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宋朝 夏景宗 北宋 范仲淹 長亭晚茶葉 長亭晚茶葉 2017-09-22

西夏不屈打虎英雄建國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李繼遷

公元979年,宋太祖趙光義對契丹“高粱河大敗”之後,對遼國恐懼,把黑手伸向了党項族藩王李繼捧的夏、綏、銀、宥、靜五州,設了個鴻門宴,許以世襲之名,召李繼捧全族入朝進京,然後扣做人質,強行消藩收復五州;

公元982年,出使吐蕃的党項貴族李繼遷,獲知全族被宋所關押,無一倖免,於是遠逃至吐蕃回鶻交界處,在境外聚擾族人反宋,並接受契丹冊封,由於李繼遷自小就是打虎英雄,在党項諸部中威武極高,從此西掠吐番,北收回鶻,不僅光復了五州故地,還佔領了靈州重鎮,傳到孫子李元昊的時,已造都城於懷遠,並定名興州。

公元1032年,李元昊正式繼位,他進行了6年的反漢化運動,將全族的服飾,文字,軍制,武器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改革;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西夏髮型改革

李元昊首先廢除唐、宋“賜”給党項王族拓跋氏的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號“兀卒”。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改宋建元明道為“顯道”,以避父諱,次年,自建元開運,又改廣運。改元顯道的這年(1032年)三月,李元昊向境內党項部族下達了“禿髮令”。他率先自禿其發,即剃光頭頂,穿耳戴重環飾。強令部族人民一律執行,限期三日,有不從者處死。一時党項部民爭相禿髮。在服飾上,李元昊“衣白窄衫,氈冠紅裡,冠頂後垂紅結綬” 。官員則按等級職別規定服飾。庶民百姓,只准穿青綠色的衣服,以別貴賤。其次是在他繼位之後即著手創制一種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即西夏文字。他在戎馬倥傯中,還親自籌劃和主持創制文字的工作,命大臣野利仁榮等整理演繹,編纂成12卷。有的史書記載稱之為“蕃書”。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西夏文字

從李元昊能發明西夏文字,知道此人的智商不是一般的高,他文貫藏漢,儒,釋,道偕通,卻天性特別殘暴。

舉例:1034年由於親舅舅慕山喜反對他的野蠻改革,想篡權,被他發現,他直接把舅舅全家丟黃河裡面浸豬籠,一個表妹已懷有李元昊親骨肉,但他等不及孩子出世,就地賜死,這特麼夠殘忍了吧,還沒完,他還犯了一件古往今來正史中所有皇帝都不敢幹的罪惡,毒殺親媽-母后衛慕氏,成為歷代皇帝排行榜的獸行第一,且是超級第一。

好了,西夏全族在其殘酷的狼性改革之後,李元昊覺得時機成熟,於1038年正式稱帝,國號西夏,再經過2年充分準備,於1040年開始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而且 2年時間內,連續發起了 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

三川口首戰北宋重甲騎兵團:

1040年,西夏建國後的第二年,元昊認為延州既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是出入之要衝,因此成為元昊的第一個目標。

攻取延州就必須先掃外圍的堡壘--金明十八砦,,守將李士彬是名將李繼周之後,號稱鐵壁相公,手下羌兵多達數萬,與元昊部族為世仇,對大宋忠心耿耿;

李元昊使用連環離間計:

1、先派人到金明寨,許以高官厚祿,勸其投降,李士彬大怒斬使拒絕;

2、李元昊又讓人把書信、錦袍、金帶 丟在金明城堡邊上,信中說同李士彬相約叛宋,這些交到鄜延路指揮部範雍處,有人懷疑,但副都部署-夏隨一言識破:"此夏人行間耳,士彬與羌世仇。若有私約,通贈遺,豈使眾知耶"?

3、李元昊同時派出大批党項兵假投降,其中有一個叫賀真的軍官還受到範雍接見,他表示西夏內亂,元昊已經打算歸降了,範雍信以為真,降低了各路的防備;

按規制這批降卒應先送到後方分散受訓,但指揮官範雍命令就地收編,李士彬也分到了不少降卒,於是編入本軍,其中就有大批間諜,情報傳來,李元昊馬上突襲金明寨,內應趁機放火,戰馬也被做了手腳,士彬大敗被擒。

金明砦一敗,延州就暴露在西夏軍的面前了,延州"夾河為兩城,雉堞卑小,兵士登九州臺瞰城中如畫";本身防禦力極為薄弱,城中只有幾百個士兵,李元昊軍勢浩大,史載"夏人大寨在城北五十里五龍川口,其後隊直接魚家莊,莊去州二十里,較其眾約十餘萬。"範雍和盧守勤於是謀劃和西夏人議和,命令都監李康伯出城談判,李康伯聽到範雍要議和大怒,要範雍把自己斬了,絕不受命;範雍只好派人求援,保衛延州。

宋軍聞訊,派遣各路人馬原定在三川口集結後,前往救援,名將劉平,石元孫(石守信之孫),分別從慶州和土門,奉命前來,但發現其他各路人馬還沒到,只有鄜延路都監黃德和,以及巡檢万俟政、郭遵準時到達,於是諸軍先會合,總兵力宋史記載"步騎萬餘",其中劉平所轄3000重甲騎兵,最為精銳;

劉平道"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若平地,況國事乎!"於是整隊前行,中午時分在離延州5裡,三川口附近,遭遇李元昊大軍,雙方隔延水對峙,元昊派巨盾兵團渡河進攻,劉平令大將郭遵和王信帶重甲騎兵,趁敵半渡而擊,大破西夏巨盾兵團,殲滅西夏軍數千人,由於西夏兵馬眾多,雙方混戰至黃昏,西夏軍暫時退卻;

宋軍鬆懈,有些重甲騎兵也紛紛下馬,脫掉重鎧,去收繳西夏人留下的盾牌,盔甲,欲計戰功;此時,李元昊輕騎兵從側翼突進,宋軍被分為前後兩軍,後軍都監黃德和率部逃跑,於是陣腳大亂,劉平的重裝騎兵,已成孤軍,攻擊力雖強,但被元昊大軍團團圍在山地,宋史記載"時平地雪數寸",因此無法突圍,苦戰3日,劉平,石元孫力盡被俘,3000北宋重甲騎兵全部被殲滅,西夏繳獲良馬重甲,解延州圍而去;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李元昊

此戰後黃德和為脫罪,反誣衊劉平叛宋,導致其家眷都被株連,不過隨著大將盧政逃回,案件出現轉機,隨著石元孫被西夏釋放,皇帝派韓琦,范仲淹,龐籍,文彥博等人去了解實情,不久劉平終於平反,龐籍將黃德和腰斬,頭顱掛在了延州城頭;

此戰雙方人員傷亡相當,但當時甲冑造價昂貴,北宋損失劉平帶領的三千精銳的重甲騎兵,因此算北宋大敗;

-----

好水川鐵鷂子一戰成名

公元1041年2月,李元昊發現重甲騎兵戰力非常重要,於是利用上次繳獲的甲冑,傾全西夏之力,以千里良馬,凶猛勇士武裝了一隻3000人的重甲騎兵部隊,這支騎兵軍團武器精良,重甲、刺斫不入,鉤索絞聯,雖死馬上而不墜;為了更好的發揮這隻部隊的戰力,李元昊親率輕騎兵團做前鋒,向渭州方向,長途奔襲六盤山,宋軍此時換帥了,命夏竦為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

六盤山有馬政,此處為宋朝最大的良馬養殖場,直接關係到北宋前線騎兵戰損的馬匹補充;“國之大事在兵,兵在馬”,宋朝當然知道此地在國防上的重要性,所謂攻其必救,西夏估計宋軍必然會來支援,後發的重騎兵軍團已經埋伏到位,為了確定宋軍的支援部隊準確的方位,李元昊非常聰明,在各條道路上擺上封閉的泥盒,裡面放滿白鴿,無論用手輕拍,或者馬蹄踏到,泥盒立碎,鴿子受驚起飛,而元昊的具裝重甲騎兵,帶有馴養的獵鷹,獵鷹在空中發現遠處的鴿子,會前往捕捉,這就等於給重甲兵團朝宋軍發出進攻的信號;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少數民族善用獵鷹

此時宋軍指揮韓琦命令任福率3000輕騎兵,從懷遠城出發,路遇小股西夏騎兵,任福趁勢出擊,西夏兵大敗朝六盤山逃跑,宋軍部隊進行追擊,本來第2日應於朱觀、武英的部隊集結的,結果任福輕敵,一路追到籠竿城北(今寧夏隆德);泥盒一碎,鴿子大飛,天上鷂子亂叫,四方埋伏的西夏重甲騎兵,分多路衝擊宋軍,輕騎兵團陷入重甲兵團的包圍,任福戰死,全軍覆沒;西夏軍得勝後,發現宋朝朱觀、武英部援軍也到達無裡之外,於是順鷹鴿方向殺去,耿傅、武英、趙津、王珪,訾贇、,王慶、,李簡、李禹亨、劉鈞等宋朝大將全部戰死,此戰士兵戰死的有6000多人,只有朱觀帶1000多人撤退成功;

此戰歷史資料:福力戰,身被十餘矢。有小校劉進者,勸福自免。福曰:“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爾。”揮四刃鐵簡,挺身決鬥,槍中左頰,絕其喉而死。乃人並兵攻觀、英。戰既合,王珪自羊牧隆城引兵四千,陣於觀軍之西;渭州駐泊都監趙津將瓦亭騎兵二千繼至。珪屢出略陣,陣堅不可破,英重傷,不能視軍。敵兵益至,官軍遂大潰,英、津、珪、傅皆死;內殿崇班訾贇、西頭供奉官王慶、侍禁李簡、李禹亨、劉鈞亦戰沒;軍校死者數十人,士死者六千餘人。唯觀以兵千餘保民垣,四響縱射,會暮,敵引去,與福戰處相距五里,然其敗不相聞也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鐵鷂子

《宋史·兵志》四記載:西夏“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

李元昊的西夏軍團之所以戰力比上次大幅提升,全賴重甲騎兵和鴿鷹情報網的成功配合,從此鐵鷂子重甲軍團,一戰成名,驚動天下!

------

麟府豐之戰潑喜軍攻城拔寨

4041年七月,李元昊覺得,西夏騎兵和步兵都足夠強大了,但打城市攻堅戰不行,於是組建了吧“潑喜軍”——此為西夏的炮兵部隊,數量不多,只有200人。“陟立旋風炮於駱駝鞍,縱石如拳”。恰好河東党項人乜羅聲言河東兵弱,李元昊就帶西夏軍隊進攻麟州;麟州建在山上,易守難攻,有叛徒對元昊說“麟州無井,如果圍城,半月就都要渴死了”元昊就用大軍圍城,數日不解。有宋軍獻策曰“可取溝中淤泥,到高處用草積起,讓夏軍看見。”州將依計而行。元昊望見,以為城中有井,將叛徒斬首,解圍轉攻 府州。府州城險且堅,四面為峭壁,夏軍圍攻四日,死傷1000餘人,引兵退去。轉向進攻豐州,這時候豐城並天險可守,李元昊的“潑喜軍”突然出現,亂石齊轟,宋守將只想到要防禦弓箭,沒有預料到西夏居然也有這麼多投石車,加上援軍來不及趕到,於是淪陷,豐州被西夏佔領。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潑喜軍投石車

三戰盡敗之後,統帥“夏竦”從此壞了名聲,北宋軍隊的指揮也進行了調防,重新佈置了五路軍區:

麟府路是張亢,涇源路是王沿、鄜延路是龐籍、環慶路是范仲淹、秦鳳路是韓琦,

這5人都是知兵善用的文武良才,他們都意識到,這次要對付的西夏李元昊,兵種齊全,與以前大不相同,宋朝原先建的小城寨,容易在短時間內被李元昊攻陷,宋軍再多,也來不及救援;

范仲淹成為大家的偶像,因為他一直堅定不移的主張對原有小要寨進行擴建,直至為城,平時可容納更多軍民,戰時利於堅壁清野的死守;

定川砦大敗-范仲淹扭轉戰局

慶曆二年(1042年)九月,李元昊聽從西夏謀士張元的分析,認為宋軍的精銳都分佈在契丹和西夏漫長的邊界上,而關中長安地區的兵力十分空虛!加上西夏對宋連續三戰獲勝,宋軍士氣己很低落,只要多派小股騎兵,四相滋擾,調動牽制各路宋軍;他本人率主力專攻涇原一路,只要攻破渭州,便可突入關中。

李元昊此次又投入了一個新軍種--“擒生軍”——党項人歷來就有掠奪漢人當奴隸的傳統,三戰連勝,李元昊此次專門設立了一支十萬之眾“擒生軍”,其中党項羌人2萬,吐蕃漢人雜胡3萬,會各種方言,專門勸降和分化宋朝軍隊中的蕃胡士兵;

西夏軍此次傾國而出,規模空前,共有10萬人馬,分兩路來襲,一路出鼓陽城,一路出劉蹯堡,做出圍攻固原之勢,吸引宋軍來救。

李元昊本人則帶主力,直奔渭州而去,宋將王沿手裡雖有7萬多兵馬,各分佈於大小各寨,渭州城不過兩萬多人。只要趕在宋朝援軍之前破城,西夏便可實現戰略目標

聽說固原被圍,涇源路是王沿派副使葛懷敏,沿途調集了各城寨的1萬5000多兵力,分四路挺進支援;葛懷敏,與西夏軍在固原城北面定川寨遭遇;

葛懷敏命曹英部在定川寨城牆外的東北角紮營列陣,他自率中軍主力在寨的東門外列陣,兩軍隔壕對陣。

他派劉賀率領從瓦亭寨帶來的五千蕃兵去搶佔寨西的水源。不想這支蕃兵部隊,一遇西夏兵馬,竟然一觸即潰,譁變投敵了,宋史上寫的含含糊糊,說是怪龍捲風,實際上劉賀是遇到了西夏“擒生軍”,5000個蕃兵就陣前倒戈,主帥聽不懂蕃語,所以只有劉賀等少數人逃回定川寨,由於水源被西夏兵切斷,此地不宜久駐,約定黎明,所有部隊都一起開拔;

當夜葛懷敏帶主力部隊9000多人守在寨子外面,寨子裡面留了不到1000人;

半夜“擒生軍”又來,結果外面的9000人全部投降了;葛懷敏帶著軍官幾十個人想突圍,結果全部都給西夏兵砍死了;

倒是寨子裡面的人虛驚一場,因為西夏兵沒有圍攻寨子,抓完俘虜就撤走了;

回頭一清點,將軍幾手集體陣亡,《宋史·王沿傳》精確記載,損失了16個軍官,9400兵和600匹戰馬;

西夏李元昊大喜,一口氣能吃掉涇源路的這麼多宋軍,非常開心,稱:“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於是李元昊率精銳主力很快攻克了 欄馬、平泉兩座城寨,直達渭州城下;但這下元昊傻眼了,因為此時范仲淹建議加強的多重城防起到關鍵作用,渭州城池堅固,四面還搭蓋了八角樓,投石炮打過去的石頭,全部都跳彈了,更別說用弓箭射擊了;

宋軍守將王沿,聞定川大敗,堅壁死守,拒渭州而不出戰,此時李元昊的主力方位也徹底暴露,其他各路宋將,均派援軍來救渭州;

最遠的麟府路是張亢,他一向是逢西夏必勝,所以就直接進攻西夏腹地,雖然沒消滅什麼軍隊(軍隊都給元昊帶出來了),順便也搶了很多牛羊馬匹;

范仲淹這路,直接把最精銳的6000人拉到潘原,欲截斷李元昊的退路;

本來不屬於邊防武裝的原州知州景泰,聽說西夏欲侵關中,也率了當地勇士5000人到潘原會合,路上遭遇小股的西夏騎兵,都被景泰一一殲滅了,當然可以肯定幹掉的不多,歷史根本沒記載具體人數,但終歸也算局部獲勝吧;

西夏李元昊的10大軍面對已經加強的渭州城防卻無可奈何,他象徵性的攻城三天,把四圍搶掠一番後就快速撤退了,定川之戰到此結束;

這一仗徹底暴露了李元昊欲有進據長安的野心,其戰略意圖被北宋發現後,自然從此加強了關中駐軍,元昊逐鹿中原夢碎,加上連年交戰,邊貿關閉,族人抱怨,這時候李元昊終於發現范仲淹雖然是一個文官,但在他主持的積極防禦戰略下,西夏再也無法佔到什麼便宜了,而且這個對手,先天下之憂,不貪財不怕死,幾乎沒有什麼弱點;

西夏建國北宋三戰三勝之謎?范仲淹最後如何迫使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李元昊放棄帝號

張麻子結論:

畢竟以一隅難敵中央,元昊為避免連續作戰,經濟崩潰,於是主動請求與北宋和談;

到公元1044年,契丹遼國又與西夏,在河曲地區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為了避免兩面受敵,於是李元昊放棄稱帝,向北宋稱臣 !集中精力準備河曲之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