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怎麼過七夕?有人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明天就是農曆七月初七了,這一天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相傳,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宋朝人怎麼過七夕?有人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古代的文人騷客在這樣的大日子自然也是要抒情一番,因此作為後人的我們有幸看到一篇又一篇浪漫雋永的詩篇。

最著名要數宋代詞人秦觀的這首《鵲橋仙》。

《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悽美。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蕩氣迴腸,感人肺腑。

宋朝人怎麼過七夕?有人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李清照的這首《行香子·草際鳴蛩》,更是借牛郎織女的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

《行香子·草際鳴蛩》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大約是詞人同丈夫婚後又離居的時期。主要借牛朗織女的神話傳說,寫人間的離愁別恨,悽惻動人。

這首詞由人間寫起,先言個人所見所感,再據而繼之天上神話世界。通篇以牛女傳說為寄託,境界奇麗,曲徑通幽,寫透了青年男女的離愁別恨。

宋朝人怎麼過七夕?有人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其實在宋代,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節日。熱鬧氣氛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據《醉翁談錄》記錄:“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七夕,“數日前,以紅雞、果食、時新果品互相饋送”,到七夕夜華燈初上時分,“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

宋朝人怎麼過七夕?有人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許多宋朝詩人都寫過七夕詩,南宋人趙師俠細撰宋朝七夕佳節之風情民俗:“明河風細,鵲橋雲淡,秋入庭梧先墜。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花瓜應節,蛛絲卜巧,望月穿針樓外。不知誰見女牛忙,謾多少、人間歡會。”

想來,宋人的七夕,肯定過得比今天的人有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