫尼伯和其軍需站;以及由美國中西部入侵安大略省具戰略意義的鎳礦場。同時,美國海軍則需要佔領五大湖地區,並封鎖加拿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

美國計劃守住北美洲,並等到國力與英國相若時才正式入侵英國,紅色戰爭計劃更指出美國將會把加拿大和英國的土地納入領土中,並與其餘殖民地達成和平協議。

為此美國也付出了實際行動。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林白和他的飛機

1931年,美國政府授權將打破跨大西洋飛行記錄的英雄、知名的納粹同情者林白偷偷摸摸地派往加拿大哈德遜灣西海岸從事間諜活動,調查使用水上飛機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並尋找加拿大一些防禦薄弱的地點作為潛在的登陸點。

4年後,美國國會批准5700萬美元預算,用於在美加邊境美國一側建造3個祕密的機場。美國人還在飛機跑道上種植草坪,用於掩蓋他們真實的目的。

1935年,美國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在距離加拿大東部邊界僅半小時車程的紐約州多姆堡部署了軍隊與軍火。

美國打算派出空前絕後的大軍入侵加拿大,用大型炸彈轟炸重點工業目標,更會動用生物武器。

《美國曆史》雜誌編輯卡爾勒遜說:“600萬軍隊將在美國東部海岸作戰。”

美國海軍大學教授瓦爾霍斯說:“美國認為英國為保持獨霸地位,試圖削弱美國。”“美國被迫考慮採取措施,牽制英國。”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戰場上的德軍

甚至希特勒也認為英美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竟然希望英國獲勝,認為這對德國最有利,因為英國有可能需要聯合德軍進攻美國。

而在加拿大方面,加拿大軍事情報領導人詹姆斯·巴斯特·布朗認為英國一直承諾保衛的他的祖國加拿大最終會變成交戰戰場。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他制定了搶在美國進攻之前行動的計劃。

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強勢崛起,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否定了《紅色戰爭計劃》,他想讓英國保存實力站在歐洲的抗德第一線。在1939年6月15日一份美國內部的備忘錄稱:美國國務院認定對英國領地的入侵計劃“完全不可行”,但是“可以保留到將來使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加拿大投入了100萬人的兵力納了投名狀,並且隨著交往越來越頻繁和密切,美加似乎已經沒有了開戰的可能性。即便《紅色戰爭計劃》被解密,加拿大怒不可遏,似乎也沒有什麼下文了。

不過《紅色戰爭計劃》一書作者凱文·利珀特倒是在在結尾提出了美國有朝一日想要攻佔加拿大的一系列假定理由——攫取世界第二大原油儲備或者控制全球20%的淡水資源等等,既然要發動戰爭,總是能找到理由。

"

美國,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坐擁983.4萬平方公里領土,3億人口,百萬大軍,掌握著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鄰居加拿大,擁有998.467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接壤大西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與石油資源,卻只有3706萬人口,6.16萬兵力。

照理來說,如此強大的美國要吞併弱小的加拿大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但是美加邊境依然維持在1814年12月24日第二次英美戰爭簽訂的《根特條約》中所確定的邊境線,只是1818年條約略微調整了東部邊界。

為什麼這麼誘人的加拿大,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始終沒有將它吞併呢?是美國人一仗就被加拿大人打怕了嗎?顯然不是!事情還是得從美國第二次英美戰爭開始說起。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早期英國是一座無法跨過的大山

在美國第一次圖謀加拿大並且付諸實際行動的第二次英美戰爭中,美軍多次在路易斯安那州戰場、尚普蘭湖戰役、巴爾地摩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挫敗英軍,並且在海上擊敗了強大的皇家海軍,俘獲了大量的英國商船,使得當時英國航運保險費暴漲。

英國的《海軍新聞》寫道:“美國人封鎖了我們的港口,切斷了我們的愛爾蘭及沿海的貿易,航運保險費飆升到比我們與整個歐洲大陸作戰時的3倍!”

但是美軍並非戰無不勝,反而在戰爭初期讓人攻陷華盛頓,將總統府燒成了“黑宮”;在大西洋上,因為強大的英軍艦隊,美艦幾乎不見蹤影,美國的航運業和漁業幾乎癱瘓。

此戰美國消耗1.05億美元,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傷亡總數為5700人。

經濟上,受到英國人傾銷商品的影響,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商品1400萬美元,1815年猛增至1.3億美元,而到了戰爭結束的1816年又增加到1.47億美元,只要英國人傾銷商品,美國人幾乎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國人終於來了

而英國儘管損失與美國接近,但是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日不落帝國照樣囂張。

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一時血勇,新生的美國並沒有與全球性殖民帝國英國相匹配的實力和潛力與其進行長期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失敗的註定是美國。

這場戰爭也讓美國人清楚得認識到,想吞併加拿大,就必須跨國英國人這座大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低調發展,韜光養晦,在沒有足夠強大之前避免再次與這樣的強大國家在戰場上直接對立。

說白了,就是當時的加拿大背靠著英國這棵大樹,美國人再想動手,也得掂掂自己的分量。美國人怕的不是加拿大,而是英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英軍聯合印第安人

加拿大人的拼死抵抗

美國獨立戰爭中,整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並非鐵板一塊,除南北經濟制度上的矛盾外,在南方種植園中還有許多一直屬於忠於英國皇室的皇室貴族成員和後人,以及那些從對英國貿易中獲利、反對獨立的大地主和資產階級們。

在獨立戰爭和戰後清算中,很多人逃到了最近的加拿大,加上本身來自英國的移民,大多數人在傳統上依然忠於英國王室,反對美國。

而法國在加拿大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殖民統治,當地法裔加拿大居民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徒,認為美國的北部的清教主義才和南部的新教都是異端,對他們反天主教的情緒向來十分厭惡。

美加同宗同源是不假,但是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使得加拿大人面對美國入侵者時毫不含糊,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民兵給予美軍以迎頭痛擊。

再加上美軍對印第安人的殘暴政策,大量印第安人與加拿大人結成同盟,參與到對美軍的作戰中。在1812年8月,杜堪士率領的肖尼印第安人從美國人手中奪取了底特律;1813年5月,杜堪士在加拿大境內泰晤士河畔的戰鬥中再次打敗美國人。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1885年11月7日,加太公司執行總裁唐納德·史密斯舉起鐵錘,釘下一枚金質的“最後道釘”

戰爭結束後,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想法,特別是將阿拉斯加購入囊中後,美國領土形成了對加拿大的南北夾擊之勢,自信絕對能吃下加拿大,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甚至大放厥詞道:“我們將奪取加拿大”。

加拿大人同樣清楚美國人的野心,他們需要將鬆散的加拿大聯合成為一個團結整體的國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開始修建。

1885年,加太鐵路打通太平洋,連接大西洋,在竣工後的上百年裡,沿途省份陸續加入,一個原本僅有95萬平方公里的鬆散聯邦,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面積國,擁有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

加太鐵路實際上是抵抗美國入侵的銅牆鐵壁,再次粉碎了美國吞併加拿大的企圖。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南北戰爭

美國南北雙方的利益考量

在美國南方,奴隸主們對於加拿大土地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強烈。

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的特殊性,種植園主很少施肥養地,因此種植園需要通過不斷擴張獲得新的土地來進行種植,因此土地擴張對南方來說是第一要務。

但是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針葉林氣候,森林覆蓋率高,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而種植園流行的棉花在加拿大這種高緯度地區壓根兒就種不了。時至今日,加拿大都不是什麼棉花產地。

而且戰後美國南北矛盾不斷激化,北方民間激進廢奴運動不斷髮展,已經開始挖南方種植園的牆角,不少黑人奴隸通過他們提供的渠道逃跑,如果吞併加拿大搞種植園,南方和加拿大中間隔了個北方,南方屬於鞭長莫及。

就算真的打下加拿大,加拿大也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要是北方廢奴主義者一活動,在加拿大的黑人奴隸就全跑光了,白白損失一大筆錢,奴隸主們可不傻。

再說北方離加拿大更近,佔據更多天時地利,南方真的想搶也搶不過,何必浪費那個精力呢?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北方紡紗工廠

對於美國北方來說,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傳播,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工商業資產階級話語權得到了不斷的加強。

對於他們來講,比土地和人口更加重要的是廉價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要想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工業和金錢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他們更加熱衷於賺錢,而不是佔領土地。與其浪費人力財力物力去爭奪土地,不如多搞外貿。

即便後來不斷進入的歐洲新移民,他們對土地的渴望達到了一種飢渴的程度,美國人也寧願把他們往西部送而不是往北,因為他們領教過加拿大民兵的厲害。

而西部的印第安人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同樣抵抗激烈,但是長期的部落制讓印第安人成為了一盤散沙,根本聯合不起來,很容易就被各個擊破,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一戰中的加拿大軍隊開赴前線

加拿大人的國家意識覺醒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儘管英國走向了殖民時代的巔峰,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但是隨著民族主義運動的不斷興起和各大新興帝國主義的挑戰,英國的勢力不可避免得走向衰落。

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加拿大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一戰爆發期間,加拿大投入工業的資本從1911年的1.27億元增加到1916年的20億元,進而在1921年突破30億元;同期製造業生產淨值則從5.64億元增加到13.66億元。

同時,為滿足戰爭的需要興建的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原來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由於歐洲戰火而被迫轉為自產,客觀上刺激了本國製造業的發展。

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儘管加拿大主要以英裔和法裔為主,但是事實上這些人已經形成了加拿大民族共同體,形成了加拿大自己的文化和國家認同,加拿大人開始尋求獨立。

最終在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開始取得外交獨立權。

要他們併入美國,只能繼續戰爭。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的美國

英國和美國對加拿大的爭奪更多轉向了經濟層面

美國人的韜光養晦和南北戰爭建立起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使得美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並且成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之一。

1894年,也就是中國的清朝光緒20年(甲午年),美國GDP超過英國,1905年(光緒31年)在人均GDP上也超過英國。到了1910年,美國從整個綜合國力上成為世界第一。

而在19世紀60年代,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初期,英國在加拿大的投資只有一億多元,卻佔到當時外國對加拿大投資的93%。

在一戰後,英國的比例下降到74%,而美國所佔比例開始上升到21%。隨著大英帝國不斷衰落和美國的不斷崛起,到192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私人長期投資賬面價值從1913年的28億元下降到24.6億元。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26年,外國在加拿大投資總額為62億多美元,其中美國佔53%,英國佔44%,其他國家合起來不到3%。

到1932-1933年間,美國的總投資已達到40億元,超過了任何國家。“到20年代後期,美國已經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單一客戶。”

為了爭奪加拿大,打破英國設置的經濟封鎖,美國開始加大在加拿大的投資力度,大量美資工廠遍地開花,滲透到加拿大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借道深入到以英國為主導的大英帝國市場體系。

美、英、加三國開始更多在關稅層面進行鬥爭,加拿大的話語權得到不斷加強,並且伴隨著英國的不斷衰落,美國不斷得到在加拿大的經濟主導地位,同時也讓加拿大開始站隊美國,吞不吞併,似乎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紅色戰爭計劃》示意圖

當然美國並沒有放棄吞併加拿大的計劃

一戰之後美國崛起,在利益劃分上與老牌殖民主義帝國英國的矛盾不可避免,雙方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是不亦樂乎,美英之間看起來不可避免地將再次爆發戰爭,美加邊境在地緣政治方面變得更加重要,甚至於主戰場很有可能就在加拿大。

根據1974年解密的美國在1927年草擬、1934年至1935年間修改的《紅色戰爭計劃》,指出一旦美英開戰,主戰場將在加拿大,美軍一個重要行動為美國海陸軍聯合攻擊並佔領重要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因為此舉能夠切斷加拿大與英國聯繫。當此行動成功後,美國便需要佔領加拿大尼亞加拉大瀑布附近的發電廠。

隨後,計劃建議美軍開始兵分三路全面入侵加拿大:美軍分別由佛蒙特州入侵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由北達科他州入侵溫尼伯和其軍需站;以及由美國中西部入侵安大略省具戰略意義的鎳礦場。同時,美國海軍則需要佔領五大湖地區,並封鎖加拿大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港口。

美國計劃守住北美洲,並等到國力與英國相若時才正式入侵英國,紅色戰爭計劃更指出美國將會把加拿大和英國的土地納入領土中,並與其餘殖民地達成和平協議。

為此美國也付出了實際行動。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林白和他的飛機

1931年,美國政府授權將打破跨大西洋飛行記錄的英雄、知名的納粹同情者林白偷偷摸摸地派往加拿大哈德遜灣西海岸從事間諜活動,調查使用水上飛機用於戰爭的可能性,並尋找加拿大一些防禦薄弱的地點作為潛在的登陸點。

4年後,美國國會批准5700萬美元預算,用於在美加邊境美國一側建造3個祕密的機場。美國人還在飛機跑道上種植草坪,用於掩蓋他們真實的目的。

1935年,美國舉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在距離加拿大東部邊界僅半小時車程的紐約州多姆堡部署了軍隊與軍火。

美國打算派出空前絕後的大軍入侵加拿大,用大型炸彈轟炸重點工業目標,更會動用生物武器。

《美國曆史》雜誌編輯卡爾勒遜說:“600萬軍隊將在美國東部海岸作戰。”

美國海軍大學教授瓦爾霍斯說:“美國認為英國為保持獨霸地位,試圖削弱美國。”“美國被迫考慮採取措施,牽制英國。”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戰場上的德軍

甚至希特勒也認為英美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他竟然希望英國獲勝,認為這對德國最有利,因為英國有可能需要聯合德軍進攻美國。

而在加拿大方面,加拿大軍事情報領導人詹姆斯·巴斯特·布朗認為英國一直承諾保衛的他的祖國加拿大最終會變成交戰戰場。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他制定了搶在美國進攻之前行動的計劃。

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強勢崛起,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否定了《紅色戰爭計劃》,他想讓英國保存實力站在歐洲的抗德第一線。在1939年6月15日一份美國內部的備忘錄稱:美國國務院認定對英國領地的入侵計劃“完全不可行”,但是“可以保留到將來使用”。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加拿大投入了100萬人的兵力納了投名狀,並且隨著交往越來越頻繁和密切,美加似乎已經沒有了開戰的可能性。即便《紅色戰爭計劃》被解密,加拿大怒不可遏,似乎也沒有什麼下文了。

不過《紅色戰爭計劃》一書作者凱文·利珀特倒是在在結尾提出了美國有朝一日想要攻佔加拿大的一系列假定理由——攫取世界第二大原油儲備或者控制全球20%的淡水資源等等,既然要發動戰爭,總是能找到理由。

如今坐擁3億人口百萬大軍的美國,為何不吞併僅3千萬人的加拿大

如今的美加邊境和平拱門

如今在美加邊境線上有一座和平拱門,在加拿大一側的門楣上寫著:Brethren Dwelling Together in Unity(同舟共濟),在美國一側的門楣上寫著:Children of a Common Mother(一母同胞)。

只是在國家利益面前,一切漂亮口號都是紙糊的,無數次兄弟鬩牆的血淋淋的事實時刻在告訴我們,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之所以從建國到現在都沒有吞併加拿大,主要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等到哪天真的因為利益需要吞併加拿大,美國同樣會毫不猶豫地派兵完成他的《紅色戰爭計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