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聯合發文推進,數學研究能否走出中國道路'

"

作者 | 韓揚眉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

近日,為切實加強我國數學科學研究,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發佈《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要持續穩定支持基礎數學科學,加強應用數學和數學的應用研究,持續推進和深化高層次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在我國,數學科學,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部分引領原創缺失

數學實力往往影響著國家實力。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數學論文數量與質量都有大幅提升。

據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數據,2006~2015年,中國的論文數量與被引頻次世界排名一直穩居第2位,並不斷縮小同排名第1位的美國的差距。

而且,在7月20日,從大洋彼岸西班牙也傳來一則好消息——在第九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閉幕式上,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被宣佈繼任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盟主席

這是中國大陸學者首次當選國際數學領域學會的負責人。

“可見我國應用數學家在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當前我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部分領域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列。”在現場參會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副祕書長劉歆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也不得不承認,我國的數學基礎研究依舊很薄弱。

劉歆表示,“由於中國現代數學發展起步較晚,學科、地域發展都不平衡。全國數學工作者很多,但是跟風研究較多,專注原創性研究較少。”

“缺少自己的特色。”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孫智偉深表認同,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應堅持數學家吳文俊先生的觀點:走自己的路!

方案提出,鼓勵科研人員瞄準數學科學重大國際前沿問題和學科發展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鼓勵探索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強化優秀人才培養,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加大。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國家天元數學中心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中部5個地區中心相繼建立,對數學各個領域的前沿方向的發展、交流給予持續穩定的資助。

“這對解決我國數學發展不平衡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劉歆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告訴《中國科學報》,對基礎數學研究的支持,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宜過於集中。面要廣一些,持續時間要長一些。“我國有些數學家長期關注一些基礎數學問題的研究,有可能面臨突破,應予關注。”

基礎應用相輔相成

從“卡脖子”的芯片與人工智能算法,到安全防衛的密碼學,再到高端先進製造的材料科學……最初被認為“無用”的純數學研究在諸多領域“落地”,併成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有時還相互轉化。基礎數學發展出來的理論或工具可能有助於數學應用,應用數學研究也會產生很有意思的純數學問題。”孫智偉說。

張景中認為,做應用研究,常常在面臨實際應用時需要更多支持。“因為把數學成果變為具體操作常常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通常是經過專家論證確定立項。但有時創新成果得不到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做更多的調查研究,做更細緻的工作。”

為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產業化的對接融通,提升數學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方案專門提到,支持地方政府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應用數學中心。

曾在德國和美國有過較長時間交流訪問的劉歆看到,這些國家的企業界和數學家關係非常緊密,企業會和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比如設立橫向項目、資助數學領域的學術會議、提供實習機會等。

“在我國,這種關係還非常薄弱。由於企業對數學認識的侷限性,往往避免不了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對此,劉歆建議,企業應多與國家級學會交流,支持和鼓勵對社會、企業有用的數學研究。

強化教育儲備人才

方案指出,培育優秀數學後備人才,加強國際合作。

在張景中看來,數學人才的培養,甚至科學人才的培養,從長遠看要靠數學教育。“我國教育數學幾十年的研究和教學實踐效果表明,教育數學的成果進入教學,能夠大範圍、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我相信,隨著教育數學的發展,幾十年來國際上基礎數學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將在今後10年到20年間得到解決的辦法。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處於領先地位。”

劉歆從數學領域青年科研人員角度提出,他們目前面臨著各類基金申請、職稱評定、研究生資源有限等“負擔”。

建議,國家能給優秀的數學後備人才更穩定的支持、更科學寬鬆的評價體系,以及更多選擇研究生、建立團隊的機會,這將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巨大幫助。

“40歲之後的數學家除了自我追求外,還應重視指導培養研究生。”有著20餘年教學經驗的孫智偉建議,要把培養青年數學人才當成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

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還要激發他們對數學的熱情,注重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孫智偉建議,應注重互補、講究實效,達到1+1>2的效果,不能流於形式,只追求表面轟動效應。“如果只是邀請一些名人作一兩場報告,而本單位卻沒有做相關研究的學者,那就沒太大實際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9-07-22 第1版 要聞)

"

作者 | 韓揚眉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

近日,為切實加強我國數學科學研究,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發佈《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要持續穩定支持基礎數學科學,加強應用數學和數學的應用研究,持續推進和深化高層次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在我國,數學科學,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部分引領原創缺失

數學實力往往影響著國家實力。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數學論文數量與質量都有大幅提升。

據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數據,2006~2015年,中國的論文數量與被引頻次世界排名一直穩居第2位,並不斷縮小同排名第1位的美國的差距。

而且,在7月20日,從大洋彼岸西班牙也傳來一則好消息——在第九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閉幕式上,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被宣佈繼任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盟主席

這是中國大陸學者首次當選國際數學領域學會的負責人。

“可見我國應用數學家在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當前我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部分領域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列。”在現場參會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副祕書長劉歆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也不得不承認,我國的數學基礎研究依舊很薄弱。

劉歆表示,“由於中國現代數學發展起步較晚,學科、地域發展都不平衡。全國數學工作者很多,但是跟風研究較多,專注原創性研究較少。”

“缺少自己的特色。”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孫智偉深表認同,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應堅持數學家吳文俊先生的觀點:走自己的路!

方案提出,鼓勵科研人員瞄準數學科學重大國際前沿問題和學科發展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鼓勵探索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強化優秀人才培養,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加大。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國家天元數學中心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中部5個地區中心相繼建立,對數學各個領域的前沿方向的發展、交流給予持續穩定的資助。

“這對解決我國數學發展不平衡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劉歆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告訴《中國科學報》,對基礎數學研究的支持,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宜過於集中。面要廣一些,持續時間要長一些。“我國有些數學家長期關注一些基礎數學問題的研究,有可能面臨突破,應予關注。”

基礎應用相輔相成

從“卡脖子”的芯片與人工智能算法,到安全防衛的密碼學,再到高端先進製造的材料科學……最初被認為“無用”的純數學研究在諸多領域“落地”,併成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有時還相互轉化。基礎數學發展出來的理論或工具可能有助於數學應用,應用數學研究也會產生很有意思的純數學問題。”孫智偉說。

張景中認為,做應用研究,常常在面臨實際應用時需要更多支持。“因為把數學成果變為具體操作常常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通常是經過專家論證確定立項。但有時創新成果得不到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做更多的調查研究,做更細緻的工作。”

為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產業化的對接融通,提升數學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方案專門提到,支持地方政府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應用數學中心。

曾在德國和美國有過較長時間交流訪問的劉歆看到,這些國家的企業界和數學家關係非常緊密,企業會和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比如設立橫向項目、資助數學領域的學術會議、提供實習機會等。

“在我國,這種關係還非常薄弱。由於企業對數學認識的侷限性,往往避免不了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對此,劉歆建議,企業應多與國家級學會交流,支持和鼓勵對社會、企業有用的數學研究。

強化教育儲備人才

方案指出,培育優秀數學後備人才,加強國際合作。

在張景中看來,數學人才的培養,甚至科學人才的培養,從長遠看要靠數學教育。“我國教育數學幾十年的研究和教學實踐效果表明,教育數學的成果進入教學,能夠大範圍、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我相信,隨著教育數學的發展,幾十年來國際上基礎數學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將在今後10年到20年間得到解決的辦法。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處於領先地位。”

劉歆從數學領域青年科研人員角度提出,他們目前面臨著各類基金申請、職稱評定、研究生資源有限等“負擔”。

建議,國家能給優秀的數學後備人才更穩定的支持、更科學寬鬆的評價體系,以及更多選擇研究生、建立團隊的機會,這將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巨大幫助。

“40歲之後的數學家除了自我追求外,還應重視指導培養研究生。”有著20餘年教學經驗的孫智偉建議,要把培養青年數學人才當成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

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還要激發他們對數學的熱情,注重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孫智偉建議,應注重互補、講究實效,達到1+1>2的效果,不能流於形式,只追求表面轟動效應。“如果只是邀請一些名人作一兩場報告,而本單位卻沒有做相關研究的學者,那就沒太大實際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9-07-22 第1版 要聞)

四部委聯合發文推進,數學研究能否走出中國道路"

作者 | 韓揚眉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重大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

近日,為切實加強我國數學科學研究,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發佈《關於加強數學科學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要持續穩定支持基礎數學科學,加強應用數學和數學的應用研究,持續推進和深化高層次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在我國,數學科學,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部分引領原創缺失

數學實力往往影響著國家實力。

近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數學論文數量與質量都有大幅提升。

據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數據,2006~2015年,中國的論文數量與被引頻次世界排名一直穩居第2位,並不斷縮小同排名第1位的美國的差距。

而且,在7月20日,從大洋彼岸西班牙也傳來一則好消息——在第九屆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閉幕式上,中科院院士、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被宣佈繼任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聯盟主席

這是中國大陸學者首次當選國際數學領域學會的負責人。

“可見我國應用數學家在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領域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當前我國在基礎數學、應用數學部分領域的研究已走在國際前列。”在現場參會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會副祕書長劉歆告訴《中國科學報》。

然而,也不得不承認,我國的數學基礎研究依舊很薄弱。

劉歆表示,“由於中國現代數學發展起步較晚,學科、地域發展都不平衡。全國數學工作者很多,但是跟風研究較多,專注原創性研究較少。”

“缺少自己的特色。”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孫智偉深表認同,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應堅持數學家吳文俊先生的觀點:走自己的路!

方案提出,鼓勵科研人員瞄準數學科學重大國際前沿問題和學科發展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鼓勵探索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強化優秀人才培養,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加大。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國家天元數學中心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中部5個地區中心相繼建立,對數學各個領域的前沿方向的發展、交流給予持續穩定的資助。

“這對解決我國數學發展不平衡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劉歆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告訴《中國科學報》,對基礎數學研究的支持,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宜過於集中。面要廣一些,持續時間要長一些。“我國有些數學家長期關注一些基礎數學問題的研究,有可能面臨突破,應予關注。”

基礎應用相輔相成

從“卡脖子”的芯片與人工智能算法,到安全防衛的密碼學,再到高端先進製造的材料科學……最初被認為“無用”的純數學研究在諸多領域“落地”,併成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並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有時還相互轉化。基礎數學發展出來的理論或工具可能有助於數學應用,應用數學研究也會產生很有意思的純數學問題。”孫智偉說。

張景中認為,做應用研究,常常在面臨實際應用時需要更多支持。“因為把數學成果變為具體操作常常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涉及更多方面的利益,通常是經過專家論證確定立項。但有時創新成果得不到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這就需要有關方面做更多的調查研究,做更細緻的工作。”

為推進數學與工程應用、產業化的對接融通,提升數學支撐創新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方案專門提到,支持地方政府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應用數學中心。

曾在德國和美國有過較長時間交流訪問的劉歆看到,這些國家的企業界和數學家關係非常緊密,企業會和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比如設立橫向項目、資助數學領域的學術會議、提供實習機會等。

“在我國,這種關係還非常薄弱。由於企業對數學認識的侷限性,往往避免不了重複投資與資源浪費。”對此,劉歆建議,企業應多與國家級學會交流,支持和鼓勵對社會、企業有用的數學研究。

強化教育儲備人才

方案指出,培育優秀數學後備人才,加強國際合作。

在張景中看來,數學人才的培養,甚至科學人才的培養,從長遠看要靠數學教育。“我國教育數學幾十年的研究和教學實踐效果表明,教育數學的成果進入教學,能夠大範圍、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我相信,隨著教育數學的發展,幾十年來國際上基礎數學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將在今後10年到20年間得到解決的辦法。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處於領先地位。”

劉歆從數學領域青年科研人員角度提出,他們目前面臨著各類基金申請、職稱評定、研究生資源有限等“負擔”。

建議,國家能給優秀的數學後備人才更穩定的支持、更科學寬鬆的評價體系,以及更多選擇研究生、建立團隊的機會,這將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巨大幫助。

“40歲之後的數學家除了自我追求外,還應重視指導培養研究生。”有著20餘年教學經驗的孫智偉建議,要把培養青年數學人才當成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

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還要激發他們對數學的熱情,注重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孫智偉建議,應注重互補、講究實效,達到1+1>2的效果,不能流於形式,只追求表面轟動效應。“如果只是邀請一些名人作一兩場報告,而本單位卻沒有做相關研究的學者,那就沒太大實際效果。”

《中國科學報》 (2019-07-22 第1版 要聞)

四部委聯合發文推進,數學研究能否走出中國道路四部委聯合發文推進,數學研究能否走出中國道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