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叔本華 愷撒大帝 奧古斯都 藝術 B面世界 2017-05-02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普通人從老師那裡學習知識,而天才無處可學,他們創造知識給我們學。

從這個論點出發,能當得起“天才”稱號的,都是某些知識或藝術的開創者,或者“改變了世界”,在某個天才之前,某方面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世界是一副老樣子。比如開創了傳統力學和微積分的牛頓,“現代音樂之父”巴赫,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軍事奇才凱撒大帝,乃至阿基米德、畢達哥拉斯、達·芬奇、愛因斯坦,岳飛。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從這方面講,喬布斯、馬斯克可能是時間上距離我們最近的天才。而《時代週刊》和《紳士》雜誌列舉過的“天才”,大部分被嚴重誇大了,包括萊昂納多(演員)、艾弗森(NBA運動員)、托馬斯·凱勒(廚藝專家)、貝索斯(亞馬遜創始人),卡戴珊(名媛)、安吉麗娜·朱蒂(演員)、lady GAGA(歌手)。這些人大概稱得上“傑出”,但與“天才”相距甚遠。

很多時候,一個人在某方面的天賦極好,結果被錯認為是天才。叔本華說,天賦好的槍手能打中別人打不中的目標,天才槍手能打中別人看不到的目標。周杰倫和周星馳都不是天才,他們吸引了一個時代,而肖邦、卓別林創造了時代。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能記住撲克牌順序、心算開立方、用4秒鐘復原三階魔方、把圓周率背到一萬位都不能證明是天才。天賦異稟轉化為個人成就才是天才的價值所在:夏琨塔拉用50秒心算了201位數的23次方根(比當時的計算機還快12秒),但她銘刻於歷史的原因是出版了印度第一本同性戀研究專著;莫扎特14歲時,在西斯廷教堂聽到了由9個聲部組成、長12分鐘發的讚美詩《求助垂憐》,隨後僅憑記憶默寫下該曲的總譜,同樣,他的“天才”並不是通過記譜、而是憑藉作品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得來的。

傳統中國只有“聖人”的概念,“天才”是西方舶來詞。在神話時期,西方人認為每個人身後都有守護神,他們稱這個神靈為“天才”(Genius);一個偉大人物被視為“天才”,是大家認為他的守護神——而不是他本人強大,凱撒、屋大維都是被“天才”祝福的人。到了18世紀,神話色彩隨著工業時代而褪去,人們發現身後並沒有守護神,於是“天才”轉移到了”人“的身上。現在人們說凱撒和屋大維是“天才”,已經沒人聯想到他們的神靈了。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在叔本華眼裡,平均一億人裡才會有一個天才,但現在來看,這個數字還是太樂觀,可能十億人也不見得有一位天才。今天,文學與藝術領域的成熟壓縮了開創空間,企業發展與科研活動已經細化到團隊運作,政治制度與軍事奇才的能力也告別了“一人主宰”的時代,因此,與其說今天很難發現“天才”,不如說天才的能力被組織和制度分解到了每個人身上。世界的發展不再過於依賴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奇理斯瑪”,而是鉅細靡遺的分工與協作系統。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天才”的土壤被抽離後,人們的依戀卻有增無減。現在出產“天才”最多的顯然是中國,在“最強大腦”這樣的娛樂節目上,觀眾總能發現新的天才。他們雖然不具備改變世界甚至推動某個領域前進一點點的成就,但華麗的腦力表演依然收穫了觀眾的目瞪口呆與驚叫。而各種以“天才”命名的教育機構,則把盈利目光投向望子成龍的家長。

叔本華對“天才”的解釋

參考:三聯生活週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