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藝術 華嵒 髡殘 美術 小感情擦出大夥花 小感情擦出大夥花 2017-09-14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李鱓鬆藤圖軸】

《鬆藤圖》軸,清,李鱓作,紙本,設色,縱124cm,橫62.6cm。

本幅自識:“漫驚筆底混龍蛇,世事誰能獨起家。鬆因掩映多蒼翠,藤以攀高愈發花。雍正八年十月李鱓寫。”鈐“李鱓”、“復堂”印二方。

雍正八年即1730年,李鱓時年45歲。是年八月,他得到第二次進入宮廷的機會,但他並未因討統治者歡心而一味摹古,從事工整嚴謹的繪畫,而是以自己的繪畫理想放筆寫意。十月,他創作了這幅《鬆藤圖》。畫面上,蒼老的鬆幹上纏繞褚色藤蘿,構圖講究,設色淡雅,用筆蒼勁,潑墨淋漓,隨意點染,卻不零亂,很有整體感。尤其擅於用水,畫面象剛畫完時一樣溼潤清新。是李鱓寫意畫的代表作,體現了他以抒發性情為個性的畫風。

《故宮文物大典》繪畫卷影印。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髡殘層巖疊壑圖軸】

《層巖疊壑圖》軸,清,髡殘作,紙本,設色,縱169cm,橫41.5cm。

本幅自題五言詩一首:“層巒與疊壑,雲深萬木稠。驚泉飛嶺外,猿鶴靜無儔。中有幽人居,傍溪而臨流。日夕潭佳語,願隨鹿豕遊。大江天一線,來往賈人舟。何如道人意,無欲自優遊。癸卯秋九月,過幽閒精舍寫此以志其懷焉。天壤石溪殘道者。”鈐“石谿”、“白禿”、“介丘”印三方。“癸卯”為康熙二年(1663),髡殘時年52歲。

收藏印:“雪盦銘心之品”、“張大千印”等。

此圖山巒重疊,結構飽滿,一條山路順山勢自下而上蜿蜒曲折,使景物繁複而不迫塞,佈局巧妙,具有“奧境奇闢,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的意境。以幹筆皴擦山石,濃墨點苔,氣韻渾厚。用筆蒼渾、老辣,用墨層次豐富,展現了石谿極具個性的繪畫風格,是代表石谿成熟畫風的傑作。

《虛齋名畫錄》卷十、《大風堂書畫錄》著錄。《中國繪畫史圖錄》、《故宮文物大典》繪畫卷影印。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高鳳翰自畫像軸】

《自畫像》軸,清,高鳳翰作,絹本,設色,縱106cm,橫53.4cm。

圖右下角自題:“寥天孤鶴,託跡冥鴻。迥臨絕嶠,坐領長風。倘有成連刺舡出沒其中乎?丁未三月初一日南村居士題。”鈐“鳳”、“翰”。

《自畫像》作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時年作者45歲。畫面上,高鳳翰身著白衫,頭戴斗笠,側身倚石坐於斷壁懸崖之上,崖上松柏怪生,崖下波濤澎湃,陡峭的巨石衝出水面,長空中,一隻孤鶴飛翔而來,畫家俯覽水面,似引起無限思緒。當時正值高鳳翰仕途轉折時期,是年,他赴濟南省試,應選,次年赴京應試,考列一等,分發安徽試用。他並不熱衷仕途,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也很不滿,應試做官可能是生活所迫,作品即是他當時心境的寫照。圖中,畫家將自己置於陡峭的絕壁之間,險峻的山石,洶湧的江水,奇生的古木,使人感受到的不是士大夫寄託林泉之志的山水,而是預示著人生的艱險,仕途的艱辛。

此圖構圖新穎,以仰視的角度截取山崖一角,江水自遠而近佈滿畫面,氣勢強大,使景物具有高遠和深遠之勢,以烘托主題。高鳳翰的自畫像非常寫實,據載,高鳳翰長眉廣額,身體偉岸,又有美髯,曾自署“髯高”。他曾畫過一幅《披褐圖》,其人物面貌與此幅相似。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羅聘鄧石如登岱圖軸】

《鄧石如登岱圖》軸,清,羅聘作,紙本,墨筆,縱83.5cm,橫51.1cm。

圖左下款識“揚州羅聘寫”。下鈐“寫真不貌尋常人”。畫幅及詩堂、裱邊有左宗棠、康有為等人題詩。曾經鄧石如後裔鄧以蟄收藏。

鄧琰(1743--1805年),字石如,安徽懷寧人,清中期著名篆刻家,有“鄧派”之稱,兼善書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鄧石如同往。秋,途經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後,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

鄧石如曾作《登岱》詩:“岱秩巍巍秉節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無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腳高。過眼雲煙失齊魯,增封諸嶽視兒曹。尊巖莫訝風塵跡,終古乾坤幾布袍。”(《完白山人詩存》)圖中所繪正是此詩的意境,取日觀峰頂一角,懸崖之下,雲煙繚繞,身處此景,鄧石如思緒萬千。畫家在圖中深刻地揭示了鄧氏當時的心情,故被鄧石如視為珍愛之物。《完白山人詩存》中記:“餘(鄧石如)與兩峰遇於京師,兩峰為作《登岱圖》,因作篆以報之。”文中所說的印便是此圖中的“寫真不貌尋常人”,可見兩人的友誼之深。

此圖畫山用筆揮灑自如,淡墨皴染中用濃墨點苔,流雲與突起的岩石相映襯,使山峰具有動勢。人物畫法有金農筆意,頭部較大,略為誇張,但刻畫精細,人物神態的沉穩與景物的動勢形成了對比,突出了人物的氣韻和心境,表現了畫家凝練的繪畫技藝。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閔貞巴慰祖像軸】

《巴慰祖像》軸,清,閔貞作,紙本,設色,縱103.5cm,橫31.6cm。

本幅有元煥樞題名“雋堂居士像”,金榜、達生、嗣生三家題記,吳雲蒸觀款,裱邊有韓廷秀、程振甲等七家題記。

畫面上,巴慰祖約50歲年紀,身著青杉,外披紅袍,端坐在藍底黃花的蒲墊上,神態安詳,面部瘦削,目光矍鑠,但似有倦容,使人聯想到顧愷之筆下維摩詰“輕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的情形,可知此圖作於巴氏生病之時。畫家用寫實畫法,精細逼真,人物面部吸取“波臣派”畫法,細筆勾勒,淡色暈染,深色畫陰影,凹凸感顯而易見。畫家以色彩的運用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兩顴、雙頰、眼窩交待清晰,衣紋用筆細勁,轉折略有頓挫,敷色講究,畫面古樸典雅,注重形式與內容統一的整體感,將筆下的肖像表現得形神兼備,此圖堪稱閔貞之精品。

清朝華嵒詩書畫三絕

【華嵒自畫像圖軸】

《自畫像圖》軸,清,華嵒作,紙本,設色,縱130.5cm,橫50.7cm。

本幅自題:“新羅山人小景。嗤餘好事徒,性耽山野僻。每入深谷中,貪玩泉與石。或遇奇邱壑,雙飛折齒屐。翩翩排煙雲,如翅生兩腋。此興四十年,追思殊可惜。邇來筋骨老,迥不及疇昔。聊以孤鬆唫,閉之蒿間宅。洞然窺小牖,寥蕭浮虛白。炎風扇大火,高天苦燔炙。倦臥竹筐床,清汗濕枕蓆。耶得踏層冰,散發傾厓側。其坐捉筆硯,寫我軀七尺。嬴形侶鶴臒,峭兀比霜柏。俯仰絕塵境,晨昏不相迫。草色榮空春,苔紋華石壁。古藤結遊青,寒水浸僵碧。悠悠小乾坤,福地無災厄。雍正丁未長夏新羅山人坐講聲書舍戲墨。”鈐“秋月”、“華嵒”。引首鈐“小園”,右下鈐“ 離垢”。“雍正丁未”為1727年,華嵒時年46歲。

華嵒是一位來自民間的畫家,曾流寓杭州,結識了浙東學者歷鄂、吳石侖等人,這些友人多是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文人,在他們的影響下,華嵒潛心詩文書畫,獲得了“詩書畫三絕”的美譽。為了謀生,他曾經歷仕途,但目睹官場的種種不平,終於放棄仕宦,往來於杭州與揚州之間,以賣畫為生,並結識了“揚州八怪”等畫家。75歲病逝。華嵒一生貧苦,他在畫中以“筆端刷卻世間塵”,全心表現對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他遊歷甚多,眼界開闊,為許多畫家所不及。此圖為一件即興之作,描繪了暑夏之時,華嵒身著夏衫,半敞衣襟,優遊林泉的欣悅之情。他倚石盤膝,臨泉而坐,左手拈鬚,右手撫石,意態閒暇。身後山石高聳,深青色的古藤纏繞著峰巒,遠處瀑布羸垂巖而下,匯流成河。讀其詩,更使人感受到作者熱愛自然、超然離垢的情懷。圖中的人物肖像寫實而又帶有寫意的意味,造型略有誇張,與作者其他的人物畫有相似之處,如《天山積雪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此圖線條簡練,隨意瀟灑,筆調疏簡,追求一種文人意趣,具有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感謝今日頭條提供大家交流的平臺,也感謝大家的關注,這裡是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的家園。定期為您提供全球藝術品最新資訊、市場行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