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根據《日內瓦公約》,世界各國不得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務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無抵抗能力的人員,同時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也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現代戰爭中基本所有國家都得遵守的一條規則,違反《日內瓦公約》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各種壓力,處理不好,先前取得的優勢都會化為烏有,在這個條約的框架下,大規模侵犯人權的現代戰爭很少發生。

人權在現代很受重視,但在封建社會可沒有人權可講,古代版的“日內瓦公約”,沒有規定不能殺害俘虜及相關人員,相反,殺俘虜、屠城的事經常發生,例如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戰俘,揚州十日等,大量戰俘和平民慘遭殺害,古代戰爭雖然不能像現代戰爭那樣尊重人權,但卻很尊重雙方的使者,即“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不成文規定,充滿血與火的古代戰爭狠起來連敵方的婦孺、老人都殺精光,使者也是對方的人馬,為何卻享有如此“人性化”的待遇?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隻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則逐漸演變為“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在處於白熱化的戰爭中,使者是雙方交流的媒介,負責傳達己方的意思給對方,如果連對方的使者都不能倖免,表明已經沒有了和解的可能。對處於弱勢的己方來說可能會帶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局面,或者會引起對方激烈的反抗,如明朝嘉靖年間,蒙古想要和明朝通商,便派石天爵、滿受禿等為使節與明朝洽談,由於是世仇,結果大明不分緣由,直接將這些使節全部斬於市,蒙古大汗俺答漢大怒,不待入秋便大軍直犯邊境,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邊境困擾。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另外兩方的將軍也明白,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本質是利益訴求不一致,政治家談不攏了,就只能戰場上見,需要通過戰爭來獲取所需的利益,例如常見的一些邊境問題引起的戰爭。

再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戰爭只是手段,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將軍的士兵在戰場上流血,馬革裹屍還,最後可能連個撫卹金都拿不到,所以將軍們是很不願意打仗的,能和解最好不過,沒有必要殺了對方的使者,引起對方的反感,斷了和談這條後路。還有就是一些政治家只是為了給對方增加些壓力,並不想擴大事態,小打小鬧之後,便會回到談判桌上,如果那個將軍不識相把使者殺了,最後只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所以聰明的將軍看到對方來使,都不會不問緣由就殺。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使者往往是沒有惡意的,沒有攻擊性,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傳遞信息,如果殺掉這麼一個手無寸鐵之人,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在道德層議論層面會處於下風。

這一情況尤其是在注重禮儀的春秋時期特別嚴重,在那時候打仗十分講究“規矩”,打仗如君子之交,參考宋襄公和楚國的作戰,本來宋襄公可以在楚軍渡河時候半渡擊之,完全可以取得勝利,或者在楚軍為列好隊列時進攻亦可沖垮楚軍,但宋襄公卻認為這樣不仁義,不合禮法,最終宋軍慘敗,古代連打仗這樣的國家生死大事都可以講仁義,還有理由殺一個手無寸鐵的使節嗎?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雖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戰爭禮儀已經被丟了七零八落,但不斬來使卻沒有丟,古人認為打仗要靠勇氣和自信,尤其是基層官兵,是要在戰場上見血的,如果主帥把來使殺了,會顯得己方不是正義之師,大軍出征還會怕怕一個小小的使者,士氣上輸一籌,士兵在戰場上便會多一分心裡負擔,相反,這可能還會給敵軍增加士氣,認為對方軍隊無道無良,連前去傳遞信息的使者都殺,士氣便會大振。

花剌子模是十一世紀時候的強國,而當時的蒙古也蒸蒸日上,四處征戰,成吉思汗為了籌取軍費請求與花剌子模通商,可花剌子模國王摩訶見錢眼開,殺了蒙古的商隊,吃了大便宜的花剌子模還不滿足,認為自己強大了,還把後面派出處理危機的蒙古使者也殺了,蒙古軍隊大怒,第二年便出兵花剌子模,最終花剌子模滅國滅族。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當然,不殺使者也不是絕對的,殺使者也會起到鼓勵己方的作用,不過大都是發生在抵抗侵略的情況下。

例如蒙古人攻打南宋釣魚城的時候,為了減少傷亡,就讓使者進城勸宋軍投降,但宋軍卻把使者的頭砍了下來掛在城頭上,以表決心,大大鼓舞了士氣,併成功把蒙古大汗蒙哥擊斃。又如東漢時期的將領耿恭被匈奴包圍,匈奴人很敬佩耿恭,便派使者勸降,許諾美人、金錢,耿恭民族氣節高尚,親自把使者殺了,在城頭上把使者屍體烤了,這也是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

古代兩軍交戰,為什麼會有“不斬來使”的規定

​使者能夠不被殺,自身的才能和膽量也是十分出眾的,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遊刃於刀鋒之間,諸葛亮就曾在江東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聯劉抗曹,張儀遊說六國,實施連橫戰略,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等。

古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大多數情況下交戰雙方還是會遵守這條不成文規定,不然以後誰敢當使者,處於政治需要、軍事需要、禮儀需要,往往“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文:飛揚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