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宋朝 潘美 楊家將 楊業 中國古代史 前哥說歷史 2018-12-05

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潘仁美射死楊七郎,設計陷害楊業,導致楊業兵敗後頭撞李陵碑而死等經典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楊業大忠大勇、潘仁美大奸大惡的形象長期深入人心。然而,我們翻開歷史卻發現,當了幾百年大反派的潘仁美,其實是北宋戰功赫赫的開國功臣。潘仁美被歪曲和抹黑的歷史,堪稱千古奇冤。

歷史上真實的潘美

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真名為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北宋開國名將,先後滅南漢,定江南,伐北漢,敗遼軍,一生南征北戰,為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赫赫戰功。《宋史・曹彬潘美列傳》記載,潘美少年時就胸懷天下,志存高遠, 他曾對同鄉說“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潘美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潘美成年後,追隨周世宗作戰,高平之戰中立下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趙匡胤代周建宋後,很欣賞潘美的才幹。開寶三年(970年),任命潘美為總指揮(行營諸軍都部署),率部攻滅南漢,生擒南漢國主劉鋹,升任山南東道節度使。開寶八年,領軍參與滅亡南唐,晉升宣徽北院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先後隨宋太宗徵北漢,伐遼朝,鎮守晉北咽喉三交(今山西忻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之戰中與楊業兩路合擊,大敗遼軍,“俄而遼兵萬騎來寇,近塞,美誓眾銜枚奮擊,大破之”,封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任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兵分三路北伐遼朝,潘美作為西路軍主帥,連克四州,後因東路軍戰敗而被迫退軍,在陳家谷戰役中失利,副帥楊業被俘,絕食三日而死。潘美因此被連降三級,“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次年官復原職,幾個月後鬱鬱而終,諡武惠,配饗太宗廟庭。宋真宗時代,被追封為鄭王。

潘美為什麼被小說和演義嚴重歪曲和抹黑?

翻遍《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等宋朝史籍,我們既找不到潘美陷害楊業、殺死楊業之子的任何記載,也沒發現潘美有陷害打擊其他大臣的劣跡。相反,現有的史料顯示,潘美雖然貴為皇戚(潘美的孫女嫁給韓王趙恆趙恆登基後即宋真宗),且深受宋太祖、太宗器重,除了“好乘怒殺人”、但多被下屬李超勸止之外,並沒有其他專橫跋扈、胡作非為的記錄。那麼,為什麼潘美會被小說和演義嚴重歪曲和抹黑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之一,楊業作為一名降將,既立功,又被賞,還深受皇帝信任,這招致了一些武將的忌恨

楊業,原名楊重貴,原為北漢驍將,因“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北漢百姓稱其為“楊無敵”。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滅北漢,楊業隨國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趙光義久聞楊業威名,得到楊業後喜出望外,“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 。因為楊業熟悉邊境戰事,宋太宗晉升楊業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宋太宗對楊業究竟有多喜歡?從行動就可以看出來。趙光義經常祕密賞賜楊業大量錢物,“帝密封橐裝,賜予甚厚”。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楊業(圖片來自網絡)

楊業沒有辜負宋太宗的厚望。歸降宋朝的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的軍事生涯達到了巔峰。三月,遼景宗親率十萬大軍南下入侵雁門。楊業帶領數千名騎兵,迂迴到雁門關北面展開突襲,大敗遼軍,斬殺遼朝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戰功晉升雲州觀察使,仍兼鄭州、代州刺史。從此,“楊無敵”的大名響徹遼營,遼兵一見楊業的旗幟就遠遠躲開。楊業作為一名剛剛跳槽的“新人”,又是立功,又是受賞,又是升職,事業順遂,前程似錦,這自然引起了一批戍邊將領的羨慕嫉妒恨。他們紛紛上密摺誣陷楊業,“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雖然宋太宗並不理會邊將們的讒言,還把這些密摺封起來交給楊業,以顯示皇帝的信任依舊,“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但這也為楊業後來被陷害以致兵敗身死埋下了伏筆。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雁門關長城(作者攝於山西雁門關)

有後人僅僅根據這條記載,就斷定讒言誣告楊業的就是潘美,這顯然不符合事實。“主將戍邊者多忌之” ,說明忌恨楊業的是多個邊將,不只是一個人。那麼,在誣告楊業的多人之中,會不會包括潘美呢?楊業979年降宋,986年兵敗殉國,在這短短八年時間裡,潘美、楊業有過共同鎮守三交(今山西忻縣)的相處經歷,但在收錄宋朝史料最全的《宋史》中,我們沒發現有關兩人不合的隻言片語,《 續資治通鑑長編 》也未見相關記載。

那麼,會不會是潘美因為楊業功勞太大而心生嫉妒呢?在楊業和潘美兩路夾擊取得雁門關大捷前,潘美已經作為主帥領兵滅了南漢,作為副帥平定了南唐,作為參與者征伐了北漢。因此客觀地評價,潘美的履歷表堪稱華麗,他對大宋王朝立下的功勞要大於楊業。而且,潘美的職位和地位,無論是在雁門關之戰前(宣徽北院使),還是戰後(代國公),都高於楊業,所以“潘美嫉妒楊業的功勞”這個說法也是講不通的。

那麼,會不會是因為潘美是皇親,史書為尊者諱,故意隱瞞了潘美陷害楊業的事實呢?翻開《宋史》,對於帝王的功過評價隨處可見,如直斥宋徽宗“失國之由 ……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認為宋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宋史》對皇帝的評論尚且毫不顧忌,怎麼會單單對一個皇親如此照顧?因此這個說法也站不住腳。

原因之二,楊業之死贏得人們普遍同情,所謂的“罪魁禍首”也被切齒痛恨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乘遼朝剛登基的遼聖宗年幼,出動二十萬精銳大軍北伐,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兵分三路,東路曹彬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田重進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帥出雁門(今山西代縣)。初期,西路、中路均進展順利,潘美、楊業連克寰 、朔、應、雲四州。東路軍將領見狀急於立功,“謀畫蜂起,更相矛盾”,主帥曹彬無法約束諸將,在糧草不足、士卒疲憊的情況下孤軍深入,“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結果在岐溝關被遼朝名將耶律休哥打得大敗,宋軍數萬人戰死。遼朝打敗東路軍後,集中力量進攻中、西路軍。宋太宗為避免更大損失,命令潘美、楊業的西路軍保護四州的百姓撤回內地。

當時遼軍十餘萬已打敗中路軍,攻陷寰州,企圖合圍西路軍,戰局對宋軍極為不利。楊業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建議潘美帶軍隊保護百姓安全撤回即可,不要直接同遼軍交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令雲州之眾先出……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潘美沒有表態,監軍王侁卻責備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楊業認為這樣做必敗無疑,王侁卻譏諷楊業膽小怕死:“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力諫無效,只好帶領五千人進攻數萬遼軍。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楊家將故事

楊業自知此行凶多吉少,請求諸將在陳家谷設下伏兵接應:“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結果楊業出兵後就中了敵軍埋伏,《契丹國志》記載“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從中午戰至黃昏,終於退到陳家谷口時,卻未見接應的援軍。這時楊業身邊只剩下一百多人。楊業不忍心讓大家都葬身此地,勸他們設法逃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楊業平素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受部下愛戴,眾人聽後無一離開,包括兒子楊延玉、部將王貴全部戰死,“眾皆感泣不肯去……無一生還者”。 楊業身受重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宋朝人民對楊業之死給予了極大同情,“聞者皆流涕”。朝廷為表彰楊業父子的忠烈,追贈楊業太尉大同節度使,並對楊業其餘六個兒子進行升職,“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其中長子楊延朗,後改名楊延昭,因屢敗遼軍,威震邊疆,遼國人認為他是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此稱為楊六郎。

由此可知,真正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不是潘美,而是監軍王侁。王侁先是故意用“君侯素號無敵”逼迫楊業在不利形勢下孤軍出戰,其後為了爭功在陳家谷撤走援軍,導致楊業全軍陷入絕境,“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因此,朝廷對於負主要責任的王侁、劉文裕的處罰也最重,兩人分別被除名流放金州、登州,對於負次要責任的潘美,只是“削秩三等”。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雁門關長城(作者攝於山西雁門關)

那麼,當王侁威逼楊業出戰時,潘美為什麼始終沒有表態呢?這個與宋朝的監軍制度有關。宋朝開國皇帝的皇位來自於兵變,因此終宋一朝,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均採取防範、壓制的政策,王夫之曾對次評論“鑑陳橋之已事,懲五代之前車,有功者必抑,有 權者必奪”。對於出征的部隊,均設置監軍一職,以分將帥之權,防其擁兵自重。監軍多由皇帝的親信來擔任,級別不一定很高,但地位崇高,比如北宋開國名將曹彬就曾多次擔任監軍。因此,當監軍王侁逼迫楊業出戰時,主帥潘美不表態的原因可能是不願意得罪王侁。但當王侁在陳家谷違約撤軍時,潘美出於職責考慮曾進行制止,但未奏效,“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

闢謠:楊家將的故事騙了我們幾百年,潘仁美真的是大奸臣嗎

潘美(圖片來自網絡)

其三,《楊家將演義》等小說,受到所處時代和商業因素的很大影響

楊家將故事的主要情節,大多來自於兩部明代小說:《楊家將演義》(又名《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明代小說的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但是,明代歷史小說中虛構成分也達到了巔峰。在唐代以前,小說基本以紀實為主,如六朝小說的創作原則是“非目之所睹,跡之所歷,與身之所接者弗記”。唐代的傳奇,也大多表明出處,以示其真。宋元時期的話本,就演變為“虛實相半”。等到了明朝,歷史小說已經是三分實、七分虛了。因此,誕生於明朝的楊家將故事,出現大量虛構成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楊家將演義》這些將相小說不僅受到時代的衝擊,還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為了進一步突出主人公大忠大勇的正面形象,小說 必須安排一個大奸大惡的負面典型來進行反襯。不幸的是,這次的大反派選中的是潘美。為了增加諷刺效果,作者還故意在在這個“壞人”名字中加了一個“仁”字。其實,《楊家將演義》中褒楊貶潘的思路,和《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的模式幾乎如出一轍。

結語

楊業是著名的抗遼英雄,其保家衛國、捨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曾激勵了無數國人。但是,對於同樣有功於國家的北宋開國名將潘美,我們也有必要洗清其數百年來蒙受的不白之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