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和代幣,離“單飛”還有多遠?


區塊鏈和代幣,離“單飛”還有多遠?


幣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去年年底,比特幣從6000刀爆拉到20000刀,一時間,幣圈可謂是過年了,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高談闊論中,不少人紛紛進場,散戶們則紛紛拋出自己手中的競爭幣兌換成比特幣。

今年開始,寒流悄悄湧現,新一輪的幣圈熊市一直延展、從未斷絕,在長期的熊市中,摻雜著大量的質疑和看空的聲音,似乎每一輪的新動盪都能掀起軒然大波,並引發更深層次的大討論。

在綿綿的熊市之中,關於幣鏈分離的討論也日漸增多。我們知道,區塊鏈最原始的形態是幣鏈合一的,之前的區塊鏈和代幣如同兄弟般情同手足,那麼,區塊鏈和代幣(token),適合在不久的將來“單飛”嗎?

代幣(token)到底是什麼?

代幣(token)是區塊鏈裡最重要也是國內業界最迷糊的一個概念。

代幣對應的英文應該是token coin或者trade token常簡略為token不過反過來token就不僅僅是代幣,但它並沒有準確的唯一的中文名稱,於是常被錯誤或者無奈地翻譯成了代幣,或者更糟糕:“令牌”。token是個概念很大的單詞。

其實,Token這個詞在互聯網早期時代就有了,被翻譯做“令牌”。遊戲裡的“通關令牌”、“特權令牌”,意思就是拿到這個“令牌”就能做一些別人不能做的事,就是有了一定的權利和利益。而在互聯網時代,Token也是一樣,在登錄賬號之後,其實服務器會分發一個Token給你(對用戶是不可見的),每次進行操作的時候,都要帶上這個Token。

從它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出,Token(通證)並不是指代幣。那代幣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代幣只是通證的一種功能和價值體現。在區塊鏈領域,直到以太坊出現,任何人都能基於它發行Token。市面上Token被用來做ICO是普遍的做法,從此“Token”開始被廣泛譯為“代幣”,並被人們接受。

隨著數字貨幣市場的火爆,很多人都在說“炒幣”,事實上,大家所炒的數字幣就是一個區塊鏈項目的代幣。


區塊鏈和代幣,離“單飛”還有多遠?


比特幣和區塊鏈到底有什麼聯繫?

首先必須要知道一點,在中本聰的白皮書裡,根本沒有區塊鏈(blockchain/block chain)這個詞,只有chain。

一句話,比特幣帶來了區塊鏈技術,但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1.0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且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應用。解決了數字貨幣支付和價值流。

但區塊鏈應用遠不止,比如區塊鏈2.0的代表以太坊,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智能合約上,利用計算機代碼,設定好條件等,就能不需要人工干預自動直接執行合約上的協議,而且任何人都不能更改這個合約,相比依靠第三方如介紹人,中介機構執行合約,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智能合約更加公開透明。

因為它不屬於任何人任何公司,只知道執行合約上的代碼,且代碼不能被更改。

接下來就是區塊鏈3.0的展望,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應用代表,初衷就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在房產,遺囑,政府醫療,保險等方面開展應用。

區塊鏈技術能不能脫離代幣獨自存在?

比特幣是區塊鏈,但是區塊鏈並不是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可以說,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


區塊鏈和代幣,離“單飛”還有多遠?


像一些企業和政府使用的應用,一般屬於聯盟鏈和私有鏈,這樣的鏈一般只有授權的節點才能加入,是用不到代幣來激勵的。而像比特幣這樣,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的鏈,代幣作為經濟激勵,是必不可少的,它就像這個網絡中的血液,驅動整個網絡運作下去。

各國都對幣圈與鏈圈進行了不同的政策管理和資源分配。並不是說數字貨幣是罪惡的,正是因為幣圈的存在,才將普通大眾的關注點拉到區塊鏈這一技術上來,正是因為幣圈的暴利,讓大家有慾望去學習區塊鏈這一底層技術。

但是目前的發展來看,真正的幣圈與鏈圈從來沒有重合,而且隨著暴利的誘惑,其負面作用越來越大,很多人抱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態參與進來,割韭菜、梭哈、跑路、拉盤的消息更是層出不窮。

為什麼要“幣鏈分離”?

現在的幣圈泡沫,和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有點類似。1992年的互聯網,還處於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當時網站只有10個,從1995年開始,互聯網泡沫逐漸升溫,大批網站成立,那個時候成立一個網站就像現在的ICO,融資非常容易,到2000年泡沫達到頂峰,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數到達5048.62,之後泡沫破滅,到2001年,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倒閉。就用戶滲透率和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來看,當下的區塊鏈就像1995年的互聯網,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區塊鏈的底層技術還面臨著嚴峻的技術瓶頸,處理速度、吞吐量限制了區塊鏈的大規模商業應用,資金本應該流向發展區塊鏈技術的地方,可最近兩年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大量的公司以1CO的名義發行空氣幣,割韭菜、圈錢跑路的戲碼不斷上演,泡沫帶來了過度投機,很少有人關心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大家只想一夜暴富,這些投機的人嚴重阻礙了區塊鏈行業的良性發展。

為了抑制幣圈亂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2017年9月4日七部委發佈聯合公告,今年8月24,五部委又發佈聯合公告,堅決打擊1CO,打擊借區塊鏈名義的非法集資、詐騙、傳銷。事實證明這些監管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保住了普通投資者的身家性命,按住了項目方浮躁的心,同時也給了真正的創業者一個良好的環境。

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是政府的職責,從目前的監管態勢來看,“規範幣圈,鼓勵鏈圈”將是長期的政策走向。


區塊鏈和代幣,離“單飛”還有多遠?


中國特色:“幣鏈分離式”監管

中國政府對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根據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其中2017年是一個重要的監管分界點。

早在2013年,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就開始在中國興起了,當時中國人就已經在百度中搜索出了一個“比特幣”的小高峰,而這個關注高峰要遠遠早於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雖然如此,但當時的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還只在一個小範圍內小規模的發展,中國政府也並沒有對區塊鏈或加密貨幣有過多的關注和監管。像其他新興技術一樣,這時的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還在自由的生長。

到了2017年,在寬鬆的政策環境中,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指數式上漲,中國的區塊鏈行業爆發了。就在這時催生了眾多加密資產交易平臺,以及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等新型融資模式。火爆的市場吸引了大量投資者,整個市場投機色彩濃厚,洗錢、欺詐發行、莊家控盤等問題開始滋生。

面對這樣的無序發展狀態,中國政府重拳整治加密貨幣市場。8月3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各類以ICO名義吸收投資相關風險的提示》,指出以ICO名義從事融資活動未取得任何許可。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依然支持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國務院在10月發佈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於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

2017年多個行政與司法規範文件的出臺標誌著中國政府監管態度的明朗化,在中國政府的眼中,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是兩個可以分離的東西。

雖然中國的監管部門已經禁止中國投資者和企業參與數字貨幣行業,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停止了對“token”的研究,只是在目前行業不明朗不完善及投資者極度缺乏理性的情況下,中國大批量的投資者入場會帶來加密貨幣泡沫,同時給了希望假借區塊鏈之名利用空氣幣等的假項目方肆意圈錢的機會。當泡沫破滅,投資市場秩序混亂時,中國經濟便會遭遇極大的破壞。

因此,幣鏈分離是當下中國必須要走的路。從目前來看,幣鏈分離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正從現階段的 “幣鏈分離”進一步演變為 ‘證幣分離”(Token指通證,Coin指代幣)。但是,這並不代表,未來“token”不會被合法化,嚴格意義來說,一切皆有可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