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書法 天津 書法微評 2019-04-21

1960年4月出生,水落坡鄉南張村人,中共黨員,書法家。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祕書長。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忘記這位書法家已經很久很久了,昨晚有網友給我發來一幅作品讓我鑑別一下,這才讓我想起天津書法家張建會了。實話說,張建會的隸書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讓人有深刻的記憶,甚至很難有記憶。一般來說,書法作品難以給人留下印象,要麼是個性不強,要麼是遠離法度。從技法而言,張建會先生問題不大,那就應該是其他問題。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張建會先生以隸書稱譽當代書壇,他的隸書,始終走在探索的路上。隸書作為銜接古今文字的橋樑,在本源上承篆書而來,故其古意盎然,又因其筆法體式的改變,開啟今文字的便捷書寫,自然新理異態。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許多有識之士便主張習書從隸書入手,蓋由承前啟後,入古出新也。張建會先生的隸書,其早期取法漢隸,筆法謹嚴,起筆含茹,行筆渾勁,收筆或藏或露,其藏者如篆籀之圓厚,其露者也有迴護之意趣;結字整肅,筆畫布排之際雖勻猶疏,縱斂有度,造型取勢,方者端莊,長者俊秀,扁者展拓,規矩方圓,盡顯法理。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他將漢隸之一碑一奇均內化在自己的筆墨意象中,並非某一碑一帖之簡單挪移。嘗見展廳漢隸集字之作,雖形似神近,終覺少了“自己”對經典的取捨與活用,張建會先生顯然高出時人許多,他是用漢隸之法表達古意與己意,並在與古人的對話中形成自己的語言特徵。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在學習隸書的道路上,他自言“宗漢石法,尚簡書意,取摩崖象”。可見,他的隸書取法是以漢隸為宗祖,又對簡書的書寫性十分崇尚,復對摩崖刻石的自然之象進行提取整合,才漸次形成他由生而熟,由熟而後生,古拙樸茂、整肅莊嚴的品格。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從他全國第五屆中青展與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種隸書風格演變的軌跡——由尚法向尚意的轉變,其間滲透了他對正與奇、古與今、熟與生、拙與巧的辯證思考與努力實踐。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早期的蠶頭雁尾與平順分佈,現在變得直質勁挺且有欹側之勢;早期線條的光潔圓潤,現在變得緊澀蒼茫;早期中正平實的結字樣態,也變為現今峭拔生拙的空間形象。這種改變,不僅關涉對技法的拓展性認知,更關乎對隸書承前啟後與未來走向的探索性試錯。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當漢隸作為一種經典範式——無論是筆法的蠶頭雁尾的強化,還是結字左右開張的“八分”,抑或章法字距大行距小的定式,皆在一代代學人傳承之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所謂“唐隸”與“清隸”。儘管從取法的高古而言,“唐隸”與“清隸”對後世的影響尚不及“漢隸”,但“漢隸”所建立的規範卻被後世程式化延續。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張建會全國第五屆中青展作品中的『畫』字)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張建會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畫』字)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張建會對漢隸筆法的重塑——向篆書討圓勁,同時又省去“燕尾”不作楷法的線條,就顯得格外富於古意且有新意;他打破隸書結字的常規,在空間疏密、部件參差、外形多變上獨具匠心,從而形成了具有“張建會意味”新體特徵,影響當代書壇隸書創作的風格走向。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我以為,以張建會為代表的新體隸書的創作,是對清隸以遠的超越性實踐。也許這種探索還不盡完美:為求生拙古雅而失去了“書寫性”,線條質直而缺乏應有的鮮活。如何避免此弊,值得建會先生深思。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張建會全國第五屆中青展作品中的『飛』字)

天津張建會,他的書法作品給人的印象很模糊,很難有深刻的記憶

(張建會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飛』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