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舒城:這裡誕生了安徽第一個人民公社 如今已是“全國最美茶園”'

"

“當時我非常緊張,都忘了把熱毛巾遞給毛主席,主席拉著我的手說‘謝謝你,小同志’,我一激動,就用舒城方言說了一句,‘不客氣’。”說起61年前見到毛澤東的一幕,今年已經90多歲高齡的潘忠惠老人仍然激動不已。1958年,毛澤東主席巡視大江南北,在9月16日來到舒城縣舒茶人民公社視察,這裡是安徽省成立的第一個人民公社,毛澤東還對茶農說,“以後山坡要多多開闢茶園”。

歲月流轉,雖然當年的人民公社已是歷史,但是舒茶鎮的茶場卻越來越紅火,如今的“九一六茶園”不僅成為了當地一處重要的紅色旅遊景點,還是產業扶貧的重要助推力量。

毛澤東在這裡說“要多多開闢茶園”

根據資料記載,1958年9月7日,六安市舒城縣舒茶人民公社成立,是安徽省成立的第一個人民公社,同年9月15日,毛澤東主席從武漢乘船來安徽視察,16日下午,毛主席一行在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和省長黃岩等陪同下,由安慶驅車前往合肥。途中,曾希聖請示主席:前面是舒城縣舒茶人民公社,是否下去看看。毛主席點頭同意。

15時50分,毛主席一行在舒茶公社茶場門前停下,臨時休息地方安排在茶場俱樂部。舒茶鎮黨政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縣委辦公室的潘忠惠擔任服務工作,她準備將一塊熱毛巾遞給正在看競賽欄的毛主席,可是又不敢遞,就用手捂著熱毛巾,生怕涼了,仰著頭站在主席身後。這時候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說:小鬼,你還不把毛巾遞給主席。毛主席一回頭拉住潘忠惠的手笑著說:“謝謝你,小同志”。當時潘忠惠被主席親切和藹態度感動得不知所措,一下子激動得不知該怎麼回答,結果冒出一句舒城方言“不客氣,不客氣”,當得知這句方言的意思後主席拍拍潘忠慧的頭,發出會心的微笑。60年歲月一甲子,當年風華正茂的潘忠惠如今已是年逾九旬的老人,如今每每想起這段往事,仍然激動不已。

舒茶鎮以茶聞名,毛主席來到茶場的製茶車間,觀看了茶葉初制殺青、揉捻、炒茶、烘乾等機器設備,在參觀完製茶車間後,站在大院中向西邊蒼翠的青崗嶺眺望,社長楊忠應告訴毛主席:“有些茶園就在那山坡上”。毛主席高興地點點頭說:“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

毛主席一行自15時50分到達舒茶,至16時50分左右離開,前後約一個小時。舒茶人民將毛主席休息過的俱樂部作原貌保護,並在茶場大院中栽植一株塔鬆命名“萬年青”,將毛主席眺望的青崗嶺開闢成梯式茶園,命名為“九一六”茶園,以示永久性紀念。

手拉肩扛修出“青崗雲梯”

在“九一六”茶場,吳福廣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他自1971年進入茶場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1984年,隨著老場長的退休,吳福廣接過茶場的指揮棒,山坡上的“九一六”茶園也由當年的1800畝擴增到現在的8000餘畝。

根據“舒城小蘭花”傳統制作工藝要求,九·一六茶場建立了手工製作車間,培育手工製茶技術,傳承傳統制作工藝;同時,引進清潔化茶葉加工生產線一條,實現年生產名優茶10噸,大幅提高茶葉加工質量和效益。茶場闖出了一條“傳統制作工藝與清潔化加工生產線相結合”的新路子。吳福廣還根據江北茶區氣候特點,運用單株分離、系統選育法,培育出茶樹良種(品系)6個,其中,“舒茶早”、“山坡綠”通過全國茶樹良種審(鑑)定,已在全國茶區大面積推廣引種;“特香早”通過省級茶樹良種鑑定。

雖然已經過了採茶季節,但從高空俯瞰,梯式茶園層層疊疊,青翠可人。目前,以毛主席視察舒茶紀念館和九一六茶園為核心的舒茶人民公社景區屬AAA級景區。

參觀過“九一六”茶園的人們,最吸引大家眼球的莫過於青崗雲梯,遠望青崗雲梯,猶如一層層的梯田累計疊加,蔚為壯觀;走近青崗雲梯,層層疊疊的弓形石壩,宛若平放的石拱橋,將茶園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巧奪天工。據介紹,青崗雲梯建設時沒有施工機械,沒用一根鋼筋,沒用一袋水泥,全靠手拉肩扛修建而成,建設的難度和建設的艱辛難以想象,因此成為今天的龍舒十景之一。

2017年,舒城縣獲得“全國十大魅力茶鄉”榮譽稱號。同時,在這次評選中“九一六”茶園獲2017年度“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稱號

扶貧驛站讓貧困戶有了盼頭

2017年,茶場組建舒城縣九·一六茶葉專業合作社扶貧驛站,並承諾自當年開始連續4年實施“兩免、三保、一分紅”產業扶貧舉措。

“兩免”即為一棵印等6個非產茶村的283戶貧困戶每年免費提供1斤飲用茶;為小河灣等6個產茶村285戶中有發展茶葉意願的貧困戶每年免費提供500株茶苗;“三保障”即從2017年開始連續4年保障貧困戶優先到茶場就業;保障以市場價優先收購貧困戶生產的鮮葉和茶葉;保障為在冊貧困戶的茶農提供一條龍茶葉生產技術培訓等服務。“一分紅”即利用茶產業扶貧項目、金融扶貧政策等產生的效益,從2017年開始連續4年帶動貧困戶效益分紅。

山埠村民餘興安之前是大貨車司機,靠跑運輸養家。有一年老餘出了車禍,受了重傷,當時腿上、背上都是血,整個身體也垮了,還落下了殘疾,再也開不了車了,妻子又常年體弱多病幹不了活,家裡一下子陷入了貧困。“那時候,倆兒子都考上大學,拿到錄取書的那天,人家父母是笑著的,我是流著淚的,我給他們交不起學費啊!”想到這兒,餘興安仍忍不住眼眶泛紅。

近兩年來,餘興安已先後在九一六茶場獲贈茶苗4000株,新發展茶園近1.5畝,加上自家原有的茶園,總共面積接近3畝,僅僅茶葉年收入這一項就有1萬多元。“我和我老婆以前不怎麼懂得種茶技術,都是茶廠手把手地教我們技術。現在,我老婆也到了九一六茶場幫忙,像扦插茶苗、打掃衛生等,一年也能掙個八千來塊錢呢。我的孩子都在上海找到了工作,還有一個自己創業,當上了老闆。我們老兩口什麼都不愁,每月還能賺不少錢。2018年我主動申請脫貧!”餘興安有些驕傲地說。

同在山埠村的貧困戶沈克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以來,她的家庭作為貧困戶,除了得到九一六茶場的產業幫扶,本人還在茶場的育苗基地務工,每年收入5000多元;她以金融扶貧小額信貸入股,每年分紅3000元;在九一六茶場黨支部一班人的幫助下,她家改造2畝低產茶園,當年增收6000多元;2018年10月份,九一六茶場又免費送給她家3600株茶苗,新發展1畝多高效良種茶園,預計三年後每年能增收5000多元。“現在政府對我們貧困戶的政策這麼好,我們如果不好好幹,把貧困戶的帽子去掉,都沒臉見人了。”(記者 蘇藝 鄭強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