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經典語錄,德國偉大哲學家的人生智慧: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叔本華 佛教 佛學 1943炊事班 1943炊事班 2017-10-10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

叔本華經典語錄,德國偉大哲學家的人生智慧: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叔本華畫像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國哲學家,通常被視為悲觀主義者。

他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叔本華明確地闡述了一種雙面理論來理解我們的現實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與表象組成,它們同時存在又相互區別。

叔本華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

但是,通過更進一步審視,他的哲學和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

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慾望的控制。

叔本華主要作品有: 《人生的智慧》《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叔本華人生哲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美學隨筆》《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美學隨筆》《叔本華思想隨筆》《生存空虛說》《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叔本華隨筆和箴言集》。

叔本華經典語錄,德國偉大哲學家的人生智慧: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叔本華和黑格爾

經典語錄集錦:

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

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

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罷了。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

如果你因為發現人類社會是如此的不盡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適合遁入孤獨,那麼你就是一個不能長期忍受孤獨的沉悶壓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輕的時候。對此,我建議你養成這樣的習慣:把部分孤獨帶入社會交往中,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立即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所說的話;勿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是道德還是才智上;對於他人的看法,應加強鍛鍊自己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和感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品質的一個最切實可靠的方法。

叔本華經典語錄,德國偉大哲學家的人生智慧: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只有知道了書的結尾,才會明白書的開頭。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

每個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識裡。

我們可將財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聲亦復如此。

一個具有深遠和高貴思想的人不應該允許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瑣事和低級煩惱所佔據,以致無法進行深遠、高貴的思考,因為這樣做確實是“為了生活而毀壞了生活的目的”。 ·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發揮他的本性,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也不可以乾脆譴責別人的本性。 ·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築在孤獨的高處。

人們最終所真正能夠理解和欣賞的事物,只不過是一些在本質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罷了。

這個世界沉浸在罪惡之中:野蠻人互相吞食對方,文明人互相欺騙對方。這就是所謂的世道方式。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後者在灼傷自己以後,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精神遲鈍的後果就是內在的空虛。 這種空虛烙在了無數人的臉上。並且,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現出的一刻不停的、強烈的關注,也暴露出他們的這種內在的空虛。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內心空虛之人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

叔本華經典語錄,德國偉大哲學家的人生智慧: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

我們常常不去想自己擁有的東西,卻對得不到的東西念念不忘。

所有的真理都要經過三個階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後,遭到激烈的反對;最後,被理所當然地接受。

偉大的心靈,在這個世界更喜歡獨白,自己與自己說話。

一條彈簧如久受外物的壓迫,會失去彈性,我們的精神也是一樣,如常受別人的思想的壓力,也會失去其彈性。

在這樣一個充滿缺陷的世界裡,如若你能遇到真摯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時候,我們連對自己真誠都做不到。所以,無需苛責別人,人性本就複雜奇怪。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後,人們才會發現它們曾經存在。

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僅僅是出於惡意。在所有的動物中,唯有人這麼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