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屏住呼吸,靜靜地參觀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蹟,一件件遺物在訴說虛雲大師的高風亮節。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虛雲老和尚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導師。

佛塔:眾多高僧大德為信仰而奮鬥一生的標記

佛教界重視飲水思源,對老一輩仙逝的高僧大德,無不敬仰,往往其弟子會遵師生前囑託,擇風水形勝之地,營建墓塔安放先師之遺體。雲居山的僧塔林也聞名佛界。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個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墓塔林造型各異。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屏住呼吸,靜靜地參觀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蹟,一件件遺物在訴說虛雲大師的高風亮節。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虛雲老和尚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導師。

佛塔:眾多高僧大德為信仰而奮鬥一生的標記

佛教界重視飲水思源,對老一輩仙逝的高僧大德,無不敬仰,往往其弟子會遵師生前囑託,擇風水形勝之地,營建墓塔安放先師之遺體。雲居山的僧塔林也聞名佛界。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個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墓塔林造型各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保存下來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禪師塔、北宋羅漢塔、宋心印禪師塔、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禪師塔、清元宗禪師塔、清雄慶禪師塔、清古鎮禪師塔、清戒顯和尚全身塔、海會塔等。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臺,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該塔林中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唐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在萬綠叢中的山谷裡,有一座虛雲塔,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這是1982年為紀念虛雲老和尚而建的。

山依文彰 :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留下佳句絕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雲居山的詩詞歌賦文化也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雲居山以其山勢雄峻、環境優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與蓮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剎——真如禪寺的悠久歷史,高僧輩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貴宦,文人騷客登山遊覽,或參禪禮佛,或讀經論道,或探勝訪幽。在此之中,提詠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絕作。曾經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陸游等。現今保留的古人詩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屏住呼吸,靜靜地參觀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蹟,一件件遺物在訴說虛雲大師的高風亮節。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虛雲老和尚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導師。

佛塔:眾多高僧大德為信仰而奮鬥一生的標記

佛教界重視飲水思源,對老一輩仙逝的高僧大德,無不敬仰,往往其弟子會遵師生前囑託,擇風水形勝之地,營建墓塔安放先師之遺體。雲居山的僧塔林也聞名佛界。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個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墓塔林造型各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保存下來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禪師塔、北宋羅漢塔、宋心印禪師塔、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禪師塔、清元宗禪師塔、清雄慶禪師塔、清古鎮禪師塔、清戒顯和尚全身塔、海會塔等。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臺,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該塔林中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唐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在萬綠叢中的山谷裡,有一座虛雲塔,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這是1982年為紀念虛雲老和尚而建的。

山依文彰 :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留下佳句絕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雲居山的詩詞歌賦文化也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雲居山以其山勢雄峻、環境優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與蓮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剎——真如禪寺的悠久歷史,高僧輩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貴宦,文人騷客登山遊覽,或參禪禮佛,或讀經論道,或探勝訪幽。在此之中,提詠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絕作。曾經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陸游等。現今保留的古人詩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文以山題,山依文彰,世代相續,成為一筆有著較高文化價值的精神財富。“一行行到趙州關,怪底山頭更有山。一片樓臺聳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瀑花飛雪侵僧眼,巖穴流光映佛顏。欲與白雲論心事,碧溪橋下水潺潺。”這是蘇東坡遊雲居山後寫的詩,也是對雲居山景物的真實寫照。

五龍潭觀瀑布: 對人生的啟示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屏住呼吸,靜靜地參觀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蹟,一件件遺物在訴說虛雲大師的高風亮節。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虛雲老和尚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導師。

佛塔:眾多高僧大德為信仰而奮鬥一生的標記

佛教界重視飲水思源,對老一輩仙逝的高僧大德,無不敬仰,往往其弟子會遵師生前囑託,擇風水形勝之地,營建墓塔安放先師之遺體。雲居山的僧塔林也聞名佛界。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個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墓塔林造型各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保存下來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禪師塔、北宋羅漢塔、宋心印禪師塔、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禪師塔、清元宗禪師塔、清雄慶禪師塔、清古鎮禪師塔、清戒顯和尚全身塔、海會塔等。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臺,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該塔林中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唐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在萬綠叢中的山谷裡,有一座虛雲塔,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這是1982年為紀念虛雲老和尚而建的。

山依文彰 :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留下佳句絕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雲居山的詩詞歌賦文化也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雲居山以其山勢雄峻、環境優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與蓮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剎——真如禪寺的悠久歷史,高僧輩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貴宦,文人騷客登山遊覽,或參禪禮佛,或讀經論道,或探勝訪幽。在此之中,提詠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絕作。曾經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陸游等。現今保留的古人詩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文以山題,山依文彰,世代相續,成為一筆有著較高文化價值的精神財富。“一行行到趙州關,怪底山頭更有山。一片樓臺聳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瀑花飛雪侵僧眼,巖穴流光映佛顏。欲與白雲論心事,碧溪橋下水潺潺。”這是蘇東坡遊雲居山後寫的詩,也是對雲居山景物的真實寫照。

五龍潭觀瀑布: 對人生的啟示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在雲居山禮佛的同時,我們還遊覽了著名風景區五龍潭,沿著石板路一路往下走,移步換景,瀑布從山澗傾斜而下,逐級相連。山上山下,深林茂密。鬆杉楠樟,鬱鬱蔥蔥。

"

冠世絕境 天上雲居

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

我利用休假時間偕同學友楊鈞等人,登上雲居山,圓了我多年朝聖的心願。

是日,天氣晴朗,暖風拂面。我們從南昌驅車而行,行至永修境內高速路上汽車出故障。經過簡單維修,汽車緩慢前行,勉強到達永修縣城,我們下車後忙打的速馳雲居山。

雲居山原名“歐山”,因終年雲蒸霞蔚,李唐後改稱雲居山。它以磅礴的氣勢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陽湖西岸(江西省永修縣)撥地而起。山體主峰海撥969.4米,景區面積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區,146處景點。,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達山頂。古往今來,雲居山以其秀麗天成的風景和佛教禪宗著名道場被人們稱道,古人稱其“雲嶺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絕境,天上雲居”。

約一個小時我們來到雲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鋪成水泥,我們兩眼忙於欣賞車外的風景。奇峰怪壑,澗水潺潺,古木參天,蔚為壯觀。

雲居山:“清、靜、幽、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點是清淨、虛寂。為了便於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僧人往往希望遠離塵世之名利場,尋求可以寄身託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陽光雨露的化育,受風霜寒熱之洗禮,尤具天地之靈氣。林海雲濤襯其靜,飛瀑流泉見其淨,莽莽蒼蒼顯其空,虎蹤鹿跡明其虛,自然之風采,天造的神韻,難以狀貌。淨、靜、虛 、空在僧人與崇山峻嶺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樑,於是產生了獨特的人文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體的佛教名山。雲居山就是這樣一座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融合一體的名山,充分體現佛教文化的“清、靜、幽、雅”的特色。

雲居山寧靜而秀麗,真如寺座落在雲居山之頂,周圍群峰環繞,狀如蓮瓣攢簇,形成了“蓮峰簇簇繞華臺,一缽中央倚鏡開。對寺面看雲捧出,當湖直逼海浮來”的意境。

真如禪寺:佛教祖庭歷史悠久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禪寺。道膺法師(835—902年),是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傳人。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創建後,傳到六祖慧能時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後又分化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個派別。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別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創立,主要是宣傳理事不二、體用無礙的思想,“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而曹山這一法系四傳後就斷絕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脈在雲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綿延流傳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禪宗五宗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後都失傳了,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保存下來。由此也可看到雲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謂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擇地建寺,大有風水講究。真如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相傳道容禪師與司馬頭陀同遊雲居山,登上山頂時,見這裡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龍珠峰、袈裟峰、缽盂峰、象王峰環列如屏障,就在這裡開基建寺——雲居禪院。道容建寺後,與弟子全慶、全誨等相繼居住約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禪師應邀住持,才使此寺聞名天下。

它位於海拔926米的五腦峰之巔的“蓮花城”內。我們步入寺院內,環顧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一片平坦。碧湖明鏡,梵宇和琉瓦襯托生輝。宛如一朵蓮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寬敞勻稱的堂局,讓我感到天公有意將這一風水寶地,賜給有佛緣的人來此開創佛教聖地。

真如寺創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曆史了。千百年來高僧輩出,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又有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

吸引我來雲居山的原因還有我無限敬仰虛雲老和尚,近年來追隨他當年中興佛教祖庭的足跡到過雲南雞足山、廣東南華寺。雲居山真如寺是虛雲弘法事業的光輝樣板。

1953年8月14日,應真如禪寺性福和尚之請,虛雲在果一(後任廬山東林寺方丈)、達成的陪同下,以114歲高齡,從廬山大林寺來到雲山,徒步登山禮祖。只見瓦礫滿目,荒草遍地,心情格外沉重,遂發願重興祖師道場,並賦《登山有感》以明志:

紫柏會嗟放牧場,四朝更化倍悲涼。

梵天血濺眉間劍,活國心儀肘後方。

奏雅曲終秋月白,談禪直指暮山蒼。

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頭掛夕陽。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虛雲大師此後,集眾僧百餘人,開荒種地,重建寺廟。從此名聲重振,影響擴及海內外,印度的東南亞僧人不時前來拜謁。1959年,虛雲老和尚在此圓寂,享年120歲。真如寺山門上有“天上雲居”四個大字,中間一塊直匾,上書“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所題。

真如禪寺大門一幅對聯:“雲初岫本無心,居此土以存真內:不去不來真面目,常清常淨見心源”,道出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環境和建院初心。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們進入直如寺客堂,由耀偉法師等人接待,登記之後,安排我們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楊鈞獨自在寺院內外遊覽。等我醒來後,他回到房內興奮地說,雲居山真是風水寶地,值得考察!

我聽後急切地走到寺院內,懷著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寶殿、大雄寶殿以及祖庭等處,一番禮佛後,開盤測真如寺坐山立向為辛山乙向甲戌界縫,漫步寺後,可觀一條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過堂,兩水交匯於明月湖,湖水碧綠盪漾,倒映藍天白天,水口為乙辰,水口砂封閉。後周遊寺外風景。寺右側,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相傳是道膺和尚親手所栽。樹齡一千多年,現在仍枝繁葉茂,樹幹可十人圍抱,成了山中一寶。我靜佇樹下,默想時光流轉至今,它見證了雲居山幾度興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橋,名叫佛印橋,也叫碧溪橋,據說該橋是佛印禪師所建。相傳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曾在此處談論經典和佛法,後來人們就把此石稱為談心石。石邊刻著“石床”二字,這是蘇東坡親筆寫的,字體雄渾脫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嘩嘩作響,它流經千年不竭,這是雲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為了紀念虛雲法師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興建了“虛雲紀念堂”。“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這幅對聯是虛雲大師弘法歷程的真實寫照。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我屏住呼吸,靜靜地參觀虛雲大師的生平事蹟,一件件遺物在訴說虛雲大師的高風亮節。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虛雲老和尚這樣的精神、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導師。

佛塔:眾多高僧大德為信仰而奮鬥一生的標記

佛教界重視飲水思源,對老一輩仙逝的高僧大德,無不敬仰,往往其弟子會遵師生前囑託,擇風水形勝之地,營建墓塔安放先師之遺體。雲居山的僧塔林也聞名佛界。有歷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個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他們是千百年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僧塔的建築設計,堪稱中國僧塔的典範。墓塔林造型各異。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保存下來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禪師塔、北宋羅漢塔、宋心印禪師塔、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禪師塔、清元宗禪師塔、清雄慶禪師塔、清古鎮禪師塔、清戒顯和尚全身塔、海會塔等。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臺,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該塔林中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明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唐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在萬綠叢中的山谷裡,有一座虛雲塔,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這是1982年為紀念虛雲老和尚而建的。

山依文彰 :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留下佳句絕作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雲居山的詩詞歌賦文化也影響深遠。千百年來,雲居山以其山勢雄峻、環境優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與蓮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剎——真如禪寺的悠久歷史,高僧輩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貴宦,文人騷客登山遊覽,或參禪禮佛,或讀經論道,或探勝訪幽。在此之中,提詠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絕作。曾經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蘇東坡、黃庭堅、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陸游等。現今保留的古人詩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文以山題,山依文彰,世代相續,成為一筆有著較高文化價值的精神財富。“一行行到趙州關,怪底山頭更有山。一片樓臺聳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瀑花飛雪侵僧眼,巖穴流光映佛顏。欲與白雲論心事,碧溪橋下水潺潺。”這是蘇東坡遊雲居山後寫的詩,也是對雲居山景物的真實寫照。

五龍潭觀瀑布: 對人生的啟示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在雲居山禮佛的同時,我們還遊覽了著名風景區五龍潭,沿著石板路一路往下走,移步換景,瀑布從山澗傾斜而下,逐級相連。山上山下,深林茂密。鬆杉楠樟,鬱鬱蔥蔥。

曾祥裕:我追隨虛雲大師足跡來到雲居山

游完一個瀑布景觀後,我坐下休息,叫楊鈞友不必等我,他繼續下山。和風習習,我有點睡意,閉目養神。正欲睡之時,手機喚醒我,楊鈞說山下有漂亮的瀑布景觀。美景不看,枉來五龍潭,我快步下山,果真山下一個十幾米寬的瀑布,其勢從高處跌落匯合而成,頗為壯觀。 從瀑布景觀我想到人生起伏之間,就是動靜結合,靜之時就是蓄積力量的過程,當力量蓄積到一定時候,就要擇機爆發,朝著遠方的目標勇往無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因為生命是一種過程,我為理想而奮鬥,我努力過,我堅持過,至於是否如意,就看運氣!所謂聽天命,盡人事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