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

司馬攸的一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坐到皇帝的位置,第一次錯過了,第二次也錯過了。

失去的第一次機會,可嘆!

司馬攸,字大猷,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之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其自幼有才華,受司馬懿、司馬昭喜愛,並且是內定的權利繼承人。

“(司馬攸)才望出武帝(司馬炎)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景帝(司馬師)無子,命攸為嗣。”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至此,司馬攸是在祖父和父親的雙重欣賞目光中,被安排過繼給司馬師作為繼承人的,不僅是因為司馬師無子,還因為司馬家的權勢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出力創下的,司馬昭在接替兄長的權位後,最初想到的仍然是通過司馬攸的過繼,來還權與司馬師一脈。司馬師的無子屬於天時,司馬攸的優秀則屬於人和,按此發展下去,司馬攸由世子而皇帝的路徑不需要過多想象力即可預見,而這亦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

司馬攸的一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坐到皇帝的位置,第一次錯過了,第二次也錯過了。

失去的第一次機會,可嘆!

司馬攸,字大猷,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之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其自幼有才華,受司馬懿、司馬昭喜愛,並且是內定的權利繼承人。

“(司馬攸)才望出武帝(司馬炎)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景帝(司馬師)無子,命攸為嗣。”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至此,司馬攸是在祖父和父親的雙重欣賞目光中,被安排過繼給司馬師作為繼承人的,不僅是因為司馬師無子,還因為司馬家的權勢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出力創下的,司馬昭在接替兄長的權位後,最初想到的仍然是通過司馬攸的過繼,來還權與司馬師一脈。司馬師的無子屬於天時,司馬攸的優秀則屬於人和,按此發展下去,司馬攸由世子而皇帝的路徑不需要過多想象力即可預見,而這亦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然而,既然歷史的記錄已經形成,無奈的轉折也必然存在,個人命運的曲線也只能任由冰冷文字牽引,拐向另一個岔路口。

至考慮立世子時,雖然史書無法記錄其心理,但根據推測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司馬家未來的運數借由司馬昭的猶豫發揮了作用---雖然司馬昭齒邊言語為“此景王(司馬師)天下”,而且從實際意義上看,無論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為世子對司馬昭來講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法理上講,由於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以帝弟攸為嗣” ,司馬攸名義上是司馬昭的侄子而非兒子,由此如果立司馬攸為世子,無論事實上父子血脈關係如何,至司馬攸後世,只能奉司馬師為祖,司馬昭一脈只能算作小宗,這想必是司馬昭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由此司馬攸已有的光環也在這搖擺中忽明忽暗。

正是看準了司馬昭的猶豫,“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司馬昭)遂定。”

何曾之可惡,就如同兩人對弈,一方費勁心力才佈下妙局,前已為失之數子,不料被旁人一語叫破,由此強弱立變,勝負易主,失子難補,心血全空,棋盤外的惡毒猶如飯裡的沙粒,讓人猝不及防,最是可恨,似無心之語,實在可唾。

況且何曾本為獻媚,才能把種種算計的心思說的清新脫俗---因為司馬炎秀髮比較長,手長過膝,所以只能為君不能為臣。卻哪裡是首創,分明是拾當年對手劉備的牙慧。

於司馬攸而言,讓人可嘆之處不僅有何曾的獻媚幫閒可恨,更有賈允“幫外”的可氣。

賈允,司馬攸之岳父,“充女為齊王(司馬攸)妃”,“(允)有刀筆才,能觀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贊王業,方傳位於舞陽侯攸。充稱武帝(司馬炎)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同樣看透司馬昭心思的還有賈允,雖然為司馬攸的岳父,但是在選擇站隊時卻沒有支持自己的女婿,而是幫著外人,司馬炎。幫外的人可氣就可氣在你把他當自己人,他卻把你當外人,意外的冷落,突然的失落,如同兩軍對壘,突然倒戈。

"

司馬攸的一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坐到皇帝的位置,第一次錯過了,第二次也錯過了。

失去的第一次機會,可嘆!

司馬攸,字大猷,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之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其自幼有才華,受司馬懿、司馬昭喜愛,並且是內定的權利繼承人。

“(司馬攸)才望出武帝(司馬炎)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景帝(司馬師)無子,命攸為嗣。”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至此,司馬攸是在祖父和父親的雙重欣賞目光中,被安排過繼給司馬師作為繼承人的,不僅是因為司馬師無子,還因為司馬家的權勢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出力創下的,司馬昭在接替兄長的權位後,最初想到的仍然是通過司馬攸的過繼,來還權與司馬師一脈。司馬師的無子屬於天時,司馬攸的優秀則屬於人和,按此發展下去,司馬攸由世子而皇帝的路徑不需要過多想象力即可預見,而這亦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然而,既然歷史的記錄已經形成,無奈的轉折也必然存在,個人命運的曲線也只能任由冰冷文字牽引,拐向另一個岔路口。

至考慮立世子時,雖然史書無法記錄其心理,但根據推測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司馬家未來的運數借由司馬昭的猶豫發揮了作用---雖然司馬昭齒邊言語為“此景王(司馬師)天下”,而且從實際意義上看,無論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為世子對司馬昭來講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法理上講,由於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以帝弟攸為嗣” ,司馬攸名義上是司馬昭的侄子而非兒子,由此如果立司馬攸為世子,無論事實上父子血脈關係如何,至司馬攸後世,只能奉司馬師為祖,司馬昭一脈只能算作小宗,這想必是司馬昭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由此司馬攸已有的光環也在這搖擺中忽明忽暗。

正是看準了司馬昭的猶豫,“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司馬昭)遂定。”

何曾之可惡,就如同兩人對弈,一方費勁心力才佈下妙局,前已為失之數子,不料被旁人一語叫破,由此強弱立變,勝負易主,失子難補,心血全空,棋盤外的惡毒猶如飯裡的沙粒,讓人猝不及防,最是可恨,似無心之語,實在可唾。

況且何曾本為獻媚,才能把種種算計的心思說的清新脫俗---因為司馬炎秀髮比較長,手長過膝,所以只能為君不能為臣。卻哪裡是首創,分明是拾當年對手劉備的牙慧。

於司馬攸而言,讓人可嘆之處不僅有何曾的獻媚幫閒可恨,更有賈允“幫外”的可氣。

賈允,司馬攸之岳父,“充女為齊王(司馬攸)妃”,“(允)有刀筆才,能觀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贊王業,方傳位於舞陽侯攸。充稱武帝(司馬炎)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同樣看透司馬昭心思的還有賈允,雖然為司馬攸的岳父,但是在選擇站隊時卻沒有支持自己的女婿,而是幫著外人,司馬炎。幫外的人可氣就可氣在你把他當自己人,他卻把你當外人,意外的冷落,突然的失落,如同兩軍對壘,突然倒戈。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司馬攸的第一次機會,以高分出場卻在這一組“幫幫團”的助攻下,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完美的失去了。

其可嘆之處在於,如果沒有如此看中他的司馬懿,如果沒有把他過繼給司馬師,如果把他留在司馬昭一脈,他完全有可能繼承司馬昭而為世子為皇帝;如果沒有何曾的幫閒,如果沒有賈允的幫外,如果沒有司馬昭的猶豫,他完全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每個人都做了正確的事,但是“如果不是你如此正確,結局不會如此錯誤。”

失去的第二次機會,可憐!

如果上位者對待競爭失利者的法則在司馬攸身上不起作用,那麼他的命運會比既成事實好很多。但是,任何“前任”都不會過得太好,如其前海昏侯、其後如楊勇。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初期,兄弟二人頗為兄友弟恭,“武帝踐阼,封齊王”,“ 開府辟召,禮同三司”。但是即將到來和失去的第二次機會,時刻提醒著司馬攸,他的兄長一直保持著對他的警惕。

"

司馬攸的一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坐到皇帝的位置,第一次錯過了,第二次也錯過了。

失去的第一次機會,可嘆!

司馬攸,字大猷,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之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其自幼有才華,受司馬懿、司馬昭喜愛,並且是內定的權利繼承人。

“(司馬攸)才望出武帝(司馬炎)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景帝(司馬師)無子,命攸為嗣。”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至此,司馬攸是在祖父和父親的雙重欣賞目光中,被安排過繼給司馬師作為繼承人的,不僅是因為司馬師無子,還因為司馬家的權勢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出力創下的,司馬昭在接替兄長的權位後,最初想到的仍然是通過司馬攸的過繼,來還權與司馬師一脈。司馬師的無子屬於天時,司馬攸的優秀則屬於人和,按此發展下去,司馬攸由世子而皇帝的路徑不需要過多想象力即可預見,而這亦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然而,既然歷史的記錄已經形成,無奈的轉折也必然存在,個人命運的曲線也只能任由冰冷文字牽引,拐向另一個岔路口。

至考慮立世子時,雖然史書無法記錄其心理,但根據推測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司馬家未來的運數借由司馬昭的猶豫發揮了作用---雖然司馬昭齒邊言語為“此景王(司馬師)天下”,而且從實際意義上看,無論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為世子對司馬昭來講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法理上講,由於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以帝弟攸為嗣” ,司馬攸名義上是司馬昭的侄子而非兒子,由此如果立司馬攸為世子,無論事實上父子血脈關係如何,至司馬攸後世,只能奉司馬師為祖,司馬昭一脈只能算作小宗,這想必是司馬昭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由此司馬攸已有的光環也在這搖擺中忽明忽暗。

正是看準了司馬昭的猶豫,“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司馬昭)遂定。”

何曾之可惡,就如同兩人對弈,一方費勁心力才佈下妙局,前已為失之數子,不料被旁人一語叫破,由此強弱立變,勝負易主,失子難補,心血全空,棋盤外的惡毒猶如飯裡的沙粒,讓人猝不及防,最是可恨,似無心之語,實在可唾。

況且何曾本為獻媚,才能把種種算計的心思說的清新脫俗---因為司馬炎秀髮比較長,手長過膝,所以只能為君不能為臣。卻哪裡是首創,分明是拾當年對手劉備的牙慧。

於司馬攸而言,讓人可嘆之處不僅有何曾的獻媚幫閒可恨,更有賈允“幫外”的可氣。

賈允,司馬攸之岳父,“充女為齊王(司馬攸)妃”,“(允)有刀筆才,能觀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贊王業,方傳位於舞陽侯攸。充稱武帝(司馬炎)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同樣看透司馬昭心思的還有賈允,雖然為司馬攸的岳父,但是在選擇站隊時卻沒有支持自己的女婿,而是幫著外人,司馬炎。幫外的人可氣就可氣在你把他當自己人,他卻把你當外人,意外的冷落,突然的失落,如同兩軍對壘,突然倒戈。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司馬攸的第一次機會,以高分出場卻在這一組“幫幫團”的助攻下,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完美的失去了。

其可嘆之處在於,如果沒有如此看中他的司馬懿,如果沒有把他過繼給司馬師,如果把他留在司馬昭一脈,他完全有可能繼承司馬昭而為世子為皇帝;如果沒有何曾的幫閒,如果沒有賈允的幫外,如果沒有司馬昭的猶豫,他完全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每個人都做了正確的事,但是“如果不是你如此正確,結局不會如此錯誤。”

失去的第二次機會,可憐!

如果上位者對待競爭失利者的法則在司馬攸身上不起作用,那麼他的命運會比既成事實好很多。但是,任何“前任”都不會過得太好,如其前海昏侯、其後如楊勇。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初期,兄弟二人頗為兄友弟恭,“武帝踐阼,封齊王”,“ 開府辟召,禮同三司”。但是即將到來和失去的第二次機會,時刻提醒著司馬攸,他的兄長一直保持著對他的警惕。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及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第二次機會是因為一者武帝的太子司馬衷是“不是肉糜”的初創者,二來鑑於司馬攸的能力、人望以及法理上的合法性,所以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

這一次的機會甚至賈允都在為之助力。但越是如此,司馬攸的命運越被長輩所驗證---

“及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及太后臨崩,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感受到威脅仍在的司馬炎,又是要求司馬攸“之國”,又是對司馬攸的“乞守先後陵,不許”,又是對司馬攸“疾轉篤,猶催上道”。甚至為了削弱司馬攸的力量,先是準備將其岳父賈允調出京城,又是同意太子司馬衷和賈允女結親,獲取其支持。

在一系列的打擊之後,司馬攸不僅第二次失去了獲得皇位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辭出信宿,歐血而薨,時年三十六”。而此前與司馬攸有隙的荀勖、侍中馮紞甚至對司馬炎說:

“齊王名過其實,而天下歸之。今自薨隕,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過!”

司馬攸又一次的失去了機會,與第一次相比,此次更為可憐,因為史書上幾乎看不到司馬攸在此過程中對皇位的主動索取,但是卻因為其所自帶的威脅被又一次的打擊。

第一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懿太看好他,第二次則是因為朝臣太看好他。

第一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炎比他弱,第二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炎的兒子比他弱。

第一次失去機會,他還有機會再獲得一次機會,第二次失去機會,他失去了所有的機會。

司馬炎的存在彷彿就是為了讓司馬家皇位的接替成為笑話---本為世子的候選人的他痛失良機,而且因為他存在,反而使得“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座上了寶座,如果不是有司馬攸的威脅,司馬炎就可以選擇其他兒子來繼承權利,起碼是守成之君,但是當時除了司馬衷以外沒有任何人的合法性可比司馬攸,司馬炎的內心多了司馬昭當年的算計,少了司馬昭當年的猶豫,所以現實的黑絲幽默自有其道理。

"

司馬攸的一生,有兩次機會可以坐到皇帝的位置,第一次錯過了,第二次也錯過了。

失去的第一次機會,可嘆!

司馬攸,字大猷,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文帝司馬昭之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其自幼有才華,受司馬懿、司馬昭喜愛,並且是內定的權利繼承人。

“(司馬攸)才望出武帝(司馬炎)之右,宣帝(司馬懿)每器之。景帝(司馬師)無子,命攸為嗣。”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至此,司馬攸是在祖父和父親的雙重欣賞目光中,被安排過繼給司馬師作為繼承人的,不僅是因為司馬師無子,還因為司馬家的權勢是司馬懿和司馬師出力創下的,司馬昭在接替兄長的權位後,最初想到的仍然是通過司馬攸的過繼,來還權與司馬師一脈。司馬師的無子屬於天時,司馬攸的優秀則屬於人和,按此發展下去,司馬攸由世子而皇帝的路徑不需要過多想象力即可預見,而這亦是多方共贏的局面。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然而,既然歷史的記錄已經形成,無奈的轉折也必然存在,個人命運的曲線也只能任由冰冷文字牽引,拐向另一個岔路口。

至考慮立世子時,雖然史書無法記錄其心理,但根據推測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司馬家未來的運數借由司馬昭的猶豫發揮了作用---雖然司馬昭齒邊言語為“此景王(司馬師)天下”,而且從實際意義上看,無論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為世子對司馬昭來講上都是一樣的,但是從法理上講,由於司馬攸已經過繼給了司馬師,“以帝弟攸為嗣” ,司馬攸名義上是司馬昭的侄子而非兒子,由此如果立司馬攸為世子,無論事實上父子血脈關係如何,至司馬攸後世,只能奉司馬師為祖,司馬昭一脈只能算作小宗,這想必是司馬昭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由此司馬攸已有的光環也在這搖擺中忽明忽暗。

正是看準了司馬昭的猶豫,“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司馬炎)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司馬昭)遂定。”

何曾之可惡,就如同兩人對弈,一方費勁心力才佈下妙局,前已為失之數子,不料被旁人一語叫破,由此強弱立變,勝負易主,失子難補,心血全空,棋盤外的惡毒猶如飯裡的沙粒,讓人猝不及防,最是可恨,似無心之語,實在可唾。

況且何曾本為獻媚,才能把種種算計的心思說的清新脫俗---因為司馬炎秀髮比較長,手長過膝,所以只能為君不能為臣。卻哪裡是首創,分明是拾當年對手劉備的牙慧。

於司馬攸而言,讓人可嘆之處不僅有何曾的獻媚幫閒可恨,更有賈允“幫外”的可氣。

賈允,司馬攸之岳父,“充女為齊王(司馬攸)妃”,“(允)有刀筆才,能觀察上旨。初,文帝以景帝恢贊王業,方傳位於舞陽侯攸。充稱武帝(司馬炎)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

同樣看透司馬昭心思的還有賈允,雖然為司馬攸的岳父,但是在選擇站隊時卻沒有支持自己的女婿,而是幫著外人,司馬炎。幫外的人可氣就可氣在你把他當自己人,他卻把你當外人,意外的冷落,突然的失落,如同兩軍對壘,突然倒戈。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司馬攸的第一次機會,以高分出場卻在這一組“幫幫團”的助攻下,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完美的失去了。

其可嘆之處在於,如果沒有如此看中他的司馬懿,如果沒有把他過繼給司馬師,如果把他留在司馬昭一脈,他完全有可能繼承司馬昭而為世子為皇帝;如果沒有何曾的幫閒,如果沒有賈允的幫外,如果沒有司馬昭的猶豫,他完全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每個人都做了正確的事,但是“如果不是你如此正確,結局不會如此錯誤。”

失去的第二次機會,可憐!

如果上位者對待競爭失利者的法則在司馬攸身上不起作用,那麼他的命運會比既成事實好很多。但是,任何“前任”都不會過得太好,如其前海昏侯、其後如楊勇。

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初期,兄弟二人頗為兄友弟恭,“武帝踐阼,封齊王”,“ 開府辟召,禮同三司”。但是即將到來和失去的第二次機會,時刻提醒著司馬攸,他的兄長一直保持著對他的警惕。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及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第二次機會是因為一者武帝的太子司馬衷是“不是肉糜”的初創者,二來鑑於司馬攸的能力、人望以及法理上的合法性,所以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

這一次的機會甚至賈允都在為之助力。但越是如此,司馬攸的命運越被長輩所驗證---

“及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及太后臨崩,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感受到威脅仍在的司馬炎,又是要求司馬攸“之國”,又是對司馬攸的“乞守先後陵,不許”,又是對司馬攸“疾轉篤,猶催上道”。甚至為了削弱司馬攸的力量,先是準備將其岳父賈允調出京城,又是同意太子司馬衷和賈允女結親,獲取其支持。

在一系列的打擊之後,司馬攸不僅第二次失去了獲得皇位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辭出信宿,歐血而薨,時年三十六”。而此前與司馬攸有隙的荀勖、侍中馮紞甚至對司馬炎說:

“齊王名過其實,而天下歸之。今自薨隕,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過!”

司馬攸又一次的失去了機會,與第一次相比,此次更為可憐,因為史書上幾乎看不到司馬攸在此過程中對皇位的主動索取,但是卻因為其所自帶的威脅被又一次的打擊。

第一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懿太看好他,第二次則是因為朝臣太看好他。

第一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炎比他弱,第二次失去機會是因為司馬炎的兒子比他弱。

第一次失去機會,他還有機會再獲得一次機會,第二次失去機會,他失去了所有的機會。

司馬炎的存在彷彿就是為了讓司馬家皇位的接替成為笑話---本為世子的候選人的他痛失良機,而且因為他存在,反而使得“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座上了寶座,如果不是有司馬攸的威脅,司馬炎就可以選擇其他兒子來繼承權利,起碼是守成之君,但是當時除了司馬衷以外沒有任何人的合法性可比司馬攸,司馬炎的內心多了司馬昭當年的算計,少了司馬昭當年的猶豫,所以現實的黑絲幽默自有其道理。

司馬攸——祖孫三代皇帝都認為他適合做皇帝,卻始終是皇帝備胎

甚至直至司馬攸離開這個世界,司馬家的皇位傳承都沒有因此而更加穩定,因為作為當時眾望所歸的“最優解”的消失,在貪婪的誘惑下,激發了其他諸王爭做“次優解”的戰爭,使得西晉政權陷入內鬥的泥潭。

與其說司馬攸失去了兩次為帝的機會,不如說西晉政權同樣失去了兩次可以使自己的性命更加“攸長”的機會,只能不斷的“衰敗”下去。

司馬家的即位難題,一直到司馬攸的下一代司馬冏那一輩時,得到了總爆發——司馬冏強力參與的八王之亂終於上演,父親的不公際遇未嘗不是徘徊在司馬冏心頭連綿的陰影,亦仍能看出一二代核心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埋下的重要指示精神,或者說,一個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