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上市,會是科技獨角獸的新趨勢嗎?'

"

編譯丨曹瑋鈺

來源丨A16Z

從去年的Spotify到今年的Slack,科技獨角獸開始摒棄IPO,轉而以直接上市的方式進入公開市場,這一新趨勢十分值得關注。硅谷知名創投機構A16Z,同時也是Slack的投資人,近期撰文對直接上市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解析,乾貨十足。

以下是譯文部分:

當前有一個新趨勢值得關注: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採用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的方式作為進入公開市場的途徑,而不是傳統的IPO。Spotify去年開了一個先河,上個月Slack也採取了同樣的方式。

這兩家公司都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從敲鐘、掛牌到交易,IPO有的流程直接上市也一應俱全。

但是在直接上市中,公司本身不發售任何股份,也不募集資金。那麼,一家公司為什麼要直接上市呢?IPO與直接上市有還有什麼主要的區別嗎?這種新的形式還需要哪些權衡?

直接上市的操作還比較新穎。鑑於我自己長期在資本市場有一些經驗,而我們也是Slack幕後的投資人,有一定的經驗,我會試著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一下直接上市。

直接上市和IPO有什麼不同?

IPO和直接上市最大的區別是沒有“O”(Offering),也就是說,直接上市的公司不向公共投資者發售股票。除此以外,還有幾點實質差異,不過差異主要在於流程運作的順序。

二者流程運作涉及的環節實際非常相似——註冊、投資者教育和交易等。主要的區別在於這些環節發生的時間,某些情況下還包括髮生的方式。

1. 直接上市沒有正式的詢價路演環節

在傳統的IPO中,上市的公司會與承銷商(投資銀行)一起,到各個地方密集進行為期兩週多的路演,與潛在投資人進行背靠背會談。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營銷企業故事,也是為了讓管理團隊能夠與投資人(通常是大型的機構投資人)建立關係,並讓這些機構投資人在過程結束後,提交購股訂單。

儘管該公司在IPO路演過程中,已經設定了一個初始發行價格區間,作為上市價格指導,但公司通常會根據和投資人的會面的“市場”反饋,對價格進行調整。

在傳統的IPO過程中,與公司上市相關的價格有三個:第一個價格是初始發行價格區間;第二個價格是IPO定價,即公司將股票出售給機構投資人的實際價格;第三個價格是交易價格,即IPO定價後的實際開盤價,將根據市場供求情況,在股票上市的交易所決定。

但是公司最初是如何確定IPO定價的呢?我們回到詢價環節:在這一環節,公司和承銷商會試圖確定出一個針對最理想投資人的股票價格。尤其是那些希望繼續產品創新的科技公司,他們會尋找可以“理解”他們公司並能在市場長期支持他們的投資人。

從建立關係到發價,這都是IPO流程中的藝術,但基本來說,就是以合適的價格把投資人合適地組合到一起。IPO的目標,就是為投資人配置“剛好”的股票,這個比例可以讓投資人關注公司,持股很快獲得升值,也為未來的買家留有份額。

走到這一步,會涉及到很多環節,從IPO定價折扣,精心策劃“火爆”的IPO場面、股價大漲(這一現象表面上看是上市開盤首日大獲成功的景象),到確保公司有好新的產品、舉措和市場增長等一系列舉措確保未來的增長(我的合夥人Jeff Jordan通常會在公司IPO前勸告他們這些)。

在直接上市的情形中,上面提到的類似計劃、投資者教育以及投資人關係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只是直接上市沒有路演環節,而是改為“投資者日”。即公司一般以一對多的形式(比如網絡直播的形式)邀請投資者對公司進行了解。因此,直接上市被認為是更加大眾化的形式,因為每個人可以在同時間接收到等量的信息。

直接上市的公司,也會和資本市場顧問一起,與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投資人進行一對一會面。請注意,這裡的顧問也是投資銀行,例如,四大投行之一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就是迄今為止兩個直接上市案例(Slack和Spotify)的顧問,但在這裡,投行的角色與IPO的承銷商略有不同。

儘管各參與方和流程類似,但與傳統的IPO路演環節相比,直接上市過程中投資者會議的範圍要有限得多。最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上市的公司不會出售任何股票,因此既沒有詢價過程,也不會向投資人尋求股票訂單。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通過直接上市,公司可以實現IPO路演的許多目標,並以“更真實”的市場價格作為股票定價。

直接上市的公司,也會以類似財報電話會議和新聞稿的形式,公開向投資者提供有前瞻性的財務指導。但在傳統的IPO,公司在完成上市之前是不會披露這些的(通常是在首個季度營收披露),因為公司提交的S-1登記註冊表格直至定價當晚(首次交易前一天)才能生效,因此公司不能夠違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定,提前披露財務指導。在直接上市中,申請上市的註冊在交易前就生效了(Slack是在交易前10天生效),因此公司可以在股票交易前披露這類財務指導。通過這種方式,直接上市還可以改善IPO時間表上的結構問題。

2. 直接上市沒有鎖定期

在傳統的IPO中,公司現有股東一般會同意一個期限(通常是自IPO定價之日起180天),在此期間被限制出售股票。

雖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沒有強制要求,但投行通常會要求這麼做,因為這樣一來,公司股票在可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交易,並建立交易記錄。理論上說,發售一定數量的新股,可以提供更大的交易可預測性,讓股市在更多股票進入市場前,趨向穩定。

另一方面,典型的IPO中,流通股的量級很小,通常佔公司股票總數的10%。這種人為的限制,會侷限大量購股的投資行為,投資者也難以觀測出股票的真實價格,因為沒有足夠量的交易數據讓交易雙方確定價格。投資者通常要等到鎖定期滿後,逐步購買股票來建倉。

3. 直接上市比IPO費用便宜

在上市這件事上,費用遠不如好的結果重要,但這是直接上市和IPO的另一個區別,因此我將其指出。目前,IPO的承銷費是根據上市公司募資規模的比例計算的,通常是7%左右。而一些體量較大、知名度高的公司IPO項目,承銷費比例會低至大約2%。在直接上市中,只有一筆很低的固定諮詢費,大約是IPO最低承銷費用一半左右的水平。

直接上市如何運作

如上所述,直接上市和IPO的主要操作並沒有很大差別,但在二者在時機和方式上會有細微差別。

IPO已經存在幾個世紀,熟悉的人也更多,因此我將把重點放在直接上市上。

1. 準備階段

二者的準備工作比較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當公眾看到公司發佈的S-1註冊文件時,這家公司已經私下準備了好幾個月了,步驟包括:

●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S-1上市註冊文件(通常是祕密提交)。

●證券交易委員會將審核S-1表格,提出意見並指出需要回答的問題。

●與此同時,公司會舉行投資者教育會議,為投資者日準備材料。此時S-1尚未生效,因此還不能提供前瞻性的指引。

●在公司上市註冊期間也有一段靜默期,在此期間,公司和關聯方(董事會成員和主要投資人)所有的公開聲明必須遵循謹慎的規則,避免在股票交易之前大肆炒作。

●初始審核期過後,公司將提交一份公開文件(公司決定時間),投資人和公眾會首次看到修訂後的S-1註冊聲明,但仍然是草稿的形式。

2. 上市前

下一階段——上市首日前的5周左右開始——這也是直接上市與IPO開始開始出現程序差異的階段:

●公司會邀請投資人蔘加“投資者日”,屆時他們將公開討論公司和財務表現,但仍然只談論歷史數據。

●公司會與投資人進行一對一的會面,確定需求,與投資人建立關係,雙方建立信任,但這一過程不包含詢價。

●在本階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宣佈S-1註冊聲明生效,公司接下來可以發佈前瞻性的財務指引,投資者就可以在公司上市前至少1-2周的時間裡,仔細考慮股價意向。

3. 定價

在最後一個階段,公司的現有股東也會開始確定股價意向。記住,公司本身不發行股票。在任何市場中,必須有股票供新的投資者購買才能確保流動性,但這階段只有股東出售股票才能實現。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經停止了二級市場上的任何股票交易。

開盤的前一天,證券交易所會與公司的財務顧問進行協商,公佈一個參考價格。這個價格與IPO的初始申報價格區間最為接近,但實際上只是一個指引,向公眾告知近期的交易情況。IPO中,首次發行價格區間至少要接近最初的開盤價,而直接上市不同,其參考價格實際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甚至潛在的事實可能是,直接上市之所以設定參考價格,就是為了滿足傳統的IPO機制——鞏固公眾對股票開盤“火爆”景象和股價上漲的迷戀。)

在交易首日的清晨,競價開始——首先表明需求量,然後根據供求情況確立價格。買家和賣家將在開始的幾小時內,隨著市場關注均衡價格,進而調整訂單。Slack直接上市時,買賣雙方在開盤約2.5小時後開始交易,比大多數參與者預期的要快;供給和需求的成交量較大,成交速度較快,以至於做市商選擇更早地開放股票交易。

傳統IPO交易也有類似的流程可以確定股票價格,但在最初180天,新發售的股票只能賣給新的投資者,交易數量非常有限。相比之下,直接上市可以看到更真實的供需情況。

最後,雖然沒有硬性規定,但因為對企業有幫助,我會建議,那些想要通過直接上市的公司可以至少在六個月甚至更早前,開放企業私人二手交易市場。雖然多數私營公司對二級市場私人交易有全面而嚴格的限制,但進入市場後,公司仍然可以通過股權轉讓審批程序,維持企業的控制權。

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可以使股權結構多樣化,也是幫助企業在直接上市前建立初始價格的基礎,這樣一來,直接上市的初始價格就不會完全出於猜測。

既然二級市場可以為早期投資者和員工帶來流動性,對現有投資人的股權也沒有稀釋作用,那麼二級市場為什麼不能實現直接上市的目標呢?

二級市場不能像直接上市那樣,可以提供真正的市場價格:它更像一個市場,撮合單個買家和對應的單個賣家,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共市場,有穩健充足的供求關係,可以撮合許多買家和賣家。 成交量,是直接上市找到真實市場價格的關鍵所在。

關於直接上市的一些誤解

直接上市仍是一種新現象,目前為止只有兩家通過它完成上市,但這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IPO流程已經成熟,,創新的時機到來了:嚴格意義說,第一次IPO是在400多年前,而目前的IPO規則是在近一個世紀前制定的。

但自那之後,科學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2004年穀歌在IPO時採用了“荷蘭式拍賣”,將在線清算價格定為IPO價格。

近期也有其它的創新模式,比如長期證券交易所(Long- Term Stock Exchange, LTSE),第一家將總部設在硅谷的證券交易所,旨在將公司建設和市場利益長期結合。上個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剛剛批准了長期證券交易所的申請(我們也是長期證券交易所的投資人)。

直接上市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時間結構、操作流程順序和上市機制需要改變。考慮到資本市場在過去十年過程中的種種變化,直接上市也是一種自然的演變。

在此之前,一家準備上市的公司會進行A輪融資,然後B輪融資、C輪融資......之後是IPO。當時的募資規模,與如今相比要小得多,早期投資人大多是風投機構。

而今天的公司可能會進行5到7輪的融資,籌集數億乃至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不僅來自風投機構,還來自對衝基金、共同基金和主權財富基金。

企業可以從私人市場獲得所有資金,不再需要依賴於公開市場進行募資(我們曾將這種現象稱為“準IPO”)。而且,這些公司仍然可以與公開市場的投資人建立長期的關係,這是我建議公司儘快做的事情。

如今一家公司決定上市,通常是出於資本需求或投資人以外的考量,因此直接上市提供了一條更成熟的上市途徑。

下面我將談談一些關於IPO和直接上市的常見誤解,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直接上市。

誤解1:價格上漲是衡量成功上市的標準

現代IPO的最大的誤解(在媒體報道的助攻和煽動下)就是,股價升值是上市成功的衡量標準,而不是業務上的成功。這不符合直接上市的現實,也不符合傳統的IPO情況。IPO的大幅上漲可能會引起很多關注,但這同時也表明IPO定價有誤。

在直接上市的情況下,衡量交易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是交易量——它更能反映出真正均衡的定價,即許多的買家和賣家在較為離散的價格區間交易。

注意,在傳統的IPO中,鎖定期內發行和交易的流通總量通常非常有限,這會限制許多買家和許多賣家真正確定市場出清價格的能力。

當然,這意味著,如果沒有足夠的交易量,直接上市可能出現問題。在第一次直接上市(Spotify)中,我們吸取了教訓,該股票開盤時成交量很小,結果導致其開盤價接近當日最高點,而收盤價接近當日最低點。但在Slack的案例中,開盤時的交易量就達到了4550萬股,為紐交所史上之最。

誤解2:新上市公司需要折扣價來吸引新的投資者

目前,IPO會以過於大的折扣價格,吸引投資者並方便他們快速獲益。然而在直接上市中,所有投資者都以市場出清價格進入市場,這一價格會為公司匹配最適合的投資者。偉大的公司會吸引到獨具慧眼的投資人,但價格合理的好公司也會吸引到不錯的投資人。

從許多方面來看,對於要建立長期關係的公司和投資者來說,直接上市是一個更平等的過程,而不是通過詢價建立一種交易性質的關係。

機構投資人本身也在不斷演變,他們會花大量的時間尋找有前景、並仍是私營狀態的公司,與之建立關係並進行投資。

以前,要上市的公司通常在IPO路演期間才第一次與主要投資人會面。現在,這種做法反而是不常見。

傳統的IPO,之所以有路演這個環節,完全是因為大型的共同基金和對衝基金距離遠、不好接近,需要投行在路演中起到橋樑作用。在傳統的IPO中,投行本身就扮演者雙重角色,因為它們的客戶既有正在進行IPO的公司,也包括參與交易的投資人,這些投資人通常是他們必須滿足的老顧客。

需要明確的是,投資銀行會為上市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但在直接上市中,他們的角色會從承銷商轉變為更偏向協調者的顧問。Slack直接上市時,摩根史坦利就利用從Spotify案例中學到的經驗,實現了Slack的穩健開盤和完美操作。

誤解3:IPO是融資行為

如今的公司會更久地保持私營狀態,鑑於這一現象,與其說IPO是一個融資事件,倒不如說是一種為了確保業務“運轉良好”並保持穩健和持久的舉措。如今投資者希望看到的是,公司在進入公開市場時,已經擁有了良好的財務表現、盈利模式和現金流。

在IPO的融資層面,公司會以低於市場清算價格的水平上市,調整至滿足公開市場流動性(約10%)和公司需求的價格。以最近Zoom的IPO為例(注意,我們不是投資人,以下也不是投資建議):

• 流通股或IPO可用股票總額為:當前股票總量的8%,約2100萬股

• IPO發行價:36美元/股

• 開始交易的股票價格:65美元/股

• 當前的市價:85-90美元左右/股

由於公司和獻售股東總共籌集了大約7億美元(該公司像許多公司一樣,被迫進行IPO抑價),根據這些股票目前的價值,該公司當初大概留下約12億美元的差價空間。

如果這些公司以均衡價格在公開市場上市,就像直接上市一樣,情況會有多大不同?

誤解4:需要融資的公司不能直接上市

既然如今的IPO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融資,那麼那些需要融資、又想直接上市的公司呢?

我認為,這些公司可以這樣做:與其通過IPO融資,人為地進行折扣,發售比實際需求更多的股票,不如在私營狀態時進行融資,之後再在適當的時機啟動直接上市流程。把融資和上市分開,公司可以更好地確定股票的發售數量和市場價格,也不需要給出過大的折扣。

假設一家估值100億美元的公司需要額外融資3億美元,未來幾年運營中有足夠的資金儲備。如果進行傳統的IPO,會造成大約10%的股權稀釋,成交價也會有大幅折扣;而直接上市大約只有2-3%的稀釋,成交價也比較合理。

如果未來還需進一步融資,該公司就可以作為一個成熟的發行人進入資本市場,這是上市的主要好處之一。如果Slack以傳統IPO上市,即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有8億美元,它也不得不出售約10%的公司股份(按照市場標準)以滿足流動性需求,並承擔不必要的稀釋。

相反,如果是直接上市,Slack無需發售股票也不會產生股權稀釋。成為上市公司一段時間後,Slack會被看作經驗豐富的發行人,如果有融資需要,就可以按照自身情況、自行決定融資的時機。

誤解5:公開市場投資人不喜歡直接上市

在過去的幾個月,這種論調我聽到好多次。當我問及原因時,兩種常見的迴應是:直接上市不存在價格升值;直接上市沒有鎖定期,無法預測拋售的壓力。

我認為這兩種說法有些誇張,原因如下:

IPO的折價定價不是一個功能,而是一個缺陷。如上所述,由於該公司低估了股票價值,把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留在了談判桌上,因此股價上漲幾乎沒什麼好處。

坦率地說,對於上市公司的理想股東——機構投資人而言,折價相對來說是無關緊要的。流通股在典型的IPO中佔比微不足道,完全不能與持股數十億美元的大型共同基金相比。因此,只有當解鎖期過後,市場有了更多的股票時,才會有更大的流動性,投資人才能更大規模持倉。而直接上市解決了這種時間上的錯配。

鎖定期也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提供很強的預測性。從流通股中獲得的任何好處,都會因數量有限和波動加劇而喪失。

直接上市沒有180天鎖定期,現有股東(包括員工)可以出售股票;新的投資者可以完全持倉,人為限制新發股票的非流動性也會被消除。

理想情況下,如果價格合適,市面上將會有足量的可交易股票,因此就不會有很高的波動性和持續的拋售壓力——這才是公司和投資者所希望的可預測性。

誤解6:只有“知名”品牌才能直接上市

這種說法或許適用於第一家直接上市的Spotify(主流音頻服務),甚至也會適用於第二家Slack(在消費者和企業中廣泛使用的SaaS產品)。但第五家呢?第十家呢?隨著直接上市越來越受歡迎,知名品牌與否將不會那麼重要。

不論是傳統的IPO還是直接上市,投資人要做的,就是在那些公司在上市前瞭解它們。因此,即使要上市的公司並不是一家高人氣、面向消費者的品牌,甚至都不是面向消費者的品牌,至少在投資圈,這家公司也會是知名度的。

您可能會問,散戶或者個人投資者呢?首先,請注意,散戶配售——面向個人投資者的股票數通常只佔所有IPO配售的約10%左右,而且往往會更少。對於最成功的IPO來說,這並非是所需的必要來源。

也就是說,直接上市的好處是,散戶股東與投資機構的門檻是一樣的。

如今媒體對科技公司都有大量報道,市面上有很多可用信息,因此如果一家公司足夠優秀可以上市,各種投資者都會迎上來。

當然,直接上市還有許多的事情需要解決,比如要更好地瞭解供需情況,更加高效自動的定價機制等,並且,直接上市還處於早起階段,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可能會逐漸改變規則,以適應更多的創新。

但是,直接上市是我們過去十年所看到的,一種相應的、更加廣泛的自然演變——私人市場變得更和活躍度增加,到更加成熟的公司上市以及其它的宏觀趨勢。

因此,如果上市的目標不僅是籌集更多的資金,而是要建立長期的業務,上市的機制就應該進行一定的考量。

公司已經有幾百年歷史,目前的IPO規也已經存在了幾十年。隨著技術、公司和市場的發展,是時候進行更多的創新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