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書法 張海 藝術 草書 康有為 書法微評 2018-11-29

不管你們認可不認可,中書協前任主席張海先生,雖然書法作品大家不太認可,但張海近年來在書法上可謂下了不少功夫,從他十年前南方三展中可以看到他超越自己的種種努力。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他已經從書法高原區進入到書法的六千米高度。我們知道,登山之難在八千米的喜馬拉雅山在上珠峰的幾百米,可是要拼盡全力耗費漫長的一天時間。幾百米人在平地上不到一分鐘就跑到了,為什麼越到高處不勝寒之境卻越加艱難?這觸及了張海創作難度中對三個“書法悖論”: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第一個悖論是寫隸書之“碑”卻重視“帖”。他在廟堂氣甚濃的漢隸《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等碑的高古風格中,摻入了漢簡筆意,並且在筆法上以草書來寫,其風格誇張變形,用筆連綿纏繞,本來寫碑是要寫的厚重、寬博、大氣,甚至是凜凜然,他卻寫得飄逸、超脫,並把草書和楷意融入隸書中去了,強化了草體意味,轉折處楷書筆法的摻入,用墨乾溼濃淡的豐富變化——被書法界稱之為“草隸”。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寫碑而重帖,這就是悖論!認為20世紀的碑學與帖學之爭,大抵以1891年《廣藝舟雙楫》為招銀。這部書法論與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同時問世,當然染上了濃烈而偏激的變法思想。眾所周知,康有為主張今文經學,而否定古文經學。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與此相關,在書法上康主張所謂今學——碑學,而否定古學——帖學。康有為從自己的保皇的變法出發,其帖學觀及碑學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學思想上,故而對帖學加以全面否定。他隨意以開新守舊同書法加以比附——以守舊黨開新黨之爭來比附當時帖學碑學之爭,武斷地將所謂開新者視為碑學,而將守舊者看成帖學,進而從乾嘉時的金石學的路徑走入民間書法,在北碑之後,從墓誌書法、西北簡牘(包括樓蘭殘紙)中汲取營養,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過分人為地將中國書法正脈——帖學加以斷然否定,其偏激的學術眼光造成了對帖學的不公正和對碑學的過分吹捧,實在是失察之處多多。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在我看來,二十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書法走進了一個誤區是太過重碑而不重帖。其實寫字的人知道,我們寫行草必須看纖毫畢現的“帖”。而碑則是文人寫過,工匠描紅,匠人再刻,更經過兩千年的風霜雨雪,日晒雨林,風化嚴重,最後看到的碑,人們拿著毛筆把天作之合的所有變化寫出來,那不是人為嗎?那不是匠氣嗎?張海先生以帖的筆法寫碑,鮮活可看。儘管他是“四體皆工”,但我認為仍是以隸草為主。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第二個悖論是他在歷屆書協主席的書法創作中不同於前人的用筆用墨變化。舒同先生寫字飽蘸濃墨,而黑勝於白;啟功先生寫字也是字字飽滿,很少有飛白;沈鵬先生書法用筆輕靈舒張,儘管出現的飛白和渴筆多一些,但是仍以墨色墨跡為主。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但張海不一樣,像他這幅“一筆書”作品,從開端的濃墨一直寫下去,直到墨盡而擦似皴,從全幅作品效果看,幾乎就是渴筆和虛白寫成,很有特色。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前三位書協主席是以實筆和濃墨為主,那麼張海是以虛筆和飛白為主。另一幅作品《退一步想,留幾分心》,同樣如此。前面兩個字還筆酣墨濃,而後就飛白和渴筆為主,對比十分明顯。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我們翻開作品集中間部分的隸書用筆也基本呈現同樣以虛為主的規律。這說明張海面對創作時是花了心思琢磨新問題的。他明白書法要隨時代而進,可以說在舒同、啟功先生階段那個時代是以廟堂為高,書法以厚重為主,線條寫得厚實。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而今天這個時代更加寬鬆飄逸、散淡多元,張海先生的作品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從書法筆意墨色變化中,尋求時代審美精神的變化,可以說,抓住了線條筆意和墨色新變就抓住了當代書法“生生之為易”的本體。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第三個悖論是中西藝術身份和價值立場的位移。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書法家,年輕一代大部分是以日本、韓國、西方的書法美術作為自己書法創作的亮點或者是吸引觀眾眼球的地方,導致各師其主,流派眾多:現代派、少字數派、行為書法、後現代派、書法主義、後殖民派等,比比皆是。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張海先生不穿別人的鞋,堅持以我為主。雖然是“以我為主”,但也觀看他人,他不是背過身去不看。他不是離開本根的致命一躍,而是探索摸索前進“半步”,我稱之為“半步主義”!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中國書法新世紀一個主要的模式——守正創新,中國立場。有些人認為“正統”甚至過分的“正”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好像僵化不動。說老實話我們吃白米飯、拿筷子已經這麼多年,如果我們徹底用手抓行不行?有些本體論的東西是不能動的,一動就非我族類。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守正創新的“正”極為重要的,切切不可走到以邪創新,以怪創新,甚至是雙筆寫書法耳朵寫書法之類的“創新作秀”,那都是雕蟲小技的書法雜技而已。還是回到常識,古人是那麼的虛心,古人拿一枝竹管——竹為虛心也,拿一撮羊毛——“羊大為美,羊魚為鮮”,羊是吉祥的,再拿一張素籤。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沒有那麼多雕飾和花式,散懷抱寫下來就是書法,它是多麼的質樸,多麼大音希聲,多麼大象無形!在今天一些人可能做了很多奇怪的西式書法——裝置、行為、觀念乃至於很多實驗,但已是與時代錯位。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中國人還不是貴族,我看很少有人生活在紅牆之內,大部分是雅俗共賞,我們過多人向西方學習的前衛藝術,有可能只是個別的少數,甚至小集團,甚至是三兩個兄弟、哥們之間的交流。而很難達到藝術公共空間的拓展和個人心性十年一境的提升。

深度探討前任書協主席張海先生,在書法創作上的三個悖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