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南側 隋

他每天只吃一點豆羹以維持生命,經過了6年的苦行,他感到苦修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到尼連禪河洗盡了6年的汙垢,並接受了牧女施捨的牛乳,慢慢地恢復了體力。當他在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時,戰勝了心中的一切魔障,突然間得到了大悟,從此,明白了人間的真諦,這件事稱作“樹下成道”。他開始收徒講學,宣揚他的理論,這就是“初轉法輪”,他所主張的教義就是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後人又稱他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成立後,發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釋迦牟尼不斷地到各地說法,擴大佛教的影響, 公元前484年,釋迦牟尼於拘屍那城的雙樹林中涅槃。

描繪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大多是依據佛經中的有關記載來畫的。佛經中往往把釋迦牟尼神格化了,帶有很多神異的色彩,這也是敦煌壁畫故事畫的一個特色。莫高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第275窟南壁就出現了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前“出遊四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的情景,由於壁面損毀,只剩下三個場面。

石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大多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如釋迦牟尼誕生前,摩耶夫人夢見白象的場面,稱作“乘象入胎”。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而騎馬逾城的場面,稱為“逾城出家”。這兩個情節,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的誕生,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修行的開始,是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佛傳場面。在隋及唐初的洞窟中往往在正面龕兩側分別畫出這兩個情節, 具有裝飾效果。如隋代第278窟西壁北側上部“乘象入胎”,畫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現顏色已變黑),正緩慢向前,身後有二伎樂正在演奏琵琶和箜篌,飛天在上空散花供養。南側相對畫出“逾城出家”的場面,悉達多太子乘馬躍起,有四個小天人分別託著馬足,正急速飛行,前後有飛天手託蓮花上下飛舞。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南側 隋

他每天只吃一點豆羹以維持生命,經過了6年的苦行,他感到苦修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到尼連禪河洗盡了6年的汙垢,並接受了牧女施捨的牛乳,慢慢地恢復了體力。當他在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時,戰勝了心中的一切魔障,突然間得到了大悟,從此,明白了人間的真諦,這件事稱作“樹下成道”。他開始收徒講學,宣揚他的理論,這就是“初轉法輪”,他所主張的教義就是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後人又稱他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成立後,發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釋迦牟尼不斷地到各地說法,擴大佛教的影響, 公元前484年,釋迦牟尼於拘屍那城的雙樹林中涅槃。

描繪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大多是依據佛經中的有關記載來畫的。佛經中往往把釋迦牟尼神格化了,帶有很多神異的色彩,這也是敦煌壁畫故事畫的一個特色。莫高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第275窟南壁就出現了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前“出遊四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的情景,由於壁面損毀,只剩下三個場面。

石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大多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如釋迦牟尼誕生前,摩耶夫人夢見白象的場面,稱作“乘象入胎”。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而騎馬逾城的場面,稱為“逾城出家”。這兩個情節,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的誕生,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修行的開始,是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佛傳場面。在隋及唐初的洞窟中往往在正面龕兩側分別畫出這兩個情節, 具有裝飾效果。如隋代第278窟西壁北側上部“乘象入胎”,畫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現顏色已變黑),正緩慢向前,身後有二伎樂正在演奏琵琶和箜篌,飛天在上空散花供養。南側相對畫出“逾城出家”的場面,悉達多太子乘馬躍起,有四個小天人分別託著馬足,正急速飛行,前後有飛天手託蓮花上下飛舞。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北側 初唐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南側 隋

他每天只吃一點豆羹以維持生命,經過了6年的苦行,他感到苦修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到尼連禪河洗盡了6年的汙垢,並接受了牧女施捨的牛乳,慢慢地恢復了體力。當他在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時,戰勝了心中的一切魔障,突然間得到了大悟,從此,明白了人間的真諦,這件事稱作“樹下成道”。他開始收徒講學,宣揚他的理論,這就是“初轉法輪”,他所主張的教義就是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後人又稱他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成立後,發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釋迦牟尼不斷地到各地說法,擴大佛教的影響, 公元前484年,釋迦牟尼於拘屍那城的雙樹林中涅槃。

描繪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大多是依據佛經中的有關記載來畫的。佛經中往往把釋迦牟尼神格化了,帶有很多神異的色彩,這也是敦煌壁畫故事畫的一個特色。莫高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第275窟南壁就出現了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前“出遊四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的情景,由於壁面損毀,只剩下三個場面。

石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大多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如釋迦牟尼誕生前,摩耶夫人夢見白象的場面,稱作“乘象入胎”。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而騎馬逾城的場面,稱為“逾城出家”。這兩個情節,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的誕生,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修行的開始,是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佛傳場面。在隋及唐初的洞窟中往往在正面龕兩側分別畫出這兩個情節, 具有裝飾效果。如隋代第278窟西壁北側上部“乘象入胎”,畫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現顏色已變黑),正緩慢向前,身後有二伎樂正在演奏琵琶和箜篌,飛天在上空散花供養。南側相對畫出“逾城出家”的場面,悉達多太子乘馬躍起,有四個小天人分別託著馬足,正急速飛行,前後有飛天手託蓮花上下飛舞。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北側 初唐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 329 窟西壁南側 初唐

“降魔成道”和“初轉法輪”也是表現佛傳的重要場面。前者表現釋迦牟尼成道時,魔王波旬深恐釋迦牟尼的成道威脅到自己,就率眾魔軍來企圖殺死釋迦牟尼。可是面對眾魔圍攻,釋迦牟尼鎮定自如,以神通力擊敗了魔軍,使眾魔伏首歸降。表現這一主題的畫面也稱“降魔變”,在印度和犍陀羅的雕刻中就很常見,敦煌北魏壁畫中的降魔變在構圖上完全繼承了外來的形式,如第254窟南壁,表現佛安坐在中央,周圍各式各樣的妖魔手執各種武器,向佛襲來。畫面下部則描繪魔軍敗北後跪在佛前的樣子。畫面下部左側還描繪了三個美女正對著釋迦牟尼搔首弄姿,右側有三個面貌醜陋的老女人。這是表現魔王波旬見魔軍不能戰勝佛, 便施美人計,企圖以美色來誘惑佛,但佛不為所動,並使神力,把美女變成了又醜又老的老婆子。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南側 隋

他每天只吃一點豆羹以維持生命,經過了6年的苦行,他感到苦修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到尼連禪河洗盡了6年的汙垢,並接受了牧女施捨的牛乳,慢慢地恢復了體力。當他在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時,戰勝了心中的一切魔障,突然間得到了大悟,從此,明白了人間的真諦,這件事稱作“樹下成道”。他開始收徒講學,宣揚他的理論,這就是“初轉法輪”,他所主張的教義就是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後人又稱他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成立後,發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釋迦牟尼不斷地到各地說法,擴大佛教的影響, 公元前484年,釋迦牟尼於拘屍那城的雙樹林中涅槃。

描繪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大多是依據佛經中的有關記載來畫的。佛經中往往把釋迦牟尼神格化了,帶有很多神異的色彩,這也是敦煌壁畫故事畫的一個特色。莫高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第275窟南壁就出現了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前“出遊四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的情景,由於壁面損毀,只剩下三個場面。

石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大多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如釋迦牟尼誕生前,摩耶夫人夢見白象的場面,稱作“乘象入胎”。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而騎馬逾城的場面,稱為“逾城出家”。這兩個情節,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的誕生,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修行的開始,是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佛傳場面。在隋及唐初的洞窟中往往在正面龕兩側分別畫出這兩個情節, 具有裝飾效果。如隋代第278窟西壁北側上部“乘象入胎”,畫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現顏色已變黑),正緩慢向前,身後有二伎樂正在演奏琵琶和箜篌,飛天在上空散花供養。南側相對畫出“逾城出家”的場面,悉達多太子乘馬躍起,有四個小天人分別託著馬足,正急速飛行,前後有飛天手託蓮花上下飛舞。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北側 初唐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 329 窟西壁南側 初唐

“降魔成道”和“初轉法輪”也是表現佛傳的重要場面。前者表現釋迦牟尼成道時,魔王波旬深恐釋迦牟尼的成道威脅到自己,就率眾魔軍來企圖殺死釋迦牟尼。可是面對眾魔圍攻,釋迦牟尼鎮定自如,以神通力擊敗了魔軍,使眾魔伏首歸降。表現這一主題的畫面也稱“降魔變”,在印度和犍陀羅的雕刻中就很常見,敦煌北魏壁畫中的降魔變在構圖上完全繼承了外來的形式,如第254窟南壁,表現佛安坐在中央,周圍各式各樣的妖魔手執各種武器,向佛襲來。畫面下部則描繪魔軍敗北後跪在佛前的樣子。畫面下部左側還描繪了三個美女正對著釋迦牟尼搔首弄姿,右側有三個面貌醜陋的老女人。這是表現魔王波旬見魔軍不能戰勝佛, 便施美人計,企圖以美色來誘惑佛,但佛不為所動,並使神力,把美女變成了又醜又老的老婆子。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降魔變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北魏

“初轉法輪” 表現的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到鹿野苑第一次說法的情景,也稱“鹿野苑說法”。通常描繪佛在說法,佛前有兩隻鹿象徵著鹿野苑,並有三個圓形的法輪。佛兩側畫有比丘5人,代表最早跟隨釋迦牟尼的5個比丘,在北魏第260窟、263窟都畫有初轉法輪圖,特別是第263窟壁畫保存如新。

"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大約在公元前565年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王后摩耶夫人。關於悉達多太子的誕生,有著種種神異的傳說,據說摩耶夫人夢見了一個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於是身懷有孕。按古印度的習俗,婦女生育當回孃家。於是懷胎將滿十月之時,摩耶夫人在很多宮女的陪伴下回家,途中經蘭毗尼園,摩耶夫人覺得身體不適,便徐徐來到園中,當她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她的右脅生了下來。原來,太子不願使母親受到分娩之痛苦,就從腋下降生了。而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行走,他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生出一朵蓮花。他用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這時天上就有九條龍噴灑甘露為太子沐浴。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北側 隋

摩耶夫人和太子回到宮中,淨飯王非常高興,為太子取名叫悉達多。太子從小學文習武,受到很好的教育,並娶大臣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妻。他生活在宮中,享盡人間的快樂。然而,太子常常感到憂鬱。他在城外出遊時看到人間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等諸多痛苦,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這段經歷稱為“出遊四門”。他想尋找一條解脫人間痛苦的途徑,於是決定出家修行。在29歲那年,悉達多決定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國王阻攔,他在一個夜晚離城,到山中開始了苦修的生涯,這一經歷稱作“逾城出家”。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278窟西壁南側 隋

他每天只吃一點豆羹以維持生命,經過了6年的苦行,他感到苦修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到尼連禪河洗盡了6年的汙垢,並接受了牧女施捨的牛乳,慢慢地恢復了體力。當他在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時,戰勝了心中的一切魔障,突然間得到了大悟,從此,明白了人間的真諦,這件事稱作“樹下成道”。他開始收徒講學,宣揚他的理論,這就是“初轉法輪”,他所主張的教義就是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後人又稱他為佛陀,意為大徹大悟的人。佛教成立後,發展並不是十分順利,釋迦牟尼不斷地到各地說法,擴大佛教的影響, 公元前484年,釋迦牟尼於拘屍那城的雙樹林中涅槃。

描繪釋迦牟尼生平的佛傳故事畫,大多是依據佛經中的有關記載來畫的。佛經中往往把釋迦牟尼神格化了,帶有很多神異的色彩,這也是敦煌壁畫故事畫的一個特色。莫高窟年代最早的洞窟——第275窟南壁就出現了佛傳故事畫,表現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前“出遊四門”,分別遇見老人、病人、死人及僧人的情景,由於壁面損毀,只剩下三個場面。

石窟中的佛傳故事畫大多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情節來表現,如釋迦牟尼誕生前,摩耶夫人夢見白象的場面,稱作“乘象入胎”。悉達多太子決定離家修行而騎馬逾城的場面,稱為“逾城出家”。這兩個情節,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的誕生,一個象徵著釋迦牟尼修行的開始,是壁畫中最為常見的佛傳場面。在隋及唐初的洞窟中往往在正面龕兩側分別畫出這兩個情節, 具有裝飾效果。如隋代第278窟西壁北側上部“乘象入胎”,畫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現顏色已變黑),正緩慢向前,身後有二伎樂正在演奏琵琶和箜篌,飛天在上空散花供養。南側相對畫出“逾城出家”的場面,悉達多太子乘馬躍起,有四個小天人分別託著馬足,正急速飛行,前後有飛天手託蓮花上下飛舞。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西壁北側 初唐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夜半逾城 莫高窟第 329 窟西壁南側 初唐

“降魔成道”和“初轉法輪”也是表現佛傳的重要場面。前者表現釋迦牟尼成道時,魔王波旬深恐釋迦牟尼的成道威脅到自己,就率眾魔軍來企圖殺死釋迦牟尼。可是面對眾魔圍攻,釋迦牟尼鎮定自如,以神通力擊敗了魔軍,使眾魔伏首歸降。表現這一主題的畫面也稱“降魔變”,在印度和犍陀羅的雕刻中就很常見,敦煌北魏壁畫中的降魔變在構圖上完全繼承了外來的形式,如第254窟南壁,表現佛安坐在中央,周圍各式各樣的妖魔手執各種武器,向佛襲來。畫面下部則描繪魔軍敗北後跪在佛前的樣子。畫面下部左側還描繪了三個美女正對著釋迦牟尼搔首弄姿,右側有三個面貌醜陋的老女人。這是表現魔王波旬見魔軍不能戰勝佛, 便施美人計,企圖以美色來誘惑佛,但佛不為所動,並使神力,把美女變成了又醜又老的老婆子。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降魔變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北魏

“初轉法輪” 表現的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到鹿野苑第一次說法的情景,也稱“鹿野苑說法”。通常描繪佛在說法,佛前有兩隻鹿象徵著鹿野苑,並有三個圓形的法輪。佛兩側畫有比丘5人,代表最早跟隨釋迦牟尼的5個比丘,在北魏第260窟、263窟都畫有初轉法輪圖,特別是第263窟壁畫保存如新。

從敦煌壁畫看釋迦牟尼的傳奇一生

涅槃圖 莫高窟第 428 窟西壁 北周

涅槃也是佛傳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釋迦牟尼的涅槃意味著肉體的消失和靈魂的昇華,從此進入不生不滅的狀態,對於佛教來說,從此佛不再是一個實體的人物,而是一個永遠存在的精神導師,因而涅槃就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圖在佛教藝術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這一點與基督教藝術中描繪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表現的是同樣一種宗教境界。北周第428窟西壁的涅槃圖是莫高窟最早的涅槃圖,其表現方法與中亞的佛教藝術一致,描繪佛安詳地臥在雙樹下,周圍有眾多的弟子環繞,弟子們表情悲哀,大弟子迦葉撫足慟哭,全圖充滿了傷感的情調。隋代以後,涅槃圖形成了規模較大的獨立的涅槃經變,增加了很多情節。

(來源:敦煌書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