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嵒《十五竹圖》清賞

書法 華嵒 藝術 吳湖帆 中國書法網 2017-06-24
華嵒《十五竹圖》清賞

清 華喦 十五竹圖 立軸 水墨紙本

【作品賞析】

好畫總有看頭,也有說頭,並不一味在乎畫幅的大小、筆墨的繁簡和是否設色之類,反之,一覽無餘就不是好畫。《十五竹圖》是一幅清氣四溢的華嵒妙筆,水墨紙本,繪湖石修竹,竹子從幅底拔起,不見偃仰,沒有倚側,而是枝枝向上,構圖立意已與俗違。竹瘦葉繁,虛實之間,但見意境疏宕空明。取名《十五竹圖》,是吳湖帆妙題,說句不揣淺陋的話,初識此畫時,我以為畫名取自某個典故,檢索數據後才知道吳湖帆是實話實說,點了數後才取這個名的。華嵒作畫如其做人,最忌俗氣,他刻有一方印“終與俗違”,常常鈐在他最滿意或者最有個性的作品上。甚麼叫俗?因人而異,但是在華嵒看來,人云亦云就是俗。所以他畫竹不為象徵意義,但求物理本性,所繪竹子不以偃仰倚側取勝,而是注重自然形態的把握,強調竹子本身的觀賞性。吳湖帆也是不染俗塵的人,他知華嵒深矣,看似極普通的一個名字,實在是取出了他對華嵒的理解,如果把這幅畫的名字取成《竹石圖》或者《湖石墨竹》之類,那便落了俗套了。當年北宋李營丘繪有一幅山水,左岸是數株老樹,右岸峰巒層染,近景孤舟寒江,很有意境。李成給畫取的名字叫《江干七樹圖》,也是數著數取的。王翬曾觀賞此作,極為欣賞,並作摹本,取名字還是叫《江干七樹圖》。兩幅畫取名如出一轍,是英雄所見。不獵奇,不刻意,老老實實,大拙返雅。

華嵒繪竹不多,而且喜用水墨,即使設色的山水或者花鳥人物畫中的配景之竹,也是多以水墨出之,這可以說是他自始至終的特點。早年繪竹寫實的成份多些,筆略乾澀,澀中見潤,晚年則寫意的成份多些,用筆也是愈後愈潤,是潤中見澀。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沈瑜篤學圖》中就繪有叢竹配景,與《十五竹圖》中竹的畫法頗為相似,《沈瑜篤學圖》作於1731年,是華嵒48歲時所繪,而《十五竹圖》未署年款,題詩之後僅署“新羅山人寫於講聲書舍”,依風格看,兩幅作品大約作於差不多時候,或者《十五竹圖》的時間更早一些。

《十五竹圖》共有四家詩跋,兩家跋於畫心,兩家跋於裱邊,分別為吳焯、汪惟憲、奚岡和吳錫麒,都是清中期聲譽卓著的幹嘉名賢,而且都是杭州人(吳焯一作安徽歙縣人),其中吳焯、汪惟憲不僅與華嵒同時代,還是華嵒移居杭州之後的朋友。四個人中,吳焯以詩、古文擅名江南,是大藏書家,畫竹也有名;汪惟憲即水蓮居士,擅書法,尤擅鑑賞書畫,當年在杭州甚有名氣;蒙泉外史奚岡更是詩書畫印俱精,是“西泠八家”的重要成員;而吳錫麒則是四人中“學歷”、職務最高的一位,他是乾隆四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嘉慶朝時更出任全國唯一的“國立大學”校長——國子監祭酒一職,他也學養宏富,並擅書法詩文,著作等身。這四個人儘管不同時代(奚岡與吳錫麒同時,且同一年出生),但是文人都喜歡竹子,一幅畫,華嵒讓大家結成竹緣,在《十五竹圖》上抒發情懷,於是,詩與畫,合為清韻,譜成雅逸的樂章,綿綿永傳。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歡迎聯繫,加入盛世藝拍拍友群,感受收藏的快樂!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