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是枝裕和: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是枝裕和:再次從這裡開始》

【日】是枝裕和著

匡匡譯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本書是戛納金棕櫚獎得主、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從未面世的隨筆、極私密的訪談、深入生命的66部電影,呈現是枝導演的創作靈感與電影世界。2019年戛納金棕櫚獎獲得者奉俊昊、《小偷家族》主演樹木希林、法國影后朱麗葉·比諾什等人特撰文推薦,講述他們眼中的是枝裕和。

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是枝裕和

我的新作《奇蹟》,講的是由於父母離婚,而跟隨媽媽在鹿兒島生活的哥哥,與隨父親居住在福岡的弟弟,相信奇蹟的發生將改變目前家人分離的現狀,而展開了一系列行動的故事。尤其是哥哥,起初他認為,與其這樣跟弟弟分隔兩地的狀態一直持續下去,還不如讓櫻島來一次火山爆發,把眼前的生活徹底毀掉的好。然而,旅途之中他才發現,自己恰恰生活在這些珍貴、不可替代的日常事物的環繞下,它們一旦被毀,便將徹底失去。最終,他切實感受到,自己也是身邊世界的一部分。我想把這種心理層面的轉變,作為影片的縱軸去構建故事。

是枝裕和: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奇蹟》海報

早年,我曾在拙作《無人知曉》(2004年)中刻畫了四個被母親拋棄的幼子,僅憑著自身的力量,過著悄無聲息、不為人知的日子。那個故事講的是,在某間公寓裡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對孩子們來說珍貴不可替代的日常之物,是如何慢慢失去的。假如《無人知曉》過於消極的話,那麼這一次,索性我就拍得“積極”點,讓孩子意識到那些“尋常到不值一提”的東西,有多麼“珍貴到無可取代”。

是枝裕和: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無人知曉》海報

從這種意義來說,本次東日本大地震,恰恰是一場讓日常的珍貴性“在失去之後方才浮現出來”的災害。只是,觀看者會如何去理解它,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在我看來,並不會因為震災發生,《奇蹟》這部電影的意義就發生了改變,變質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或徹底喪失了它的意義。

從我自身的立場來說,並不願有意識地選取震災為主題,去創作虛構的作品。既然自己的認知已發生了轉變,那麼假如投入創作,產出的作品也應當隨之改變,我希望把這種意識作為自己創作的主軸,去從事電影的製作。不是從電影去改變,而是從自身去改變。這不僅僅是由震災引發的,畢竟,當我們身為人子時創作的東西,與成為人父時創作的東西,在對親子關係的描述方式上,是會有所變化的。同樣,在災區目睹並接觸了受災現場之後,我已與早先那個自己不再相同,電影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假如不變,我自己也就停止了成長,止步於過去了。一直從日常角度對人們的生活展開觀察的我,不必有意識地催促自己改變,只要採取順其自然反映現實的方式,讓作品自行改變即可。

是枝裕和:下一部影片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

是枝裕和

此刻我身為一名父親,最先感受到的是,在東京,政府對那些拿著測量儀去測算學校公園裡輻射值的父母,或儘量購買產地遠離災區的食品的父母,會斥責其“歇斯底里”。然而,政府給出的信息如此地含糊潦草,那麼從父母的立場來看,當然不管什麼消息都會選擇去相信吧。為孩子考慮,儘量伸手抓住足夠安全的東西,在我看來也屬於人之常情。因為大家面對的是一種充滿未知的狀況。至於今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是怎樣,此刻誰也不得而知。但屆時再去後悔,說什麼“為了孩子,當初要是選擇這個就好了”,或許為時已晚。

包括這些切身的生活瑣事在內,此刻我所面對的問題是,“成為人父,究竟意味著什麼?” 下一部影片,我想嘗試從這一點出發去展開創作。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我感覺母親在誕下孩子的一瞬間就已是母親了,而父親對待孩子,卻必須先獲得些什麼方才能成為父親。至於獲得的方式,或者與孩子建立關係的方式,男性並非與生俱來便擁有與之相關的能力,對此,我有切身的體會。又或許,我只是欠缺一些自信吧。但“沒有辦法徹底地成為一名好父親”,在我而言,是十分真切的感受。直到如今這個年紀,回首過往,我方才明白,當年父親其實也不懂得該如何與我相處。男人為何無法成為一個完美可靠的好父親呢?或者說,為何非如此不可呢?我想講述一個與“父性”有關的故事。至於它會不會與本次大震災有什麼聯繫,尚不得而知。但是從社會接收到的東西,與自身懷抱的問題,兩者是無法分割的。極有可能,我會從自己此時尚未意識到的東西,著手去進行拍攝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