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冒死救了趙匡胤的命,後來卻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又冤又慘

此人冒死救了趙匡胤的命,後來卻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又冤又慘

張瓊是五代後期、北宋初期的將領,也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他曾經跟隨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征北戰多年,並且兩次救了趙匡胤的性命,可以說張瓊的功勞很大,與趙匡胤的關係也很親密。但是即便如此,後來張瓊卻沒有得到好下場,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還非常冤枉。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對自己的救命恩人痛下殺手呢?

張瓊“少有勇力,善射”,是一員猛將。在後周時期,當時趙匡胤還是周世宗柴榮手下的大將,張瓊便已經在趙匡胤的帳下效力,追隨左右。

957年,周世宗親征南唐,趙匡胤奉命攻打十八里灘砦。在戰鬥中,趙匡胤的戰船被敵軍圍困,敵軍裡有一位勇士身穿盔甲、手拿盾牌,驍勇異常,登上戰船後直奔趙匡胤殺來,眾人拼死也不能抵擋。眼看趙匡胤將有性命之憂,眾人都手足無措。這時,張瓊“一發而踣,淮人遂卻”,一箭將敵軍的那位勇士射死,敵軍驚懼而退,趙匡胤才得以脫困。這是張瓊第一次救了趙匡胤。

此人冒死救了趙匡胤的命,後來卻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又冤又慘

隨後,趙匡胤又領兵攻打淮南重鎮壽春。在交戰前夕,趙匡胤親自乘坐小艇進入護城河探查敵情,不幸被城上的敵軍發現。因為距離比較遠,敵軍便動用了威力巨大的車弩,向趙匡胤放箭。危急時刻,“瓊亟以身蔽太祖”,張瓊用自己的身體掩護趙匡胤撤退,結果張瓊中箭,昏死過去。事後,張瓊死而復甦,大腿上中了一箭,箭鏃已經深入了髀骨,“堅不可拔”,根本無法拔出。張瓊連飲了數杯酒,然後“破骨出之,血流數升,神色自若“,頗有當年關公刮骨療毒的氣魄,讓眾人既驚訝又佩服。這是張瓊第二次救了趙匡胤。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登基做了皇帝。對於這位救命恩人,趙匡胤將其視為心腹、一路提攜。張瓊在北宋時期先後擔任馬步軍都軍頭、領愛州刺史、殿前都虞候、嘉州防禦使等職,並且掌管了一部分禁軍兵權。趙匡胤曾說:“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可見對張瓊的信任。

此人冒死救了趙匡胤的命,後來卻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又冤又慘

可張瓊畢竟是一個有勇無謀的粗人,“性暴無機,多所凌轢”,性情暴烈,沒有心機城府,還時常欺負朝中大臣。當時,石漢卿、史珪兩人常向趙匡胤打小報告,因此很受趙匡胤的寵信。張瓊卻很鄙視他們兩人,認為他們是蠱惑皇帝的小人,諷刺他們是“巫媼”。“二人銜之切齒”,對張瓊恨之入骨,於是向趙匡胤誣告張瓊,羅織了許多罪名,“擅乘官馬,納李筠隸僕,畜部曲百餘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說張瓊作威作福,偷偷畜養了上百個部下,打算圖謀不軌。趙匡胤一聽勃然大怒,猜疑之心頓起。

當年(965年)秋,藉著舉行祭祀的機會,趙匡胤將鎮守在外的張瓊召回京城,親自審訊。張瓊什麼也沒幹,加之他性格耿直,自然不願意認罪。趙匡胤更加憤怒,“令擊之”,讓石漢卿用鐵杖擊打張瓊,張瓊依然不肯認罪,被打得奄奄一息,“氣垂絕”。趙匡胤還不肯罷休,讓人把張瓊拖出去,交給御史繼續審訊。

此人冒死救了趙匡胤的命,後來卻被趙匡胤無情賜死,死得又冤又慘

張瓊見趙匡胤如此狠心,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就把腰帶解下來讓人交給母親,作為告別。很快,趙匡胤下旨賜死張瓊,張瓊含恨自盡。

張瓊死後,趙匡胤派人前去抄家,卻發現張瓊十分清貧,家無餘財,僅有僕人三個,哪裡有什麼“畜部曲百餘人”。趙匡胤這才醒悟過來,責問誣告張瓊的石漢卿:“汝言瓊有僕百人,今何在?”石漢卿竟回答:“瓊所養者一敵百耳。”

可是人死不能復生,趙匡胤只能補償張瓊的家人,於是賜給了張家一些錢財,這件事就算結束了。而誣告張瓊的石漢卿、史珪並沒有受到懲罰。

應該說張瓊死得非常冤枉,如果他被人誣告的時候,趙匡胤能夠信任他,或者派人調查一下,事情就能夠真相大白。然而趙匡胤並沒有那樣做,而是很草率地就對他痛下殺手。不得不說,小人的誣告之詞十分高明,“畜部曲百餘人”、“禁軍皆懼”,這些都觸動了趙匡胤最敏感的神經。趙匡胤時刻擔心別人會效仿自己,以武力奪取政權,對於有威脅的人自然要儘快除掉,哪裡還在乎是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寧肯錯殺,也不放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