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與一座城——集寧區霸王河變遷記

水利工程 建築 水汙染 三農 烏蘭察布新聞網 2018-12-01
一條河與一座城——集寧區霸王河變遷記

山城印象——霸王河夜景 段建寧攝

劉向陽是集寧區霸王河生態公園的一名看護員,在霸王河畔長大的他,常用“天翻地覆”來形容霸王河這些年的變化。

今年58歲的劉向陽清楚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霸王河還是常年有水的,水質也比較清澈,但從八十年代起,斷流的時間越來越長,河流越來越細,越來越混濁。

2010年市裡啟動霸王河治理工程時,集寧區10個村莊,520多戶農民和部分耕地納入徵拆範圍,劉向陽所在慄家村也列在其中。面臨徵地、搬遷時,劉向陽和很多村民從開始的不甚理解到後來積極支持這項護衛母親河的活動,觀念轉變的背後是各級幹部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和真情打動。

耕地被徵後,劉向陽被安置到看護霸王河的公益崗位,有了穩定收入。很快他家也按政策享受拆遷政策,在霸王河東岸的江東郡小區住上了新樓房,過上了新生活。

劉向陽說:“如今作為看護員,每當聽到遊客誇讚霸王河,心底就會生出生為集寧人的自豪感”。

一條河的變遷,不僅改變了像劉向陽這樣的搬遷戶的生活,更是提升了這座城市的品位。

集寧區國家溼地保護管理局局長範如鋮是霸王河改造治理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現今的管理者,說起霸王河的變遷歷程,他如數家珍。

範如鋮至今難忘,籌謀改造霸王河之時的情景。流經集寧22公里的霸王河,常年斷流,河道里汙水橫流,垃圾成堆,甚至有耕地、建築侵佔河道,兩岸遍佈砂石廠,環境之惡劣,用滿目瘡痍形容,毫不為過。

2009年烏蘭察布市和集寧區兩級黨委政府決定,拯救中心城區的這條母親河啟動建設霸王河水庫。

2010年9月起,一場浩大的生態治理工程拉開帷幕。從規劃之初,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就決定高起點打造一個集生態治理、城市景觀、市民休閒娛樂健身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

在認真研究規劃後,他們決定將22公里長的流域,按功能規劃為上中下三段,分別治理。上游段7公里長的河道被劃為生態觀光體驗區,處於城市規劃區內的中游段,被劃為人文景觀區,下游段被規劃為生態溼地保護區。

疏浚河道、築壩固堤,綠化岸線,治理改造入河排汙,修建廣場園路,架設美化橋樑,各項工程分頭有序地推進,經過三年的四季不停工、晝夜加班、精打細磨,一處15公里長,寬約1公里的水域綠化景觀帶的生態公園,躍然眼前,驚豔了集寧人。

市民查幹感慨:“霸王河可真是用心打造的民心工程。”她的一番話道出千萬個集寧人的心聲。

建設者的“用心”,體現在工程建設的方方面面:

依勢因需而建的水庫黏土心牆壩、橡膠壩、鋼閘壩、混凝土重力壩等15處攔河建築,各具特色,既是水利工程也是人文景觀。

就連護岸都採用獨具匠心的格賓網(石)塊的方法,既做了防護又為水草滋生創造了條件,終換來連片蘆葦隨風翻滾的壯麗景觀。

錯落於霸王河兩岸的釣魚廣場、納爾松風情園、瀑布廣場等10個主題廣場,成為烏蘭察布各類節慶活動的主要場地和市民休閒娛樂、健身養生的好去處。

河兩岸的花草樹木的栽植也讓建設者費盡了心思。兩岸薄薄的土層下都是玄武岩,植樹造綠很難成活。為此,他們在清理河道的時候,就把河底的淤泥有計劃地覆在兩岸綠化帶區域,形成有機土層,再植樹造林,種花種草。幾年間,共種植各類樹木花灌60多種,1200多萬株,綠化面積達650萬平方米。喬灌結合,高地錯落,色彩斑瀾的景觀帶,四季裡呈現不同妝容,美不勝收。

如今的霸王河不負自治區級水利風景區,3A級旅遊景區,國家溼地公園的美譽。呈現出“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的怡然景緻,兩岸樹木蔥蘢、花草繁密的良好生態,吸引眾多飛禽、水鳥在這裡安憩。市民宿林森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專愛拍鳥的他,這些年在霸王河生態公園用鏡頭捕捉到了鸕鶿、白鷺、大斑啄木鳥等幾十種珍貴鳥禽的倩影。

霸王河已然成為集寧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原來的繞城河,成為穿城而過的景觀河,牽動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規劃,帶動城市向東拓展。如今,兩岸大廈林立,人氣聚集,山城因這條河而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本報首席記者 烏雲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