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宋朝 梁武帝 楊貴妃 曹丕 陳後主 語文360 2018-12-16

李煜因為這首詞,忘卻了他的諸般不是,甚至信手拈來的文字,胡亂地組合了一下,就把心中的苦悶一古腦地訴說了出來。他很天真地,很認真地想著故國的樓閣,我堅信,他絕對沒有宋朝大軍小周後屢屢被太宗強留宮中,他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只是欲哭無淚。甚至連思念故鄉也不允許,那心中的惆悵,是何等的悽慘?

如此,讀者再讀那首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心中可有感慨?

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太祖趙匡胤恐怕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戎馬一生打下來的基業,最後卻被“幾塊石頭(花石綱),幾個盜匪(農民起義),一次偷獵(金滅遼,然後趁勢南下)”就輸了個精光。

如果不是後來被囚在黑龍江,恐怕趙佶死也不會明白做皇帝的責任。前半生極盡奢侈,後半生又極度潦倒,狼狽,巨大的反差讓這個曾經風流皇帝精神徹底崩潰,終於在九年後客死他鄉了。初被葬在河南,後來宋金簽訂協議後被運回杭州,諡號,“徽宗”。

歷史就是奇怪,有的人為了皇位爭得隋文帝對一國之君如此不顧體面而劉禪更不可思議,主動向文帝求一官職,謂,“召之方便”。如此之語,讓人張麗華,十歲便被陳後主相中,而且有意栽培,終於成為一代“靚”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後主還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史載,麗華吹彈歌舞,一見便會,詩詞歌賦,寓目即曉。未成年之時,後主常常將其抱坐在膝上,拂其後背,對其可謂“給予厚望”。

中國四大美人未必就真的美如天仙,他們之所以名留千古,不過是因為他們被皇帝玩弄得最為盡興。關於他們的文章多了,於是就自然漂亮了。事實上,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皇帝也脫不了這個俗兒。楊玉環到底有多美,我們也只能聯想去了,不過要想獲得皇帝歡心,必有兩樣功夫上乘不可。一是床第功夫,再者便是詩歌才情。

漂亮是共性,但漂亮也是惰性,時間長了一樣會視覺疲勞,只有在個性上下工夫,皇帝才不會對你厭倦。楊貴妃之所以受寵,與她的能歌善舞,通曉音律不無關係。因為皇帝也好這口子啊,兩人得有共同話題才能“白居易的《長恨歌》把二人歌頌的多麼恩愛纏綿,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原作連理枝。

二人的愛情一開始就是齷齪至極的,楊玉環從壽王妃,變成太真道士,再變成楊貴妃,中間還和安祿山勾勾搭搭,這翻經歷讓我再怎麼往好的方面聯想,也粉飾不了對她的厭惡。唯一可以李白就是其中之一。唐玄宗把他招到朝廷,就是給楊貴妃填詞的。

再次,繼續命好。他的師傅是荀攸,還有個司馬懿,不折不扣的政治高手。曹植的師傅楊修同樣名滿天下,卻有“雞肋”之嫌。這人啦,非常怪,可真是什麼樣的鳥棲什麼樣的林。曹丕天生陰險,果真配了一個陰險集團軍。荀攸倒也罷了,一般只教教應對之策,司馬懿卻包藏狼子野心,像只狼一樣躲在暗處,不到獵物出現,絕對不會現身。曹丕耳濡目染,不混蛋才怪。

曹丕當了皇帝后,心理就變態了。兄弟一個不留,甚至在他的逼迫之下,誕生了一首千古悲涼之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哎,作孽啊。當什麼勞什骨子皇帝呢,一家人和和氣氣多好啊。

蕭衍同志的才情表現在多個方面:

一,對經學和史學的研究。曾撰《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多卷。但沒流傳下來。撰《通史》,用以替代《漢書》等以後的幾部斷代史,並自詡,“書若成,眾史皆廢”。但沒流傳下來。雖然如此,但我們通過這幾本書響亮的名號也可以看出我們蕭衍同志絕非一般人可比。

二,對佛學的研究。蕭衍同志對佛學的研究不僅僅侷限在對佛經的註釋和理解上,而是創造性地把道家的“無”和儒家的“禮”糅合了進去,是佛教中國化的開山鼻祖。可以說,若沒有蕭衍同志,佛教與其他外來宗教的命運並不會好多少,正是因為他的努力改造,才符合了中國的國情,從而沿著有中國特色的方向發展。眾所周知的觀世音菩薩,就是在這個時候變得性。不但如此,蕭衍同志還非常重視理論與實際統一,曾數次“出家”為僧。不過國不可無主,皇后更不可做寡婦,於是湊了億萬銀子又把他一次次贖回來。

天才!真天才!鄙人把他列為第六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首《採蓮賦》。能寫出這樣的靡靡之音來,不亡國才怪!所以同志們啦,魚與熊掌真的是不能兼得的啊!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處處開鮮花,行行做狀元。李白自詡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依我看來,其政治才能不過爾爾,連在一個藩王手下都不能自保,如何能駕馭整個國家?看看蕭繹同志,當皇帝不過三年,就被西魏陷了江陵,落了個遇俘被殺的下場。

蕭繹善繪佛面、鹿鶴及景物寫生,以及善畫外國人物形象。嘗畫《聖僧像》,蕭衍為之題識。又畫《宣尼像》,並自書贊。時人謂之“三絕”。蕭繹在當時文化圈的地位相當於現在餘秋雨啊,金庸啊,總的來說,他當皇帝之前,是個好詩人,好畫家,當了皇帝后呢,既不是詩人了,也不是畫家了,連皇位都丟了。除了採蓮賦,流傳至今的還有一幅宋朝摹本《職貢圖》。價值很高。因為內容是二十五個外國使臣的形象。同志們想啊,僅僅一個南朝小國,就有二十五個附屬國家,可見,咱們中國當時確實不是一般的強。

歷史上死後諡號“煬”的有兩位皇帝,但給別人諡號煬,但死後也被別人諡號煬的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隋煬帝,而被他稱為煬帝的陳後主陳叔寶同志卻很少被人稱為陳煬帝。

隋煬帝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名氣,原因很多:

其一,他老爹又是篡權又是奪位,北向突厥稱臣,南派大軍滅了陳國,忙活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建立一個橫跨萬里,威震天下的大隋朝,卻在楊廣同志的帶領下,不下二十年,便走向了滅亡。

其二,楊廣同志秦始皇再世也弗嘆不如。

其三,楊廣同志又是個小有才情的知識分子。他的名篇《飲馬長城窟行》“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後人認為“頗有魏武之風”。

本來他可以排名更靠前點的,但有兩個原因,讓他只能排第七名:

一是這丫太他媽狂了,自己詩寫得好也就算了,但只要碰到詩比他寫得還好的大臣,一定要找藉口殺掉。乖乖,要是鄙人不幸做了你的臣子,憑俺這才情,豈不早與閻王對戲去了?

其二,這哥們當年能在塞外帶兵巡邏,後來天下大亂了,乾脆躲在深宮不出了,還自暴自棄地擺弄他那個腦袋對蕭皇后等一干妃子說,“多好的腦袋啊,不知道被誰拿了去!”聽聽,幸虧不是我兒子,否則鐵定被他氣死。

康熙皇帝的一生可謂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粉碎準噶兒的分裂企圖,止住了沙俄的東進野心。把中國地圖打開,可以說康熙爺是從雞爪子打到雞屁股,又從雞屁股打到雞腦袋,等於把中國重新翻了個個兒。光說這不行,今天討論的不是治國的本事,而是皇帝們的情商。康熙皇帝的書法絕對在他孫子之上,其筆法剛勁有力,筆觸之下,末代皇帝溥儀。二,他是中國所有皇帝中唯一一個懂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

乾隆皇帝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好題字。樹長的奇怪了他要題,房子建好了他要題,哪個重要人物死了,或者娶媳婦了他還要題,逢年遇到什麼天降祥瑞了,乖乖,他更要先吟後題。這也罷了,他還要在古人的詩畫遺作上露一把臉,故宮收藏的無數歷代遺傳下來的詩作,幾乎就沒他沒有題字的。更要命的是乾隆老爺子的藝術鑑賞力確實不滴,他題字的那些字畫無一不是收藏價值最高的。就說展子虔的那副《遊春圖》吧,本來酣暢淋漓,自然瀟灑的一副畫,他老爺子非要在遠山之後標上自個兒的大名,讓今人看了簡直哭笑不得。

此外,在十六國時期,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原名劉勃勃,以及赤眉漢的劉盆子、大順的李自成和後西涼的李寶也都未計入其中。還有前趙前身(劉淵)漢和南漢前身大越及後唐前身晉國,因本是同一個政權,只是國號有更改,故也沒計入。

虞美人·感舊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註釋

⑴虞美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春花秋月:借指美好的時光。了:了結,完結。

⑶往事:指詞人過去在金陵做皇帝時的種種回憶。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意即很多。

⑷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回首:回顧,追憶。

⑸雕欄玉砌:雕刻了圖案的欄杆和玉石鋪砌的庭階。這裡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砌,臺階。應猶:一作“依然”。

⑹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裡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⑺君:作者自稱。能:一作“都”、“那”、“還”、“卻”。

【作品鑑賞】

《虞美人》這首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

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後主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好奇!然而,從後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

後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於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小樓昨夜又東風”,縮筆吞嚥。”又東風“點名他歸宋後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麼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片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悽楚之情,湧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後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他遙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虞美人》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於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國家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覆對比宇宙之永恆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與人世間多少”往事“的短暫無常相對比。第三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又東風“三字翻回頭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而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應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兩句,又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朱顏改“兩相對比。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迴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後,悲慨之情如衝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髮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

九個字,五仄四平,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箇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

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虞美人》據說這首詞也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是李煜的絕命詞

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水叔、子瞻、少遊、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下片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與上片的“春花”、“東風”相映,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既寫出愁緒的洶湧奔騰,又寫出愁緒的悠長深遠。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與共鳴。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延。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名家點評】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今語例襲陳言,但能轉移耳。世稱秦詞“愁如海”為新奇,不知李國主已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以“江”為“海”爾。

宋·王楙《野客叢書》:《後山詩話》載王平甫子游謂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於江南李後主之意;又有所自。樂天詩曰:“欲識愁多少,高於豔瀕堆。”劉禹錫詩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愁”。得非祖此乎?則知好處前人皆已道過,後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洪洞不可掇”,趙嘏雲“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雲:“試問閒愁知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宋·陳鬱《藏一話腴》:太白雲:“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江南後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彩。至寇萊公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少遊雲“落紅萬點愁如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矣。

宋·俞文豹《吹劍錄》:詩有一聯一字喚起一篇精神。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只一“又”字,宋元以來抄者無數,終不厭煩。

明·董其昌《評註使讀草堂詩餘》:山谷羨後主此詞。荊公雲:“未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尤為高妙。”

清·尤侗《延露詞序》:詩何以“餘”哉?“小樓昨夜”,《哀江頭》之餘也。

清·王士禎《花草蒙拾》:鍾隱入汴後,“春花秋月”諸詞,與“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種,較長城公煞是可憐。

清·沈雄《古今詞話》:李後主詞:“春花秋月何時了······”當以此闋為最。

清·馮金伯《詞苑萃編》:王介甫問黃魯直,李後主詞何句最佳。魯直舉“間君能有兒多愁,恰死一江春水向東流”。介甫以為未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顧以專論後主之詞可耳,尚非詞之至也。若總統諸家而求極致,於不食煙火;不落言詮,如女中之有國色,無事矜莊修飾,使當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彷彿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樓,有人樓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動而不靜,往而不返,識此宗趣者蓋寡。

清·陳廷焯《雲韶集》:一聲慟歌,如聞哀猿,嗚咽纏綿,滿紙血淚。

清·王闓運《湘綺樓詞選》:常語耳,以初見故佳,再學便濫矣。朱顏本是山河,因歸宋不敢言耳。若直說山河改,反又淺也。結亦恰到好處。

近代·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嚥;“故國”句 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 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 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 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盪,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作者介紹

李煜

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於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今南京)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歷史上最有才情的帝王有哪些?歷史上哪個姓氏建立的政權最多?

本 名

李煜

別 稱

南唐後主,李後主,詞帝

字 號

字重光

號鍾隱、蓮峰居士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群

漢人

出生時間

937年7月7日(舊曆)

去世時間

978年7月7日(舊曆)

主要作品

《南唐二主詞》

主要成就

詩詞、書法

在位時間

961年—975年

在位年數

15年

籍 貫

彭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