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王”或是“康公”“康皇”,不僅湛江、粵西的朋友熟悉,廣東、福建、廣西、海南、湖南、江西、山東、臺灣、香港、澳門等地都有康王廟。廣州還有康王路,湖南嶽陽有康王鄉,山東濟寧有東康王村、西康王村、康王嶺。

我從小長在湛江遂溪的一條漁村,村裡也有康皇廟,小時候問長輩,這位神仙是誰?長輩們總是生氣地說:“叫你拜就拜,不能問,問了神仙要怪罪的!”現在我走了湛江很多農村,幾乎每個縣市區都供奉著康王,人氣僅低於媽祖。而我村是康皇廟和媽祖廟都有,再加上一個武帝廟(關公)。

有一段時間,我曾以為信奉康王是福建移民從中原帶來的,然而後來我發現,在珠三角信奉康公的也很多。康王的叫法很多,有康皇、康公、康元帥、康真君等,封號也有多種,如“仁聖元帥”、“仁恩大帝”、“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地祇急報無佞靈佑滅醞忠烈康元帥”、“皇封道果無流康公真君”、“雷淵廣福普化真人”……

也許是因為這些封號吧,康王的來歷顯得特別神祕和高大上,民眾供奉他的時候,只是代代相傳,很少有人追根究底他到底是誰,跟我家的長輩一樣,覺得問得過多,顯得對神靈不尊重,有懷疑的意思。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湛江隨處可見的康皇廟

不過,同樣是祖上傳下來的神,媽祖林默娘的傳說就很一致,大家也很清楚她為何受到萬世崇拜。但關於康王,說法卻有多種,而且至今爭論不休。先說比較公認的一種看法——康公是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他在一場戰爭中犧牲後,北宋的皇帝追封他為“英顯侯”和“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他的祠堂在城隍廟西廡。

在《宋史·康保裔傳》中記載:康保裔是河南洛陽人,祖上都是為國獻身的將領。康保裔在抗遼的戰爭中屢立戰功,聲名顯赫。後來在一次戰鬥中,他寧危不退,與士兵們共存亡,最後箭矢全部射完,但援兵一直沒到,康保裔與下屬們壯烈犧牲。由於涉及到很多地名,就不詳細翻譯了,大致情況是這樣。

康保裔是民間廣為信奉的康王,這一結論,也記錄在江西清代同治《新建縣誌》、乾隆《泰和縣誌》、《中國民間諸神》等史書中。而最早的歷史文獻,則是在宋淳祐八年,江西吉安大需歐陽守道應吉州知州的邀請,為白沙靈祐廟書寫廟記。在廟記中,歐陽守道認為,康保裔之所以被封神,是因為“於家為孝子,於國為忠臣”。我認為,也許是因為康保裔在封建時代符合朝廷對臣民的要求,符合儒家文化,所以他的事蹟才被傳誦了800多年吧。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但康公是康保裔的說法,也有一些人不認同。其中有一位朋友,認為康王是宋高宗趙構(南宋第一個皇帝),他還沒當皇帝時被封為“康王”。據說南宋的軍民從福建沿海逃避元軍到潮汕、雷州半島一帶時,懷念南宋皇帝,所以偷偷地供奉康王。

最出名的故事是“泥馬渡康王”:北宋末年,時為康王的趙構赴金營為人質,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趙構脫逃,逃至磁州時,夜宿崔府君廟。夢中有神人告知金兵將至,趙構驚醒,見廟外已備有馬匹,遂乘馬狂奔。這匹馬居然載著趙構渡過黃河的一條支流,過河後即化為泥塑之馬。這條支流也因此而被稱為“康王河”。

但我個人不太認可康王就是宋高宗趙構的說法。因為在封建王朝,民間所拜的“人神”,要麼是歷代朝廷有封號的,要麼是地方官根據民間信仰上報的,顯然趙構皇帝並不符合這要求。再說了,朝廷根本不會把近代前朝皇帝(除了遠古的)封為神,鼓勵大家當皇帝會影響維穩的!而趙構本人除了書法不錯,面對外敵的侵略一味求和,罷免主戰派官員,用奸臣,殺岳飛等忠臣,政治上並無一點建樹,活了81歲但56就退位,這樣的皇帝,老百姓供奉他幹嘛?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趙構——“書法皇帝”

關於康王還有些說法,能在歷史上對上號的有春秋的周康王、楚康王、漢代將軍李烈等,還有一些網友的說法,也許是祖上傳下來的,聽起來更加神乎其神——

“玉封道果康福恩仁康皇大帝屬於地祉神靈,掌管人死後的接引,一般凡是村的宗祠和廟堂都會有康皇的神相!”(這個功能來自道教)

“真的康王做過七天皇帝‘就是東嶽府,他結拜兄弟就是四兄弟,康班四相。他是二弟。”(東嶽十太保之一,道教稱號)

“康王的真名應該叫崔文瑞,是宋朝的邊關大將,一生忠義,他一直遠在千里守護邊關。他母親去世時他在千里之外,後來誤沾碰到母親屍水中毒而死,翻鴨也吃了他母親屍水中毒,所以康王不吃翻鴨,凡是康王廟都沒有人拿翻鴨去拜的。”(這個神奇的傳說在吳川流傳很廣,翻鴨應該是番鴨,看名字是從外國引進的鴨,宋朝時也有這品種?)

“康元帥名字不詳,父名康衡,母金氏,乃生於黃河之濱。康元帥慈慧憫生,從不傷害幼小者,照顧孤寡,連蟲蟻也怕踩死。康元帥還治癒了鄰居不少病人。 康元帥慈愛憫眾,聲聞於天。玉帝特敕封其為‘玉封道果無漏真君、敕封誠孚天烈廣福康皇仁恩大帝’,掌管各地的土地神。”(事蹟類似於媽祖,但這樣一位仁心醫者,為何會封為元帥呢?)

“康皇大帝出生秦朝末年,名叫康立安。父親叫康衡,母親康金氏,康皇大帝從小心地善良,不傷害他人。28歲的時候在泰山得志,自立為皇。起國名為安,後來因為漢朝進侵,便帶車、麥兩大元帥抗敵。後來因為兵少糧缺,戰死沙場,後來安國百姓為了紀念他,刻他的相供奉至今。”(上面傳說的另一個版本,父母名字都一樣,但人設的轉變有點離奇:醫者自立為王?心地善良突變沙場殺戮?)

“車元帥、麥元帥以及趙元帥、康元帥都是來源於俚越底層,這是因為陳三官是被認定為冼夫人手下大將,羅大人是百越首領,陳七官則未有資料,名稱似乎與陳三官是兄弟關係,也就來源於俚越底層。”(康王是俚越底層?我不服)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廣東民間的康公出遊活動

……還有哪些?網友們可以補充。 最後一位朋友說到的車元帥、麥元帥,還有一位班元帥,也是經常跟康王康元帥在一起的被老百姓供奉的。曾有人說他們是戰友,也有人說不是,是不同朝代傳下來的。由於年代久遠,真相確實難以得知了。

另外,從上述網友提供的稱號中,我們發現一個現象:康王似乎與道教聯繫緊密。在湛江,我在農村參加一些民俗活動時,發現道教確實是比較盛行的,這與全國的情況不同。為什麼呢?因為湛江人很多人的祖先是南宋福建移民。

在宋代,道教發展很迅速,吸收了相當多的人神進入道教神體系,變成元帥神,從屬於體系中更高等級的道教神。元帥神主要的功能是避邪護法,是道士做法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康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元帥神。

其實從道教的資料中,也可以確認康王是宋朝名將康保裔。據《道法會元·忠烈康帥祕法》一文中記載:康帥的全稱為“地祇急報無佞靈佑滅醞忠烈康元帥”。這卷祕法中,明確地寫著康帥就是康保裔,又名康應。《道法會元》是記錄宋元到明初的道法彙編,這個時間段跟康保裔所處時代一致。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康王出遊中的道教儀式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康王的身份有很大可能是源於北宋抗遼名將康保裔,後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成為道教的元帥神之一。由於宋朝儒道盛行,而康保裔在兩種信仰中人氣都很高,得到朝廷的大力推廣,在民間鼓勵多建神祠,樹立英雄楷模。後來的朝代中因為符合政治需要,也繼續大力推廣,所以成了中國南方最盛行的人神之一。

而湛江、粵西、廣西沿海、海南的康王崇拜,主要是由南宋末年逃難的軍民帶入的。康王康元帥是軍中之神,是宋朝所有軍人學習的楷模。一起從福建帶來的還有媽祖、關公與另外幾位元帥。武帝關公崇拜在湛江也流行,關帝廟有很多,也許另幾位元帥也是軍中楷模,但事蹟還不清楚。

民間信奉的“康王”(又稱康皇或康公),到底是哪位歷史人物?

湛江年例中的媽祖與康王

由於信奉康公,湛江很多人,無論男女名字中往往帶一個康字,如康華、康良、康保、康生、康娣等,又稱為“契康”,也就是認康公當契爺的意思。

關於康王康公,你小時候聽到的傳說是什麼?有什麼需要補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