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彝文書法研究專著《韙書編年史》出版'

"
"
首部彝文書法研究專著《韙書編年史》出版

7月28日,記者從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獲悉,由該校彝學研究院院長王明貴研究員所著的《韙書編年史》,日前由貴州出版集團、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韙書”是古代對傳統彝文的一種稱呼,從書法角度研究彝文的專著此前未見出版。《韙書編年史》是貴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年度項目——“彝文碑銘紙書文獻書法精選研究”成果,2014年立項,2016年完成,全書40多萬字,分為“導言”“先秦時期疑似古彝文的刻畫符號”“秦到元代時期的韙書”“明代時期的韙書”“清代時期的韙書上”“清代時期的韙書下”“民國時期的韙書”“未能辨識年代的韙書”“當代彝文書法”九個部分,精選了400多件彝文金銘、摩崖、碑刻、木刻、印章、紙書等的彝文書法,分歷史時代進行全面概述,再結合作品的具體年代進行編排,從總體予以分析介紹的同時,對每一件作品作了細緻的分析和理論總結。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文字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建明為該書作序,他說:“《韙書編年史》是首部研究彝文書法的專著,在彝文書法領域具有開先河的作用與意義。”“這部專著的出版發行,對推動彝文書法研究與發展將起到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韙書編年史》序

黃建明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文字學會常務副會長)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區域,彝文分別稱為“爨文”“韙書”“蝌蚪文”“夷字”“倮文”“倮倮文”“畢摩文”“西波文”等。隨彝族族稱的規範,彝族使用的文字統稱為“彝族文字”,簡稱“彝文”。

關於“韙書”,據《大定府志》卷十三風土誌載:“安國亨所譯夷書九則,內載阿唐時阿珂納垢酋,居巖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號曰韙書,即今夷字。文字左翻倒唸,亦有象形、會意諸義。”《大定府志》記述明確,“韙書”指的就是夷字(即彝字)。

關於“韙”字,學界將其義解釋為“對”“是”之意,如“冒天下之大不韙”。許慎《說文解字》釋“韙”說:“是也,從是韋聲”。可見“韙書”可被理解成“正確的文字”。學界一般認為“阿珂唐時納垢酋,居巖谷,撰爨字”,指的是規範彝文的時間,而非指彝文創制的時間。“韙書”一詞出現於阿珂撰爨字以後。由此可見,“韙書”指的就是阿珂的“規範彝文”。“韙書”具有“標準文字”之意。

《韙書編年史》是探討彝文書法方面的著作。彝文書法是中華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探討彝文書法,探討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探討彝文書法源流,與探討中華文明源流關係極其密切。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書法藝術,不僅漢文書法博大精深,少數民族文字書法也同樣流光溢彩。如漢文書法有甲骨文體、篆書體、隸書體、草書體、楷書體等。藏文也有“達斯奔益體”“瑪爾欽體”“瑪爾瓊體”“斯益體”“烏堅體”“徂仁”“徂同”“徂瑪遒”“白徂”“朱匝”“逎瓊體”“遒欽體”等,文字書法字體種類,一點也不遜色於漢文。

與其他民族一樣,彝族也是一個十分重視書法的民族。彝文書法伴隨著彝文產生而產生。不同的人寫出的彝文有各自的特點,這就是彝文書法。彝文書法也隨彝文的發展而發展。不同朝代的彝文迥然各異,其間的變化,反映的是彝文書法的歷程。

彝文書法是自古就有的,彝語分東、東南、南、西、北、中六大方言。但只有東部、東南部、南部、北部四大方言有彝文。西部與中部彝語方言區的彝文已失傳。四個方言區的彝文各具特點,其中體現的是書法的差異。通過書法,能輕易分辨出不同方言的彝文。東部方言的彝文字體不僅筆畫多,書寫“橫筆”時,稍帶曲線;東南部方言彝文書寫特點是,將其他方言的圓形符號書寫成了三角符型;南部方言的彝文書寫特點是筆畫簡潔,運筆流暢;北部方言彝文的書寫特點為,筆畫直橫分明,保留了木刻體古樸的書寫風格。

彝文書法發展源遠流長,但主要成就出現於當代。如20世紀30年代,貴州羅文筆先生開創了彝文書法的“羅體”,其家族為“羅體”的發展不遺餘力,添磚加瓦。到20世紀80年代,其侄孫羅正仁將“羅體”的彝文書法推向了頂峰。

伍精華同志在推動彝文書法發展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在伍精華同志的提議下,由中央民族大學彝學研究所牽頭,在20世紀90年代舉辦過全國性的彝文書法大賽,收到作品上百件,入選的參賽作品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此展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應各地彝胞的要求,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參展的彝文展品又分別在西昌、楚雄等地展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受中央民族大學彝文書法大賽的影響,雲南楚雄州書法協會在21世紀初也舉辦過全國性的彝文書法大賽,並舉辦了一次大型的彝文書法展。參賽的優秀作品連同歷代彝文書法優秀作品彙編成《中國彝文書法選》,正式出版發行。

貴州對古代彝文書法的熱情要高於其他彝區,丁詩建等徵集並彙編了流傳於貴州彝區的彝文書法作品《明清彝文書法彙輯》《彝文書法字帖》等。

彝族人民雖然重視保護與發展彝文書法工作,但與其他文種相比,彝文書法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如上述的藏文,其書法形成了10餘種字體,傣族的傣文也有多種書法字體,而彝文較為成熟的書法只有“楷體”和“羅體”,彝文書法發展仍任重道遠。

彝文書法發展水平滯後,說明彝文書法還有較大發展餘地,這為後來的彝文書法愛好者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只要不斷探索,彝文書法研究就有可能取得驕人的成就。

彝文書法是一項非常有發展希望的藝術。首先,彝文是一種獨特的文字,是在產生與發展過程中不受其他民族文字影響而土生土長的文字。文字的獨特性,決定了彝文書法終將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其二,彝文是一種方塊形的音節文字,一字一音一意。漢文體系的文字相較於阿拉美字母體系、婆羅米字母體系、阿拉伯字母體系、拉丁字母體系更容易用書法藝術來表現。與漢字一樣,彝文是一種比較適合用書法藝術表現的文字。其三,彝文書法領域空白較多。人們常說,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最靈的畫,可以寫最美的字,彝文書法領域的一片片空白,等待新一代彝文書法愛好者填補。

彝文書法理論研究滯後,是導致彝文書法發展水平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21世紀彝學界才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彝文書法理論研究的文章。可以說《韙書編年史》是首部研究彝文書法的專著,在彝文書法領域具有開先河的作用與意義,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

《韙書編年史》對彝文書進行了系統梳理,把彝文與其他古文字書法做了比較,以各地標誌性的彝文書法為例,對相關資料的彝文書法作品展開了全面分析。所選的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分析的作品語之有理,意義深刻。我相信,這部專著的出版發行,對推動彝文書法研究與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是以為序。


來源:畢節日報 作者:張曉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