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馬荊棘,圈內人稱“戲子”,85後,初學建築,痴迷古董首飾,大學時期偶爾在網絡連載自己的首飾收藏散文走紅天涯,後被魔鐵公司發掘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首飾類收藏散文集《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後因此與首飾緣分難解,辭職轉行,成為了一名珠寶設計師,並以“衣錦媚行”為名,註冊了自己的珠寶品牌。力打造“世間僅此一件,與君兩世結緣”的新古典主義珠寶。

我很熱愛傳統,從小就喜歡,但是同時我也很熱愛時尚,所以老銀一開始吸引我,是因為我覺得它亦古亦今,它的美是不會被淘汰的,是時間沉澱的,屬於中國的獨特審美,充滿著我們自己文化的設計元素,傳統又時尚。

每一個古舊的東西,必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傳奇也好,平淡也罷,終留於人心。而新的物事,也因它的主人而創造一個個新的故事,在後人眼中何嘗不是可追尋的佚事。如徽宗仿前朝名畫,名畫依舊是名畫,仿筆何嘗不是經典。

我自己是極愛老銀的,因為愛它們,所以最後成為了一名珠寶設計師,而當我接觸了珠寶,才愈發覺得老銀的難能可貴。掐絲,累絲,錘揲,鏨刻,烤藍,點翠……這些工藝很多至今都無法複製,哪怕是最簡單的手工魚子底,都總是少了一點舊時拙樸的味道,而如今的首飾匠人,都做慣了雕蠟鑲石,卻幾乎沒有人會再去練習那十年一刀的鏨刻,以刀為筆以銀為紙,那老銀上飄逸的衣帶,飛揚的眉眼,幾乎成為了絕唱。至於累絲,雖然如今有花絲工藝還在代代傳承成為我們特有的金銀工藝,只是,離明清時期的累絲鼎盛期,始終再也不是那樣的繁複精緻唯美,紅樓夢裡描寫的累絲冠,也成了永遠的紅樓一夢。還有那最無可複製的點翠,用翠鳥的羽毛貼在金銀胎上,成為讓人驚鴻一瞥就再難忘卻的一抹藍色,雖然1936年最後一家點翠工坊的倒閉,就只能在這些舊時繁華上,遙想它當年的風姿,四海驚絕色。

——馬荊棘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一書是戲子才情之作,於2009年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歷經千百年的風雨侵凌,卻依然消磨不掉它們的奪目光彩。釵頭鳳,耳畔珠,腕上盟,匣底珍,它們的雍容華美,樸拙大方,秀麗清奇,遠比當下那些創意平庸的首飾更具魅力,它們每一件都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而每一件首飾的背後,都有一人悽美的故事,等待著你的聆聽。

序言


在本書裡,都是自己收藏的老銀飾,自己配的文字,自己拍的照片。

開始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只是隨便寫寫,因為自己熱愛老銀收藏,而不同的老銀,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獨特氣質,所以便加上些自己的想象,為它們配些簡單的文字。沒想到,一寫就收不住了,寫了幾十篇,最後還有了出書的機會。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相對那些千篇一律的“洋”首飾而言,老銀飾並不是那麼的“土”,它們有自己獨特的構思,精緻的工藝,有些至今仍是讓人驚豔的藝術品。而我更希望以後能有我們本土品牌的首飾可以借鑑下這些古老的創意和構思,讓這些背後的本土文化一代代地傳承。

對於很多人來說,老銀飾是童年記憶裡熟悉而悠遠的一角。在兒時手腕上戴過的小鐲子,脖子裡掛過的小鎖片,在奶奶的手腕上把玩過的絞絲銀鐲子,在外婆壓箱底的木盒子裡翻出的古樸銀耳環,甚至剛剛從媽媽的手中繼承了一把祖母的祖母傳下來的銀梳子……老銀,在以前的很多年裡,都是最親切最生活化的物件,時而華麗,時而簡樸,裝飾著一代代人的生活。只是如今,這些美麗的小東西,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漸漸的,家裡的老銀被熔了打新首飾了,或者變賣了,或者只是一句不知所蹤。正當我們要忘卻的時候,這些原本很生活化的小東西成了一種古董,帶著遙遠的記憶,再次來到我們面前。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許多老銀飾其實就是一幅中國畫,它們的工藝精湛,製作精良,用料考究,造型優美,帶著濃濃的中國古典情調。銀匠們窮極一生的智慧,用一雙越練越巧的手,採用熔鍊、澆鑄、錘碟、焊接、包金、炸珠、鐫鏤、鏨刻、模壓、抽絲、編壘、掐絲、鑲嵌、切削、拋光、鍍金等等五花八門的技術。並且喜歡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雕刻其上,從而讓一件小小的銀飾寄託了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用福祿壽喜、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馬、龍鳳呈祥、八仙過海、歲寒三友等等表達對愛情長久、婚姻穩固、家庭幸福、多子多孫、榮華富貴的渴望。

經過漫長的發展,老銀飾形成了非常多的種類,具有品種繁多、款式多樣、用途廣泛、圖案豐富和流派紛呈等特點,其中銀首飾就包攬了髮飾、頭飾、頸飾、手飾、耳飾、掛件、服飾等細枝末節,許多品種至今仍能佩戴。比如在夏天,簡約的T恤配上一隻老銀鐲,便是極為耐人尋味的搭配。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老銀圈子一直被戲稱為收藏界美女最多的一個圈子,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子喜歡上了老銀。對於很多男性收藏家或者專業賣家而言,也許老銀收藏還帶著點投資的意味,可是對於女子而言,銀飾始終是首飾。首飾,是最討女子喜歡的。

看過了大量造型大同小異的現代首飾,那些刺眼而冷靜的光芒,那些看似精細卻是千篇一律的簡單工藝,再回歸老銀,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舊時女子的生活是如此的精緻,這一件件的小飾品,放在現在仍然可以作為妝匣裡最為出彩的一筆。尤其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小小飾物上盛滿了千古風情。有些東西是傳世的,可能是一個女子新婚壓箱底的寶貝,一世也捨不得用,人去屋空後,被子女們隨意地賣給了鏟子(下鄉收古玩的人)。而有些東西則是出土的,黑鏽裡寫著的不僅僅是泥土的滄桑,還有一個女子最後的希望,在紅顏逝去後,繼續訴說著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也許,曾經的紅顏已經逝去,在歲月抹平了一切痕跡之後,新一代的我們早已沒有了奢華的髮髻,慵懶的雲鬢,沒了珠翠滿頭,環佩叮噹的繁縟,沒了那份對鏡貼花黃的閒情逸致,沒了那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惆悵,沒了那份三從四德的無奈。但是,自古女子心底裡的那抹溫存和憂傷,是亙古不變的。或低眉信手,或意氣風發,或輾轉難眠,或斷絃難續,或昂揚,或等待,或旖旎,或決絕,一張張形形色色的臉,在最後寂寥的夜闌珊中,始終寫滿的,是一份女子特有的細膩,一份心底裡藏的最深的思念感傷。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相思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都說一代代紅顏老去,但又有一代代新的女子,繼續著這份愛的旅途,一世世傳承,一世世輪迴,繼續在歡笑與淚水中前行。也許我們早已忘卻了前人的故事,但是其實我們本身,也在繼續著這個故事,留給後人的,也許是一份傳奇,也許,只是久遠的記憶裡那絲再也觸摸不到的雲淡風輕。但是,在這份雲淡風輕逝去之前,在這本書裡,在這些個老銀首飾縫隙的塵埃裡,還是留有一絲若有若無的憂傷,還是留有著一代代女子如浮光掠影般風華絕代的背影。所以,與其說這是本收藏的書,不如說這是本關於女子情感的私語。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衣錦媚行古董首飾作品


有人說,還能寫下這些話,說明心裡還能承受一份再去愛的勇氣,而還能再去愛的心,還是一顆年輕的心。也許,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會一臉的波瀾不驚,想著年少輕狂時的愛恨,或者是眼神迷離的沉思,或者只是帶著些諷刺地揚了揚嘴角。可是當我的心還可以承受這份愛的時候,我願意保留著一份也許是幼稚的感性,在這些老銀飾上,感悟它們特有的氣質,寫出一個個關於愛的感悟。

請在悠閒的下午茶時間,隨手翻開,帶點慵懶的優雅,來品讀一份屬於女子的私語,或是放在枕邊,在臨睡前的那小會靜謐裡,帶點傷感地感受著一個個依舊隨風而逝的故事,又或者,在工作繁忙的短暫偷閒中,有一刻的沉靜時光,讓心重新觸摸下那個也許早已忘卻的感性角落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荼縻


開到荼縻花事了

曾幾何時,也是豆蔻年華,曾幾何時,也是冠絕群芳.

曾幾何時,開始盛極而衰,雖然仍披著一襲華美的長袍,而內心,早已百孔千瘡。

哪怕真的不久就要花事了,我依舊要擺出一副高昂的姿態,靜看花落花開。

哪怕真的百孔千瘡,我依舊要緊緊裹住那席華美的長袍,裹住我那最後的一點尊嚴和輝煌。

點翠,最是難保存,有翠的時候,是鳳凰,沒翠了,就是落地鳳凰不如雞了。而是點翠,終有一天會黯淡,終有一天會脫落,盛極而衰,而我們能做的,只是儘量延長它們的美麗。

只是對於點翠,開到荼縻花事了,已成了它們必然的結局。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銅錢紋點翠珊瑚珠大耳環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銅錢紋點翠珊瑚珠大耳環-1





故土


這周去文廟,最開心的是買了這個單尖,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單尖.其實這樣的東西,本來是不會買下的,只是為了那個款,我是滿心雀躍的,得到了這個其實很普通的,小小的單尖。

單尖的款,名字是恆孚,恆孚,本就是有深度的名字.孚,意思是信譽,恆孚,永恆的信譽.不過,恆孚的特別,在於它是蘇州最出名的大銀樓,至今蘇州的觀前街上,還有恆孚的招牌。恆孚,是蘇州的招牌,是我故土的名字。

江南草長,鶯歌燕語,姑蘇枕河,璇旎風光,盡是三月江南。江南女子溫柔嫵媚的眼波,撫平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羈旅的心。江南,自古是文人的後院。蘇州,近百年的迷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蘇州,白髮蘇州,一改千年的淡然。也開始了不自信的搖擺。小時候,一直以為蘇州是個不起眼的小城市,從小,一直想的都是走出去.大了,不知道是緣分,還是宿命,我就被綁在了蘇州,一直沒能實現曾經海闊天空的理想.而慢慢的,等我大了,蘇州也開始了它人文的迴歸,有了小橋流水的溫婉,重新迴歸了一個城市古老的文化底蘊,蘇州,終於在人來人往,來去匆匆的時代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終於,我發現,其實生長在蘇州,也是緣份,也是運氣。

永恆的小橋流水,永恆的吳地文化,也許這個地方,真的是我最後的故土,印著故土名字的東西,還是要留一個的。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恆孚款小單尖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恆孚款小單尖-1




江南


杏花,煙雨,江南

小橋,流水,人家

這就是江南,江南的女子,笑起來是一湖碧綠的春水.江南的女子,並不嫵媚,並不明豔,並不大氣,甚至,並不從容.她們只是酒窩裡淡淡的笑,眸子裡淡淡的憂傷.江南的女子,等待是她們的宿命,等到了杏花,等到了煙雨,等到了她們想等的人,然後淡淡的,繼續生活在了小橋,流水,人家。

這對耳環,我堅信是屬於一個江南女子的,為了那絲春水般的綠,為了那絲等待的味道,那絲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堅強。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象骨翡翠耳環





流光


為什麼把這對耳環叫做流光,因為它紅紅綠綠的,紅的像櫻桃,綠的像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原來戴著她的女子早已淹沒在了浩瀚的人海里,只是依舊,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紅紅綠綠,熱熱鬧鬧。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民國鑲料耳環




母親


很少留沒啥工藝的鐲子,不過這對絞絲鐲子,還是留下了,因為媽媽喜歡。

媽媽看到這對鐲子的時候,就說像她小時侯戴的,一見如故,倍感親切.後來在網上,和很多朋友聊起,都是母親輩的喜歡絞絲鐲子,因為那有她們的童年。

媽媽們的童年,離我是很遙遠了,生活在物慾膨脹時代的我們,很少可以理解那些個月白風清,只有一色飄紅的年代。喜歡綺麗奢華曖昧調調的我,實在是難以理解媽媽樸素為榮的審美。生活時代的不同,讓我和媽媽,註定不會有一樣的觀念,但是我明白,她是我媽媽,這是亙古不變的,這血濃於水的聯繫,超越了審美和觀念的不同。

我其實是知道的,做父母的,都喜歡孩子安定,平穩,永遠像孩子般純真的過一輩子。只是我不是這樣的孩子吧,我想,其實人,總是要長大的,也沒有人,可以一張白紙的一輩子,真有了,反而是一種悲哀了。只是做父母的,有的時候,希望我們長大,但在心裡,永遠希望我們是單純的孩子。

哪怕有審美上的,觀念上的不同,這個鐲子,我還是留下了,也是屬於自己很喜歡很喜歡的東西,因為媽媽喜歡呀。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厚重漂亮的絞絲鐲子




徘徊


這個鐲子,江南鏨刻鐲子,寥寥幾筆,葉出花開,抬手間,江南的靈動盡在皓腕上流轉。

這個鐲子,是自己給自己的畢業禮物,想好好的,做為壓箱底的寶貝,再不出了。

有太多太多的東西,我都說,再不出了.很多曾經讓我們珍惜過,最後,卻又輸給了時間,輸給了外界,甚至,輸給了自己.太多太多我們想珍惜的東西,一件件的流走,從牽腸掛肚,到最後的一笑而過,我們自己,都忘卻了,曾經,曾經,曾經的故事。

人活著,永遠有明天的快樂,可是曾經的快樂,卻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在不斷得到的過程中,也不斷失去著.我們在不停的尋找著新的,值得我們珍惜的人與物,也在不停的,看著我們珍惜過的人與物,不斷的失去,最後,包括記憶,一起封存在了某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裡。

從尋找到失去,我們就一輩子的尋尋覓覓,排徘徊徊,匆匆忙忙。

從現在起,我想很慎重的買東西,很慎重的出東西,因為,也許,在一輩子的徘徊中,我們會發現,昨天是很多很多個明天,都換不回來的,那些個失去的小小物件,也許,一個撒手,就是一生一世.

這個鐲子,名為徘徊,真的,不想再讓它徘徊了,好好的,留一輩子的紀念,不留遺憾。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漂亮的刀刻花鳥鐲子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漂亮的刀刻花鳥鐲子-1



妻妾


手上有兩個累絲簪子,是不同的時候,向同一賣家買到的.而那個賣家,也是不同時候,在市場上向不同的人買回來的.

它們之間,原來是一對,後來失散了,還是,原本就彼此分離?

麒麟,本是威嚴的瑞獸,自古就是象徵品級和地位的,可是,從做工到用料,為什麼反而不如另一個鹿簪子?一直暗地裡覺得,這兩個簪子,應該是一個男人,分別買給妻妾的,妻得了象徵身份麒麟.妾得了鹿,而男人,都是疼愛小的的,所以,在製作的時候,吩咐匠人,把鹿簪子,做的更漂亮些.不知道妻,看到鹿的時候,會不會有些失落,而妾,看到麒麟的時候,會不會有些不甘?

時間,帶走了紅顏,男人終究死了,妻和妾,終於分家了.不知她們分開的時候,有沒有一絲怨念,還有一絲慶幸.終於,兩個比了一輩子的女人,分開了.兩隻簪子,也分開了.

時間,帶走了白髮.終於這兩個女人死了,兩隻簪子被分別變賣,流落到了市場,而輾轉間,我又把它們合在了一起,湊成了一對.故人相遇,不知是喜是悲?或許,附在簪子上的兩個靈魂,又開始相互不甘了.

或許,我不捨它們分離,而它們自己,寧可分離.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累絲鹿簪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累絲麒麟簪




如故


煢煢白兔

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這是詩經裡的一篇,覺得很適合這個簪子.

這個簪子曾被一個朋友看中,說非要拿這個盤頭髮,我笑笑說,這個不適合.她非說喜歡,因為這個雅緻.這個確實雅緻,老珍珠和淡淡的鎦金搭配著.個人非常喜歡鑲嵌的東西,因為覺得華麗,鑲玉覺得高貴,翡翠是豔麗,而紅藍寶石則是雍容,最喜歡的,還是鑲珍珠的東西,因為雅緻.

可是,當她把這個簪子拿到手上的時候,她說,我是不會用它盤頭髮的了.因為老珍珠已經暗淡了,在同樣暗淡的鎦金中萎縮著,老去的年華在手中流淌,衰逝的氣氛開始瀰漫,她說,感到看著都心疼,又怎敢往頭上戴呢?

老銀,有了歷史的滄桑,讓人好奇的靠近,卻又敬畏的離開,因為歷史裡,滿滿的瀰漫的,都是老去,都是死亡.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些個老銀,該如新還是如故?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珍珠花簮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珍珠花簮-1




素面


藤鐲子現在的價格高的已經讓我與它們無緣了,雖然我也認同這兩種材質的結合味道十足。

這是個素面藤鐲子,一日去嘉興的時候,偶爾在一個攤子上發現了它,抬頭一看老闆,居然是在蘇州的舊識。素面的東西,和古老的風藤結合在一起,別有一種古拙感,而且又是很少見的小口徑藤鐲,正好我能帶,再加上舊識的緣分,關鍵是比較低的價格,我就把它買下了。

戴在手上幾個月了,銀子居然被我戴的雪花白了,古拙低調不張揚,素面朝天的淨顏,倒是另我有些汗顏。從小我就算是愛打扮的了,媽媽一直說我醜人多作怪,大了之後,尤其是這幾年,真的越來越少敢素面朝天的出門了,總是習慣的在臉上塗塗抹抹了。

一直在想這個鐲子,是天生的素面,還是有鏨刻被歲月磨平了痕跡?

也不知道多少年後,我會真正素面朝天的出門,不知道那天,是不是心已淡然的,被歲月磨盡了脂粉的痕跡?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素藤鐲




吳鉤


吳鉤本事春秋時期,吳地男兒的兵器。

那時候,江南不叫江南,叫蠻夷。那時候,江南的民風,可不是酒釅金扇搖,小巷杏花春,而是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吳地男兒,依稀在那烽火連天的春秋亂世,出過闔閭夫差,帶著那如雪的吳鉤,敗楚滅越,獨霸東南。

事已千年,吳鉤早已化作女子頭上的掛鉤,依舊潔白如雪,銀若畫布刀似筆,寥寥幾筆,鳥語花香意境全出,如同吳地的女子,溫婉纖細,修竹獨倚。

這個掛鉤,典型的江南鏨刻,所以可以稱作吳鉤,只是,和千年前那鐵血呼嘯的吳鉤一比,似乎變的有些可笑了。只是,鐵馬吳鉤的時代,早已作古,而那女子頭上婉轉吳鉤的時代,已打上了江南的印記,江南,千百年來,本該如此文質彬彬,本該如此,柔弱的細細吟誦著風月,暖暖的風,溫溫的酒,靜靜的人。

江南,其實早已沒有了吳鉤。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萬源款鏨刻小掛鉤




夏天


這對簪子,也是我的最愛之一了,不是很華麗,不過相當的清秀.造型很美,圓形的外框線條非常的美,讓我一拿到它們就在盼望夏天,可以拿它們盤頭髮~~簪子題材是常見的三多,也就是桃子,石榴,佛手,寓意多壽,多子,多福.

為什麼叫它們夏天,因為有個朋友一直在惦記著它們.

我總告訴她:"不行不行,這對不給你的~~夏天我還要拿它們盤頭髮呢."

她前幾天忽然問我:"這幾天蘇州下雨沒?降溫沒?"

我說:"降溫了啊,怎麼拉?"

她說:"那麼夏天過了,不用盤頭髮了~~簪子可以給我了吧~~哈哈~~"

哈哈,哪怕這個夏天過去,還有下一個夏天呢~~還有以後的很多很多個夏天呢~~雖然我是喜歡華麗麗的東西的,近些時候越來越把尋找官器當作最高理想,卻總也捨不得出掉簡簡單單的它們.就像寫老銀的故事,很多華麗的總讓我不知從何說起,而這些個小東西,卻一想就滿腦子都是它們的故事.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三多蘇工釵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三多蘇工釵-1



閒愁


最近,總是覺得沒有文思,心中似乎有萬語,下筆卻再也無千言。想來想去,是最近的日子,過的太閒散了。

古人,自是風雅的,閒時,弄弄花草,吟吟風月,喜怒皆文章了。可是每每翻開唐詩宋詞,入眼的卻都是滿紙辛酸淚。閒,只是安樂的生活,而愁,才能出好文,暗香盈袖。

好文章的背後,是萬緒離愁,是悲傷,是孤獨,是寂寞,是不甘。哪怕是再從容優雅的生活,精緻的小令裡,依舊飄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傷感。

而真正的閒,則早已在花前月下,觥籌交錯中,流盡了時光,耗盡了心性,在嘴角的微笑中,平安喜樂的漸漸蒼老。

一對溫婉的鑲玉耳環,溫柔的沒有半絲稜角,靜靜的,訴說著淡淡的閒愁,無喜無悲。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烤藍鑲玉耳環




重逢


朋友去了次浙江,拿了點東西來饞我,其中就有這對翡翠頭模壓耳環.

開始是不留意這些江南常見的有些氾濫的小東西的.但是當我拿起這對耳環的時候,非常奇怪的,感覺到了似曾相識,一看款,我笑了,說,這東西,你應該出給我.

他很奇怪,問我為什麼,我告訴他,我家有對耳環,和他這對,是一樣的款.也就是說,這兩對耳環,是一個銀樓出來的.很巧合,而且,那是個並不起眼的銀樓,名字叫:馬寶和.不同的是,一個款是馬寶和正記,一個款是馬寶和仁記.

這個銀樓的主人,應該叫馬寶和.一個老實周正的男人,辛辛苦苦,在江浙的村鎮中徘徊,給人打首飾,小心翼翼的開了家銀樓,名字叫馬寶和.在一輩子的辛苦經營下,馬寶和終於開了兩家分店,一家叫正記,一家叫仁記.然後,馬寶和老了,兩家銀樓分別給了兩個兒子,他們也和父親一樣,仁正的,過了一輩子.

銀樓早就沒了,連耳環的舊主人,都入了土,當兩隊耳環重逢的時候,馬寶和的風格,依舊一脈相承,還是那麼的規矩,仁正之風,於小小物件中,展露無遺。

兩對的耳環,都是江南民國時候的典型耳環。一對留落蘇州,一對留落杭州。蘇州杭州,都是江南。仁記正記,都是馬寶和。在江南的小巷裡,不知道當然馬寶和走街串巷打銀子的足跡,是不是早被江南的春雨,沖刷的乾乾淨淨。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翡翠頭模壓花卉耳環



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鎦金蝙蝠頭晴春蝶戲圖耳環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文字由《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於2009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