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蘇格拉底 好好學習 一刻talks 2019-04-27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讀時間約10分鐘

導讀: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以前總覺得這話是哲人們的口號,現在才發現,這是實實在在的成長之道啊!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大約在十年前,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

我和幾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

交談中,我驚訝地發現,他們提到的很多細節我都沒有了印象。

諸如事情發生在幾月,有哪些人,是什麼關係,做了哪些事……

我只是模模糊糊記得有這件事,很多細節都像是第一次聽到,就像我自己當時不在場一樣。

我記性一向不好,尤其是對一些複雜的事情、不快的經歷,甚至還會主動遺忘。

但那天的反差,卻讓我忍不住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這些年我都做了什麼?

這不問不要緊,一問嚇得我背上汗毛直豎。

因為眼前就像出現了一個真空,我竟想不起自己這幾年到底做了什麼?甚至說不出一兩件印象深刻的事。

雖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又好像什麼也沒做。

生活就像無聲的溪水,每天從身邊流過,但定睛一看,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那一瞬間,我陷入了一種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是人生焦慮。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不讓自己過得像個傻子,我決定做些什麼。

2010年元旦,我準備了一個日程本,寫下第一筆記錄。

從那天起,我的生命才開始有了清晰印記,此後,再也沒有中斷過。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2014年元旦,我開始改用手機日誌,因為攜帶和記錄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不知不覺間,這件事已經持續了9年,算是我主動堅持最長的一件事。

後來,我從《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中得知有個叫柳比歇夫的人堅持了56年的時間統計,他過了很好的一生。

而我竟在某種程度上做了和他一樣的事——詳細記錄自己的時間。

不過在對時間的把握上,我和柳比歇夫還差得很遠。

記錄時間對我最大意義,就是讓自己能夠覺知到時間的存在,讓自己過得更加踏實。

儘管我現在的記性依然不好,儘管朋友們說起以前的事情,我可能當時仍然接不上話,但我並不擔心。

因為幾秒鐘之後,我就能非常準確地說出細節: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有哪些人,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準確得他們都不敢相信。

然而這件事的作用大概也就到此為止了,它僅僅是一個習慣,讓我多了一個記憶外掛,我對生活的覺知並沒有特別的與眾不同。

直到2017年的2月,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之後,決定開始“每日反思”。

誰能想到,這個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卻幫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從日誌到反思

記錄時間雖然沒有讓我成為像柳比歇夫那樣厲害的人,但卻提高了我對時間評價的敏感度。

因為每記錄一筆浪費掉的時間,比如因看手機而荒廢了兩個小時,心裡就會有一種愧疚感。

進而就會不自覺地希望自己能夠減少這種時間。

畢竟記錄這樣的日誌並不光彩,誰願意自己的生命都由這些無聊的時間組成呢?

當然,有時候也過得異常忙碌,常常忙得暈頭轉向。

看著密密麻麻的日誌,也不禁會想:自己到底在忙什麼?

因為這些忙碌往往都是被動在應付外界的壓力,而非自己主動在追求什麼。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安排牽著走,即便每天過得很“充實”,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大概就是這樣,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過得更精彩些。

於是在流水日誌的自然審視下,我對高效和有意義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渴望。

這種渴望日漸濃烈,但一直找不到出口。

2017年的2月,我讀了成甲的《好好學習》,覺得書中關於“每日反思”這個做法很妙。

因為它相當於一個深度版本的日誌記錄。

只需每天花一點點時間,對當天最觸動自己的事情或感悟進行復盤,就可以保持對生活更深的覺知,這豈不妙哉!

於是,我開始實踐,結果一發而不可收。

當我寫到160天時,就自然萌發了開公眾號寫作的念頭。

因為這些反思讓我真真切切地審視了自己的狀態和目標,也切切實實體會到了寫作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通過反思,我能越來越多地覺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細節,無需外界的幫助,就可以從小處不斷地完善自己。

截止今日,我在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寫了740篇+,這些反思給我帶來的好處簡直無以言表。

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帶給大家,讓更多人知道並受益。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大道至簡

起初,我只知道寫“每日反思”有好處,但是沒有想到它的好處那麼大。

以致現在回顧的時候,自己都很驚訝——原來這個小小的反思暗合了很多底層原理。

所謂大道至簡往往就是這樣——簡單到你不願意相信它是大道。

為了讓大家看清它,我先介紹一下自己寫“每日反思”的方法。

我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

不管這個點是令人喜歡的感悟,還是令人難受的困惑。

只要它在心頭燃起火花或揮之不去,就把它摘取下來,記錄到文檔裡覆盤。

而覆盤的方式也極為簡單,通常只需三點:

1、描述經過——以便日後回顧時能想起當時的場景;

2、分析原因——多問幾個為什麼直到有深度的啟發;

3、改進措施——儘可能提煉出一個認知點或行動點。

僅此而已。

有時候只有幾句話,有時候可以寫上數千字,視心而動,視情而定。

只要能讓自己更好地看清問題,併發生改變就好!

比如,有一次開車我覺得身體很累,在當天的反思中,我發現自己在開車時,身體的一些部位會不自覺地保持緊張和僵硬,從那以後,我便刻意提醒自己保持放鬆,用最小的力氣去完成動作,並儘量讓汽車在啟動和停止時柔滑順暢,不久之後,開車就成了一種享受,家人也反饋坐在車裡非常舒適,沒有之前的急停急剎了。

比如,有一次被領導批評,他用語刻薄,讓我當場就想爆粗口頂回去,不過在當天的反思中,我認真分析了他的批評,覺得指出的問題還是很到位的,雖然他情緒不好,但出發點也是希望我能變好,而且他脾氣向來如此,對大多數人都這樣,並非單獨針對我,想到這我當即就釋然了,並且自己學會了一招:論何時,都要把對方的情緒和意見分開來對待,這樣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再比如今年元宵節前,我們一家三口人去南京夫子廟遊玩,去時已經很疲憊,想找個地方先休息一下,看遍了附近的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等所有能坐的消費場所,都因為人滿為患,沒有三個人可以同時休息的地方,最後只好無精打采地走了個過場。但在當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可以分開休息,因為必勝客裡有兩個人的位置,而肯德基裡有一個人的位置,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休息,而不是非得三個人在一起休息,當時竟被這個潛念給束縛了。通過反思,審視並優化了自己的選擇,下次再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這樣死板了。

如果你去練習反思,也必然會關注到身體、情緒和思維三個層面,進而不斷優化和改進自己。

當然,還有很多靈感、頓悟和創意,只要你去實踐,就會有很多發現。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時間的溪流中拾取一塊閃亮的小石頭,然後精心打磨。

不久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身上已經有了一大袋認知晶石,這認知些晶石就是我們生活的印記和結晶。

有了這些認知晶石打底,我們的生命質量和密度將遠遠超過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們可以在很早的年紀就有著比同齡人更高的認知水平。

因為那些只顧行走不管反思的人,即使在生活長河中站上很久,也依然是兩手空空呢。

所以,我總是忍不住向自己的讀者推薦“每日反思”。

他們也很快就會給出反饋,說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不誇張的說,任何人的問題都可以用“反思”來作為藥引,只要寫下來複盤,很多問題自己就會得到答案。

當然,很多人並不相信反思有這麼神奇。

其中原因,可能是他們自身並沒有實踐,或是實踐了但方法不對。

另外的可能,是他們對背後的底層原理並不清楚,不過等我說出來,或許你就會恍然大悟。

現在,就讓我來為大家一一呈現。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恍然大悟

“每日反思”至少暗合了三大底層原理。

一是符合“觸動學習法”。

觸動學習法,我曾經在《最頂級的成長竟然是“憑感覺”!》中具體闡述過,這裡不再贅述。

這個方法很科學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臨的第一道關口。

由於我之前一直有記錄日誌的習慣,所以在反思時候,便沒有把注意力放到泛泛的日程上,而是天然地去關注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

這讓我幸運地避開了“把日記當成反思”的大坑。

很多人也寫日誌,但內容多是自己一天干了啥,表達表達自己的情緒,碎碎念一下就完了。

這樣的日誌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為它沒有觸動點,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煉,只是在舒適區內釋放情緒。

這樣的日誌,即使寫上一輩子也無法讓自己有更多的進步。

好的反思,是去感知生活中最觸動自己的點,因為這些點正是自己成長的舒適區邊緣。

而人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成長是最快的。

二是運用了“元認知”。

元認知的要義在於審視自己的感受和思維,進而發現不足之處,加以改進,以最低成本糾正自己的認識偏差。

而寫“每日反思”的時候,正是自我審視的過程。

在反思中,我們可以用充足的時間來複盤當時短暫的思維過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處,進而優化出更好的認識角度。

長期練習,會大大提升我們的認知水平和選擇決策能力。

因為它可以啟動“理智腦”,去消除情緒的模糊地帶,去改變本能的默認選擇。

使我們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陷於情緒無法自拔,或是無力做出更好的決策。

元認知能力是人類的終極能力,一旦開啟,自我覺醒就會發生。

我有幸從混沌走向覺醒,正是有賴於“每日反思”的幫助,是它幫我開啟了元認知。

更多關於“元認知”的知識請參考《成長慢,是因為你不會“飛”!》

三是遵循了“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要義之一就是帶著清晰的要領點去學習。

比如在練琴的時候,如果只是不動腦子地一遍一遍彈奏,其實是很難提高的,徒耗時間罷了。

好的練習應該是帶著非常明確的問題或要領點,然後反覆地去琢磨這些部分,進步才會很快。

推開來說,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

如果只是隨波逐流的生活,不動腦子的一天一天度過,我們頂多算是增長了一些年紀。

但如果能帶著要領點去生活,我們就會成長飛快。

正如前文提到反思,當我們提煉出開車要保持放鬆的要領點時,那麼在下次開車前就可以提前提醒,進而全程持續關注,最終養成好的駕駛習慣。

而不反思的人則關注不到這些要領,只能習慣性地保持緊張或僵硬,始終急停急剎而不自知。

這種成長方式放到任何場景都是一樣的。

你能夠想象的到,沒有要領點的人和有要領點的人,成長速度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可能都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但前者停滯不前,後者持續改變。

用不了幾年,二者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差距,甚至是天壤之別。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讓人對“每日反思”刮目相看,也足以證明反思的強大力量了。

不過貌似還不過癮,還有什麼好處可以挖掘嗎?

有!至少還有以下三處:

1、它可以節省我們的生命。

比如,我們腦袋裡會時不時突然冒出一個靈感,那種對生活的頓悟讓人神清氣爽,亢奮異常。

但是,如果不注意記錄,很可能轉眼就忘了。

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個體會再次冒出來,然後驚覺:我上次就想到過的呀!

一旦有這種感嘆,就說明我們已經浪費了這段生命。

因為靈感雖然是一瞬間冒出來的,但背後卻是很長一段生活經歷的積累。

我們上次沒有抓住,這次只能重來一次,如果還抓不住,以後還會不斷地重來。

如此反覆,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非常浪費和低效。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所以,當頭腦中有什麼想法或念頭冒出來的時候,一定要及時記下來。

哪怕是一兩個關鍵字也行!

回頭再整理、打磨,把這個認知放大,就會比其它人節省了一段生命。

我們人,不就是活一個認知積累嗎!

2、它可以提高我們的感知細節的能力。

2017年1月,我從李笑來的分享《不一樣的世界》中得知了這個概念——感受細微變化的能力。

他說這個能力無論在哪裡都格外重要,無以復加地重要。

知道這個概念的時候,我還沒開始寫每日反思,只是覺得它很有道理。

但當我親自實踐反思之後,才深深地體會到:這個結論實在是無比的正確!

因為在不反思的情況下,我們必然會過得很粗線條。

就像十年前的我,即使做了很多事,也毫無覺知。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而反思可以提高我們感知生活的顆粒度,從微小的事件中捕捉到感觸和關聯。

一個動作、一句對話、一個場景、一個選擇、一個難受、一個喜悅……都會讓人產生感悟。

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這件事,自己對生活的覺知度都會大大提高,因為你需要從中發現素材。

感知越精細,自我完善也會越精細。

越是好的反思,所著眼的點往往也越細微、越細小。

畢竟大而泛的事情大家都能感知到,而細微的變化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體現了反思者的水平和差異。

3、它可以讓我們正視痛苦。

我們的人生無非就是由“喜悅、平淡和痛苦”組成。

喜悅,人人都喜歡,但很容易忘卻和不珍惜;平淡,容易讓人麻木,喪失覺知;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

原生家庭、分手失戀、人生迷茫、關係緊張、注意力散、自控力差、認知力弱、缺乏耐心、成績退步、不善表達、害怕困難、性格不好、脾氣暴躁……

面對痛苦,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難受,而接下來的第二個反應,正是我們能否成長的分水嶺:

少數人會選擇正視痛苦,反思錯誤本身,而大多數人選擇逃避,沉浸負面情緒。

我想,你只要活過18歲,就一定能理解,一個痛苦若是不跨過去,它就會不斷的輪迴出現。

因為問題沒有解決,同樣的場景一出現,就必然會再次遇到它。

只有正視它了,跨過去了,它才不會來糾纏,所以,逃避是無用的。

而反思,天然有正視痛苦的力量!

事實上,只要你去反思,去坐下來寫,你就會發現,痛苦哪裡是什麼壞事啊?

那簡直是上天給我們的成長信號與提示!

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樣,當我開始正視領導的批評之後,我就學會了在把意見與情緒分離。

否則我就會始終被情緒所困,長期處於怨天尤人的狀態,不僅沒有成長,還會自我消耗。

所以說,任何人的問題都可以用“反思”來作為藥引,只要寫下來複盤,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時間長了之後,我們甚至會產生這種心理:

只要有困難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現,心裡就會暗喜——自我提升的機會又來了!

遇困則喜,這是多好的人生狀態啊!

這種狀態可以主動消除人生90%的煩惱,就看你願不願意去做了。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開始行動

這幾乎是一個完整的反思教程了,如果你願意從此開始每日反思,我自然是很開心。

不過,據我對眾多實踐者的觀察,有些坑你最好提前瞭解一下,省得自己走彎路。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縛。

比如很多人以為“每日反思”必須得一天不落,以致偶爾中斷就氣餒放棄。

其實“每日”只是提醒我們要持續行動,偶爾幾天中斷了也沒有關係,把反思的關鍵詞先記下來,等有空了再整理就好。

如果真得一點感觸都沒有,那不寫也沒有關係。

另外,也有一些人過於注重形式,用寫正式文章的方式去寫反思,以致消耗太多精力,喪失動力。

請謹記:反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話,且這句話讓自己發生了改變,那麼反思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是儘量提煉認知點或行動點。

不要沉溺於情緒釋放或碎碎念。

因為反思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變,所以要儘可能提煉出一個具體可操作的認知點和行動點,以指導後續的生活。

否則,很容易讓反思變成日記,效用大打折扣。

三是羅列行動清單。

當反思足夠多的時候,很多行動點就容易遺忘。

這時,建立一個行動清單非常有必要。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沒錯,這就是我們手中的那一袋認知晶石。

時不時地去看一眼,就可以保證我們持續地行動下去。

四是對自己極度坦承。

因為反思是給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

尤其在反思痛苦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極度坦承,把心底最真實的想法挖出來。

即使內心的想法讓自己感到極度難堪、羞恥,但只要它是真實的,就對自己說出來,承認它,並接納它。

對自己坦承、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會讓自己重生,否則會永遠被困其中。

五是要多閱讀。

很多人因為生活比較平淡,或在剛開始感知能力還不夠強的時候,覺知不到觸動點。

這個時候不妨去閱讀,因為好的書籍都是高密度的思考,與智者交流,總會有觸動你的觀點和信息。

保持耐心,持續練習,你的感知能力自然會越來越強。

六是選擇合適的記錄載體。

一般我不推薦紙質,因為搜索不方便,所以電子記錄比較合適,比如印象筆記之類的。

我個人用的是“石墨文檔”,不安裝App,通過瀏覽器就可以寫,而且與微信小程序實時同步,非常方便。

前段時間,我在社群中分享了一張反思列表截圖,據說給了很多人啟發。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為了方便大家實踐,我把每日反思的要點再羅列一下:

  • 方法:經過+原因+措施;

  • 感觸點越細微越好;

  • 及時記錄想法;

  • 不要被形式所縛;

  • 一定要提煉認知點或行動點;

  • 羅列行動清單;

  • 對自己極度坦承;

  • 無觸動就去閱讀;

  • 選擇一個合適的記錄載體。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過一流的生活

我一直很想知道,一個人覺醒的起點到底在哪兒?

現在大致有了一個答案,那就是:覺知。

當一個人能夠覺知到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的時候,就必然會主動做出新的選擇。

就像我每次走到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駝背的樣子時,就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要挺胸抬頭,以免和他一樣,顯得沒有精氣神。

但我觀察了身邊的很多人,他們大多不以為然,甚至還會無意識地去“模仿”或被“同化”。

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中,有的人會隨波逐流,而有的人則能主動跳出來覺知到環境對自己的不良影響。

這一切都源自於個體的覺知程度。

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

古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近有曾國藩“反思為入聖之基”,外有富蘭克林“每日覺察十三種美德”。

如今,這個世界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堪稱富有,但未必能過上一流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缺乏覺知,即使錦衣玉食也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悅,甚至還會被無聊、空虛和痛苦纏身。

換言之,即使你沒有萬貫家財,也可以通過提升覺知來增強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覺知,我們就能慢慢過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來得不會那麼快。

▼推薦閱讀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覺知 |一刻·晨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