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書法 文物 中國歷史 文化 翰墨香 2017-04-18

在書法上,隸書有兩個稱謂:一稱秦隸為"古隸",二稱漢隸為"今隸"。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長期以來,程邈創造了隸書以及隸書由小篆遞變之說一直充斥著書法藝術領域。隨著時間的遞進,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許多領域的學說被糾正。

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囚犯創造出來的。程邈在小篆的基礎上,把小篆簡化演變,把原來小篆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

後來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就稱之為秦隸。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餘枚,上為墨書秦隸。但是,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

古隸發展到漢代就在平直有稜角的筆劃的基礎上形成了工整美觀、活潑有波勢挑法的今隸。它是一種比古隸更加發揮了毛筆書寫特點和更為成熟美觀的字體。由於它的撇、捺兩個筆劃向兩邊分散,象個八字,所以又叫做八分書。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上世紀初起,在西北和山東等地陸續出土了多批竹木簡,戰國、秦、漢、晉都有,湮沒了二千多年的秦隸墨跡,終於重現於世。

它的發現證實:早在戰國末期,就有了隸書。所謂秦代程邈或王次仲創造隸書之說,就和倉頡造字的傳說一樣,是武斷而不可信的。從考古發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書和簡冊遺物看,隸書的萌芽期當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時代的《小克鼎銘》等作品,在其筆法上就已初露隸書的端倪。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城郊郝家坪發掘了一處戰國土坑墓葬群,在眾多的出土遺物中有兩件木牘,一件殘損嚴重,另一件卻較完好,字跡清晰可辯。青川戰國木牘比雲夢秦簡約早八十年,它的字體和秦簡上的秦隸極為相似。這是我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隸書。這說明,秦朝時既有篆書這樣的官方文書的規範字體,也有像隸書這樣非官方用的簡化字體。程邈只是對當時已經存在的這些隸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收集和系統的整理加工,進一步規範罷了。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隸書兩種字體都早已存在。

所以說:“古隸是由篆書演變並走向今隸,是古文字時代向今文字時代過渡字體”是正確的。

而非“隸書是在小篆的母體中逐漸發育成長起來的。

劉德筠老師論隸書發展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