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

在今年2月份時候,寫了文章《“去散戶化”現象突出,股民操作是時候改變了》中提到了,美股市場隨著發展,從90%到最終只有6%不到的散戶,去散戶化明顯,而且美股10年牛市,跑贏指數品種也僅僅3成左右。A股也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散戶高頻交易,但利潤卻很低,如果不改變,結果也是殘酷的,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股民思考的,必須要進行改變。如今幾個月過去了,股民深刻感受到了,A股結構性分化,“少量個股牛市,大量個股熊市”的現象,很多股民越來越看不懂行情了,自然也就在被行情逐步淘汰。


A股“去散戶化”進程加速,資金結構日趨複雜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逐步國際化、機構化,這也在逐步改變A股的表現特徵。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0%,而“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52%。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散戶化”程度已經明顯下降。


"

在今年2月份時候,寫了文章《“去散戶化”現象突出,股民操作是時候改變了》中提到了,美股市場隨著發展,從90%到最終只有6%不到的散戶,去散戶化明顯,而且美股10年牛市,跑贏指數品種也僅僅3成左右。A股也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散戶高頻交易,但利潤卻很低,如果不改變,結果也是殘酷的,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股民思考的,必須要進行改變。如今幾個月過去了,股民深刻感受到了,A股結構性分化,“少量個股牛市,大量個股熊市”的現象,很多股民越來越看不懂行情了,自然也就在被行情逐步淘汰。


A股“去散戶化”進程加速,資金結構日趨複雜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逐步國際化、機構化,這也在逐步改變A股的表現特徵。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0%,而“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52%。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散戶化”程度已經明顯下降。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玉名認為這對股民來說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好的一面是大量機構投資者會增加市場穩定性,大家看到了這幾年高價股群體的穩定;但差的一面是對股民的研究能力、操作執行力是一個考驗,如果股民不能有效研究市場變化,跟隨趨勢,那麼會比之前更難操作,因為市場的好股更加集中了,大量個股只是打醬油的。(可參考《透過個股漲跌數據破解三季度選股難題》中相關數據,2019年上半年非常明顯。)


"

在今年2月份時候,寫了文章《“去散戶化”現象突出,股民操作是時候改變了》中提到了,美股市場隨著發展,從90%到最終只有6%不到的散戶,去散戶化明顯,而且美股10年牛市,跑贏指數品種也僅僅3成左右。A股也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散戶高頻交易,但利潤卻很低,如果不改變,結果也是殘酷的,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股民思考的,必須要進行改變。如今幾個月過去了,股民深刻感受到了,A股結構性分化,“少量個股牛市,大量個股熊市”的現象,很多股民越來越看不懂行情了,自然也就在被行情逐步淘汰。


A股“去散戶化”進程加速,資金結構日趨複雜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逐步國際化、機構化,這也在逐步改變A股的表現特徵。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0%,而“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52%。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散戶化”程度已經明顯下降。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玉名認為這對股民來說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好的一面是大量機構投資者會增加市場穩定性,大家看到了這幾年高價股群體的穩定;但差的一面是對股民的研究能力、操作執行力是一個考驗,如果股民不能有效研究市場變化,跟隨趨勢,那麼會比之前更難操作,因為市場的好股更加集中了,大量個股只是打醬油的。(可參考《透過個股漲跌數據破解三季度選股難題》中相關數據,2019年上半年非常明顯。)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總市值中機構投資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18年的19%,而“自由流通市值”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上升到2018年的48%。私募基金、保險、公募基金(剔除保險、社保、年金等持股)是持股最多的國內機構投資者類別,分別約佔自由流通市值的9.2%、9.0%、6.3%。玉名認為這三路資金恰恰是代表了三種操作風格,私募的考核壓力最大,生存處境最為艱難,所以快進快出明顯;而險資、社保等中長線操作為主,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則是典型的追漲殺跌的波段操作模式。


"

在今年2月份時候,寫了文章《“去散戶化”現象突出,股民操作是時候改變了》中提到了,美股市場隨著發展,從90%到最終只有6%不到的散戶,去散戶化明顯,而且美股10年牛市,跑贏指數品種也僅僅3成左右。A股也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散戶高頻交易,但利潤卻很低,如果不改變,結果也是殘酷的,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股民思考的,必須要進行改變。如今幾個月過去了,股民深刻感受到了,A股結構性分化,“少量個股牛市,大量個股熊市”的現象,很多股民越來越看不懂行情了,自然也就在被行情逐步淘汰。


A股“去散戶化”進程加速,資金結構日趨複雜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逐步國際化、機構化,這也在逐步改變A股的表現特徵。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0%,而“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52%。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散戶化”程度已經明顯下降。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玉名認為這對股民來說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好的一面是大量機構投資者會增加市場穩定性,大家看到了這幾年高價股群體的穩定;但差的一面是對股民的研究能力、操作執行力是一個考驗,如果股民不能有效研究市場變化,跟隨趨勢,那麼會比之前更難操作,因為市場的好股更加集中了,大量個股只是打醬油的。(可參考《透過個股漲跌數據破解三季度選股難題》中相關數據,2019年上半年非常明顯。)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總市值中機構投資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18年的19%,而“自由流通市值”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上升到2018年的48%。私募基金、保險、公募基金(剔除保險、社保、年金等持股)是持股最多的國內機構投資者類別,分別約佔自由流通市值的9.2%、9.0%、6.3%。玉名認為這三路資金恰恰是代表了三種操作風格,私募的考核壓力最大,生存處境最為艱難,所以快進快出明顯;而險資、社保等中長線操作為主,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則是典型的追漲殺跌的波段操作模式。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近年來,私募一直處在快速的發展通道之中。私募行業的總規模早在2019年4月底猛增近5173億,一舉突破了13萬億,邁上了新的高峰,這個規模是比公募基金還要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2013年之後,成立一傢俬募公司並不困難,但由於國內行情波動大,業績提成不一定每年都能提,因此僅靠管理費收入來維持運營的話,私募的管理規模至少要在2.5億左右,這還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按照這個規模,全國大約90%的私募都很難生存下去。所以,玉名認為私募基金說白了如今就是一個大散戶而已,所以表面上看,A股散戶化率下降,很大部分原因是源於私募基金的快速發行,不過其在市場中整體戰績並不好,股民對此要注意,尤其是一些私募急功近利而扎堆的品種反而成為了個股爆雷的高發地,並且相互踩踏明顯, 創造了一批個股的大熊市現象


"

在今年2月份時候,寫了文章《“去散戶化”現象突出,股民操作是時候改變了》中提到了,美股市場隨著發展,從90%到最終只有6%不到的散戶,去散戶化明顯,而且美股10年牛市,跑贏指數品種也僅僅3成左右。A股也在經歷類似的情況,散戶高頻交易,但利潤卻很低,如果不改變,結果也是殘酷的,這是需要我們每一個股民思考的,必須要進行改變。如今幾個月過去了,股民深刻感受到了,A股結構性分化,“少量個股牛市,大量個股熊市”的現象,很多股民越來越看不懂行情了,自然也就在被行情逐步淘汰。


A股“去散戶化”進程加速,資金結構日趨複雜

A股投資者結構正在逐步國際化、機構化,這也在逐步改變A股的表現特徵。截至到2019年上半年,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19年的20%,而“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19年的52%。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散戶化”程度已經明顯下降。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玉名認為這對股民來說是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好的一面是大量機構投資者會增加市場穩定性,大家看到了這幾年高價股群體的穩定;但差的一面是對股民的研究能力、操作執行力是一個考驗,如果股民不能有效研究市場變化,跟隨趨勢,那麼會比之前更難操作,因為市場的好股更加集中了,大量個股只是打醬油的。(可參考《透過個股漲跌數據破解三季度選股難題》中相關數據,2019年上半年非常明顯。)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總市值中機構投資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18年的19%,而“自由流通市值”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上升到2018年的48%。私募基金、保險、公募基金(剔除保險、社保、年金等持股)是持股最多的國內機構投資者類別,分別約佔自由流通市值的9.2%、9.0%、6.3%。玉名認為這三路資金恰恰是代表了三種操作風格,私募的考核壓力最大,生存處境最為艱難,所以快進快出明顯;而險資、社保等中長線操作為主,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則是典型的追漲殺跌的波段操作模式。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近年來,私募一直處在快速的發展通道之中。私募行業的總規模早在2019年4月底猛增近5173億,一舉突破了13萬億,邁上了新的高峰,這個規模是比公募基金還要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2013年之後,成立一傢俬募公司並不困難,但由於國內行情波動大,業績提成不一定每年都能提,因此僅靠管理費收入來維持運營的話,私募的管理規模至少要在2.5億左右,這還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估計,按照這個規模,全國大約90%的私募都很難生存下去。所以,玉名認為私募基金說白了如今就是一個大散戶而已,所以表面上看,A股散戶化率下降,很大部分原因是源於私募基金的快速發行,不過其在市場中整體戰績並不好,股民對此要注意,尤其是一些私募急功近利而扎堆的品種反而成為了個股爆雷的高發地,並且相互踩踏明顯, 創造了一批個股的大熊市現象


A股主力資金頻現兩大新玩法,股民屢屢中招


外資通過QFII和互聯互通的持股佔到自由流通市值的約6.7%,是第三大機構投資者類別。外資、私募基金是2015年以來最重要的增量資金。A股近三年來“少數股票的牛市,多數股票的熊市”現象,恰恰是外資大幅進入A股的階段。本次被外資集中持倉的個股近三年相比大市的優異表現多數並非主要來自估值擴張的貢獻。在《茅臺千元背後的隱藏牛股群,兩路線挖掘》中就對此做了總結,正是資金結構的改變,新的玩法出現了,才有了那一批藍籌股,大白馬股的走強,形成了“少數股牛市”。

因此,實際上,機構投資者有兩個新的玩法,一種是權重模式(個股不僅有自身價值,還有權重價值),另一種是期權模式(近期期權倉單量持續創出新高)。接下來對此做詳解,也告知股民博弈的策略與思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