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摔跤 家庭教育 小說 娛樂 楓橋書話 2017-05-31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王楓橋—文

1

昨天看了《摔跤吧,爸爸》,看的幾度熱淚盈眶,一個偉岸的父親形象,久久索饒在我的腦海,不能忘懷。

當現在準備寫個影評,前思後量,卻似乎又無從下筆。

《摔跤吧,爸爸》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也許最終的答案在導演身上。

有人說是父愛如山。有人說挖掘孩子的潛能,這是個勵志的故事。但也有人說這是暴力的家庭教育,不應效仿,甚要抵制。

也有人說影片反應了印度的國情,說諷刺印度腐敗的體育機制,還有另層意義,為印度婦女地位低下的無聲吶喊。

據劇情中的新娘口中簡單介紹得知,印度的女孩,一般長到十四五歲,就嫁給一個完全陌生的男人,從此開始鍋碗瓢盆,相夫教子的生活,無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似乎停留在我國五四運動之前,媒婆為婚,別談自由戀愛了。

熒屏中的父親,是一位印度原國家摔跤冠軍,因不滿國家體育機制的腐敗,退役在家務農。

然而他依然懷揣著國際大獎,為國爭光的夢鄉。本想子承父業,沒想陰差陽錯,一連生了四個女娃。

故事講到這,透露出兩個信號,一個是反應了印度國家體育機制的腐敗,一個是可以用上中國的那句老話,世事古難全,想要兒子卻生女兒,想生女兒偏生兒子,生活總是那麼不盡人意,突不及防,讓你防不勝防。

匆匆朝華,我們終將踏上,那趟擁擠又平庸的班車。沒人知道你從哪裡來,沒人問你將到往何處?

包括銀屏中的父親,相信那刻,他的心情也隨盲流大軍,融入芸芸眾生的一員。

你最多在夜深人靜,想到兒提的夢鄉,輾轉反側。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2

然而,當有一天,他的兩個女兒在學校打架,而狠狠地揍了那個男生,很有花木蘭從軍,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

父親沒有怪責女孩家應有的矜持與修養,卻讚許她們乾的漂亮。他的眼前忽然一亮,關上許久的大門,緩緩打開——突然在女兒的身上看到摔跤的潛能。

借父親之口,藉故事之手,導演似乎有意無意地在撩撥著印度國情,無聲地吶喊著男女平等的口號。

在接下來的故事裡,父親強制性地讓他的大女兒二女兒,每天五點鐘起床,開始體能訓練。

魔鬼般的訓練,迎來兩個女兒的強烈牴觸,與不解的叫屈,也迎來母親的心疼柔弱的目光。

這裡有個細節,母親從始而終沒有對父親的行為進行反駁,最多站在一旁,憐愛地看著她的孩子,默默無聲地落淚。

連抗議都沒有。

通過這裡,我看到的印度特色的婦女文化,似乎再次說明了印度婦女地位的底下。

當為了便於摔跤,父親武斷又強制地剪下女兒們的長髮,不顧女兒、母親們的祈求。

當她們像男孩子們一樣,一頭短髮出現在大街上、學校裡,迎來世人不解與嘲笑的目光。

其實這裡將印度婦女地位低下,推向了高潮。對比我國的國情,女孩的牛仔褲不剪幾個破洞,頭髮不個染色,那才叫怪了,更別說她們只是短髮出鏡了。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3

當父親帶著倆女兒進城,參加第一場擂臺賽。舉辦方婉言謝絕,自古無女子與男子一起摔跤,即使上場,斷定不要一個回合,父親要用擔架將孩子們抬走。

父親一再懇求,說即使孩子受傷了,治療就行,他並沒有說擔責之類的話。

然而舉辦方嘲笑不停,說父親在胡鬧。

父親空餘這大半年來對女兒們的苦練,結果換來得卻是連參賽資格都沒有。

父親高大的背景,拉著倆女兒孤獨地離去,無聲無息。夕陽落滿一地,四周的莊稼地綠油油的一片。我望著父親踏著沉重腳步,即將消失在返途中,那刻,我的眼眶溼潤了。

一個人面對國家體制,世俗人情,個人的力量總是那麼的渺小又微不足道。

似乎導演想告訴我們什麼,或因藩籬,他只點到為止。

沒想很快父親被叫回,卻是因舉辦方重新審視,看到了商機:女孩子與男人摔跤,一定會有很多人愛看比賽的。

果不其然,女兒們一戰成名。門票叫賣。

不能說父親是劍走偏鋒,往大說,父親摒棄世俗,成功勇敢挑戰舊約習俗。

據說這一情節,贏得中國家長們的深思。看完電影后,有的就忙著盯著自己的孩子,看是否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制定新的目標與方向。

這是一個爭議的話題,因為又有人說,這是暴力教育,不應提倡。

不知道該影片,在印度有沒引起教育的思考,至少在中國,有那些部分家長,看後頭夜難眠。

我們是否忘記了,這是印度片,不是國產片,導演也許只是針對他國的國情而定製的,借用父親的話語,你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你才有選擇人生的權利。淺白地說,你就不需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又有人說這是父親的夙願,為己的一廂情願,但我更相信,這是偉大的父愛,如山的父愛。

特別那一出,當女兒與父親吵架,離家踏上國家隊,她的母親她的幾個妹妹為她送行,唯有父親一個人站在二樓的陽臺,默默地注視著女兒,看她漸行漸遠。

他的眼神是複雜那麼的慈祥那麼的深遠。

那刻,似乎沒人讀懂父親的眼神。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4

後面的故事有些套俗,就像國產抗戰片,鬼子註定是要失敗的,我黨一定會取得勝利。

女兒最終拿下世界冠軍,為國爭光。當然其中的艱辛、曲折非一筆能寫。

撥絲抽繭,過五關斬六將,當女兒一步步邁進國家隊——印度最高體育學府,碰到一個平庸的總教練。因意見不和,父親與教練起了爭執。

那時候的父親因“放不下”在一旁指手畫腳。

可是最終,父親被限制不允許踏入校門一步。父親空餘滿前抱負,卻望而止步。

這是件無可奈何的事情,父親被無情拋棄在高等體制外。父親期間想繼續指導女兒,都未行成。像是個人挑戰體育機制的失敗。

父親的擔憂,很快驗證了他的想法,女兒走進高等校門後,並沒有學到真才實學,在接下來的幾場國際大賽上,連初賽就被淘汰。

然而他的女兒,卻不因失敗而沮喪,留起了長髮,塗起了紅指甲,相當於步入青春叛逆期。

當她假期回到家,不滿父親的責怪,與父親舉行了一場摔跤比武,結果父親卻失敗了。

女兒自稱用教練教會的新技巧,打敗了父親。

父親頹廢疲憊地躺在摔跤場的沙子上,千言萬語,卻又不知所措,他一句話沒有說,望著女兒瀟灑轉身的背影。

那刻,我看到一個蒼老的父親,不甘又無助,那顆赤誠的心。畫面深深地刺激了我,鼻尖酸澀。

這段悲傷的故事,像是訴說不同國度,千萬家庭,面對子女的長大,父子之間、父女之間親情的戰爭。

我在這個悲傷的故事中,卻看出父親的光輝與親情的溫暖。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5

這是一部長達兩個多小時候的電影,故事緊湊,頻繁的剪切畫面,似有堆砌之嫌。

但又因僅有的兩個多小時,敘說了女兒們成長曆程,不能不說導演拿捏恰到好處,加之穿插了那麼多的摔跤場景,畫面即逼真又不失美感。

不談故事,單說畫面拍攝,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比肩好萊塢大片。

原來我一直認為,一部好作品,導演通過鏡頭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出的故事,折射出一種深層意義,從而帶給觀眾帶來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還有更多在故事中得到思考共鳴。

而今天看了《摔跤吧,爸爸》後,讓我推翻了我這單一的理念。

《摔跤吧,爸爸》不僅是一部好作品,它更是一部非常深度作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許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都可在熒屏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

那些觀點與線索,可以不一而論,但它們之間又千絲萬縷,一衣帶水。說不清,道不明。點醒了,笑淚了。

說了這麼多,到底《摔跤吧,爸爸》想告訴我們什麼?

似乎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

只因深度,爭議不斷,《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從2017年5月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以來,截止今天,累計票房已達9.73億!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6

也許在故事中尋找不到一個完整的答案。

我們來看下影片的基本資料: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印度傳記片,講述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將二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部傳記片。

大家知道,傳記和小說不同,傳記不是虛構,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但傳記可根據作者的喜好,穿插些個人的情感與推斷等。

搞清楚了影片的屬性,回頭再想那些疑問,似乎簡單明瞭多了。

導演只是拍攝一部傳記片,相信在印度的國度,該故事有著一定的知名度。

編劇從他們的國情出發,審時度勢,採用這個真實的故事,從而塑造出一位偉大的父親,給女兒培養出國際級摔跤冠軍的故事。單看這一點《摔跤吧,爸爸》是部勵志片。

但從下半部的故事中,因總教練的碌碌無為,從而讓女兒吉塔在接下來的國際摔跤競技中接連失敗。父親忒想身手援助,卻奈總教練作梗,畫地為牢,父親只好暗中指導,調教,找來視頻反覆研究,最終摔倒的吉塔重新站上獎臺,榮膺世界冠軍!

要知道,總教練代表的是一個國家至高無上的體育機制。爸爸代表的是民間的力量。

體制不做為,不能禮賢下士,反而一有榮譽就往自己的身上靠,彈劾打擊父親,活脫脫的諷刺意味。

單從這一點,我更認為《摔跤吧,爸爸》如同一部諷刺小說。

關於上面說到的教育子女等,那是我們想多了。

也許因為我們眼前的社會太複雜了。

其實教育本是社會的責任與每個家庭分內的事。怎樣教育好孩子,相信每個國家,每個家庭,都又著自己的模板。我相信導演,當初一定不會無聊地想到,要跨過國度來教你怎麼教育與培養你的小孩,包括影片結尾那句經典的臺詞:父親不可能隨時隨地陪伴你,你更多的要學會自己的去面對。

其實他說是那麼的自然,就像每個父親都會這樣告訴自己成長中的小孩。

而你卻莫名的受用。

小時候的興趣班,長大後的陪讀,出生社會後的親友相親團,身為父母的你,是否都沒想過要放手的一天?

我只能說這是我們社會的悲哀!

我不說,也許你真沒看懂《摔跤吧,爸爸》

7

說遠了,再回到屬性。

開始我說了故事的屬性,我們找了真實的依託。

現說說故事中的故事的屬性。

這是一個關於摔跤競技的故事,也就是關於運動會,關於奧運會的故事。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中有這樣一段話:"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也稱現代奧林匹克精神。

《摔跤吧,爸爸》,其實是一部,反應奧林匹克精神的影片。

在世界、體育面前,人人平等,友誼團結!

該想的我們沒想到。

不該想的,也許我們想多了。

歡迎訂閱頭條號、微信公眾號——楓橋書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