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書法 藝術 包世臣 孫過庭 體育 伯牙 書法尋常道 2019-09-07
"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一、談讀帖帖,一般稱之謂“法帖”,是專供人們欣賞、研習書法用的。在臨帖之前,讀帖的方法和讀帖的精細程度,對於臨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認為臨習書法主要著重於臨寫,而對於臨帖之前必須讀帖的重要過程,往往是忽略的。他們習慣於拿起帖來就臨,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習慣。

一本名家法帖,對於初學者來說,絕不可能一看就懂,一臨就佳。這就需要不斷反覆的理解、摹仿,再理解、再模仿……..。也就是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然察總在擬之先。俗話說“萬事理在先”,理就是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對於這件事的道理,明白的愈深刻愈徹底,做起來就愈容易,愈順手。法帖猶如老師,先生說“字外無法,法在字中”。但這個老師是不會開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動去請教,這就是“讀帖”。讀懂一點,做一點。不斷地懂,不斷地做。這樣順序漸進,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寫式地臨帖,是很難入門的。正如唐代書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講的,“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者”。

要臨好帖必需讀好帖,因此說讀帖必需先認真細緻的讀,如果馬馬乎乎地讀,就會覺得毫無意義,甚至會感到多此一舉。因此讀和看不是一碼事,和欣賞也不同。讀和誦相似,但比誦深刻。讀有看的意義,但比看仔細,讀有欣賞的意思,但比欣賞認真。認真細緻的讀帖是個要求,要做到這個要求,還有個怎樣正確讀帖的方法問題。如果方法對頭,才能達到讀帖的要求。不然拿起一本帖來,就會覺得茫茫然,好象無從讀起,就會停留在膚淺的外形上,無法深入。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那麼怎樣讀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來的手跡,如今雖然是靜靜的躺在紙面上,但當時卻都是由動的過程形成的。既然如此,讀帖就必須對每一點,每一畫,每一行以至通篇認真細緻地讀,對其中任何細微的動作,都不輕易地放過,怎樣藏鋒下筆,怎樣換鋒行筆,怎樣回鋒收筆,怎樣翻轉,怎樣順勢連接,何處應提,何處應按,何處疾,何處澀,何處鋒中,何處鋒側,聯繫手腕應如何地動作,把靜的字跡逐漸演繹起來,象放電影一樣,使他在你的腦際,眼前動起來。也就是說把前人由動而靜的痕跡,再在正確的想象中回覆到動。只有逐漸正確理解這些痕跡,是由何種動作形成的,再重複這種動作來臨寫,才有可能與字帖逐漸合拍。理解得愈正確,愈容易合拍,就愈成功。這是讀帖的第一個任務。讀帖的第二個任務是在通篇字跡的曲直剛柔,陰陽疏密,錯落奇正,擒縱收放中,領會作品的傾向和意趣,進一步探索作者寫此作品的內心活動。就象鍾子期聽俞伯牙奏琴那樣,辨別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觴觴乎意在流水”。但這非有深刻的修養是很難辦到的,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要求。對初學者來說,還是著重於讀帖的第一步-------書法的形質。對於第二步-----書法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後慢慢來體會。

以上是讀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正確的讀帖,但在這之前找一位有經驗的前輩指導一下,或找一些正確的理論書籍作為入門的輔導,是很有必要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二、關於“臨摹”的筆記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頂峰的必由之路。

△“臨”和“摹”,本來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描”。這兩種方法,對初學都是行之有效的。對後者,大家往往不重視,其實,你如果真的試試,就會發現效果也許比前者更加明顯。

△臨的對象(字帖),可以由老師指定,但最好還是自己選擇。你喜歡它,並且著手研究它,那可說是一種享受;強迫自己學習那種毫無興趣的東西,不管它本身是多麼重要正確,那也無異於一種勞役。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進,但多方面努力又實在找不到一種能引起熱情和興趣的字帖,那麼,你最好,還是乾脆去幹那些使你興趣盎然的事情。

△臨摹不是整篇謄抄,不能全線出擊;它是描樣繡花,須各個擊破。一個字就是一個戰役。無論對整體還是局部,都需要仔細推敲慎重對待。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關鍵不在數量,而在於每臨一遍都要確有所得。哪一遍心無所動,那一遍就是浪費時間。

△臨就要力圖象,這是臨摹的主要目標之一。歷代著名書法家曾留下不少臨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書家自己的影子。初學者不宜用此法。現在的任務,是通過臨摹來理解、消化別人創造的書法形象。臨習作品與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了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藝術到了高級階段,本來是隻能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但在此之前,通過臨摹,歸納一些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還是十分必要的。

△從形式上看,臨摹是用自己的手寫別人的字;從本質上看,這實在是訓練形象感受能力的極好手段。臨寫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觀察得越細,說明感受力越敏銳。兩個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這樣敏感的眼力,應是每一個書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質。

△臨摹是一種思索。老學不象,究竟問題在哪裡?是哪一筆、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麼?要找癥結、抓關鍵,多找幾個角度分析。

△臨摹是一種比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寫的字是比較的雙方。筆畫的方向、長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整體的感覺、局部的造型,應該一點一點地解剖、對照。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摹是一種記憶。臨得象了,還要總結。以前不象,是因為什麼;後來如意了,是抓住了什麼主要矛盾。這樣,就能抓住一個字的基本骨架,然後反覆鞏固,記在心裡。

△對鋼筆字來說,臨摹的重點是字的結構,不必在用筆上花太多的力氣。既注意結構又照顧用筆,能一下學得象固然很好;但實踐的結果常常是互相干擾,顧此失彼。

△每天臨幾個字並能吃透記住,這樣的進度應該令人滿意。堅持半年,從理解方面說,應能基本解決問題。當然,為求熟練、流利、再創作,還須鞏固、發展、努力。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三、臨帖的必要性

"臨帖"是學書法者從規矩入手,從古今優秀的書法範本入手,使初學者從傳統中掌握前人的用筆和結體,使其有法度。"臨帖"易得前人筆意。趙孟釧擔"臨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臨帖"是學書者,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基本保證。"臨摹"是學書法者的必經之路。從臨帖可以瞭解筆畫肥瘦,間架結構,墨色的濃淡枯潤,運筆的輕重緩急,轉折換鋒,接搭引帶等等。只有通過"臨帖"才能進入到創作。在繼承的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創造性,使前人書跡為我所用,也就是常說的"後與古人離"。

臨帖是創作的準備。創作完全是一種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帶有明確審美追求的藝術活動。

臨帖應是對傳統全面而深入的繼承。 臨帖要從所臨碑帖中汲取傳統中的精華和營養,挖掘出精神的本質,對符合時代和個人氣質的審美意蘊及形式的不斷改造、融合,同時也是對不符合時代審美觀念的內容的拋棄。這是創造選擇的過程,是不斷運動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創作中。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臨摹,研究其規律,讓帖中的筆畫、結體節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書法藝術之門而進行創作。

臨帖是進入創作的基礎,創作是對臨摹的突破。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四、讀帖三式:欣賞·分析·記憶

“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多則下筆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書斷》)。當然碑帖也屬於書的範疇。像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赤壁賦》等法帖,這些不但是書法藝術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傳的好文章。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若絕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則不足與論書。”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采,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

1、欣賞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樑同書《頻羅庵論書·書張芑堂論書》廣義而言,這裡的看,很顯然是教學書者對優秀碑帖勢必要進行欣賞、揣摩、感受,從而達到能心領神會。書法欣賞與繪畫欣賞不一樣,它沒有繪畫的具象,是借文字符號的揮寫,創造具有生命的藝術作品。我們欣賞時,有種模糊性。“就欣賞者來說,則是以象觀意,從象味意。不是具象,卻有生命,看是抽象,卻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喪失。意味只在抽象中。”(當代·陳方既《書法創作意象》)如果我們養成經常讀帖的習慣,久而久之便會領悟原範本的氣息、格調、韻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2、分析式

對於學書者來說,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它要求學書者要對原帖中的一點一畫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對其外在形式和內在意境作全面的瞭解,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風貌神采。正如宋黃庭堅在《論書》中所說:“細看令人神,乃到妙處。”另外,我們還要分析和了解作者書其帖時的背景,心情等,並進一步擴大研究分析其與同一字體的其它範本的異同之處,廣取博覽,吸取適合自己口味的優點部分,化古為我。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3、記憶式

讀帖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書者能更好地臨帖和脫帖,它需要反覆多次地揣摩範本的點畫、結字、章法、意韻,並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古人學書,不盡臨模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宋·黃庭堅《論書》)我認為之所以能下筆時隨人意,便說明了他對張掛於壁間的書作朝夕諦觀,通過細看已對其章法、結字、意韻等特徵達到心手相應的程度。只要我們能這樣長期不懈,堅持記憶式的讀帖,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一定會得之於心,用之於手。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上述三種方法,在讀帖過程中,應相互聯繫,並與臨帖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奏效。

五、臨帖心態調整四法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書家以它為日課。以期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初學者更是以它為基石,以期厚積薄發,技進乎道。可在臨帖過程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拿到一本字帖,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寫之後,有時會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甚至感到越寫越差了。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到臨帖的乏味,會有幾分心灰意冷,甚至對習書失去信心。

其實.這種現象每一位習書者都經歷過,我們稱之為“臨帖高原期”。它是我們習書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們只有越過它才能海闊天空。我們要正確對待習書高原期,不迴避.不畏懼.並要善於在高原期調整自己的心態,順利度過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質的飛躍。

1、改變思維,追求新意。

改變以往臨帖的思維定勢,刻意尋求帖內的新意是自我調整臨帖心態的方法之一。我們慣用的臨帖方法多是對照字帖一頁頁臨寫,但久而久之便會厭倦這種臨法,怎麼辦?可以尋求新的臨法。

A、選臨:即有選擇性地臨習,如選相同偏旁的字,選相同結構的字,選自己喜歡的字,選難寫的字,選自己喜愛的幾頁。選自己喜愛的幾句等反覆臨習。這樣臨寫有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時有很大的隨意性,臨寫起來時而輕鬆,時而專注,能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不再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

B、創作式臨寫:即把臨帖當成一次次創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頁當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兩行當作一副對聯來完成。這種創作式臨習方法不但可以使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臨帖,提高臨帖興趣,而且便於我們將臨作與原帖進行比較,發現臨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臨帖的精微程度,促進創作。

此外,還可以由後至前臨習.從新的角度去認識,把握字帖;還有集字、集聯或集體式臨寫。這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種好方法。

2、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話“距離產生美”,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厭倦心理時,我們不妨進行冷處理,暫時將該帖束之高閣。

這時我們可以間或地以其他帖(當然最好是一脈相承的)來調劑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時的閒情靜下心來對該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廣泛地收集該帖的有關資料,如刊物上對該帖的賞評.該帖書寫的時代背景.該帖講述的主要內容,該帖臨寫的指導文章,該帖相關的收藏軼事等,這些相關內容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臨之帖,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該帖的風神、氣韻.提高臨寫質量。

另外,我們可以對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以綜合分析,在參照他人藝術觀點的基礎上,冉從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臨寫體會談談自己對該帖的諸多看法。還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給報刊,如果能夠刊發無疑對自己又是一個促進。

我們常說“沒有計劃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沒有總結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實,我們在對所臨寫帖進行研究揣摩的過程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們平時臨帖所犯的錯誤,更好地走近古人。

3、營造氛圍.激發情趣。

孫過庭《書譜》中闡述書法的功能“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這雖然指的是書法創作,但臨帖時我們也應盡力契合於原帖的“情性”、“哀樂”,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表現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由此可見,古人作書是十分講究一個好心境的。這一點對臨帖當然也具有借鑑價值。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字帖內容及時代背景的原因。

筆者以為,要真正深入地臨帖起碼要做到兩點:一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二是需筆端融入感情。然而這樣的氛圍如何營造呢?可以品茗讀帖,與古人對話;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於古帖的音樂,激盪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靜思,隨意所適”……總之,臨帖前調節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否則,我們應付式、任務式臨寫往往手是心非。越寫越喪氣,所以筆者以為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也很重要。

4、尋師訪友,開啟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當我們臨習某帖產生寫不下去心理的時候,可以帶上自己的幾紙臨作尋師訪友。去他們中尋求一劑良方。

書法前輩蘇東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將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師友傾訴時,他們會從不同角度去分析、點撥,這其間也許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頓開。更何況師友間的聚會可以開闊心境,可以取長補短,可以相互激勵,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臨帖的方法很多,講究也非常大,每個習書者都會有一番心得體會.但願小文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將自己臨帖的成功經驗介紹給大家,這對廣大習書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六、淺說臨帖六法

臨摹碑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習階段練習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書法的體勢結構,但最大的缺點是難以領悟書法的精髓——神韻。學習任何一門藝術,其歸根結蒂是要把握藝術的奧妙所在。表現於書法的則是對法則、技巧與氣韻的理解與運用。在對優秀法書摹仿的進程中,為有效地彌補“摹帖”的不足而對法則、技巧及氣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我們更多地選用“臨帖”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筆者現就臨帖淺析幾種方法,有興趣的書友不妨選擇試用。

1、實臨法。

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範本放於眼前,用毛筆(硬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範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對臨。待對範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

2、指臨法。

這種方法可用於不具備紙、筆的情況。如在工作的中間休息時.火車的路途中,便可運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體上,憑對範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採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3、心臨法。

在腦海裡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範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於無形中運用。當臨習法帖時,先觀範字,加深理解,而臨習落筆之時便在腦海裡有對範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閒暇之餘,我們若能有效利用“心臨”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4、意臨法。

這是臨習法帖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臨習法書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形畢,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臨習方法,不適於初習者運用。

5、創作臨習法。

有的書本稱之為“集古字”。選取法帖中的字進行“移植創作”,或對聯,或條幅,或扇面.能“箭”臨帖與創作之“雙鵰”。王羲之行書名帖《聖教序》便是由僧懷仁集王字而成。這種臨習法能有效消除臨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對碑帖的興趣與感知能力.是一種於習書者深為喜愛的方法。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6、臨摹互補法。

傳統的“臨摹互補法”為用毛筆(硬筆)先摹後臨的方法。筆者在此介紹當今社會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臨摹互補法”——先用硬筆勾摹出範字的“骨架”。然後再用毛筆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寫的“骨架”正是結體美觀的硬筆字,再。加肉”而表現出的點畫形態又是對範字的“再生”過程。這種方法既習了硬筆字,又練了毛筆字.確是一種既簡單易行又一舉雙得的好方法。

“臨摹用功,是學書大要”。學書者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臨帖遂能事半功倍。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七、臨帖五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主要途徑,是書法創作和運用的基礎工程,臨帖過程如何是取得學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我們要重視臨帖。筆者根據自己的學書及教學經驗,歸納為臨帖五“要”,供書法愛好者參考。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1、臨帖要會選帖,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學書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敗,不可隨便處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這是我們擇帖的前提。同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歡它說明這種範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處,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較快地掌握範帖。另外,選帖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規律,選擇筆畫,結構皆法度嚴謹、規律性強的範帖。以後再逐漸選其他字體和風格的字帖。書體上一般先楷、隸等正書再行草,先立後奔。

2、臨帖要“三結合”,既臨帖和讀帖結合,臨帖和摹帖結合、臨帖和背臨結合。讀帖是對範字的觀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讀筆畫,結構及章法等。臨帖前要統讀,對範字的特點有個初步、大體的印象。臨帖過程中要邊讀邊臨,看準每個筆畫的位置安排,形態特點和相應的筆法。其長短、粗細、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筆的藏、露、轉、折,提,按.頓、挫、回鋒,出鋒等等都應做到心中有數,筆為心使,下筆方能準確到位。讀帖是臨好帖的前提,只臨不讀的“抄帖”式臨寫是寫不好字的。摹帖較容易,習慣上認為是初學階段採用的一種方式,如臨帖中適時進行摹帖,會發現手下之宇和範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對範字的理解和學習。姜夔《續書譜》雲:“臨帖易得古人筆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臨結合,能互取其長,互補其短,促進學書進步。背臨是學書較高階段的一種臨帖,是出帖前的準備。臨帖中結合運用,能檢驗臨帖效果,發現對範字掌握的不足,加強對範字的記憶和把握,促進臨帖。

3、臨帖要臨一帖,即學書中,把選好的範帖臨好,掌握住為自己所用,以後再臨習其他範帖,博採眾長,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一帖沒學好即改弦易轍,去學其他字帖,這樣只能學一帖,扔一帖,最後哪一帖也沒有學好。另外,臨帖時要態度老實,尊重範字。以臨像,臨準為原則,不可把自己的書寫習慣強加於範宇之上,對範字進行篡改,這樣只能陷入誤區,導致學書失敗。

4、臨帖要持之以恆,任何學習都是從一點一滴學起,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臨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堅持臨帖,持之以恆,時間久了,才能學有所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學不成書法的,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碌碌無為。同時要克服急於求成,驕傲自滿的情緒,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這些都是我們學書的攔路虎。

5、臨帖要和應用結合起來。臨帖是為了掌握書寫技巧,提高書寫能力,以服務於運用為目的的,如果臨帖中注意運用,能促進臨帖。通過運用使我們瞭解書寫的不足和問題,促使我們臨帖時對範字進行再認識,增加學書的動力和目的性。應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寫信、寫文章、寫日記、寫作品等,平時我們有意識地運用所學,學既用、用既學,學用結合,形成習慣,日久天長,定會學用合一,既提高了臨帖質量,又達到了應用的目的。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八、再談臨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筆禿千管,墨磨萬錠”是古代書家理想而有效的臨帖方法。現代的書法學習雖也離不開紮實的臨帖功夫,但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劇增,即使專業學習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書法學習中亟需省時、高效的臨帖方法。

首先,選帖要準確。選帖的準確與否,與學書者有很大關係。如果對一種帖有較濃厚的興趣,你臨帖的熱情就會高。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有篆、隸、行、草、楷諸體,又因各體風格迥異,使古今書帖如群星燦爛。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僅要感興趣,還應因人而異,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有沒有發展。考慮所選的字帖與自己平時的書寫習慣、特別是與自己的鋼筆書寫習慣有沒有衝突,要儘量減少這種衝突。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其次,臨帖要到位,即“擬之貴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維妙維肖,逐漸消蝕掉自己先前的書寫習氣,書寫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達到原帖書家水平。在學書伊始,暫時不理解的“生吞活剝”,也比偷懶式的“變通”更有意義。弘一法師的臨帖就是力求準確到位。他曾說:“朽人於寫字時,皆依西洋畫圖案之原則,竭力配置調和全紙面之形狀……。故朽人所寫之字應作一張圖案畫視之,斯可矣。”弘一法師若沒有早年酷似原帖的臨寫功夫,便不會有他晚年獨特的書法風格的形成。為此,學書者應力求對原帖臨準、臨像、臨到位,養成良好的臨帖習慣。每臨一帖,可按“讀-背-臨-校-改-記”六字繩之,其中校帖與改帖是寫到位的關鍵。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日畢萬字”已不可能。學書者還應樹立這樣一個信念:每臨習一遍要有一遍的收穫。臨寫前明確任務,臨寫後檢查效果。每次臨寫前要明確:這一遍臨習重點突破哪些難點,臨寫一遍後檢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漸強化成書法技巧,變為書寫潛意識;未得的再次臨寫尋求解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再次,練筆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終保持臨習的興趣,臨帖的功夫是準確性的積累。因為,一些技巧一時寫準確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這就需要反覆臨寫來鞏固成果。大致說來,臨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處;或帖中一些高難度的筆畫一時難以寫像;或有某處數十日不合轍,學書如觸牆壁,彷彿全無進展;或受別人說法或隨流行書風影響,對所臨字帖的合理性產生懷疑;或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或為世事所累、興趣轉移……。凡此種種主客觀原因,皆可使臨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廢。因此,應做到:立志高遠、意志堅強,堅持到底,形成強化訓練的習慣,自我規定每天必寫的最少字數,無論何種原因決不間斷。長此以往,臨帖便會由“被迫”變成“自覺”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最後,學書要變通。學書者在臨帖一段時間或臨過幾本帖後,要不滿足於極似原帖,臨寫中要求與原帖有“不同”之處。臨習一帖相當一段時間後,可從以下途徑找變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興趣的“字”,反覆臨寫尋找感覺,再把這種感覺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歡“字”的寫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寫或變小寫,通過改變筆法尋找改變。三是改變原帖章法臨習如:把“空靈”的寫“茂密”,反之亦可。在學過兩本以上字帖後,可通過“複合法”求變通,或看著甲帖臨乙帖;或把甲帖筆意與乙帖結構相結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認為不喜歡的筆畫,換成另一帖中運用熟練的筆畫,然後注意檢驗效果。以上方法,在學帖的較高階段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對臨帖的深化,也是初級創作向高一級的過渡。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臨帖八要 說的很實在 很多人從此步入正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